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新消费对经济拉动有多大?

更新时间: 2025-07-22 12:51:37

阅读人数: 819

本文主题: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三驾马车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河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养老等重点领域消费的实施方案。

这些“地方版”的实施方案密集出台,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扩大新兴消费,增加消费领域的有效供给,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以服务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快速发展,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释放消费潜力,以确保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作用。

那么,这些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究竟有多大?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5.7%,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不过,随着各级政府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

在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的同时,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快。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通讯器材、汽车、居住相关商品、文化用品等品质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说,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在这个进程中,人们已经逐渐从满足温饱和物质富足向满足精神需要转变,客观上会带来消费行为的根本性转变。而且,消费升级的过程往往有很强的集聚效应,人们对新兴消费的需求往往是爆发式的,使得新兴消费从萌芽到活跃的时间周期大幅缩短。

多位经济学家指出,从机理上看,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传统消费并无二致,不过新消费的快速成长将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并更好地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保证经济平稳增长。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撰文指出,“服务业大多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受投资波动影响小;多根植于本地市场,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小;产品差异化程度高,受需求波动影响小;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而消费增长具有较强稳定性,因而服务业发展能够平滑经济波动,增强经济平稳性。由于服务业对经济周期性变化不敏感,因而具有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

随着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波动性明显减小。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GDP增速标准差为1个百分点,而2006年至2011年,GDP增速标准差为2.1个百分点。

不少专家坦言,新消费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新消费的发展,要求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者要不断提升供给水平,特别是增强高层次和个性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供给的转型升级。

这些新消费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供给体系的调整,也带动了服务业特别是中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随着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占据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2013年至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1.5%、32.4%、17.5%和28.0%。

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供给体系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首先就是就业结构。

近年来,尽管我国GDP增速换挡,但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这与服务业不断开拓发展领域、吸纳就业规模越来越大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占比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变动缓慢,甚至由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导致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服务业则吸收了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部分劳动力。”李佐军说。

随着新消费热点的形成,中高端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同比新增的就业人员中,服务业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占73.7%,高于第二产业47.5个百分点。

新消费给经济结构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改变,还表现在投资结构上。例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此外,随着信息消费的兴起,以信息网络等高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投资也保持了高速增长。

随着新消费的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新兴服务业发展与传统服务业不同,更加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价值。

潘建成表示,新兴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像自行车制造等一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步伐、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也可以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出彩机会,这将为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我国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帮助制造业企业减少技术创新成本、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实现创新成果即时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许剑毅表示,随着“互联网+”政策持续发力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积极推进,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互联网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了许多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促进了服务创新。

例如,以“摩拜单车”“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以“猪八戒”、“知乎”、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服务技能交易、知识变现和知识分享的新渠道;以“蚂蚁短租”“小猪短租”为代表的房屋分享平台,大幅提高了空置房使用率,开创了具有“人情味”的短租时代。

此外,随着新消费的快速发展,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快速释放,也为创业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引发了新一轮创业潮。

专家指出,由于服务业对资本规模要求不高,创业门槛和难度低于制造业,加之近年来我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服务业“营改增”步伐,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服务业发展潜力的不断释放,将推动新发展动能加速集聚,使服务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迸发出更强活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新消费对经济拉动有多大?

中国股市仍是未来长期投资的正确选择

来源:雪球App,作者: 狂徒老爹,(https://xueqiu.com/6566459192/204541467)

素来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的说法,即“出口+投资+消费”。

目前提出经济双循环,即“内循环+外循环”模式,本质和三驾马车没有区别,只能说是归类的方式不同。外循环大体是出口+外商投资,内循环就是国内投资+消费。

出口方面,前面煤炭等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但出口商品非但不涨价,反而变得更加便宜。主要是因为由于疫情下,出口需要暴增,企业加大生产出口力度,新增产能增加过多,而“市场煤+计划电”的原因,电价不涨,对产成品的价格没有大的影响,因此过度的竞争反而造成出口商品价格更低。出口企业的利润都建立在上游亏损和大量低端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如果放任企业这种趋利行为,一方面是对国家整体而言是赔本赚吆喝,还影响“碳中和”的生态环境保护大局。二是大量低端产能建立,将在未来后疫情时代形成一地鸡毛。为了解决这种环保和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从大局上说,走绿色发展和节能环保的路线不能变,“拉闸限电”实际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投资方面,外商投资因为受疫情影响,自保都很脆弱,能出海投资的更是凤毛麟角,未来外商投资这块指望不大。国内投资因为限制的原因,房地产投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而且面临衰退风险,房地产投资已经不可依靠,如果政策继续加码,房地产崩盘也未可知。其他消费性和生产性投资,企业投资因为产品端价格低迷,生产利润下降,投资意愿降低。而后端消费未见起色,投资这条路日子越发艰难。

消费方面,中国历来消费对经济拉动都不高,而中国人是最喜欢储蓄的,叠加当下疫情影响,消费更加被动。况且由于住房、教育、医疗等高成本支出,导致中国陷入低欲望社会的焦虑越发严重。当被限制,让昔日中产终于明白自己的财富的大部分终是纸面财富,由此更加不愿意过分消费。互联网本身应该是消费不济的精神寄托,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公众化、分散性和开放性,都触及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监管底线,把人性原罪归咎到技术层面。

能否放开上游产能?这个几乎不可能,碳中和是长期经济发展的大棋、大局。不要指望煤炭等会被放开,哪怕是停产限电,丢卒保车,只要产业结构还是平衡的,就能恢复过来。

减税、降费、贷款政策能不能解决问题?这好比一个人正在流血,你用绑扎带扎住了,但还是在渗血,只要自己不能止血、造血,迟早血要流光。减税、降费总有限度,政府也在过紧日子,卖地也不好使了,税收还不够,大家都没有余粮。

拉投资呢?国家拉投资,一般依靠: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司法,三农。拉投资是可能的,毕竟次贷危机之后我们就这么干了。但是后遗症也是可怕的,多亏了中国楼市这个蓄水池。

那么如果再来一波宽松,新的蓄水池在哪里?看来看去只有股市有机会成为新的蓄水池,像美国一样,股市长期走牛,才能让人找到一个替代的资产蓄水池。新的蓄水池可以提供给企业正常融资来源,尤其是越来愈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专新特精企业。科创板和北交所设立,延续的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路子,打破垄断也是这个路子,总之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发挥活力。当基础条件具备后,在当前宽信用周期基础上,不排除进一步的宽货币操作,毕竟全球通胀的锅不能只让中国背。中国的利率基础和通胀率就可以支持新的货币宽松政策。作为投资者,中国GDP已经达到百万亿元,经济正在持续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看好资本市场,坚持持有价值低估的金融资产,是未来长期增长的正确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谈“算力”:“三驾马车”未来或融为一体

“得算力者得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算力规模密切相关。11月16日,在第二十四届高交会“改变世界的新兴科技”主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视频演讲中提出:HPC(传统数值超算系统)+AI(人工智能算力系统)+BigData(大数据处理系统)的融合将成为提升算力的大势所趋。

郑纬民院士介绍了三种当前最典型的算力场景:传统数值超算系统(HPC)、AI算力系统(AI)和大数据处理系统(BigData)。他将这三种算力系统比作“三驾马车”,指出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算力处于领先,但是在另两种算力领域还和世界顶尖存在差距,特别是“智能算力严重制约我国AI领域的创新能力”。郑纬民院士指出,我国算力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国产超算平台架构多样,应用移植和调优工作难度大;国产算力平台支持复杂应用全流程计算的能力亟待改善;人工智能企业面临风险。

过去十年,我国在顶尖超算系统的研制和部署都处于世界一流,但将领先算力高效转化为解决科学与工程难题的能力依然面临挑战。而为了提升智能算力,我国在20多个城市启动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让算力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一边是亟待破解的现实瓶颈,如何突破这种矛盾?郑纬民院士说,算力融合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他指出,近两年,出现了AI for Science,也就是“人工智能为科学服务”,使得HPC程序中也包含了AI的算法,因此HPC+AI的融合成为刚性需求。“最近一两年开始,科学界开始希望做出一台机器,既能做传统科学计算,又能做人工智能计算,希望把HPC和AI融合起来。”

虽然HPC+AI的融合刚刚起步,但郑纬民院士大胆提出——让大数据也“加入群聊”。“数据处理是AI的基础,数据和AI的融合是自然和高效的,HPC、AI、BigData尽管有不同点,但是对访存、高性能网络和存储的需求是类似的”,郑纬民院士提出,希望不久的未来能诞生一台融合HPC+AI+BigData的计算机。

2022年11月18日 08:13:15

标签: 未来 空间 现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