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什么?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创始人和经典著作?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他29岁时开始修行,创立了佛教的教义。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诞生地是在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由穆罕默德创办经典为《古兰经》,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主要分布于西亚和北非和东南亚的岛屿。其中巴基斯坦是信奉伊斯兰教。

李兆良:面临争议也要勇敢挑战世界史三大经典学说
“它挑战了世界史上的三大经典学说——郑和下西洋止于东非、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利玛窦把西方的地理知识带来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对《坤舆万国全图解密》评价称。
近日,该书的作者、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在北京分享了关于他十年研究的成果——《坤舆万国全图》不是利玛窦绘制,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航程止于东非等都是历史误会。李兆良介绍称,“这项研究缘起在2006年得知宣德金牌在美国东部出土后,金牌上的‘大明宣德委锡’字样启发了自己。”
除了金牌以外,李兆良博士还发现东部印第安文明和明代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印地安人的北斗旗是明朝皇帝的代表旗帜,美洲特有的作物:凤梨、玉米、番薯和南瓜等,都曾经出现在中国文献里,甚至比哥伦布出航早了半个世纪之久。
在李兆良的分享会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中科院高俊院士对此表示:“李兆良的研究精神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努力值得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求证,以联结历史的链条。”
至于《坤舆万国全图》所引发中西方在历史上科技文化的交流问题,他还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很多时候绝不落后于西方。但中国人对科技研究深入的程度、描述的方法和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当时还有一定差距。”
其实,对于这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里斯本中葡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国平就曾就此与孟席斯进行过辩论。
“根据多方面的考证,李兆良教授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并非利玛窦所制,而是明代有关世界知识包括整合的航海资料的汇总。这个颠覆性的论断必然引起巨大的分歧和热烈的讨论。挑战传统和习惯很不容易,需要更多的考证和耐心。”高俊表示。
最后,高俊指出,“信息化时代,地图按照人的认知功能发展,将会出现许多新形式,需要的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地图是空间认知工具”的观点目前逐渐被学术界认可,这是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之一,有可能从内容到式样改变传统地图的生态。”
经典鉴赏|汉画像的奇幻世界
汉朝四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璨烂的文化艺术。
汉画像是汉代艺术最为集中的呈现,其博大而精深、豪迈而神秘,展现了大美的气势。鲁迅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翦伯赞认为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林风眠称:“汉朝的
汉画像所表现的图像世界,上具天文,下及地理,远古神怪,各方风物,无所不包,是汉代人世界观的形象表现。
汉画像众多题材中,奇幻而神秘的画像吸引着观者敏感而好奇的神经,鞭策着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奇幻的世界一饱眼福吧!
我们所熟知的“马踏飞燕”,按现在的说法,马所踏之物其实不是燕,而是云气的化身。汉代艺术中有一种装饰图案——云化鸟,也就是把云气和飞鸟两种元素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纹样。云化鸟图像是“气”的观念与图腾的象征,这一信仰背后的终极追求是死后不朽,羽化升仙。
图。西王母位于画面中央,显示出她作为汉代民间信仰的第一女神的无上地位。她端坐在伏羲女娲交缠的尾巴上,尾尖各有一鸟,西王母头顶也有一只鸟。西王母的身后各有一组四旋的云化鸟图像,鸟头在云气中间若隐若现,烘托出仙气弥漫、生机勃勃、令人无限向往的西王母仙境。
这幅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图共分四层,刻画了仙气弥漫的神仙世界。由上往下第一层是仙人乘坐云气车及神兽出行的场面;第二层为雷神出行的场面,其中描绘了雷公击鼓、电母挥鞭等仙界景象;第三层为两层云化鸟图像;第四层刻北斗星君出行场面。整幅图像表现了汉代人对天界的想象和无限向往,他们渴望死后能进入
汉代民间信仰认为,打雷是由于雷公手持大锤惩罚民间作恶之人。汉画像中,雷公为一人一手持凿、一手拿锤欲击打伏地之人的形象。这可能就是最早的雷公的人格化形象。
武氏祠左石室屋顶前坡西段画像(局部)
这是武氏祠左石室屋顶前坡西段画像的局部,在双龙首状的彩虹下面,雷公左手执凿,右手执锤,站在头戴尖顶帽伏地的胡人身上,正欲击打凿子,惩罚胡人。在汉代,北方的胡人时常袭扰中原,威胁极大,因此雷公刑罚图中被惩罚之人便被想象成了胡人。
汉代人渴望升仙长生,但怎样才能到达仙界呢?《抱朴子内篇·杂应》云:“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曰鹿卢蹻。”“乘蹻”即道家所谓飞行之术,目的是通过飞升进入仙界。龙本身可以上天入地,具备飞升的特质。在道家看来,虎和鹿尽管都具备某种神性,但都需要长上翅膀才能助人飞升。汉代人为心目中的神兽加上了翅膀,使之具有载人飞升成仙的能力,这是汉代升仙思想的一种反映。
图四川南溪城郊长顺坡出土南溪一号石棺画像
虎因其威猛凶狠,受到汉代人崇拜。据说汉代门神神荼、郁垒在一棵大桃树下守卫鬼门,它们的职责是捉住危害人间的恶鬼,并拿它们去喂虎。西王母仙境的守护神是开明兽,它便是具有九颗头颅而虎身的形象。虎的形象在汉画像中非常常见。上图为四川南溪城郊长顺坡石棺局部翼虎画像,翼虎昂首弓身,右前肢向前抬起,双翼及尾部飘逸修长,富有律动感。
四川双河崖墓彭山一号石棺翼鹿画像(局部)
汉代人视鹿为祥瑞,《述异记》云:“鹿千年化为苍。又五百年化为白。”在古代人看来,鹿是长寿的象征,在道家看来长着翅膀的神鹿自然可以帮助凡人升仙。到了后来,因鹿与福禄之“禄”谐音,鹿图案便逐渐成为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上图是四川彭山一崖墓石棺上的画像局部,一只体态优雅的神鹿挺身而立,姿态高昂,他的肩背长着一双翅膀,纤细而长长的羽毛格外显眼。
汉武帝极爱宝马,他在看到大宛千里马后曾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在天马的身上,寄托了汉武帝开创不朽之功业的万丈豪情。上图陕西榆林汉墓的这一天马形象高大威猛,头细颈高,四肢修长,昂首挺胸,符合汗血宝马的特征。有趣的是,它的后背长出了一双翅膀,为宝马增添了神秘色彩。
汉代的神话非常丰富,你可以看到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也可以看到虎齿豹尾的西王母,还可以看到执戈扬盾的方相氏、九头兽身的开明兽,以及牛首人身、鸟首人身、犬首人身像等等怪异形象。
上图为汉画像石中的一些神怪(见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一书)。图中有鸟首人身、牛首人身的侍者。古籍记载中神农、蚩尤皆为牛首。朱存明认为,鸡首人身神是太阳“金鸡神”,为东方之神;犬首人身像为犬封,在汉画中多与西王母图像配置在一起。民间传说和古籍中的盘瓠也为犬首人身形象。汉画像中的神怪人物真是光怪陆离,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王朝闻在看到汉画像石后,被它惊人的艺术面貌所震撼,提出汉画像石是一种难以匆匆理解的艺术。
汉王朝已远离我们,但通过精彩绝伦的汉画,我们领略了汉代艺术家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他们创造一个我们现在人看来奇幻无比的世界,犹如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但汉代人创造这些奇幻的形象有着更深的精神本源,正如汉画研究学者朱存明提出的:
,表现了汉民族既扎根于现实生活,又有一种超越精神的文化本源。 (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