扎实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
原标题:扎实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乡村振兴纵横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全国“三农”工作中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活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现代田园生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但是,城市和乡村因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环境特点、比较优势始终不会趋于同质,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成为追求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选择。如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为了逃避繁忙的工作、拥挤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常常会到乡村旅游休闲放松,而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则希望到城市的摩天大楼看一看、走一走。著名城市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把这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称之为“田园城市”。他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倡导,“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问题的关键是,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集中到一起的方式是什么?过去的实践主要是把“田园城市”的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中,通过建设公园绿地、碧道湿地等在“城”中增加“乡”的优点。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在“乡”中不断增加“城”的优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现代人向往农村生活不是向往农村泥泞的小路、污秽的厕所、黑暗的夜晚……必须加速从低水平的传统田园生活向高质量的现代田园生活的跃升。乡村振兴就是要对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田园生活实施现代化的改造,建设成为工业文明乃至知识文明条件下的现代田园生活,这才是人类理想生活的栖息地!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的着力点现代化生活离不开良好的水电路网汽等基础设施,也不离开美丽宜居的自然人文环境,还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应以此三项工作为着力点和突破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乡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也是农民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前提条件。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持续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以及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构建村全覆盖、户全延伸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要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及日常管护机制,明确产权,落实相关主体责任、管护标准和人员费用等,确保高效运转。持之以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和农房风貌管控,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强化县镇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力度,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农村清洁环卫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培育村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切实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田园生活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要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始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生活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齐头并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要让农民享有高品质生活,让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要充分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做到方向的坚定与行动的耐心相统一。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其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内生动力才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只有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才能后劲充足、行稳致远,现代化乡村生活才能在农民心灵深处扎根。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现代生活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推进生活现代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既要通过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硬件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改造,不断提升农民的感性体验和审美趣味,又要通过均等化、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程度,让广大农民在享受乡村生活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向人的现代化。(作者邓智平,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余欣,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海:共谋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中新网
中新网上海10月20日电(记者 范宇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20日,民革上海市委会、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举办“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讨会,探讨上海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研讨会现场。 范宇斌 摄“中共二十大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上海与其他省份相比,农业农村比重最小、经济实力最强、国际国内资源最丰富,最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杰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共识。长期以来,民革上海市委会把“三农”工作作为参政议政重点领域,提出许多高质量提案和建议,推动上海“三农”工作发展,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群策群力,共同为推进上海乡村全面振兴发挥更好作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冯志勇表示,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上海近年来紧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不断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已基本形成城乡功能互补、一二三产业融合、城市形态和乡村风貌相得益彰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下一步,上海将立足超大城市特点,重点聚焦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谋划“规划不保留村”规划建设等要素,着力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的裉节问题,努力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在主题发言中,与会代表分别聚焦各自专业领域,对如何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探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组成员、副主任,上海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黎而力从目标理念、空间格局、片区规划和区域联动等方面,对开展现代设施农业规划编制,推动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作了相关介绍。他谈及,下一步,上海要推进片区建设方案和郊野单元控详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实施配套政策创设,夯实超大城市稳产保供需求,拓展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带动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升级。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以城乡土地统筹使用模式为切入点,交流了当前乡村空间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经验做法。他表示,面对超大城市乡村地区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上海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抓手,通过高起点全域规划、高标准整体设计和高效率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有机更新,实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落地、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二级巡视员张亚军认为,助推乡村振兴,除了依托财政支持外,还要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聚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若干争议问题,如成员界定、具体认定标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及土地集体所有权等问题,结合学界观点进行阐释;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发展处处长黄献军交流了上海乡村旅游接待量、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签约完成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问题;上海市财政局农业处副处长张海林从优化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机制为出发点,阐释了如何结合上海实际,持续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会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徐毅松表示,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对上海发展全局的重要性,以系统思维坚持做好“三农”问题研究;聚焦上海乡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持续推进,从内生动力、外部支持、乡村现代化实现模式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层逻辑,抓住关键问题,持续研究推进。希望上海民革通过“三农”履职平台,汇聚上海和全国范围内的“三农”问题专家和企业家资源,共同参与上海乡村振兴,并通过研讨产出成果,为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有益参考,增强“三农”在上海全局工作中的显示度,不断汇聚助推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方合力。(完)-->【编辑:黄钰涵】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
本文亮点{{article.keyPoints_cn}}HeighLight{{article.keyPoints_en}}摘要{{article.zhaiyao_cn}}Abstract{{article.zhaiyao_en}}0" yijibiaotidkk" style="border-bottom:none; padding-bottom:0px;margin-top:15px;">关键词{{custom_keyword}} / 0" yijibiaotidkk" style="border-bottom:none; padding-bottom:0px;margin-top:15px;">Key words{{custom_keyword}} / 本文二维码引用本文EndNoteRis (Procite)Bibtex导出引用0" m-for-array="{{authorList_cn}}" m-for-val="custom_author" m-for-index="custom_index" >0">, {{custom_author.name_cn}}. {{article.zuoZheCn_L}}. {{article.title_cn}}[J]. {{journal.qiKanMingCheng_CN}}, 2015, 70(2): 257-27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70" m-for-array="{{authorList_en}}" m-for-val="custom_author" m-for-index="custom_index" >0">, {{custom_author.name_en}}. {{article.zuoZheEn_L}}. {{article.title_en}}[J]. {{journal.qiKanMingCheng_EN}}, 2015, 70(2): 257-27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70" 中图分类号:{{custom_clc.code}} ({{custom_clc.text}}) 0" {{custom_sec.title}}=2" main_content_center_left_one_title" style="font-size: 16px;">{{custom_sec.title}}{{custom_sec.content}}0" zhengwem_title" style="border-bottom: 1px solid #ccc;">参考文献列表(原文顺序|文献年度倒序|文中引用次数倒序)可视化分析0" {{custom_ref.label}}{{custom_citation.content}}https://doi.org/{{custom_citation.doi}}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custom_citation.pmid}}{{custom_citation.url}}0}} && {{custom_citationIndex}}=={{custom_ref.citationList}}.length-1" href="javascript:;" mag_rich_ref_citedCount" style="color: #5079b7;margin-right:15px;" onclick="piaofuRefCited(this,'{{custom_ref.id}}')">本文引用 [{{custom_ref.citedCount}}]摘要{{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0" 文章年度分布文献类型分布被引期刊分布被引用学者参考文献{{article.reference}}{{custom_fnGroup.title_cn}}脚注{{custom_fn.content}}0}}" 0}}" zhengwem_title yijibiaotidkk">{{custom_ack.title_cn}}{{custom_ack.content}}0}}" 基金{{custom_fund}}版权{{article.copyrightStatement_cn}}{{article.copyrightLicense_cn}}×微信扫一扫PDF(789 KB) 可视化 AccessesCitationAltmetricDetail段落导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