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金瓶梅讲的是什么故事?姜子说书给您不一样的名著解读!

更新时间: 2025-07-17 18:00:55

阅读人数: 852

本文主题: 奇幻小说名著解读

《金瓶梅》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是中国小说界四大奇书之一,连《红楼梦》都是师承《金瓶梅》,可见《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之高。

大部分人认为,《金瓶梅》的主角是西门庆,于是很多人猜测《金瓶梅》隐射明朝某个帝王。

《金瓶梅》人物很多,知名度最高的是潘金莲,但是......

《金瓶梅》这本书,也不是纯粹的小说。姜子认为,《金瓶梅》的主角,既不是西门庆,也不是潘金莲,潘金莲与西门庆都是从《水浒传》借来的人物。

姜子认为,《金瓶梅》是其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自传体小说,主角是李瓶儿。

既然《金瓶梅》是自传小说,那么还有什么看头?读者还能从中学到什么?

姜子认为,《金瓶梅》虽是自传体小说,却是明朝社会生活的缩影,堪称明朝的百科全书,文学价值也很高。

听了姜子解读的《金瓶梅》,你会发现,潘金莲原来是作为作者的眼鼻口存在的,因人废言是错误的。

真正读懂了《金瓶梅》,读懂了潘捉鬼,你何尝不是一个名侦探?

《金瓶梅》里的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无论是有原型的还是虚构的,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也没有简单的好与坏。

李瓶儿是复杂的,潘金莲是双面的,老实的武大郎更多的还是无能自私,正义的武二郎也有狠毒多情的一面,为富不仁的西门庆也有可怜悲剧的一面。

金、瓶、梅三人,不一样的出身,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命运,却同样是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曾经美好过。是的,无论是潘金莲还是李瓶儿亦或是庞春梅,都有她们美好的一面,值得同情的一面。

金瓶梅讲的是什么故事?姜子说书给您不一样的名著解读!

梦幻识通灵

话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经过煅炼,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唯独自己一无所用,因此自怨自叹。一日,一僧一道来到青埂峰下,说说笑笑,谈起红尘中荣华富贵之事。那石听了,便吐人言:“二位大师仙风道骨,必有济人之德,如能带弟子入红尘,在那富贵场、温柔乡中享受几年,弟子永感恩德,万劫不忘。”二仙笑道:“红尘中确有乐事,但难免瞬息间乐极生悲,物是人非,到头一梦,万境皆空。”那石凡心已动,哪里听得进去,再三苦求。那僧叹道:“既然如此,我施法助你。等到劫终之时,复还本质,了结此案。如今,我便带你去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说着念动咒语,将大石变成一小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二仙飘然而去,不知去往何方。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写着此石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空空道人将大石上所记之事抄写下来,遂成《石头记》。后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从此流传于世,并作绝句一首: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且说,大地东南有个姑苏城,最是红尘中一等富贵之地。城中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葫芦庙,庙旁住着一个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其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不甚富贵,但也算是望族。夫妻二人年已半百,膝下只有一女,名叫英莲,年方三岁。一日,炎夏永昼。甄士隐在书房朦胧睡去,梦中不知身在何处,忽见那边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那道人问道:“你带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如今正有一对冤家要去投胎入世,正好将这蠢物夹带其中,让他去经历一番。此事说来好笑,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浇灌,使绛珠草得以长存,化成人形。一日,神瑛侍者起了凡心,要去人间经历一番。绛珠仙子便道:‘昔日灌溉之情未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于是也下世而去。”甄士隐听见他二人的对话,上前施礼道:“二位仙师所谈因果,实在是世间罕闻。请指点弟子,亦可使弟子免受沉沦之苦。”二仙笑道:“玄机不可预泄。到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甄士隐听了,不便再问,笑说那“蠢物”究竟何物。那僧取了出来,递给甄士隐。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写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甄士隐正要细看,那僧便说已到幻境,把玉夺了回去。甄士隐抬头,便见一座大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字,旁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忽听一声霹雳,有如天塌地陷,甄士隐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眼前一切如旧,所梦之事忘了大半。甄士隐也不多想,抱起英莲出门玩耍,又见一僧一道疯疯癫癫、说说笑笑地走来,对甄士隐哭道:“你将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不如给我罢!给我罢!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甄士隐哪里肯听,只当他是疯话,抱着女儿便走。

甄家一切如旧,转眼到了元宵佳节,甄士隐命仆人霍启带英莲去看花灯。那霍启因要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再回来时,哪里还见英莲的踪影。霍启不敢再回甄家,逃往他乡去了。甄士隐夫妇百般寻找英莲,音讯全无,两人日夜啼哭,几乎寻死。又过了些时日,葫芦庙的和尚一不小心,火星烧了窗纸,转眼便将左邻右舍牵连进去,整条街烧成火海,甄家成了一片废墟。甄士隐与妻子去了乡下田庄,可连年水旱,又有盗贼肆虐,难以安身。甄士隐只好将土地卖了,投奔岳父家去。他岳父名叫封肃,见女婿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快,将一些薄田朽屋卖给了他。甄士隐是读书之人,不懂农事,勉强支持两年,愈发穷了,加上连年惊吓怨痛,贫困交攻,已渐渐露出下世

这日,甄士隐拄着拐杖出门,迎面来了个跛足道人,嘴里唱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甄士隐上前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好了’‘好了’的。”那道人笑道:“你若听见‘好了’,还算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甄士隐心中顿悟,笑道:“待我将你这歌解注出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跛足道人拍手称赞。甄士隐道:“走罢!”便随跛足道人飘飘而去,不知去往何方了。

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用来记事。

膏粱,肥肉和细粮,指精美的饭菜。

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高官的礼服。

梦幻识通灵

话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经过煅炼,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唯独自己一无所用,因此自怨自叹。一日,一僧一道来到青埂峰下,说说笑笑,谈起红尘中荣华富贵之事。那石听了,便吐人言:“二位大师仙风道骨,必有济人之德,如能带弟子入红尘,在那富贵场、温柔乡中享受几年,弟子永感恩德,万劫不忘。”二仙笑道:“红尘中确有乐事,但难免瞬息间乐极生悲,物是人非,到头一梦,万境皆空。”那石凡心已动,哪里听得进去,再三苦求。那僧叹道:“既然如此,我施法助你。等到劫终之时,复还本质,了结此案。如今,我便带你去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说着念动咒语,将大石变成一小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二仙飘然而去,不知去往何方。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写着此石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空空道人将大石上所记之事抄写下来,遂成《石头记》。后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从此流传于世,并作绝句一首: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且说,大地东南有个姑苏城,最是红尘中一等富贵之地。城中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葫芦庙,庙旁住着一个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其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不甚富贵,但也算是望族。夫妻二人年已半百,膝下只有一女,名叫英莲,年方三岁。一日,炎夏永昼。甄士隐在书房朦胧睡去,梦中不知身在何处,忽见那边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那道人问道:“你带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如今正有一对冤家要去投胎入世,正好将这蠢物夹带其中,让他去经历一番。此事说来好笑,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浇灌,使绛珠草得以长存,化成人形。一日,神瑛侍者起了凡心,要去人间经历一番。绛珠仙子便道:‘昔日灌溉之情未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于是也下世而去。”甄士隐听见他二人的对话,上前施礼道:“二位仙师所谈因果,实在是世间罕闻。请指点弟子,亦可使弟子免受沉沦之苦。”二仙笑道:“玄机不可预泄。到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甄士隐听了,不便再问,笑说那“蠢物”究竟何物。那僧取了出来,递给甄士隐。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写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甄士隐正要细看,那僧便说已到幻境,把玉夺了回去。甄士隐抬头,便见一座大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字,旁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忽听一声霹雳,有如天塌地陷,甄士隐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眼前一切如旧,所梦之事忘了大半。甄士隐也不多想,抱起英莲出门玩耍,又见一僧一道疯疯癫癫、说说笑笑地走来,对甄士隐哭道:“你将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不如给我罢!给我罢!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甄士隐哪里肯听,只当他是疯话,抱着女儿便走。

甄家一切如旧,转眼到了元宵佳节,甄士隐命仆人霍启带英莲去看花灯。那霍启因要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再回来时,哪里还见英莲的踪影。霍启不敢再回甄家,逃往他乡去了。甄士隐夫妇百般寻找英莲,音讯全无,两人日夜啼哭,几乎寻死。又过了些时日,葫芦庙的和尚一不小心,火星烧了窗纸,转眼便将左邻右舍牵连进去,整条街烧成火海,甄家成了一片废墟。甄士隐与妻子去了乡下田庄,可连年水旱,又有盗贼肆虐,难以安身。甄士隐只好将土地卖了,投奔岳父家去。他岳父名叫封肃,见女婿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快,将一些薄田朽屋卖给了他。甄士隐是读书之人,不懂农事,勉强支持两年,愈发穷了,加上连年惊吓怨痛,贫困交攻,已渐渐露出下世

这日,甄士隐拄着拐杖出门,迎面来了个跛足道人,嘴里唱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甄士隐上前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好了’‘好了’的。”那道人笑道:“你若听见‘好了’,还算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甄士隐心中顿悟,笑道:“待我将你这歌解注出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跛足道人拍手称赞。甄士隐道:“走罢!”便随跛足道人飘飘而去,不知去往何方了。

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用来记事。

膏粱,肥肉和细粮,指精美的饭菜。

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高官的礼服。

标签: 古代 盗贼 西方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