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她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美貌堪比西施,可结局却十分惨淡
《汉武帝》一书中有言:“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秦汉、唐宋、元明清都是我国古代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亦是影响深远的朝代。有着四百年寿命的大汉王朝在一众大一统王朝中,依旧显眼。能够延续如此久的朝代,帝王的功绩是最直接的,汉武帝刘彻便是西汉时期一位至关重要的君主。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西汉诸多皇帝中可谓是极负盛名的,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自其公元前141年即位,至公元前87年逝世,汉武帝在任54年,几乎是占据了整个西汉四分之一的时间。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甚多,纵然是一统如秦朝,也没有真正让汉民族强大起来。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汉武帝刘彻,是他让汉民族真正站了起来。
如此一代帝王,如何不引人注目?他与卫子夫的爱情故事更是叫人关注。而他们最为疼爱的女儿——卫长公主,便是两人爱情的最美结晶。
纵使出身低微,依旧心心相印,卫子夫本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代歌姬,身份卑微,但汉武帝依旧对其一见倾心,后入宫相伴。汉武帝本就极宠幸卫子夫,在她诞下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时,荣宠愈盛,冠绝后宫。
卫长公主身为汉武帝和卫子夫的第一个孩子,自然是备受宠爱的,这一点从她的封号——卫长公主便可见一二。
按西汉的律法,一般皇帝的女儿被封为公主,唯有皇帝的姐妹才能够被封为长公主。在武帝一朝前,也并非没有例子,文帝长女便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卫长公主的封号便是汉武帝给予这个女儿最大的尊荣之人。
有言道:"帝女曰公主,仪比诸侯。姊妹曰长公主,仪比诸侯王。”如此殊荣,何尝不是将其视若掌上明珠呢?
除却武帝对这个女儿发自内心的宠爱外,卫长公主还有一个重要的倚靠,那便是卫氏家族。西汉名将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因卫子夫而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同时成就了卫子夫。卫氏家族在汉武帝时期可谓是朝中最为显赫的家族,卫青官至大将军,又被封长平侯。
这样的人物便是卫长公主的亲舅舅,而表兄霍去病则成功接替了卫青的位置,作屡立战功,后被封冠军侯。母亲卫子夫更是汉武帝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可见卫长公主的出身是极为高贵的,这样的身份注定了她能够一生享不尽荣华富贵。然,一生的归宿却成了这位天之骄女最大的劫难。
彼时的汉武帝之所以对卫子夫一见倾心,数年荣宠,不仅仅因其贤良淑德的性子,也因其过人的容貌之姿。这样一代美人所生下的卫长公主自然容貌不差,她自幼便是美人胚子,在皇家中细心养护,更是长成了千娇百媚的美人。且受到母亲卫子夫的影响,卫长公主的性格温婉,从不任性妄为。
对于这样一个容貌可人、性格讨喜的掌上明珠,汉武帝和卫子夫都极为重视她的婚姻,生怕对方不是个好人家。最终在千挑万选之后,最终选定了平阳公主的儿子——平阳侯曹襄。
能够入汉武帝夫妇二人眼中的,自然是家世、才华皆为个中翘楚。曹襄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曹参之后,且母亲平阳公主更是汉武帝刘彻的同胞长姐。曹参可谓是少年才俊,曾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在同辈人中实为出类拔萃。
卫子夫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因而在卫长公主及笄后,汉武帝便下诏赐婚,卫长公主下嫁于曹襄。曹襄自幼便继承了父亲曹时的平阳侯爵位,食邑达万户之多,可谓是与公主府“门当户对”。
才子佳人,郎情妾意,便是曹襄跟卫长公主成亲后两人的最好写照。在不久后,卫长公主更是生下了儿子——曹宗,一时间,可谓是圆满至极。
然曹襄的身体状况却让这个本美满的家庭破碎了,在婚后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独留佳人一个。
身为皇家最受宠的公主,卫长公主如此公主年纪轻轻便守寡,自然令历来讲女儿捧若手心的汉武帝十分担忧。因而汉武帝一直想为自己的女儿再择一位佳婿,然意料之外的是,他为卫长公主选中的这位“佳婿”却非良人。
步入中年的汉武帝十分迷信,故而身边云集着许多只为讨帝王欢心以换富贵的江湖术士,这其中便一位名叫栾大的最是得汉武帝信赖。此人能说会道,还会些所谓的小法术,再加上相貌俊美,风趣幽默,很是得汉武帝青睐。
彼时为求成仙的汉武帝对这个江湖术士是十分的器重,更是先后封他为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甚至封为乐通侯。既不是世袭贵族,亦没有赫赫战功,却能够封侯拜将,可谓是独一份的了。
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最为疼爱的卫长公主嫁给了栾大。虽说卫长公主已然是二嫁,但汉武帝却丝毫不想让人看低这个女儿。因而他送金万斤为嫁妆,并将她的封地改名为当利,号当利公主。当利一地产盐,这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有利的一个行当,因而当利也是胶东半岛最富裕的地方。
如此荣宠,在众多公主中可谓是少有的。黄金万斤更是汉代君主聘皇后的规格,种种都可见卫长公主之受宠。
本是令人羡慕的待遇,却在婚后没多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的秋天,栾大不过是一个江湖骗子的真相曝光了,汉武帝震怒之余,便下令处决了栾大。此时距离卫长公主成亲才不过1年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卫长公主的这段婚姻又失败了,且是令人心痛的失败。
此后,史书上便再无关于卫长公主的记载,这位昔日大汉最高贵的公主,消失在了后世的眼前,再无人直其结果如何。
纵观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作为,都充分可见其雄才大略,帝王韬略,他亦是带领西汉王朝走向了极盛的时期。他前半生的功绩世所皆知,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及征战匈奴,天下一统等,这样的丰功伟绩在汉朝历代皇帝中是难以企及的。
然,人无完人,前半生的汉武帝可谓是千古明君,后半生的武帝却亲手酿造了不少的危害。晚年的汉武帝好大喜功,常年穷兵黩武,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外征战,导致国库空虚,经济受阻。
且被阿谀奉承的小人所挑拨,对忠臣无视迫害,导致了政治出现动荡的局面,民间起义更是常有发生。除此之外,汉武帝对自己的妻儿亦是有些心狠手辣了。
武帝一生有四任妻子,却无一有好下场,陈皇后阿娇被废,冷宫中死去;卫子夫被冠上带谋反的罪名自尽;李夫人则是死后家族被灭;钩弋夫人则是被杀。帝王之心,可给亦可收,帝王家的爱情是何其难以常存。
再观卫长公主的一生,她自出生起便是嫡长女,是尊荣无二的长公主,自幼在帝后的万千宠爱中长大,但她却无法寻得一份美好相伴的爱情,令人感慨不已。
事实上,古代的皇子和公主们生来便比平常百姓家的尊贵,不愁吃穿住行,可却有几人是能够由心由己的呢?尚且不如寻常人家自由自在来得多。

被称之为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为何多短寿?
人们常说,帝王后宫拥有三千佳丽。(资料图)
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帝王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
帝王是古代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一般人心目中,帝王住的是豪华宫殿,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其衣食住行都有很多人侍候,即使生病,也随时有御医为其治疗,照理说他们的寿命应该比普通人要长,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统计,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始,到1911年清朝灭亡为止,经历了2100多年,大约有60多个王朝、400多位帝王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如此众多的帝王中,活到古稀之年以上的只有汉武帝刘彻、三国吴大帝孙权、梁武帝萧衍、改唐国号为周的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9人,其余的帝王大部分都是短命的,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
封建帝王平均寿命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日夜操劳而损寿;或因宫廷斗争而死于非命;或因纵情声色而夭折;或因服食金丹而暴亡;或因饮食无度而诱发致命疾病……
与秦以后帝王多短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古时期的帝王长寿者不少,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代尧和舜都活到了一百多岁。为何不同时期帝王的寿命长短相差这么大呢?《黄帝内经》从养生的角度找出了其中的原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帝王之一。他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活了86岁。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南北分裂,战乱频仍,社会乱荡,朝代更迭迅速,大部分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刘裕开创的刘宋共立国59年,换了8个皇帝;萧道成开创的齐朝只有23年,先后有7个皇帝登基。梁朝立国虽然也只有55年,但萧衍在位的时间长达48年,如果不是晚年决策失误,接纳东魏降臣侯景导致自己饿死台城的话,他在位的时间有可能更长。在秦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梁武帝在位时间之长,除了汉武帝和清朝的康熙、乾隆之外,没有人能超过他。在历代开国皇帝中,他的长寿更是绝无仅有。
梁武帝出身高门,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对儒学、佛学尤其精通。
他勤于政务,“冬月四更竞,即起视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他能活到86岁,主要得益于俭朴的生活作风。受佛教的影响,他从来不吃山珍海味,只吃菜羹、粗饭,而且每天只吃一顿。他穿的是布衣,帽子三年一换,被子两年一易。“后宫贵妃以下,衣不曳地。性不饮酒,非宗庙祭祀,大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他对臣下说:“朕绝房室三十余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受生不饮酒,不好音声,朝中曲宴,未尝奏乐。日常一食,昔腰腹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余,旧带犹存。”
身为可以满足任何欲望的帝王,梁武帝能舍弃几乎所有物质享受,过一种粗茶淡饮的俭朴生活,不能不让人佩服。
中国历史上像梁武帝这样生活极其俭朴的皇帝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皇帝认为他们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是理所当然的,其中部分皇帝更是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甚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汉成帝刘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长得一表人才,而且“善修容仪,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历史学家班彪称赞他“穆穆有天子之容”。但此人有一致命弱点,就是好色。史书记载,刘骜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以好色闻名于世。他即位以后,皇太后为照顾他的“爱好”,便下诏“采良家女以备后宫”。虽然后宫的妃嫔已经够多,但这位好色皇帝并不满足,他亲自到民间把歌舞者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带回宫里。赵氏姐妹有倾国倾城之貌,“左右见之,皆啧啧嗟赏”。当时跟随汉成帝的披香博士淖方成感叹说:“此祸水也,灭火必矣!”后来身强力壮的刘骜果然葬身于赵合德的温柔乡中,死时46岁。
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代皇帝高洋,刚登基时留心政事,任用贤能,北击契丹,南攻萧梁,开疆拓土,有所建树。但数年之后便骄傲自满,沉湎酒色,对妇女“不问亲疏,多与之乱”,又好为“长夜之饮”,经常发酒疯,有一次喝多了跑到宫廷外面,问路边一位妇女:“天子何如?”妇女说:“颠颠痴痴,何成天子!”他一怒之下就把这位妇女杀了。高洋后来嗜酒成疾,31岁便离开了人间。
明代的光宗朱常洛,身体本来就很虚弱,他父亲明神宗的妃子郑贵妃为了讨他的欢心,送给他数名美女,结果令他吃不消,卧床不起,太监崔文升进药,朱常洛服后病情更加严重,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朱常洛服后没几天就病死了,他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死时年仅37岁。
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是人之常情,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封建帝王更是如此。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些皇帝不想通过正常的途径达到益寿延年的目标,而是幻想能找到长生不老之药使自己长留人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非常羡慕与天地同寿的“真人”,他听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便于公元前219年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前去寻觅,结果徐市出海后一去不复返。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方士卢生寻找名叫羡门、高誓的两位仙人,不久后又派方士韩生、侯生、石生等去寻找仙人及长生不老之药,这几个人明知不可能找到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便偷偷地逃跑了,使秦始皇的“真人”梦化为泡影,尽管秦始皇最不愿意听到别人说“死”字,但仍逃离不了死的命运,在他50岁的时候,就病死沙丘了。
有不少皇帝迷信道教的炼丹术,以为服食道士用秘方炼成的“金丹”就可以延年益寿,殊不知这些经过数十日烧炼的“金丹”燥热异常,毒性极大,对人体有害而无益。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都是吃了道士炼制的“金丹”后中毒身亡。
明朝大部分皇帝都信奉道教,明孝宗整天和道士在一起研究如何炼丹成仙,自称“玄谷帝君”、“紫极真仙”,希望长生不老,只可惜事与愿违,只36岁就一命呜呼了。明世宗嘉靖皇帝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奸相严嵩打理,自己在宫中终日炼丹服药,祈祷长生,后来服食“金丹”后腹胀而死。
汉武帝在青岛缔造的东方秘境
遥想公元前93年春夏之交的某日,汉武帝东巡到琅琊郡治所在的琅琊县,从那里乘楼船北上,穿越海上弥漫的仙云雾霭,抵达胶州湾东北部不其【fú jī 城附近的某处海岸:华盖林立,帝王登岸,祭祀的盛典在一处叫作交门宫的宫殿开启,人、神,于此间交遇、礼拜……
不其城基本布局示意图(陈洪坤绘)
这是《汉书·礼乐志》中所载的一首名为《赤蛟》的郊祀歌中描摹的情境,而它正与《汉书·武帝志》和《汉书·郊祀志》中提及的一次武帝东巡的情形相互映照:“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虽只有寥寥数语,却是汉武帝抵达2000多年前的“不其”,以今天的城阳区为中心,涵盖胶州湾以东青岛各区及即墨区东南部的明证。
《汉书·武帝纪》关于汉武帝巡幸不其的记载
一直苦寻此交门之歌的青岛文史学者巩升起,经过众多比对与旁证,最终确认,名为《赤蛟》的郊祀歌,就是汉武帝为此次不其之行所作的交门之歌;而汉武帝与神交遇的“不其”一地,绝不仅仅是东巡路上偶然经历的“过客”,而是他一生心向往之、并一手打造的“东方秘境”。
自公元前113年至公元前89年的24年中,汉武帝曾先后11次东巡,其中9次抵达山东半岛,抵达不其的次数虽不确定,也有数次。有关不其作为地名的最早记载,正在西汉时:汉代把秦时的即墨县分成了三部分,胶东国、不其县和皋虞县,那时实行的是中央以下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不其县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琅琊郡治则在琅琊县,它的故城就在今天的西海岸新区琅琊镇。
半两钱石范,1958年李村楼山后出土[所在地汉代属于不其(fú jī)县]。(青岛市博物馆藏)
不其,从汉初兴立县制,便以东方海标的形象矗立海岸,此后绵延历朝历代竟有800年之久。顺便一提,今青岛名胜崂山汉时亦称不其山,而不其山与不其县之名均源于东夷故族“㠱”族,隐含着莫测神秘的东夷往事。
然而,真正为不其赋予了“神圣使命”,使之抵达文化巅峰的,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君汉武帝。汉武之时,不其集结着诸多与汉朝知识、思想和信仰相关的“秘迹”,其中最具文化史分量者有三:明堂、太一祠和交门宫。学者巩升起称此三者为“汉代不其文化的三大支柱”。即便今天已难寻其遗踪,它们却把一代帝王与不其永久捆绑定位于青岛这片山海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武帝就是汉代不其文化秘境的缔造者。
《汉书·地理志》有记:“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在不其八百年的沧桑路上,明堂、太一祠和交门宫,绕不过的是汉武帝的东巡海上求仙之路和他探寻海外世界、意图寻觅连接海陆的东方支点的“野心”。
何为太一祠?因武帝时所拜祭的神仙名为太一神,所以祠堂名为太一。恰因汉武祭祀太一神之故,不其历史性地成为道教史前史的肇始之地。
何为明堂?简言之,它是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皇家礼制建筑,是帝王祭祀诸神,问政于天的场所。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有关于汉武帝与明堂的初遇故事。那是在公元前110年,其东巡在泰山之巅举行了封禅大典后,下山时在泰山东北麓偶然发现了周时的明堂遗址,遍询一干博士大臣,竟无人知其详。幸得济南一方士献上黄帝时的“明堂图”,方知明堂的形制。得图之后,武帝就下旨,在今天的泰安以东的汶水上建造明堂,名为泰山明堂;之后又下诏在不其县建造海上明堂,它们与在长安南郊的第三处汉时明堂基本处于同一纬度,自此武帝的东巡之路似乎都变得温暖而熟悉了,每次东临,他几乎都要置身其中,谛听天意,昭告天下。明堂似乎成为汉武帝东巡的驿站,精神家园,天人交互的秘府。
巩升起推测,两千多年前的明堂、太一祠和交门宫,应当分布于胶州湾西北岸近海地带,他推断:今天的女姑山状若平台的山顶,极有可能就是昔日汉武帝敕建海上明堂的所在。而秘藏于胶州湾深处的红岛,初有荫岛之称,取帝王荫蔽之意,当与交门宫的选址有关,岛屿南端至今矗立的两根海蚀柱,又恰与秦始皇东巡时的碣石宫自然地貌颇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