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中国文艺网

更新时间: 2025-07-05 16:27:39

阅读人数: 222

本文主题: 一凤压两龙

那么,龙和凤为什么会相互对应、配合、补充,以至于合体呢?

这得从龙凤各自不同的融合对象来分析。龙的融合对象,主要是蛇、鳄、鱼、鲵、蜥蜴等动物,以及云、雷电、虹、龙卷风等天象,其动物多为喜欢阴凉、潮湿,且善于隐藏的“水物”、“水兽”;其天象也是和阴雨有关之象,这就导致了龙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的,或“阴”气很重的。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鸡、燕、乌、孔雀等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有“阳鸟”、“阳禽”、“火精”之说。这样,从新石器时代到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春秋战国时期,龙主要是以“阴物”的形象出现,凤主要是以“阳物”的面貌出现。

说到阴阳,龙凤都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自身系统,一个是作对应的系统。自身系统是有阳有阴、有雄有雌的,所谓雄龙(阳)、雌龙(阴),凤为雄(阳)、凰为雌(阴)。一旦作为对应的系统出现,就发生了一个转化,即龙由整体上呈阴转化为呈阳,凤由整体上呈阳转化为整体上呈阴。这个转化,大约是从秦汉开始的。

秦汉以降,龙的身上开始具有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其原因,盖由于经过几千年的吸纳、综合、演进,到此时,龙的融和过程已初步完成,龙身上所具备的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已经强大且彰显,这些神性和“帝王性”多有吻合之处(比如龙可以“通天”,帝王们也认为自己“受命于天”),龙遂被帝王们看中,拿来做了自己比附、象征的对象。于是,秦始皇被称作“祖龙”,“祖”有“始”的意思,“祖龙”,即“初始的龙”、“第一个龙”。汉高祖为了实现君临天下的理想,编了一个自己是“真龙天子”的神话,说他的母亲怀他的时候,曾有蛟龙附于其母身上。从此,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这位“始作龙者”,编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龙”神话。如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骑赤龙”,南朝宋武帝见“五色龙章”,唐太宗有“龙凤之姿”,等等。

随着帝王们用龙、比龙、称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用凤、比凤、称凤了。其起始标志是秦始皇让妃嫔戴凤钗、穿凤头鞋。事见《中华古今注》:“钗,古之遗像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始皇又以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趿蹲凤头履,以侍从。”

后来,凤逐渐作为身份高贵的女性的标志。如宋光宗(公元1147年-1200年)李氏皇后就有“黑凤”之瑞征和“凤娘”之称谓。于是,凤便有了一个大的转化: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因为帝王们绝大多数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着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权力,加上由于融合对象的广泛,龙身上已集纳和具备了众多“阳物”的特性,其呼风唤雨的威力、飞举变化的能量,也和雄壮属阳的男性相吻合;而凤由于其外表美丽,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属阴的温柔的女性相接近。凤的这个转化过程,历时大约一千多年。

有意味的是,转化之前,凤因具阳性,又因和太阳崇拜、风崇拜、族祖崇拜关系密切,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比龙低,甚至还要高些。北首岭“龙凤纹”上的凤,就在龙之上,且表现出“啄龙”的姿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比同墓出土的“玉龙”要好看得多;那件商代“龙凤冠人形玉佩”,也是翘首凤在上,曲头龙在下;而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上,无论形象的美健,还是神态的昂扬,凤都大大地超过了龙。甚至,凤还有意识地摄取龙的某些特性。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商代“鹗卣”,其底部的凤纹,就长着打弯的龙角,甩着有节的龙尾。至于凤文化被官方所认可、所尊崇,其标志性事件的出现比龙还要早几十年:公元前80年,汉昭帝刘弗陵以“元凤”为年号;31年后,即公元前49年,汉宣帝才以“黄龙”为年号。

凤的雌性化转化开始之后,情况就大不如前了。和帝王开始比龙的时间相一致,龙从形象上也开始吸纳凤、摄取凤,目的大概是要将凤身上本有的雄阳之性据为己有。凤作为阳鸟美禽,重要的形象特征是翅膀和足爪,于是龙也就生出了矫健的翅膀,长起了尖利的鹰爪,有了“应龙”(古文“应”通“鹰”)、“飞龙”之称。我们看汉以后文物上的图案,只要龙和凤在一个画面者,大都是龙居中、居上,凤居偏、居下,而且多是龙比凤大的造型。如出土于北魏贵族墓中的“鎏金透雕人龙凤纹饰件”:两龙头尾相接,构成圆环,龙背各负一凤。其龙体硕肢健,张口扬首,虽然曲身,亦显力度;其凤体小蹴身,低头耷尾,给人依附之感。

帝王比龙之后,龙的地位日益显赫,至宋以后,竟屡屡出现皇家垄断龙的情况。龙纹遂成为帝王宫苑的主要用纹,服装、器具、舟车、建筑、旗帜……真所谓“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刘向《新序·杂事五》),触目所见皆有龙。相比龙之盛荣,凤的光彩就要差一些,使用的数量,出场的机会,被垄断、被神秘化的程度,都比龙少得多、小得多。这种情况从秦汉开始,至明清为盛,以至于辛亥革命后仍余绪不断。

其间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如果女性主宰朝政,凤的地位就会被抬到一个高度。如武则天所做的诸如改年号为“仪凤”、将中书省更名为“凤阁”、将门下省改称“鸾台”等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只在当时有效果,武则天之后又恢复了龙主凤从的“祖制”,然毕竟让凤在龙面前抖了抖“精神”。

晚清时期,名义上有皇帝,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对龙主凤从、龙上凤下的传统心中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折衷的办法是龙凤并举。于是,清朝的皇家宫苑里就有了一些被称作“龙凤呈祥”的景致。颐和园仁寿殿前有三棵大松树,传说某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三棵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还传旨在全园各大殿都装上电灯。

在龙凤对比中突出凤,可以说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园看戏时的座位,就不称“龙位”或“龙椅”,而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清东陵的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艺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为之逊色。尤其是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别出心裁。采用高浮雕加透视技法雕成,宽1.6米,长3.1米,图案为“凤在上,龙在下”。隆恩殿周围有六十九块汉白玉石栏板,每块栏板上都雕有“凤引龙”图案: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七十四根望柱头打破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听政。这些骄凤,耸冠瞠目,翅翼微张,显得志得意满,简直不可一世!而身居下位的行龙,小头细身,惟骄凤的神采是瞻,实在是一副可怜相!

慈禧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做法,在漫长的龙凤文化发展史上实属特例。

中国文艺网

慈禧陵墓被盗后遗体惨状:尸身长满白毛,全身只剩内裤

“老佛爷”慈禧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她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慈禧的遗体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殓入同一口棺内,遗体至今仍保存完整。

第一次入棺:1908年死后第二天慈禧被殓入棺

同治5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按清制,他的两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选址,并只能建一座皇后陵。当时便定下给两位皇太后建一座陵,棺椁并排奉安。慈禧看了奏折很生气:“哪个陵里葬两个太后,连妃园寝的妃子还都各自为券,这不是明着欺负我们姐妹?”承修大臣们只好提出,仿照双妃园寝的样式,在陵的后院东西并排各建宝城、宝顶、下建地宫。

慈禧太后葬礼:纸将纸兵纸轿纸马大小如真

不料,慈禧逼问道:“我们是两个太妃吗?谁说我们就不配一人建一陵?”这是再次打破陵制,但谁敢不听?于是,同治12年三月初九清明节,18岁的同治前往定陵,为咸丰帝行敷士礼和大飨礼后,来到附近的平顶山和菩陀山验看风水。15日,将平顶山改名“普祥峪”,为慈安万年吉地;菩陀山改“菩陀峪”,为慈禧的万年吉地。双陵于当年8月同时动工,于光绪5年6月同时完工,耗时6年,耗银500多万两。

三大殿几乎拆了再建,“超级豪华”竟然压倒紫禁城

双陵的建制本来一样,但慈安死后,慈禧一定要压倒慈安的机会来了。光绪21年8月,东陵守护大臣为讨好慈禧,上奏朝廷说慈禧陵因连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亲信庆亲王和兵部尚书荣禄为承办大臣。结果,陵内建筑无一不修,大殿和东西配殿都从原来的揭瓦维修改为拆后重建!此次大修工程浩大,到光绪25年已拨款150万两,以后的款项更是个无底之谜。中间,八国联军侵华使工程停顿,慈禧回京后,再次来到工地亲自检查。1908年10月18日,工程在历时13年重修后终于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仅三殿所用的叶子金达4592两!陵内的丹陛石,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图案为“龙在下,凤在上”。隆恩殿周围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慈禧棺椁内的珍宝,价值在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

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监李连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1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700多件。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

一棺的奇珍异宝,聚起的自然是巨祸。她闭上眼仅20年,又一位和她同样巧取豪夺横抢暴掘的大盗,将黑手伸向了她,并将她毁棺抛尸。

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

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重新安葬。载泽等人钻进地宫,见慈禧遗体趴在棺盖上,头朝北,脚朝南,左手反搭在后背上。在地宫里已暴尸40多天,遗体上出现了许多斑点,长满了白毛。

载泽等人见内棺尚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于是命旗妇用一块黄绸子将慈禧遗体盖上,将一件黄缎褥铺在遗体一侧,然后慢慢翻转尸身,正好将遗体仰卧在黄缎褥上。只见慈禧面色灰白,两眼深陷无珠,颧骨高隆,嘴唇有伤痕。众人帮扶着,用如意板将慈禧遗体抬入棺内,如意板未撤出。遗体上盖上一件黄缎被,把从地宫里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黄绸子包好,放在被上。载泽又将当年得到的慈禧遗物——一件黄缎袍、一件坎肩盖在被上,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

第三次入棺:1984年文物局清理内棺搬出尸体

1979年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地宫进行了清理。因为要赶在五一节开放慈禧地宫和慈安陵地面建筑,保管所领导决定将慈禧内棺留到旅游淡季再清理。

1983年12月初,旅游已进入淡季。保管所领导决定清理慈禧内棺。12月6日,清理小组打开棺盖后,看到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两件衣服。很显然,这是1928年载泽等人重殓时的原状,55年来一直没人动过。为稳妥起见,保管所领导决定先盖上棺盖,封闭地宫,将此事向上级汇报。

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

第二天,清理小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两件衣服,发现了包着慈禧指甲和牙齿的小黄包。当将黄缎卷走后,慈禧的遗骸呈现在眼前,她的脸部及上身用黄绸包裹着,下身穿着裤子,裤子上绣满了“寿”字,一只脚上穿着袜子。遗体仰身直卧着,头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于身体左侧,两眼深陷成洞,腰间扎着一条丝带。遗体仍是完整一体的,全长153厘米。

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这是她死后第三次被抬入这口棺中。然后将被、小黄包及两件衣服完全按原样、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复了原状后,又往棺内喷洒了一遍药液,盖上棺盖,封好棺盖口,木工们将残破的外椁修好后,套在了棺外。

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整地躺在棺木内,保留着1928年第二次入殓时的原样。来源:人民网

故宫的神兽们:现在依然健在的明清权谋见证者

“故宫600年,真懂帝王喜怒哀乐的,居然是它们?” 每次逛故宫,目光总被金瓦红墙吸引,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默默“守护”紫禁城的小动物们。今天这本书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宫——这里的龙、凤、狮、鹿、猫不仅是装饰,更是帝王权谋、宫廷秘史的见证者。

作者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曾参与太和殿大修工程。这本书是他基于史料与实地考察的成果,不仅聚焦建筑结构,具有学术严谨性,更深入挖掘每一处雕饰神兽背后的文化故事,充满趣味细节。

故宫的四类神兽,共53种 强政神兽:龙、凤、鹤、甪端、乌鸦、犼 消灾神兽:狮、獬豸、断虹桥靠山兽、海底异兽像、椒图、蚣蝮、螭吻、屋顶神兽 纳福神兽:鹿、麒麟、象、鳌,还有御花园、灵沼轩、透风、影壁上的吉祥动物 宠物神兽:蟋蟀、鸽子、狗、猫

神兽的“隐藏任务” 故宫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各异的神兽更是饱含深意。每一种神兽的摆放位置、造型变化,都暗含帝王的心理需求。 龙不止象征皇权: 太和殿有一万多条龙,金柱、宝座、藻井,仅宝座上就有十三条金龙,形态各异,彰显皇权气质! 都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是说长相脾气不同,分工也不同。暴雨时故宫“千龙吐水”的蚣蝮,就是负责排水的避水兽;螭吻镇守屋脊两端,寓意防火;而椒图衔着门环负责看大门。

慈禧的凤 虽然有凤和凰之分,但凤纹故宫里就代表皇后。一般是“龙在中,凤在四周”,或者“龙在上凤在下”;但定东陵慈禧陵前的石刻是“凤上龙下”“凤引龙追”,甚至“一凤压两龙”,晚清倒数两位帝王的地位一目了然。

不同部门的神兽们 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对铜狮在太和殿前,他们耳朵竖起,象征警惕闯宫的人;天一门前的獬豸[xiè zhì]利爪张开伏地,好像随时做好攻击准备;另外,还有断虹桥的麒麟、旗杆座的带翅鱼化龙、储秀宫的鹿、御花园的象、慈宁宫的鳌,都代表着长寿、富贵、吉祥等诸多美好心愿。

神兽: 明清权谋见证者 这些故宫的神兽们,曾经凝视过明清帝王的孤独,也承载过王朝的兴衰,甚至比史书更真实地记录了紫禁城的呼吸。 看过这本书之后再去故宫看神兽,会有更深的体会。 除了建筑上的神兽,通过照片和画像,我们还能看到曾经住在故宫的猫猫狗狗们,没想到啊,永乐、嘉靖、宣德、崇祯、雍正、乾隆、慈禧、溥仪都是铲屎官。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