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应该啃一点难啃的书
日本学者外山滋比古在他的《阅读整理学》中是这样看为什么有些人只喜欢读“读得懂”的文字,而见到读不懂的文字就头大、就逃避这一问题的:“大众传媒如果失去读者就无法立足,只好不断地用平易的写法吸引读者,读者也随心所欲,变得越来越懒惰。”快餐式阅读的弥散,使得许多人只喜欢读“读得懂”的文字,一遇上读不懂的文字便习惯性地放弃,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无长进的缘故。
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如吃东西,读那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喝粥,几乎不用咀嚼就可以喝下去,这样读着读着,“牙齿”的咀嚼功能慢慢衰减了,“肠胃”的消化功能也慢慢退化了,于是稍微吃一点需要咀嚼的东西,不仅会感觉牙口吃不消,肠胃也撑不住。好嚼的东西,吃起来固然方便,但总是吃那些并不是件好事,得不到咀嚼的喜悦不说,身体也会受到影响。同理,无需推敲的阅读,也就难以体会阅读的乐趣,甚至还容易心生厌倦。
一个阅读者,总是选择“读得懂”的文字阅读,思维就会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回过头来看,许多“读得懂”的文字,也未必真读懂了。许多文字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读得懂”的,因为每个人的言辞背后总有他特定的经历、思考与认知,这些经历、思考与认知往往是阅读者所未曾有的。所谓“读懂了”,也只不过是个人当时的体验而已。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本书,甚至是同一段话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除了因为人类理解事物的方式本来就不一样,还与读者的个人禀赋有关,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生活的社区不一样,接受的学校教育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兴趣不一样,让一个对足球毫无兴趣的人去读关于足球的书,即便写得再通俗易懂,恐怕他也没有兴趣去读。
阅读的价值除了消遣更重要的是求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已知早已经无法帮助自己很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了,如果没有及时进补,早晚是会被这个世界淘汰的。总是不读难懂的文字,就无法获得知识的更新,也会阻碍自己的认知,使自己的思想停留在原有的框框中无法逃脱。
一本我们原本不熟悉的领域的书,自己居然能够“读懂”它,除了侥幸,可能会与自己的人生阅历与近期的关注点有关。比如我读《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基因或教养》《脑的争议》《脑机穿越》以及关于大数据的书籍就是如此,这些书中专业性很强的那些东西,不一定非要去读懂它,但是作者在这些专业知识的推导下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社会资本”与“决策资本”来帮助自己扫除阅读的障碍。如果因为不熟悉就不去读它们,那么永远只能被这个世界抛在门外。
我们的问题还在于只能用头脑了解书的内容,根本没想到要在生活中具体实践书中所说的道理。许多看起来难以读懂的文字,我们一旦联想到具体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时,就会觉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当自己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某个观点,介绍的某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消除“难读”的意识,转而满怀信心地读下去。
在许多时候,阅读就如解码一样,急不得。希望很快地读完一本书,并“读懂”它,只是一种幻想。阅读需要联想和想象参与其间,要在文字的前后勾连中发现其内在的逻辑,进而寻找表达的脉络,判断文字的价值,获得新的认知。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有无法理解的烦恼,但当我们硬着头皮读下去,读到后续的文字的时候,往往就会豁然开朗,原来道理在这儿等着!
对具体的个体而言,毫不费力就能“读懂”的文字,往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有阅读价值的文字,往往是要费思量的。像《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个人知识》《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这些书,对我而言,就是很难读懂的,但反反复复地翻阅,就会发现这些书中为读者提供了许多读懂它的路径,比如我可以从其提供的文献资料中找到就我现在的“个人资本”能够“读懂”的与其相关的书籍和文字,也可以在它的表述中回溯相关的历史,反观现实的世界帮助自己去解读它。这样断断续续读下去,也就慢慢可以“读懂”一点。
阅读,其实和教育一样,都是急不得的事。当我们慢下来,“开始用内心的耳朵去倾听”的时候,就可以“无意中听到”作者以及书本中的人物的声音以及知识、技术、故事暗含的意义与价值。《理想国》《优雅的辩论》《正义:一场思辨之旅》《民主、专业知识与学术自由》《游戏改变世界》等书,我就是这样“听”过来的。
许多难读的书,是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啃的。3万字左右的《康德论教育》,我前前后后读了十多遍,做了上万字的批注,爱因斯坦几千字的《论教育》可以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句经典,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像《理想国》《民主主义与教育》《爱弥儿》这样的教育经典以及《忏悔录》《逃避自由》《社会契约论》《思想录》《人性论》《乌合之众》《我思故我在》《世界通史》《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等比较难啃的书,只要耐着性子去啃,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进入并有所收获的。
其实难与不难在乎心,真的想读,并坚持读下去,原本觉得“读不懂”的或许就“读懂”了,原本以为“读懂”了的还想回过头去重读。这就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
[美]道格拉斯·C.诺思/约翰·约瑟夫·瓦利斯/巴里·R.韦格斯特著 杭行/王亮译 上海格致出版社
《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
[美] C.亚历山大等著 王听度/周序鸣译 知识产权出版社
《打开狄波诺的思考工具:从“思考水平”到“六顶思考帽”》
[美] 爱德华·狄波诺著 许瑞宋译 (台北)时报出版社
《权衡:批判性思维之探索之旅》
[美]莎伦·白琳/马克·巴特斯比著 钟海霞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怀特海著 李步楼译 商务印书馆

最美公务员|把“难啃的骨头”办成铁案,她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首届上海市“最美公务员”名单公布,20人获评。
他们是上海新时代公务员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在上海现代化建设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彰显了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价值追求。
本篇关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总队十一支队副支队长郭凌冰。
作为市场监管队伍中的一员,郭凌冰从事基层一线执法工作13载,参与查处了互联网、芯片、金融、医药、交通等领域众多大案要案100余起。
为深入推进案件查办,郭凌冰奔波于全国100多个城市,调查走访过1000多家企业,查阅数据超过6TB,翻阅材料10万余份,先后获得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郭凌冰任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总队十一支队副支队长、四级高级主办。
“要想方设法第一时间保全证据的完整性!”这是郭凌冰发现当事人试图销毁证据时当机立断作出的指令。
一次看似寻常的某原料药案调查现场,被当事人的过激举动搅得“天翻地覆”,有将材料塞进嘴里的,有将装有数据的U盘扔到房顶上的,甚至有动手阻拦的。面对对方的言语恐吓和蛮横行为,郭凌冰临危不乱,她一面立刻联系公安部门,一面成立多个小组分别应对不同情况。通过与当事人的斗智斗勇、反复周旋,最终在保障全体组员人身安全的同时确保了调查的顺利完成。
在办理“全球电商领域反垄断第一案”的那个寒冬腊月,郭凌冰作为专案组重要一员,被抽调驻京133天。为尽快形成调查报告,她和专案组同事一起放弃节假日“连轴转”,外调商户100余家,废寝忘食研究案情,即使深夜寒风瑟瑟,专案组的灯依然亮着,经他们查阅过的材料堆满了多个房间……在与组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难啃的骨头”被办成了“教科书级”铁案,实现了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执法“零的突破”。
“郭队,案子当事人联系不上怎么办?”凌晨的一通电话拉开了“追击战”的序幕。
此前,关于“某药物制剂售价过高”的舆情已引起了郭凌冰的关注。在不断深入调查中,她发现当事人试图通过“层层转售、逐步加价”逃避法律责任,而此刻关键人物又失联了,郭凌冰紧锁眉头,但心中已渐渐有了“解题”思路。
她迅速驱车200公里前往当事人老母亲的住处,用女性的细腻与共情打动老人家去做儿子的工作,当事人终于在“消失”36小时之后主动到案。
紧接着,她和同事们在烈日酷暑的两个月内,又赴20多个城市对60余家企业进行调查,制作询问笔录150多份,提取书证12万余页,最终锁定违法事实,作出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36小时”“20多个城市”......这些字眼都在诉说着反垄断执法对抗性强、办案难度大的特点,而郭凌冰总能坚定信念、逆行而上,一次又一次拿起法律武器为多个案件的成功查办打开“突破口”。
她主办的黄金垄断协议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全国反价格垄断四大案之一,某原料药案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年度执法典型案例,某注射液案成为上海市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首案,同时还参与查办了阿里巴巴、美团、知网、扬子江药业、公牛电器等知名大案要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推荐几本没那么难啃的操作系统书籍
我也是经历从几乎零基础开始学习,一直到写出一本《Linux 源码趣读》的过程。
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其实从读过的书看来,对我帮助比较大的就那么几本。
我就从我的角度给大家按顺序推荐一些书籍,这些书都没那么难啃,而且也不是那些被无数人提到的大部头书籍。因人而异,如果对你有帮助,那最好啦。
《编码》对我的影响最大,我经常给读者推荐。这是一本超级好看且逻辑清晰的计算机原理科普书,如果你是完全的小白,或者说学了一堆计算机知识但对计算机原理还是一团浆糊,那么从这本书开始准没错。
(网上可能断货了,可以找找电子版的)
《操作系统导论》是一本讲解操作系统非常通俗有趣的书,很多人可能被它的名字吓到了,我当初也是,迟迟因为名字没敢翻开它。但是当我开始阅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是如此友好。经典 + 通俗的书,当然要推荐给你。
理论学得再多,没有实践,总是对操作系统的原理很慌,反正我是这样。我只有亲手看到我从零到一写了个什么东西,我才能对它安心,这是个缺点同时也是个优点。
所以下面两本书,《30 天自制操作系统》属于那种没那么严肃的,让你真正玩出一个操作系统的教程。后面很多章节在图形界面上花了很多功夫。
《操作系统真象还原》也是带你亲手写操作系统的,但这个比较严肃,踏踏实实搞出操作系统真正核心的功能和模块。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本,但如果没有上一本的入门,可能这本会有些受挫。
下面几本书可以当做搞完上面的事情的复习和知识拓展,书非常薄,文字很轻松也很干练,适合扫盲,查缺补漏。
再接下来深入了解具体的一个成熟操作系统,也就是 Linux 的源码实现。《Linux 内核设计的艺术》这本书废话很少,把几乎全部代码都按顺序讲了个遍,但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详略得当,不会一头扎在一堆源码中。好书!
《Linux 内核完全剖析》基于 Linux 最早期的内核写的,相当于一本代码的注释。代码部分当字典查就行,每个模块看看前面的概述,里面的图都画得相当美观且经典,不要被这本书的厚度吓到,该看的内容没多少。
咳咳咳,如果看完上面的很受挫,看网上博客又觉得讲的太浅。那么我的这本《Linux 源码趣读》正适合你!读起来非常轻松有趣,图也多,但是核心源码也是一行不落的讲,弥补了这种类型的书的空白。
下面再推荐两本经典书籍,太多人推荐了我就不说了,总是值得翻看一下的,如果觉得受挫那么就先别看。学习这东西重在信心和节奏,你看着不舒服的书或者视频,没必要就认死理硬着头皮看,多去找找,总有适合你的。
相关资讯
上篇:高爆传奇单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