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荒村公寓/蔡骏经典悬疑小说系列

更新时间: 2025-07-21 11:55:00

阅读人数: 780

本文主题: 悬疑小说作家蔡骏

时间似乎在此停滞了,依然停留在数百年前的荒凉年代。

“我”的中篇小说《荒村》在杂志发表后,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某天,四个大学生到访,扬言要找出荒村的真实所在。“我”苦劝无果,只能放任四人探险,谁知四人从荒村返回后,几天内纷纷遭遇意外,据说是受到了荒村古宅可怕的诅咒……

而“我”也收到神秘邮件,从此种种离奇古怪的现象接踵而至,为摆脱荒村诅咒、查出大学生死亡的真相,我不得不以身犯险,探秘偏远荒村与民国旧宅,三十个恐惧交加的日日夜夜,“我”渐渐发现了荒村真正的秘密……

蔡骏 华语悬疑小说ZUI广为人知的作家,悬疑小说畅销记录保持者,《人民文学》评“未来二十大家”,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百花文学奖、郁达夫小说提名奖、年度青年作家表现奖、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奖得主。图书版权输入英法俄韩等多个国家,读者遍布世界,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代表作:《谋杀似水年华》《荒村公寓》《镇墓兽》等。

荒村公寓/蔡骏经典悬疑小说系列

探秘悬疑小说家如何让你“烧脑”

或许人们内心总有对“未知”的永恒渴求,悬疑题材文艺作品近两年被热捧。继2017年《镇墓兽》系列后,“中国悬疑教父”蔡骏蛰伏5年最新长篇小说《一千万人的密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挑战悬疑题材全新表达方式。华商报记者对蔡骏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去探秘悬疑小说家如何带我们进入悬疑世界。

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是作家笔端与读者心理之间的较量,这种极限撕扯在单纯的空间里展开已非易事,而蔡骏最新小说《一千万人的密室》中,故事人物放在了更广阔的舞台。

华商报:新书名为《一千万人的密室》,显然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密室,你在其中做了怎样的隐喻?

蔡骏:经典悬疑推理小说有许多密室案件,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作案现场的“密室”,而在于故事发生的大环境——一千万人的密室。在中国有许多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当城市困于疫情,或者其他缘故,而案件线索和嫌疑人都在这座城市范围之内,那么就构成了一座超大型的密室。

华商报:之前新书发布会的主题是“本格”“社会派”“硬汉”的融合,你认为三种风格融合,是你个人的创新突破还是悬疑小说发展的必然阶段?

蔡骏:“本格”是日本推理小说的说法。其实在欧美经典的侦探犯罪小说中,早已大量运用了案件的诡计和破解。“社会派”更接近于现实主义,通过一个罪案故事表达某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最难的其实是“硬汉”,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文学意义上的“硬汉”是海明威式的,但在悬疑小说中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最终描述的往往是“反硬汉”和“反英雄”。目前我的阅读视野里,无论古今中外,似乎没有读到过任何一部把上述三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我决定这么写的时候,我很清楚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果能够完成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突破。

华商报:从这三个派别中抽离出什么要素来融合?

蔡骏:其实《一千万人的密室》就是用“假装硬汉”的人物和语言风格去写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背景的本格破案故事。重点说说语言吧,这是第一人称的小说,读者看到的所有的语言,是小说主人公雷雨的语言和内心世界。所以文中语言是为人物服务的,是塑造人物以及整部作品而形成的风格腔调。我希望用到大多数中国本土类型小说中尚未见到过的语言风格。哪怕读者为之感到陌生,但会留下深刻印象,读者可以慢慢读、细细品,在字里行间和每一个比喻、每一个象征中挖掘出阅读本身的乐趣与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快速浏览完一个好看的故事,否则和在抖音快手上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有什么区别呢?

当我们沉浸在悬疑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中探寻真相之时,拥有“上帝视角”的显然只有作者本人。悬疑小说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拥有更加繁复的故事线索、细致入微的推理过程以及精妙的反转,这些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华商报:你如何去寻找创作灵感?是先构思曲折的情节,还是先想好塑造什么样的人物?

蔡骏:每部作品创作之前,都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肯定既不是为了畅销,也不是为了影视改编,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在文学上的某种追求,无论类型的,还是纯文学的。比如人物塑造上的独特性、叙事结构上的创新,还有当下社会层面的反思,甚至对于历史和信仰的探索,也可能几种兼而有之。这种定义对于创作是极端重要的,如同一盏灯塔让你不会轻易偏航,最终抵达目的地港口。通常会有一个准备周期,两种情况,一是多年以前积累下的故事创意,当时觉得自己笔力还不够,或者还不适合写这一题材类型,现在觉得自己到了这个火候,或者又有了新的创意叠加。二是可能临时起意,但仍然不会立刻马上就动笔,还是会进行一定的案头准备工作,比如两到三个月,也可能半年以上,从人物小传到故事大纲,犹如写剧本的创作方式,然后才会真正落笔。

华商报:悬疑小说在最终揭晓谜底时,才发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些细节设置是自然而然的,还是根据结局倒推出来的?

蔡骏:两种可能性都有,在《一千万人的密室》之中就同时存在,但是每次设置这些细节,必须全盘都考虑清楚,很多都是在创作过程中新想的,甚至写完以后再决定增加,那么这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但为了让作品更完美,值得。

华商报:悬疑作家要不断创造奇诡的案件,是否有时会觉得故事套路被写尽了?创造更多套路是困难的事吗?

蔡骏:好故事是写不尽的。我们需要避免的是模式化,当然也包含套路。但在有些特定类型中,往往就是高度模式化的,比如推理小说,无论欧美和日本,都会出现一个作家毕生创作的数十部作品,全部在同样的模式下完成,其中也有大师之作。但对我而言,我不会选择这种方法创作,恰恰相反,我会竭尽所能尝试各种不同的文本模式。

这两年悬疑题材影视剧爆火,冯小刚等大导演也纷纷下场。悬疑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也受到读者期待。蔡骏作品改编的剧集今年就有两部即将与大家见面。

华商报:中国的悬疑小说起步较晚,而你在22岁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作,受到哪些前辈作家的影响?能不能简要列一个你所推荐的悬疑书单?

蔡骏:这个书单太长了,可能会有好几千字,我就顺着《一千万人的密室》的风格列两个书单吧——雷蒙德·钱德勒的所有作品,劳伦斯·布洛克的所有作品。

华商报:最近悬疑电视剧比较受关注,你的作品有什么影视改编计划?

蔡骏:今年有两部改编自我的作品的剧集已拍摄完成待播,一部是芒果的,一部是爱奇艺的,都会在今年播出上线。另外还有一些电影计划。

华商报:你之前也做过网课、出过书讲述悬疑小说写作。你觉得成为悬疑小说家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

蔡骏:我觉得写作是一件由内而外的事情,并不取决于你的写作环境或者方式,而是取决于你的写作欲望和状态。当你要刻意地营造一种氛围,就说明你内在的力量不够。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作品具有自发的灵魂之际,任何时间地点和环境都可以写作,根本不必挑剔。

华商报:如果可以再次选择,不做悬疑小说家,你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作家蔡骏推出首部半自传体长篇新作《春夜》

近日,作家蔡骏携首部半自传体小说《春夜》亮相北京SKP书店,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

《春夜》是蔡骏的一部非典型性悬疑小说,时间跨越二十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文中“我”的父辈工作半生的春申厂的历史,和围绕工厂发生的两起悬案。

小说中虽然仍有他擅长的悬疑推理元素,但它们不再是作品的“主角”。小说以一种奇诡、怀疑的氛围,烘托出了新旧世纪之交,工厂工人以及工人子弟生活的起伏和心理的不安。推理、探案的元素完美融入,又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

而相比于之前的作品,《春夜》又蕴含了作者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所思所感。他以一种不动声色的乐观与豁达,讲述深流涌动的社会关怀故事,写照出亲切而真实的工人群体生活,展现当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工人群体及他们的后代真诚与执着的精神世界。

上海拥有宏阔的工业背景和历史文化,《春夜》以充满悬疑色彩的艺术处理方式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夜》不仅具有成熟创作上的都市写作特点,亦有深植在民众内心的人文记忆情怀。

小说的语言颇有特色。有力的短句和排比营造出了一种剖析自身、拷问内心的力量感。而南方方言词汇的运用、散文诗一般的叙述,既刻画出了上海这座大都市鲜明的海派风情,又营造了一种距离感。

书中的普通人,面对社会沧桑巨变,看似面临无尽的机遇、挑战,命运曲折离奇,但是在大环境下,他们又身不由己,是在历史的阴差阳错之中艰难前行的普通人。最后,老一辈的奋斗者逐渐凋零,新一代人虽然继承了父辈的追求,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是一幅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下,上海市井的“众生相”。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认为,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轨迹,让上海这个城市有了更多扩张。上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写出了这种开放性。蔡骏用大量的文学人物的名字和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地标相互交织,编织他的这个故事,构建他自己的一个上海。

文学评论家杨庆祥认为《春夜》呈现了一种非常杂糅的写法,这种杂糅不仅仅是一个修饰层面的,而恰恰是中国当代史、上海的当代史,本身就是一个杂糅的历史,而蔡骏的写作跟历史本身的逻辑是契合的,提供了一种历史写作新的可能性。

《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认为蔡骏的创作给出了新的关于文学的想象,他在这些年的创作中发展出一种可以称之为夜晚的美学,就是以夜晚为方法,包含大量具有时代感的一些信息,一些人物,一些符号,去审视我们的生活和时代,审视我们自我和历史的关系。

中国作家协会创业部副研究员岳雯赞赏了蔡骏在《春夜》中的创作突破,“一个作家要突破自己惯常的写作路径,突破自己的语言,去转型去走另外一条新路的时候,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是《春夜》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小说用非常铺张、奢侈的用词,以一种写赋的形式来写小说,这种写法有多难,有多浪费,大家可想而知。”

这种突破也受到作家陈村的肯定,“人们寄望蔡骏成为中国的“东野圭吾”,但蔡骏已有自身的特质,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人文情怀,他在故事之中加进了对世界的很多想法,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文学道路。”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