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簸的找寻
“有一座城,承载着公元五世纪,亚欧大陆的光荣与梦想。
这座城,不是在日耳曼马蹄下瑟瑟发抖的罗马,不是雄伟而迷茫的君士坦丁堡,也不是长安,不是洛阳,不是建康。
这座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
这是石囡先生所著的长篇历史纪实作品《拓跋,上马》里结语篇的开始部分,也是这部书最终止于的点。换种表述方式,其实,这部书就是逆着五世纪平城的荣光,一路回溯,一路找寻,一路发现。开篇,从公元元年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为生存不得已的大迁徙背景写起,从最初的拓跋氏所居住的嘎仙洞写起,用他有温度的笔触,勾勒和刻画了发生在二世纪初到三世纪末之间,近二百年里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从拓跋力微,到拓跋沙漠汗,再到拓跋猗㐌、拓跋猗卢、拓跋什翼犍、祁皇、兰氏,最后到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围绕着这些人马上马下的生死爱恨悲欢离合,完整呈现了拓跋族从野蛮到文明脱变过程的同时,也在民族大迁徙大动荡的血腥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这种融合最终催生出一个上承魏晋下接隋唐的辉煌王朝——北魏。
全书共五十余篇,每一篇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历史纪实作品,每一篇又互相延续,不仅从情感脉络上延续,从时间顺序上也相对延续。在他文字气息的牵引下,发生在北中国这段最混乱的历史,很清晰地很容易地在我们的头脑里理顺了。
因此,我愉悦地完成了对部书的阅读,倍觉受益良多。掩面回味沉思之余,想说几点有关这部书的一些写作特点,以供探讨。
一,古代的故事,现代人的视角和用词。这些故事发生年代大约距今有两千年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繁多,迁徙也频繁,故名称变化也较大,再加上地理的变迁,我们很难明白和记住那些民族相互的关联,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和各自建立的国。石囡先生在每一个故事里,都用了非常现代的比拟和用词,使得这些故事鲜活而生动,像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一样。第一篇《拓跋,一个小公众号的崛起》,他把北方所有的游牧民族比拟成“微信公众号”,把一个个从北向南迁徙的民族称为“小公众号”或者“大公众号”,匈奴称为横行草原的第一个“大V”,檀石槐为第二个草原“大V”,他们互相“争粉丝”,抢地盘,诞生许多“牛号”,比如鲜卑慕容部、鲜卑段部、鲜卑宇文部等等等等,而鲜卑拓跋部也在这时候粉墨登场。这样,错综复杂的游牧民族谁各自是谁分别是谁就清楚明白了;拓跋氏的第一个大英雄拓跋力微,通过战功和婚姻关系获取了长川这块地盘,“由此,他从一个打工仔一跃而成为大股东、合作者。”拓跋部从之前“流动的小商贩”,“有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后”,就此就“开了分公司”;拓跋氏第二个留学中原的拓跋什翼犍,他之所以有机会留学中原,全累他哥哥在襄国买了“学区房”……类似的现代人的视角和用词几乎在每一篇里都有出现,这就很容易地缩短了读者和故事之间的纵深距离,同时,这样略带调侃和诙谐的写作方式,非常吻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行文通畅而不隔。
《拓跋,上马》无论作为一部历史也好,散文也好,为读者带了阅读审美价值,最终还是靠语言赢得。诗人写作,句子通常会诗化,或许这是个普遍的现象,也是无意识的结果,石囡先生作为一个成功的诗写者自然也不例外,纵观整部书,诗性语言比比皆是,有的地方隐晦含蓄,让人咀嚼不已,有的地方直抒胸臆,读来激情澎湃。这部集子的名字《拓跋,上马》本身就非常富有诗性内涵,它既直观地表达了拓跋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马上人生特点,也隐含着拓跋氏成功跃上历史的政治舞台;他写拓跋猗迤和拓跋氏的第一功臣卫操的相遇,从而让拓跋联盟诞生新的希望,说成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非常成功延展了这句经典古诗的含义;《河流上下:我住桑干头,结盟求永定》篇,化解古诗“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句,从标题就一目了然拓跋氏和慕容氏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标明了他们之间为求安定不得已的姻亲结盟关系;写拓跋什翼犍无法跨越黄河,征服更远的地域受挫的心理时,用了标题《黄河,那个补不上的漏洞》,那的确是他一生遗憾的漏洞;把慕容氏和拓跋氏各自追寻汉文化决战中原的行径,写成是“回乡路上的慕容和拓跋”,最终,拓跋氏实现了他的“混六合以一家”的民族大融合的理想,也所以,有了后面“拓跋氏,不仅是一个部落,而是你我身上正在发生的历史/你我身上的每一个原子,都留有时间的记忆。”这些激越诗性的语言。
《拓跋,上马》整部书看起来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构成,串起来却是一部北魏建国史、五胡十六国发展史。每一个小故事总是放之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或者是高度的思想认识之上。比如,他写到中国二世纪三世纪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以及对中原文明大屠杀大戕害时,同时联系到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涉及到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成为公元初的一种种族现象;在《英雄何故多私生》篇里,拓跋力微把他的母亲塑造成一个天女,这成为一个历史通象,也成了“天命所归”;在《杀妻夺国:拓跋力微的资本原罪》篇里,拓跋力微杀妻夺国,同时写到“玄武门之变”的微妙内幕,写到刘邦杀韩信,铁木真杀义兄扎木合,朱元璋杀小明王。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里,我们该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英雄?当他这样写的时候,我们就很明白意会其中深意了;当他写到拓跋沙漠汗的死亡篇时,他写到:历史的进步,有时候还需要等。读来故事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又不失客观。
四,尊重历史,人性化的谨慎发挥。在拓跋氏登上历史的舞台之前,他们漫长的岁月里,也经历着饥寒交迫的困顿,杀戮和掠夺,这些游牧民族共有的特点,在拓跋部身上也同样长期存在着,这些不光彩的历史在“国史之狱”之后就销毁了,所以,北魏建国之前的历史在正史上记录的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模糊不清的概念。石囡先生通过大量读史,参考《魏书》《后汉书》《宋书》《南齐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籍,加以合理的想象,人性的思维,填补了某些真空的历史。比如,《诗人刘琨与拓跋猗卢:剑气、箫鼓和悲歌》篇里,刘琨和拓跋猗卢的对话场景,简洁,白描,意味深长却合情如理。诸如此类的场景在其它篇幅也大量存在,让读者看来画面感非常真实。其实,《拓跋,上马》这部书,说到底,它更是一个文学范畴的东西,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一定要追究和注明历史典籍发生的出处,只要它是谨慎的,合理的,美的,就是我们愿意接受的。
由于知识面的局限,还有很多地方我还没有涉及到。比如,他的这些故事里,有的联系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比拟的怎么样,我不清楚,因为我没有读过。但是,这一样不影响我对这部书的喜欢和热爱程度,它让我思想飞翔,也让我头脑明晰。
如果你喜欢历史,喜欢魏晋风雅,喜欢隋唐盛世,喜欢兵戈铁马回荡之气,就读它。
如果你热爱文学,热爱地理山川,热爱河流孕育的文明,热爱一条古远的丝绸之路,热爱一座在石头之上雕凿出生命的城市,就读它。

纪实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
刘锦男
LIU Jinnan
白俄罗斯女性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将笔触关注到战争、核爆与社会变革中的受难者,她以口述纪实文学作品继承了俄罗斯苦难文学传统,通过创伤历史事件展现人民的情感创伤体验。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创新的纪实文学体裁与写作手法、创伤叙事方式以及叙事艺术介绍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体现其在继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以小历史见证大历史,以情感创伤书写再现人文情怀,并通过揭示令人震惊的历史真相,实现多重对话与情感共鸣,将民族记忆带入历史反思,赋予纪实文学以现实意义。
Belarusian female writer S. A. Alexievich focuses her writing on the victims of war, nuclear explosion and social changes. She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Russian suffering literature with her oral documentary literature, and shows peoples emotional trauma experience from traumatic historical ev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iterary value of Alexievichs works from the innovative documentary literature genre, writing techniques, traumatic narrative methods and narrative art, which reflects that her works witness the minor history from major history, reproduce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with emotional trauma writing, and reveal the shocking historical truth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Russian literary tradition. Alexievichs works also show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shocking to realize multiple dialogue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bring national memory into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endows documentary literature with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A.Alexievich, documentary literature, trauma writing, emotional resonance
刘锦男. 纪实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 ——阿列克谢耶维奇“情感创伤书写”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3): 82-89.
LIU Jinnan. Female Narrative Perspective in Documentary Literature --Alexevichs Works on “Emotional Trauma Writing”[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2(3): 82-89.
/
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
《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套装共12册)》主要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老北京城中由夏三爷开的一家小酒馆(名为大酒缸)里,每天都有形形色色、不用阶级、不同思想的人来喝酒泡酒馆,其中包括王爷后代、落魄文人、老古玩商和普通老百姓等,出场人物多达百余人。他们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代表,汇聚在大酒缸,演绎出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五花八门的爱恨故事。透过这些市井生活和人生百态,反映了清末民初大变革过程中,时代的转变和人性的思考,也深深地体现了逐渐被当下人们淡化了的老北京传统文化。
刘一达,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4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等称号。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其创作的多部作品屡登图书热销榜、中国好书榜,另有三部作品入选北京阅读季北京市“京味语言进校园工程”。
作为我国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老师自身有着浓浓的读北京、游北京、爱北京、讲北京情怀。北京人、北京人的生活,以及北京的城砖、城墙和城门、名人故居、老字号、大杂院、王府……所有这一切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聚焦在作者眼中、浓缩在作者的笔下。
相关资讯
上篇:余秋雨十大经典作品排名
下篇:《我们是冠军》林海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