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作霖麾下五虎将,一个比一个猛,一个比一个下场惨,皆英年早逝
张作霖,曾投身绿林,最终被清政府招安,打击匪患,消除蒙古威胁,成为了奉系的领袖。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张作霖却在皇姑屯遭到日军的炸弹袭击,英勇殒命。他与儿子张学良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张作霖的成功,离不开他麾下的一批能臣猛将。奉系的五虎将中,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姜登选这五位将领各自风华绝代。那么,这五位虎将最终的命运如何呢?
李景林,1885年出生于河北枣强,22岁时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先后担任巡防营连长、师参谋长等职。32岁时,正值事业上升期的李景林加入了奉系军阀。凭借其精湛的武技和高强的剑术,他被誉为“武当剑仙”。加入奉系后,他迅速上升,从团长升至军长,事业蒸蒸日上。然而,在见到吴佩俘和孙传芳这些自立门户的军阀后,李景林心生不平,开始反对张作霖,甚至扩充部队,索要财物。渐渐地,他的行为引起了张学良的怀疑,最终被逼下野。
退役后的李景林,选择了在山东开设国术馆,教授武当剑术,广招弟子,改革了武术界的闭塞传统。即使身无权势,他的贪欲也未能得到满足。最终,47岁的李景林因痢疾病逝于济南,未能再有建树。
韩麟春,来自日本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第六期炮兵班,毕业后因工作出色逐步升迁,成为陆军讲武堂的教务长。民国成立后,他迅速加入北洋政府,发明了“韩麟春式”武器,名声渐起。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韩麟春看准时局投奔奉系,在张作霖麾下任职,负责东三省兵工厂的管理,使得兵工厂的生产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韩麟春被任命为副军长,战后继续受到张作霖的重用。
然而,在年仅46岁时,韩麟春不幸中风,卧床多年,最终去世。他虽英年早逝,却因病自然死亡,相对来说结局较为平和。
张宗昌则有着一段与众不同的传奇经历。生于贫寒家庭的他,自小便经历了不少艰苦岁月。年少时,他在私塾中学习文化,课余时给地主放牛,早早便锤炼了坚韧的性格。1897年,他随家人逃难来到东北,靠零工谋生。其后,他进入中东铁路做工,凭借聪明才智和宽厚的人格,学习了俄语,并成为了西伯利亚的总工头。
张宗昌的军事生涯在1911年进入了新的阶段,他投身民军,经历了多次军事起伏。在一次护法战争中失败后,他投靠了张作霖。在张作霖的麾下,张宗昌凭借出色的战绩和扎实的基层经验,迅速晋升为吉林省防军的旅长。然而,张宗昌也因野心膨胀而与其他奉军产生矛盾,最终在张作霖的安排下被郭松龄暗算,年仅51岁便死于刺杀。
郭松龄出生在辽宁沈阳,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早年他加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便隐匿在东北,成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教官,并与张学良结识。郭松龄擅长训练部队,善于管理军事事务。在张学良的提拔下,他一路晋升,成为了奉系的骨干力量。
然而,郭松龄因对张作霖内战政策的不满,开始起兵反叛。起初他得到了冯玉祥的支持,但当冯玉祥倒戈支持李景林时,郭松龄丧失了后援,最终被俘并被张作霖亲自处决,享年仅42岁。
姜登选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年少时受父母影响,他立志要为国家富强做贡献。1903年,姜登选赴日本留学,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他加入了张作霖的奉系,并在直奉战争时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参与了战斗,还在撤退时组织工兵修建防线,赢得了张作霖的赞赏。
然而,姜登选在郭松龄叛变时,不与其合作,而是反对兵变。在这场斗争中,他最终被郭松龄暗算,46岁时死于非命,尸体被抛弃荒野。韩麟春最终找到了姜登选的遗体,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总结来说,张作霖的五虎将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的结局大多不幸。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姜登选这五位将领,几乎都未能享尽天年,早逝或因战死、病逝而离世。他们的忠诚与勇猛,为奉系的辉煌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虎将中,李景林以多才多艺著称,韩麟春智谋深远,郭松龄精于兵法,张宗昌则粗鲁而极具野心,姜登选则重义轻利。虽然他们各自的性格和成就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几乎没有一人能够安享晚年,英年早逝,留下了许多未解的历史之谜。

北洋风云人物(一):“北洋三杰”之北洋之龙
如果要研究民国,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7年北伐革命之间,这一段北洋政府时期一定是个重点,在这段年代里军阀大混战、思想大解放,群雄逐鹿中原、思想百家争鸣,与刚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相比,不愧为一个人人都在讲自由、社会上下说真话、文化学术出大师、政府更迭走马灯的黄金时代。
在北洋时期里,或风起云涌,或暗潮汹涌,亦或尔虞我诈,而这之中一个个鲜活个性的人物无不将自我展现的淋漓尽致,“北洋三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他们是“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和“北洋之犬”——冯国璋。作为“北洋三杰”之首的王士珍,就是一个性格谦和、锋芒不露的人,但王士珍又是北洋时期的灵魂人物,他见证了北洋兴衰。
王士珍(1981.7.14-1930.7.1),字聘卿、号冠儒,直隶正定牛家庄人(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王士珍年幼丧父,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五岁便入伍当兵。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仿照国外模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新式陆军学校——武备学堂,这里挑选了一大批优质生源,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等,培养了一大批优质军事人才,王士珍也是其中一员。原本被录取的是部队中一位叫黄世珍的福建人,但这位黄世珍最后没有来报到,阴差阳错的机会摆在了面前,求之不得的王士珍因而冒名顶替了黄世珍,成为了武备学堂的第一期学员。
学成毕业后,王士珍经老师廕昌推荐加入了袁世凯组织的北洋新军,“北洋之龙”从此开始了仕途之路。光绪二十年(公元1984年),王士珍率部进入朝鲜在平壤与日军作战,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较大,清军战败,但王士珍身先士卒、英勇抗敌额头受伤,右手无名指也被炸掉,凭借王士珍的正确指挥,部队迅速撤离,因而避免了被全歼,这一站也成为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前奏。
甲午海战后,袁世凯组织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深受陆军大臣同时也是自己老师廕昌赏识的王士珍被推荐给袁世凯,袁世凯逐渐发现在军事训练方面王士珍着实是一个高手,后被任命为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也感激袁世凯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并使出浑身解数训练新军。最终,在清朝末年,王士珍官拜提督,被清政府委以重任。
历史走到了旧历的辛亥年1911,垂垂老矣的满清王朝寿终正寝。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又一次想到了勤奋努力、气质儒雅的王士珍,但此次王士珍婉拒袁世凯并不肯出山,甘愿赋闲在家。不肯罢休的袁世凯派儿子袁克定前往王士珍的老家正定当面要求,可还是被王士珍拒绝了。最后,是段祺瑞设计把王士珍约到车站然后强架上火车带到北京。
这一次,袁世凯安排王士珍出任陆军上将,之后又加升为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六大办事之一。民国早年间的“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护法战争”以及 “府院之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王士珍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最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的闹的不可开交,发生了北洋政府时期著名的“府院之争”,这场争执后“北洋三杰”之中的“北洋之犬”冯国璋粉墨登场出任总统,王士珍也参加了冯国璋的组阁,任职北洋政府总理三个月后,极度厌倦了尔虞我诈的政坛纷争的王士珍请辞离开,这一次再也没有回来。
晚年的王士珍以北洋元老的身份经常出席一些慈善救济等社会活动,最后因罹患肝癌于1930年在北平逝世,享年70岁。王士珍结束了自己与中国近代革命密不可分的一生,从清末民初到北洋大时代,再到国民政府掌权时期,从一个冒名顶替的军校学员到陆军上将和北洋总理,这位被冯国璋誉为“德威上将军”的“北洋三杰”之首,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成为了各派势力相互牵制的核心人物。当年拒绝袁世凯不愿意出山的王士珍不是对清室的愚忠、也不是对袁世凯的不满,而是对这个凌乱政坛已经厌倦,他不愿选择历史,但历史偏偏选择了他。
在瞬息万变、纷纷扰扰的北洋初期,王士珍的德式练兵严格新颖,并深受重用,为落后的中国军队迈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奠定了北洋的军阀基础。
北洋风云人物(二):“北洋三杰”之北洋之虎——段祺瑞
请关注我的注微信公众号,搜索添加“魏晨品读民国”或“sxbj0729”,了解和探讨更多民国史内容。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很有气势,就头盔怎么不太像大宋的
看不出来是富翁,也看不出来擅长使飞刀
帽子不明显,乍一看以为是秃头……
戴着官军的帽子,这是招安以后?
跟小浣熊水浒卡一样叼着刀爬悬崖
为什么把脸包这么严实?你又不是丑郡马
项充拿的不是团牌吗?怎么变成方牌了?
这帽子……确定不是孙坚的红帽子改绿色?
下篇:北派盗墓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