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三大家先后谢世,谁来续写江湖儿女?
中国武侠小说界,向来有所谓“三大宗师”之誉,即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家,在各自的受众群里,排名先后或许有争论,但是这三位大家的地位,当是毋庸置疑的。随着金庸的去世,武侠小说界的鲁殿灵光已经所剩无几,回首望去,武侠的世界寂寞如斯。
武侠小说承载的武侠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独有的。西方有骑士,东方有武侠。在一个人情脸面大过钦定条文的社会里,底层人民遭遇不公往往只能忍气吞声,既然他们无法诉诸规则、契约和法律,那么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君、清官和大侠身上。武侠文化因此有了深厚的土壤,而“文以载道”——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小说形式也就承载了武侠文化的侠义之道。
梁羽生(左)金庸(中)古龙(右)
然而以还珠楼主、王度庐等人为代表的旧派武侠小说,终究是受众有限。1954年太极派和白鹤派的一场比武,意外催生了新派武侠小说,梁羽生开风气之先,金庸、古龙紧随其后,在港台掀起了一股武侠的浪潮。不过武侠小说影响的进一步扩散,还应当归功于时代的风云际会。
上个世纪后半叶大陆特殊的历史,造成了大众在文化需求上的饥渴状态。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的各类书籍耀花了读者的双眼,武侠小说也风行一时,从地摊到书店,武侠小说遍地开花。
上到中央领导,下至贩夫走卒,都有人痴迷于武侠小说,这形成了一代人的流行记忆,也成就了三大家的赫赫威名。
据邓小平的护士郭勤英回忆:邓小平喜欢看的武侠小说,都是港台作家写的,像古龙、金庸和梁羽生的,邓小平都看过,看得较多的是《射雕英雄传》。
1981年,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金庸,而他三年前南巡到广州,还接见了梁羽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成就无需罗列赘言,但他的鼎鼎大名,相当大的一部分得益于后来对其作品的修订。由于时间充裕,金庸把自己的全部作品从文字到情节做了整体修订,这既赢得了文本层面的美誉,也为影视化改编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文本。
比之于金庸,古龙则命途多舛。他踏入文坛,本就是为了稻粱谋不得已而为之。成名之后,古龙多次回忆自己“急等米下锅”的尴尬,在这种创作环境下,他能有多少文学上的追求实在难说。
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静脉出血,古龙在台湾去世,终年48岁。在病榻上的古龙,身侧唯有弟子丁情服侍,风光一时的大侠晚景凄凉。快意恩仇、纵情声色的日子到底是结束了,徒留下谁来与我干杯的嗟叹。
晚年的古龙酝酿着文体的革新和语言的变化,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武侠小说的出路问题。越写越窄的困惑是束缚着每一个写作者的魔咒,不求新求变,武侠小说死路一条。
当年古龙尝试写过金庸风格的作品,然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最终他还是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抛开历史的束缚和家国情怀的包袱,直抒胸臆地去写个人的心灵与情感,创作了《楚留香》、《陆小凤》、《天涯·明月·刀》等一系列个人风格浓郁的作品。可惜古龙过早离世,没能对自己的作品重新修订,留下的作品良莠不齐,令人惋惜。
就在古龙去世的前一年,在完成了个人生涯的最高作《武当一剑》之后,梁羽生宣布封笔。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和金古两人相比,多少有些过于保守,执着于人物的正邪对立,强调作品的道德感,是梁羽生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
梁羽生拜在国学大师饶宗颐和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门下,旧学底子扎实,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所以梁羽生对金庸作品中亦正亦邪的道德观、不高的诗词水平颇有微词。相对于其他的武侠创作者来说,梁羽生的名士范儿更足,有一种以士人自居的遗风,是不折不扣的“儒侠”。
封笔之后的梁羽生远赴海外,告别江湖。大侠归隐之后,于2009年1月22日在澳大利亚去世。金庸送上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在金古梁三大家陆续停止创作之后,又有过一些优秀的武侠小说家。孙晓的《英雄志》算是其中的翘楚,一度有着“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名声,不过迟迟没有完结和开端过于粗糙的文笔,制约着受众群体的扩大。有《昆仑》、《沧海》等作品凤歌,沿袭金庸的路线,工于结构,也颇有气象。至于以《血薇》声名鹊起的沧月,以《杯雪》闻名的小椴,写出云寄桑系列的杨叛……皆有可取之处,但是论成就和影响力,比起三位大家实在是差得太多了。
可见武侠的世界在繁荣过后,开始了漫长的大衰退。
金庸走了,一个属于武侠小说的繁荣年代也正式画上了休止符。其实武侠小说早就衰落了。近三十年来,能在武侠迷群体里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寥寥无几,至于突破武侠的文化圈层,在全社会引发热议或者某种现象的作品,一部也没有,更遑论像金古梁三位大家的作品那样成为时代记忆了。
这是一个强调即时反馈的时代,这是一个各种刺激唾手可得的时代,花费数小时甚至几天去阅读一部武侠小说,未免有些不合时宜。2014年,已经封笔46年之久的武侠小说家上官鼎,以一部《王道剑》重出江湖。作为当年写出过《沉沙谷》、《长干行》并为古龙代过笔的作家,上官鼎三个字还是颇有分量的。可惜新书问世之后摆在书店里,路过者众,问津者稀,88万字的大部头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老一辈的大侠复出之后面临无人买账的尴尬,而新近崛起闯荡江湖的少侠们,也面临“侠”字应该如何书写的问题。家国情怀、个人奇遇、文体试验……能走的路子、能试的方法,前人都尝试了。在见多识广的观众面前,拿不出新东西,武侠小说是吸引不来读者的。
高峰出现之后的创作者们是郁闷的,但对于武侠小说来说,还有更为致命的一点:曾经侠情和道义被快手和抖音取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变成了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大众娱乐的审美转向,悄悄宣告了产生武侠文化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个以阅读文学作品为主要消遣方式的时代真的走远了。
归根到底,武侠文化也不过是大众流行的消费品,当观众的注意力转移之后,日进斗金也就变成了坐吃山空。看看这些年来影视化的武侠小说,没有几部是新人新作,全靠经典武侠作品在维持着惨淡经营。对于一种文学种类来说,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结果就是日渐凋零。老本再厚,能吃多久?
武侠小说的敌人远不是自身创造力衰减这么简单,所有能消耗读者时间的事物,都是武侠小说的竞品。内忧外患下,身无分文的大侠们寸步难行,只能怆然转身,留下一个逝去的武林供人凭吊。只是没有大侠的江湖,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江湖么?

舒淇等众星发文悼念蔡澜,香港四大才子均已去世
6月27日,@蔡澜 账号公布了蔡澜去世的消息:“我们敬爱的蔡澜先生于2025年6月25日(六月初一),在亲友陪同下,于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遵从先生意愿,为免叨扰亲朋,不设任何仪式,遗体已火化。”
蔡澜去世的消息公布后,众星纷纷发文悼念:
十三年前录美食节目时和蔡澜先生见过面,之前在朋友的影响下拜读了先生的很多书,那种游戏人间的态度影响我至今。记得那时问蔡先生是否已几乎吃遍天下美食?答曰:“吃遍需三世,今生已无望。”愿先生这十年间也继续享受了世间的种种,先生千古。
怀念蔡澜先生,一位有趣的长者。有幸和先生一起做过美食节目,也谨记他的话:一个人不懂美食,就不懂生活,也就做不好艺术……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发文悼念:与蔡生相识逾二十年,受益良多,感恩不尽。先生一辈子爱生活,重情义,俊逸洒脱,才华横溢。愿他一路走好。
记得当年我和蔡先生撒娇,请他送我墨宝,结果他送了我四个大字儿……蔡先生一生潇洒,活得自在,香江自此再无四大才子,我一生仰望的先生,一路走好 。
蔡生走好,幸运曾受你教导。毕生感激。
据@蔡澜点心:“早在2023年底,蔡澜先生托付我们一封信,嘱托在他离开后发表。此刻先生虽已远行,但他留下的精神与智慧,将一如既往指引着我们。谨以此信送别我们亲爱的蔡澜先生。 ”
随着蔡澜离世,不少网友感慨纷纷“香港四大才子”的时代落幕了。
“香港四大才子”,又称“香江四大才子”,是指香港四位文人,金庸、倪匡、黄霑及蔡澜,四人各有所长,皆是饱学之士,而且是好友,因而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蔡澜 1941年—2025年
蔡澜生于1941年新加坡潮州侨乡,少年以影评入行,后赴日学习电影,成为邵氏黄金时代的推手,80年代转型美食写作,以辛辣幽默的笔触解构饮食文化,出版著作逾300部。他主持的《蔡澜叹世界》《今夜不设防》等节目,身体力行地倡导“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的豁达通透,将“食色性也”注入香港流行文化。
晚年他散尽家财,将毕生收藏赠予他人,独居维港海景酒店,笑对生死。
据了解,@蔡瀾 先生多次在微博和网友互动。
网友 :先生,人一生要用多少时间才能与死亡和解?
网友:生命的尽头是死亡也是重生?先生怎样看?
蔡澜回复:死了就死了,研究那么多干嘛。
网友:先生,如何能让自己不害怕面对死亡,尤其是自己的?
蔡澜回复:再过个十年二十年才担忧也来得及。
金庸 1924—2018年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享年94岁。
金庸笔下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查良镛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在8岁左右开始接触武侠小说,初中三年级时初涉写作,与同学合作出版《献给投考初中者》。
1955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并于《新晚报》连载,大受欢迎。
1956和1957年分别在《香港商报》连载《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其后他的作品一部部横空出世,直至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总共写了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读者遍及全球,被喻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
倪匡 1935年-2022年
2022年7月3日,作家倪匡去世,享年87岁。
消息传出,网友纷纷回忆,阅读其以“卫斯理”为笔名所写系列科幻小说的经历。
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倪匡1957年到香港,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作家。他写作面广,众体皆备,小说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
1962年,在金庸的鼓励下,倪匡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于2000年入选“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作。
上世纪60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1972年,他参与功夫片《精武门》的编剧,为李小龙量身塑造了“陈真”这一经典形象。2012年,倪匡获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倪匡的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 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写《天龙八部》连载。他与古龙为莫逆之交,与金庸为多年好友,曾撰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说的是平生最得意的两件事。
2018年10月,金庸去世后,倪匡曾接受上海《收获》杂志访问。其时,他说,“今天还在网络上看到一张照片:金庸、黄霑、张彻、林燕妮、我。五个人,四个人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很寂寞的,真的。我身体差到极点,百病丛生,举步维艰。但身体不好我也乐天。”
黄霑 1941年-2004年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极目新闻、文汇报、@蔡澜、@蔡澜点心等)
金庸先生逝世,一个时代的逝去!大侠,一路走好!
2018年10月30日,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一代宗师,就这样与世长辞!一个武侠时代,就这样悄然落幕!也许是去了他笔下的那个“江湖”!
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更屡被翻拍电影。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金庸先生这位撑起了中国武侠小说三分之一世界的才子溘然而逝,陪伴了中国三代人成长的武侠小说时代也随之戛然而止,打破的还有一代代人心里埋藏着的侠义梦想。
在多少年前,金庸先生就已经看淡了生死,以一种顽童的姿态笑对人生。
有人问他:人生该如何度过?他答曰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
这可能是全世界华人之中,赞同度最高的一份墓志铭。
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金庸被称为“文坛圣侠”,是武侠小说作家界的“武林泰斗”,还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并持续创造新辉煌。
直到今天得知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太多的朋友感叹,这位武侠小说泰斗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这联由金庸小说书名第一字组成的对联,大概是中国人都听说过,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而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则随着电视机的逐步普及进入大陆千家万户,更之间的影响数代中国人。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有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结合现代阅读,对这一传统进行了技法与思想革新。金庸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
而作为无限小说开宗立派泰斗人物的金庸,写小说却源于巧合。
1955年,金庸在报社的同事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金庸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
到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封笔,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
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这句话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书中,郭靖宅心仁厚,义胆忠肝,堪称“侠之大者”。
以武侠小说闻名的金庸,小说创作却仅是他的副业,作一个“为国为民”的报业大侠才是他的理想。
1942年,名门世家出身的金庸投身报业,企图用笔疗愈乱世。
1947年,金庸打败了一百多名竞选者进入了当时直笔敢言、骨气凛冽的《大公报》。
在《大公报》期间,金庸迎来报社生涯的第一个小高峰。《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
这期间,金庸与梁羽生一个办公桌,还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
还是在《大公报》期间(1955年),金庸开始武侠小说创作。
1957年,有感于大跃进期间《大公报》的假大空,金庸选择离开。
金庸于1959年创办《明报》,创办伊始即确定了鲜明的立场:
和许多人一样,武侠世界也只是金庸的寄托。报纸才是金庸的主业。
面对复杂的社会局势,有所坚持的报业从业者金庸甚至面临暗杀的危险。金庸仍然坚持:“报纸不应该歪曲事实,应该讲真话,不好讲的可以不讲。”
面对困难,金庸也会时常想到自己笔下的英雄,“虽然害怕,但不可卑怯退缩,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们瞧不起。”
我们该记住的,是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的风月江湖、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铁血英雄、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侠义风骨。
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他“为国为民,侠肝义胆”的报人理想。
相关资讯
上篇:玄幻高评分完本小说推荐榜
下篇:豪门儿媳绝美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