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作家,你认识几位?
提起香港文学,有的人或许会说,香港不是金融中心吗?文化事业应当是一片荒漠吧。但其实香港并不乏优秀的本土作者,他们的作品影响力之大并不逊于众多内陆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作品的反复再版以及翻拍成为的影视剧作,依然呈现出昂扬的生命力。当再一次听到他们的名字时,我们总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回忆。
碧云天,黄叶地。有着如此诗意的名字,而她的文字却极尽强烈。7岁就失去母亲的经历让她比大多数人都更早的体会到了死亡,之后修读犯罪学硕士以及担任新闻记者使得黄碧云十分擅长于描写人性的阴暗面,她的作品时而读来都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写作和舞蹈是黄碧云生活的全部,她可以将明亮与黑暗、温柔与暴烈、永恒与短暂兼容在一起,却让人丝毫不觉得违和。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我们如此很好》、《烈女图》
在内陆说起香港作家,脍炙人口的一句名言是:“你一定要看董桥!”这个被誉为是“香港一支笔”的董桥,文字儒雅得无与伦比。董桥的散文,每一篇都能体现他的行文风格,大都短小精悍、精心打磨,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处处洋溢着精湛的古意。
读黄易的小说,可以看到他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堪与金梁古齐名的黄易一改过去狭小的取材范围,集古今于一体,今思于古韵相渗透,创立了历史架空小说。将虚构人物情节与既定历史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二度创作。内陆读者最早接触的玄幻小说就是黄易带来的,《大唐双龙传》、《寻秦记》的古今乱窜,历史的重筑让很多人都叹为观止。
《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覆雨翻云》
他知名的武侠作品有《六指琴魔》,也曾帮金庸代笔过天龙八部,不过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当属卫斯理系列。倪匡凭借卫斯理系列作品,堪称中国的凡尔纳。他和金庸作为香港并驾齐驱的一对老人,一个给内陆带来了武侠,一个给内陆带来了科幻。
《卫斯理系列》、《神探高斯系列》
与黄霑、倪匡、金庸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蔡澜是真正的性情中人,他说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一家妓院,然而人们心目中对他最深的印象却是这是个吃货。其实蔡澜的作品内容涵盖之广,天南海北,三教九流,吃喝玩乐无一不写。而且一写就写得鲜活生动,妙不可言,至今出版的书籍已超过200多本了。他同时还涉足影视界,又做电影监制,又做主持人。
《老澜游记》、《蔡澜品女人》、《活,该快乐着》
张小娴是继亦舒之后香港最知名的言情作家,她作品里无数的人物语录被恋爱中的或是失恋人士奉为经典。很多读者都视她为“都市爱情专家”,纷纷给她发邮件讨要爱情秘方。甚至连金庸都说,关于爱情,你应该问张小娴。然而这位许多人心中的“爱情导师”却至今单身,也许正是因为淡漠,才能看得如此透彻。
《面包树上的女人》、《三个A CUP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
李碧华擅写情,她笔下的情不同于张小娴的现代感,充满了浪漫、古意、凄艳的色调。她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虽然我们明知他们并非真实,却依然为他们婉转凄凉、离奇瑰丽的故事所动。李碧华说她写作只是为了自娱,更加看淡名利。于是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天下言情第一人”。
《霸王别姬》、《胭脂扣》、《青蛇》
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流传之广,几乎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口头禅,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龙一生,人如其文,像他笔下的众多主人公一样,放浪形骸,挥金如土,嗜酒如命,风流倜傥。他的小说带入武侠美学的概念,将近代武侠小说推向一个新高峰。
《小李飞刀》、《楚留香传奇》、《流星.蝴蝶.剑》
从影响度到出书量,亦舒之于香港好比琼瑶之于台湾。亦舒的言情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 倪匡的科幻小说,曾被誉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然而亦舒的作品内涵应当是大于琼瑶的,她把女性幻想和社会现实紧紧相扣。她的哥哥倪匡曾说过:“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喜宝》、《我的前半生》、《朝花夕拾》
没有人能质疑金庸在文学界的地位,即使他自己都承认写的是草根文学。论金庸作品的数量,只得区区15本,但就是这15本武侠小说便奠定了他武侠巨匠的地位。他对读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到庙堂之高的学院殿堂,小到江湖之远的乡野田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金庸和他的小说。许多的年轻人被金庸所构建的气势恢宏的江湖世界所吸引,而他透过作品传达的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亦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批鲁迅骂金庸,骂尽文坛的流氓作家王朔
上世纪80年代末,那是一个崇尚“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时代。
那时候,大学生还是种稀缺动物,文人很吃香。
所以诗人和作家往往是最受欢迎的职业,你要是不会写两句诗,连对象都找不到。
就是那个宁静的时代,一头名叫“王朔”的怪兽,横冲直闯地闯了进来,他高喊着:
1986年开始,王朔在中国文坛如彗星般崛起,成为当时中国最受瞩目的作家。
江湖上流传着,王朔的匪夷所思、惊世骇俗的传说。
王朔是受主流文坛排斥的流氓作家,字里行间充满了器官性,别人不敢说他说,别人不敢为他为。
比如在代表作《橡皮人》中,开文就是一句: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
有人说,王朔是天生的流氓,坏得痛快,坏得可爱。
王朔从小就不相信大人们那套仁义道德。
上小学那年,王朔当众指出老师的错别字。老师的权威受到了质疑,气急败坏,强迫他写下5000字检查,当着全年级读出来!
读完后还让家长领回家,接着是一顿胖揍。
这在小小年纪的王朔心里留下一个心结。
什么特 么的为人师表,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这可能也养成了王朔冷眼看浮生的性格,只要你做的不对我就要压到你,眼里绝不揉沙子。
性格使然,王朔辞掉了铁饭碗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拿起了笔!
“我特么不想给体制卖命,我得找到我自己内心的自由!”
王朔并不是科班出身,老友说王朔也就认识三千个字。
可王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极不寻常,剑走偏锋。
“我压根儿对文学没什么认识,不知道什么是文学,自己想自己写。”
因此王朔下笔前从来不忌讳什么,该捧的捧,该骂的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比如看郭敬明抄袭气不过,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狠骂:
“郭敬明,完全一小偷,怎么那么不要脸!”
“郭敬明说,我又有名又有钱。”
“你有什么钱呀?别不要脸了,写那点东西能挣几个钱呀?太可笑了。”
觉得余秋雨有了成绩就冒头装“大师”,于是一把把他薅下神坛:
“余秋雨在文学界真的不入流,写点游记,那叫作家吗?我觉得余秋雨已经是一个不青春的青春作家了。”
还出书批金庸和鲁迅,文章很长,不加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只说里面的大概内容。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口啰嗦
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
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
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在王朔肝火最旺的也是最低迷的那一年,王朔见人就喷,看谁不顺眼就怼。
2007年,在电视台的演播室里。
王朔理着平头,背着斜挎包,歪着脑袋,像个老流氓一样对着记者:
“你们媒体怎么这么下流,我告诉你们,你们深刻地得罪我了!”
这不是王朔第一次骂媒体,就在几天前,和人闲聊的时候王朔说杨澜没有嫁错人,说吴征就是一骗子。
结果媒体给登出来了,王朔火了,指着记者骂了13分钟,句句不重样:
“我是一粗人,从明天起,我告诉你们,都特么别请我了!”“你们这些媒体,不就是爱挑事嘛!”“再给我乱写,我跑你报社给你主编两个大嘴巴子,我才不学傻 逼窦唯,烧人家汽车去!”
王朔骂报社记者几天后,在东方电视台演播室,像个大男孩一样腼腆笑着,特“没脸没皮”!
“我给杨澜发短信道歉了,欺负一女的不牛逼!”“我乐意给女人道歉!给女人道歉不丢人!”
圈里人管王朔叫朔爷,在朔爷嘴里,牛逼是个通用词。小说写得好叫牛逼,电影拍得好也叫牛逼。姑娘盘子漂亮也叫牛逼,范儿正!
王朔曾火爆过,也曾一度沉寂;因说吴征得罪过杨澜,因大胆评论鲁迅而遭到批驳。
易中天就说“王朔一成功,就开始胡说八道”,甚至讥讽说,用拼音法在电脑上敲王朔的名字,常常先跳出来的是“妄说”。
不管怎么说,王朔确实人如其名,走到哪里都会刮起一阵风,很凛冽,像北方的寒流。
但是这样的王朔却一直觉得,梁左是迟早能拿到诺贝文学奖的。
有一次,姜昆看到了梁左的小说《虎口遐想》,想求梁左改编成相声本子。
梁左是北大的才子,父母也都是赫赫有名,本来是想铆足了劲儿,一口气创作几部文学“巨著”的。
但是在姜昆的盛情邀请之下,却创作了《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小偷公司》等等十几个经典相声作品。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又做了《我爱我家》情景喜剧的编剧。
对此,英达也觉得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很对不起梁左。
所以,只有在片头为梁左打上了“文学师”的名头,聊表心意。
这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有“文学师”这个职位。
很多人发现《我爱我家》中有不少《红楼梦》的梗。
其实,梁左本人确实是红学会会员。
王朔说过:“给梁左关起来,别打扰他,没准就真的再搞出一部《红楼梦》。”
据说,姜昆看了《我爱我家》之后,有点儿生气,笑骂梁左:
“你把我们的包袱都给用了,以后我们还怎么说相声?”
2001年5月19日的凌晨,梁左猝然离去,空留惋惜。
王朔作为好友,受梁左母亲的邀请把遗作整理成一本《笑忘书》。
梁左身上有一种今天社会难得一见、几乎可以称为老派的美德,对别人慷慨大方,对自己极为苛刻,外表的风趣和内心的认真并存。
王朔说:“我们都曾从梁左的人生中获益。”
今天没有结语,对于王朔的争议一直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而梁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著名作家金庸逝世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其小说屡被翻拍为影视作品,享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的赞誉。他的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韩文、日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传。 除了武侠小说的成就外,查良镛还是知名报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59年创办《明报》。他曾从事翻译工作,还为报刊撰写了大量随笔、散文、电影和戏剧评论。 查良镛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包括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荣誉院士、荣誉博士、名誉教授等;200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1959年到1961年,金庸的《神雕侠侣》连载于香港《明报》,共四十回,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咱们就此别过。”在《神雕侠侣》的结尾处金庸这样写道。昨天下午,金庸因病在香港养和医院辞世,享年94岁,他与人间就此别过。
金庸,原名查良镛,他被写进对联的十四部武侠小说早已成为经典,有华人的地方无人不知郭靖乔峰。除了文学家的头衔,他还是香港报业《明报》的创刊人、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富豪榜排第64的企业家。 半个多世纪来,无论文学界、史学界、报刊界对他做何评价,其武侠神坛的地位未曾动摇半分。他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衬衫扣子系到最上面的一颗,领带扎紧顶到喉结,标准的国字脸上架一副细框眼镜。他用一支笔,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 和笔下的风起云涌相比,他终其一生都没书写过自己。他眼中的自传只有两种:一种全是谎话,一种实话实说。金庸曾回应媒体:“把自己做过的事情都告诉别人,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现在,斯人已逝,因其对整个华语圈的巨大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他的“事情”进行了解,以悼念。
在金庸的笔下,他的英雄们仗剑走天涯,这是所有武侠人物的人生故事,也是金庸抒发心中各种情绪的方式。你能看到他在作品中描摹家乡情境,抒发思乡之情,也能看到他书写各地名胜,将真实历史背景融入作品。虽然只是坐在桌前那一方天地笔耕不辍,但他却在纸上走过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土地,这是他的“侠客行”。
多年前,有人问金庸先生:人生该如何度过?他答曰: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可惜,金庸先生这个愿望并未完全实现,10月30日,金庸以94岁高龄悄然离世,但其引起的巨大反响却是飓风级的,想必老先生也不会对此介意,因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几代人都会说:“我是看着金庸的武侠小说长大的”。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大家都已离去,武侠世界之凋零,使得金庸先生更像是最后的旗帜,他活着,武侠世界就仍有坚守者;而他不在,就要让人感叹:“金庸之后无武侠”了。
上篇:天之炽:神圣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