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4年12月12日下午,临近澳门回归25周年之际,首届“澳门国际科幻奖”颁奖暨发布典礼在澳门大学盛大举行。来自各地的科幻文学创作者、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科幻盛事。
“当今世界能源问题一直存在,传统化石能源仍然是能源的主要供给形式。您认为人类未来将如何处理能源不足与科技发展的问题?”12月13日上午,科幻作家刘慈欣做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润心讲堂”,有学子如是提问。
在浩瀚的想象宇宙中,科幻作家以文字为魔法,探索无尽可能,点燃未知世界的星火。
“在浩瀚的想象宇宙中,科幻作家以文字为魔法,探索无尽可能,点燃未知世界的星火。”
“新质生产力本身要有很强的创新因素,而创新则需要我们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这一切都是需要想象力的。”
“刘慈欣认为,科幻是基于科技的想象,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少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金宝英是当代韩国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家之一,被读者们称为“最具科幻色彩的科幻作家”。
“金宝英是当代韩国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家之一,被读者们称为“最具科幻色彩的科幻作家”。”
中国的少儿科幻文学开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科幻+”新型文化业态蓬勃生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谈及中国科幻文学在当下文化交流中受到的关注,中国知名科幻作家宝树称,在共通之处中发现并呈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美,正是理想中的最佳状态。
科幻作家陈楸帆、糖匪与科幻研究者刘希,畅谈“AI时代的性别、身份和边界”。
电视剧《三体》于近期上线周年纪念版,再度掀起收看热潮的同时,亦再度收获颇多好评。
《0.25秒的静止》表现出了强烈的精神囚禁、精神恐惧和精神逃离的欲望。而这种逃离,作者给出的唯一思考路径就是地球的毁灭与得救。只有得救,方可重生。
晚清科幻研究缘何重要?其中一个理由是:我们需要知道,过去的人如何看待未来,正如未来的人如何看待今天的我们。
《独行月球》不是一部从内到外硬邦邦的科幻电影,而是一部科幻架构下的颇有分量的剧情片。
“我相信,人类现在正处于某种程度上的元宇宙当中。假以时日,人类通过元宇宙的方式,将能够抵达任何宇宙飞船或超光速飞行所无法抵达的更深远、更本质、更恢宏的宇宙。”
即使它目前还停留在观念、想象和低阶社交游戏层面,但是,从积极自由的角度看,它依然意味着人类多样化选择的可能。
元宇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概念,但是也有一个基本的核心,那就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如果不能打破“最后的人”这一根本戒律,恐怕也就永远无法触及科学与想象力所能抵达的广阔世界。
本文拟探讨的是科幻小说与音乐剧是如何在艺术呈现方式、故事建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实现跨界与转换的。
作为中国基因主题科幻创作的第一人,王晋康在关注科技介入人类基因工程的理论性和可行性时,也将其中的伦理问题和情感抉择纳入其中,从而在严肃的科技讨论外添加了一抹人性的变量,形成更具张力的艺术魅力。
自从成为科幻作家,我发现很多科幻小说的内容在逐渐变为现实,这促使我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去把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创作出来,也就是在科幻变成科技前把它们就写出来。
我最为期待的不是在某种范式下出现登峰造极的作品,而是多种不同的审美喜好共同存在、多种不同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类型的边界不断被挑战、撕裂、拓宽,在模糊地带萌发出蓬勃的生命。
“我喜欢科幻,因为科幻最极端,而在这种极端境地中,我们需要对很多两难的困境作出回应,这也是在我看来科幻小说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人机关系探索
中国科幻文学翻译通史的意义与价值
对一部小说而言,人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幻小说亦不例外。
电视剧《三体》于近期上线周年纪念版,再度掀起收看热潮的同时,亦再度收获颇多好评。

大师口中的“软硬科幻”到底是什么?
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现实的设定,甚至违背当前的科学认知。那么,这样的科幻作品还算是合格的科幻作品吗?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首先得搞清楚科幻作品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以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显然都属于艺术作品。艺术的表达往往是复杂的,并且采用各种手段来支撑其表达的主题。
就科幻而言,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能够探讨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比如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科技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在科技的反衬之下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甚至包括在科技背景下突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科技背景下映射出的极端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些主题中,科技可以是故事发生的舞台,可以是推进故事的关键道具,也可以是故事的主角本身。
我们能要求话剧舞台上的每件道具都是真的吗?我们能要求凡高或毕加索的每幅画作都必须是世界的真实写照吗?我们能要求《三国演义》中的关二爷把温酒斩华雄的功劳还给历史上的孙坚吗?为什么我们可以对所有其他艺术形式都很包容,却唯独对科幻不能包容呢?或许,这恰恰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科学,不理解科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与界限。
在数学中,有一个分支称为群论。在群论中,你可以重新定义一种运算为“加法”,相应地再去定义“减法”“乘法”“除法”。无论这些运算看起来多么莫名其妙,它们还是可以形成一个完备自洽的“运算体系”。更容易理解一些的例子是非欧几何。在欧氏几何中,两条平行线没有交点,这是不变的公理。
然而,如果两条平行线一定有一个交点呢?如果两条平行线一定有两个交点呢?这些看似“胡言乱语”的话,却诞生了非欧几何这样的伟大数学分支。事实上,在类似地球表面这样的球面上,两条经线就是两条平行线,而它们在南极和北极一定有两个交点。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比具体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系的自治与逻辑的严谨,而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之美”所在,也是科幻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
事实上,很多科幻大师都写出过在科学知识方面离经叛道的作品,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科幻小说《猫的摇篮》。他在这部小说中幻想了一种“9 号冰”,是故事得以推进的重要线索。它一旦与水接触,就会让周围越来越多的水自动结冰。实际上,水的确有多种相态,其中也的确有“第 9 号冰”,但是却要在极端的实验室条件下才能存在,也不具备那种神奇的“传染性”。而冯内古特赋予9号冰的这种古怪特性,倒是很像“过冷水”在遇到结晶核时扩散结冰的现象。无论如何,恐怕没有哪位读者会去跟冯内古特讨论 9 号冰的科学合理性问题。
当然,这种“科学的失真”需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就好像我们胡乱涂抹出来的一幅画与莫奈的印象派作品之间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如何算是会让读者反感的伪科学?如何又算是会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架空科学”?这恐怕是对科幻创作者自身科学素养的极大考验。
其实,搞清楚了科技在科幻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软硬科幻”之争也就大可不必了。无论作品中的科技是否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无论作品中的科技是宇宙物理还是种花种草,其实它们都只是为作品主题服务的工具。一位好的科幻创作者更看重的一定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不会是为了这个主题而选用的工具。无论科幻作者被读者划分为“硬”还是“软”,他们内心大概都不会认同这种划分。
科幻的软硬之争很可能还取决于其他一些硬性条件,比如某一篇科幻小说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对于某一位读者而言是陌生还是熟悉。以我曾经写过的一篇生物技术主题的科幻小说《画骨》为例,我所收到的反馈就很两极化:不懂神经科学的读者通常都把它当成了硬到家的硬科幻,但是学过神经科学的读者却会觉得它的科幻硬度指数远远不如太空歌剧。
再比如大刘的《三体》,在我们大多数没学过太多物理学的人看来是硬科幻的典范,但是在专门研究物理学的人看来则是漏洞百出。说白了:你觉得一部科幻很硬,大概率只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个领域。
作者丨叶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科幻作家
原标题:《大师口中的“软硬科幻”到底是什么?》
科幻究竟是什么?如何给科幻定义
科幻究竟是什么?如何给科幻定义,科幻,教育,未来,书香北京,BTV青年,北京时间,北京电视台
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科幻和娱乐更为接近,那科幻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给它定义呢?
科幻究竟是什么?如何给科幻定义,科幻,教育,未来,书香北京,BTV青年,北京时间,北京电视台
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科幻和娱乐更为接近,那科幻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给它定义呢?
相关资讯
科幻片是什么意思
科幻片是类型片的一种,该类作品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