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二)
我带你上去,今天课程结束了,你先熟悉一下环境
二楼这是办公室,噢,王老师,这是新来的盲文课,很音乐课老师,白冰
白老师,第六个盲道进去就办公室,你就在进门的第一个位置。
孩子们,你们从明天开始就要由白老师任教你们的盲文课,和音乐课老师
同学们,我叫白冰,你们可以叫我白老师
噢,感觉和刚才几个走过的班不大一样
好了,今天基本结束了,明天开始上课吧,我带你去食堂
陈琳不断的来电,白冰不断的挂断
喂,陈琳,我走了,你不用来找我了,再见
白冰犹豫了好久,才播去了一个电话
陈琳从早上对白冰示爱,到白冰彻底失明,到晚上白冰离开家,只花了10个小时,陈琳一下子感觉自己失去了所有。她不明白白冰为什么要这么做。
陈琳责怪白冰的自私,却不知道这是因为白冰太爱她
白冰此后的两年没有听到陈琳在打来电话。他从教书上来取得生活的满足。
春节期间,孩子和老师都回去,只有他独自留在学校,他不知自己未来是什么样的。

李宜阳:在喀什大学支教的那些日子
新疆喀什,位于中国最西部。那里常年阳光强烈、气候干燥、昼夜温差极大,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而喀什大学——中国最西部大学,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育当地高知人才的重任。
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名普通的高校数学老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是他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所有。听闻有援疆教师的计划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却依然像二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满身志气立刻自荐入疆。他就是来自基础教学学院的数学老师,李宜阳。
月的一天,李宜阳如约踏上了喀什这片土地。“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刚到的那天。已是夜晚九点,而夕阳才缓缓落下,我是看着暮色四合,渐渐笼罩大地的。直到十点左右夜幕才完全降临。习惯待在上海的李宜阳对眼前的景象啧啧称奇,也不掩来此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对未来的教学挺期待的吧。”
来疆执教的日子里,李宜阳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数学教师资源相对缺乏。一年半来,他一共讲授过五门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解析几何。最多的一学期,同时上着三门课,一周的课时甚至达到了节。与此同时,由于当地的每一课时都是分钟,两节课连上,就将近两个小时。如此之高的工作强度,让这个堂堂七尺男儿也有些坚持不住。
“上午连上四节课后一定会趴着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上课。一天工作结束到家,经常累得连话都不想说。尽管高强的教学工作让他疲惫,却丝毫没有让他产生“打道回府”的想法再苦也没有想回环境优渥的上海。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任务总要完成的。”眼里透着坚定的信念,李宜阳如是说。
李宜阳所带的“双语班”(汉语和民族语言)中,学生的汉语基础都相对薄弱,而且由于是少数民族,名字都很长。不懂维吾尔语的李宜阳却硬是在短短一个月里奇迹般的记住了近
他是怎么办到的?难道做老师的记忆力天生强悍?
非也。李宜阳的“秘密武器”是——约饭。每天中午邀请三四位民族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席间聊着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就是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切里,一天记牢三四位同学,一个月后,
“每次交流都很融洽,同学都很高兴跟我一起吃饭,有的同学中午下课后还会主动来邀我一起去食堂。最多的一位同学跟我吃了四次。”讲到这里,李宜阳的非常得意。为了考验我是否牢记了,时常会给我来个小测验——只要路上遇到我,同学们总爱跑过来,拦下我,问“老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 认真寻思了片刻的李宜阳回答道。“哈,是的,老师你真厉害!被记住了名字的同学显得很高兴。“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我又回到了大学。这大概就是教师这份职业带给我最大的成就了吧。”李宜阳这样回忆道。
在教学中让李宜阳感触最深刻、印象最强烈的是当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民族班学生上课跟汉族班(汉语较好的班级)是不一样的。他们性格更淳朴——如果讲的知识太高深难懂,他们会表示太难了,不想学了。如果讲的通俗易懂,他们会很高兴,非常乐于回答问题。并非常热衷于上黑板做题目。”
每次上黑板做题,都会有很多人举手要上来做;每次提问,只要他们会就会有很多人回答。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与“成熟内敛”的汉族班教学情况完全不同。“我由衷地喜欢这里的每一个学生。看着他们求知欲极强的眼神里,我自然希望他们能多学一些。”李宜阳在课上增加了提问次数,和黑板上做题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大都表示我讲的课他们能听的懂,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尽管学期还没结束,但总有同学会迫切地问我下学期会不会教他们。李宜阳说:“受同学们好评的感觉很荣幸,有很多同学甚至在我的影响下,立志考研,这大概是对我最好的教学评价了吧。”
从上海到喀什,跨过山河万里,经历困苦,不曾放弃。李宜阳站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间与同学们的赤诚相待,共同挥洒汗水。这些难以磨灭的记忆, 定会的在若干年后发光发亮。
一往情深,只为学生
发布时间:2021-05-17
教师自古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春秋的至圣孔夫子,到相知无远近的2019年感动中国教师潘维廉。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用满墙桃李来回报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尽心尽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不仅有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样肩负着一个时代的责任。万世师表的孔子开私塾,教寒门之子。凭个人微薄之力,扶时代之脊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着弟子们前行,将自己活成了一座丰碑,成为了弟子们心中的永恒,也成为了我们心中不灭的信仰。
如今,依旧有许多人在教师这个行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照亮了这个时代,也照亮了时代里的行路人。李平老师——河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的一名普通老师,1965年11月,出生于西安,1986年毕业分配到洛阳工学院基础部化学教研室从教三十五年。她在教育行业数年如一日地工作,孜孜不倦地育人,三十多年来李老师承担的多门课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及准备实验工作等教学环节无一差错,工作做得踏踏实实,卓有成效,并致力于教学改革曾获河南省教学改革二等奖。
去年五月李平老师右小腿外踝骨不幸骨折,在骨折以后她依然坚持给学生们授课,当我们问到李平老师为什么还坚持上课,她认为老师应该要坚守自己的责任,不能因为个人骨折就耽误教学任务。疫情期间,网课更是不能耽搁的,即使忍着身体的疼痛,她也坚持授课,在屏幕一端是求知若渴的同学,在屏幕另一端是饱受骨折带来的疼痛而坚持教学的李老师,面对我们采访的麦克风,老师平静地叙述着,把我们带入那个难忘的2020年,随着老师和我们的谈话继续深入,大家都被她的勇敢和坚毅打动,眼前的李平老师的形象也愈加丰满。
疫情后那个学期,学生们纷纷进入校园,开始了线下授课。这时李老师骨折四个月了,去医院复查结果是骨痂还没有长牢固,医生嘱咐说年纪大了骨折伤愈后走路早和走路多都容易产生后遗症。开学后,做教师的责任心又一次让李平老师坚定的走上三尺讲台,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两个学期四百多学时的课程,李平老师没有因为骨折伤病耽误一节课,在她眼中,没有什么是比教书育人带来的成就感更让人喜悦了,李平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定职业信念,牢记育人使命。当然,温暖也是相互的,在李老师的细心陪伴下,李老师的学生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和李老师一同度过难关,李平老师这些努力学生也都看在眼里,班里的学生会主动帮忙搬动实验仪器,下雨时也会打伞送老师一段路,李平老师回忆起这些时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平老师毕业时分到了老洛阳工学院,就参加了中央组织的“讲师团”,去农村支教一年。李老师从小在城市长大,当进到学校的时候,她被破旧不堪的教室环境所震惊,环境条件之艰苦远远超过了李平老师的想象,她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位好老师,粉笔在凹凸不平的黑板上写下笔直而坚毅的板书,她在漏风的教室里被吹过的过堂风扰乱了乌黑的秀发,此时的她想到的不是现在环境之艰难,而是未来因为自己的辛勤耕耘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学生嘴角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正是在她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们勤奋读书走出了农村,向着更广袤无垠的未来前进。
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多年,李平老师对这一神圣的职业也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要德才兼备,首先要具有甘为人梯,自我牺牲的品质,有这种精神作为前提才能当好老师,其次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另外,高尚的情操对于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塑造出学生美好的心灵,引导学生走好他们的人生道路。在日常工作教学中,李平老师需要备课、教授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课前实验准备工作,教学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她都认认真真去做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平老师在面临骨折疼痛时仍坚持工作将知识传授给所有求知若渴的同学们,在面对心情低落的同学设身处地地为他分忧解难,她无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使命,诠释着在国旗下誓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全部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一名教师的神圣,不负一位教师的荣誉,系好人生的扣子,守住师德的大门,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爱便从心里生根发芽,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