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巴彦淖尔市农牧局

更新时间: 2025-07-24 12:28:50

阅读人数: 531

本文主题: 母畜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3-05-10 00:00

根据雌性动物的生殖生理和行为变化,可将发情周期人为地划分为几个阶段。阶段的划分主要由二分法和四分法。四分法主要侧重于发情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生理变化相结合和,有利于进行发情鉴定、适时配种。二分法侧重于卵泡发育和黄体生成,适用于卵泡发育、排卵和超数排卵规律的研究。生产中常用四分法对母畜发情周期各阶段进行划分。

母畜的发情周期受卵巢分泌的激素所调节,因此根据其精神状态、性行为表现、卵巢和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变化以及粘液分泌情况,可将发情周期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4个阶段。

发情前期为发情的准备时期。对于发情周期平均为21d的动物(如牛、山羊、猪、马、驴等),如果以发情期症状开始出现时为发情周期第1天,则发情前期相当于发情周期17~19天。卵巢上的黄体开始退化或萎缩,新的卵泡开始生长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孕激素的水平逐渐降低;生殖道上皮增生,腺体活动增强,黏膜下基层组织开始充血,子宫颈和阴道的分泌物稀薄而逐渐增多,但无性欲表型,具体表现为母畜不接受公畜和其他母畜的爬胯。

发情期是有明显发情症状的时期,相当于发情周期第 1~2天。主要特征表现为精神兴奋、 食欲减退,接受公畜或其他母畜的爬跨,有很强性欲:卵巢上的卵泡发育较快、体积增大,雌激素分泌很快增加到最高水平,孕激素分泌逐渐降低至最低水平;子宫黏膜充血、肿胀,子宫颈口开张,子官肌层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多,阴道黏膜上皮逐渐角质化、并有鳞片细胞(无核上皮细胞)脱落;外阴部充血、肿胀、湿润,外阴部悬挂透明棒状黏液。

发情后期是发情症状逐渐消失的时期,相当于发情周期第3~4天。发情状态由兴奋逐渐转为抑制,母畜拒绝爬跨:多数母畜的卵泡破裂并排卵,新的黄体开始生成,雌激素含量下降,孕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子宫肌层收缩和腺体分泌活动均减弱,黏液分泌量减少而变黏稠,黏膜充血现象逐渐消退,子宫颈口逐渐收缩,阴道黏膜上皮脱落,释放白细胞至黏液中;外阴部肿胀逐渐消失。

间情期 ,又称为休情期,相当于发情周期第 4~16 天。此时,性欲消失,精神和食欲恢复正常。卵巢上的黄体逐渐生长、发育至最大,孕激素分泌逐渐增加乃至最高水平,子宫内膜增厚,黏膜上皮呈高柱状,子宫腺体高度发育,分泌活动旺盛。随着时间的推移,黄体发育停止并开始萎缩,孕激素分泌量逐渐减少,增厚的子宫内膜回缩,呈矮柱状,腺体变小,分泌活动停止

近来,随着对卵泡发育、排卵和黄体形成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习惯于将发情周期划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

卵泡期指卵泡从开始发育至成熟、破裂并排卵的时期,在猪、马、牛、羊、驴等大家畜中持续5~7 d,约占整个发情周期的 1/3,相当于本次发情周期第16 天至下次发情周期的第2 在小鼠、 仓鼠等实验动物中特续 2~3d,约占整个发情周期 (4~5d)的50%。在卵泡期,卵泡逐渐发育、增大,雌激素分泌量逐渐增多至最高水平;黄体消失,孕激素水平下降至最低水平。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子官内膜增厚,子宫颈上皮生长、增高呈高柱状,深层腺体分泌活动逐渐增强,黏液分泌量逐渐增多,子宫肌收缩活动逐渐加强;外阴逐渐充血、肿胀,表现出发情症状。卵泡期相当于发情周期四分法中的发情前期至发情后期阶段。

黄体期指黄体开始形成至消失的时期。在发情周期中,卵泡期与黄体期交替进行。牛、羊等大家畜黄体期是从发情周期的第 2~3 天开始至第 16~17 天结束。黄体期是从卵泡破裂后开始,黄体逐渐发育,待生长至最大体积后又逐渐萎缩、消失,新的卵泡开始发育时为止。在黄体期,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作用于子宫,使内膜进一步生长发育并增厚,血管增生,子官变粗,腺体分泌活动性增强,子宫肌收缩受到抑制。黄体期相当于四分法中间情期的大部分。

家畜的发情周期主要受神经内分泌所控制,但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各种家畜所受的影响程度不同,表现也各异。但各种动物发情周期类型基本上可分为下述两种。

这一类型的动物,只有在发情季节才能发情排卵。在非发情季节,卵巢机能处于静止状态,不会发情排卯,称之为乏情期。有的家畜在发情季节有多个发情周期,称为季节性多次发情,如马、驴、绵羊及山羊等;有的在发情季节,只有一个发情周期,称为季节性单次发情,如犬有春、秋两个发情季节,每个发情季节只有一个发情周期。狐狸和貉等动物也只有一个发情周期。

2.非季节性发情周期 

这一类型的动物,无发情季节之分,常年均可发情,如猪、牛、湖羊以及小尾寒羊等。

家畜的发情周期之所以有季节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家畜在未驯化前,处于原姶的自然条件下,只有在全年中比较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产仔,才能保证其所产幼仔能够存活。例如,马的发情季节为春季,妊娠期为11个月,则分娩季节在春季;绵羊的发情季节是秋季,妊娠期平均为 5个月,则分娩季节也为春季。均有利于幼仔的成活。

家畜的发情季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驯化程度的加深,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控制光照等可使发情周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可以变成无季节性。

巴彦淖尔市农牧局

布病防控知识问答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在我国,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北方牧区,布病羊群流产高峰期在每年2-4月份,发病高峰为春末夏初。发病率牧区高产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畜牧兽医工作者、屠宰工人、皮毛加工人员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易感动物接触到被布鲁氏菌污染的草场、圈舍、水源、饲料等污染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发病初期在血液和各组织中均可以找到布鲁氏菌。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不注意防护也可感染;人食用来自受感染动物的未经巴氏杀菌的奶也会感染;一些昆虫如苍蝇、蜱等可携带布鲁氏菌,叮咬易感动物或污染饲料、水源、食品,也可传播布病。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动物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感染动物可长期甚至终生带菌,成为对其他动物和人最危险的传染源。

家畜感染布病后其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会下降,母畜会流产、不孕、胎盘滞留、死胎或弱胎,公畜会患睾丸炎、关节炎等,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为什么说布病病畜的流产物是“装满细菌的口袋”?

布鲁氏菌感染母畜后,多寄生于其生殖系统,引起母畜胎盘炎症和流产。其流产物,如流产胎儿、胎膜、羊水和胎盘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会污染饲草、草原及水源,造成家畜感染,人接触后可造成人员感染。因此,患病动物的流产物是传播布病的主要因子,也可以形象地称其是“装满细菌的口袋”。

家畜布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什么?

患病母畜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常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为死胎或弱胎,多数动物伴发胎衣滞留不下,引发子宫内膜炎。有的经久不愈,屡配不孕。患病公畜常发生睾丸炎,呈一侧性或两侧性睾丸肿胀、硬固,有热痛,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病畜可发生关节炎及水肿,有时表现为跛行,部分可见眼结膜炎、腱鞘炎、滑膜囊炎等。

发现疑似布病病畜后养殖户应该怎么办?

养殖户发现疑似布病牲畜后,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再由专业人员对疑似患病家畜进行采样、检测和确诊。同时,养殖户要立即对病畜及同群畜进行隔离,并加强消毒,不能自行处理病畜,禁止私自屠宰和贩卖,以防因处理不当,引起病原菌扩散。

对病畜进行隔离饲养,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标准,即:病畜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销售、不准转运,防止疫源扩散,按照规定对病畜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养殖户必须从科学养殖入手,注意环境消毒,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畜群抗病能力。

(2)布病疫区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要求,坚持科学免疫。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按量做好免疫。

(3)搞好环境卫生,注意环境消毒,及时清除圈舍内的排泄物。

(4)出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5)配合当地兽医部门做好布病监测和净化工作。

(6)不从疫区引进种畜,新引入动物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7)养殖户个人应做好日常个人防护,定期去医院体检。

在人畜混居环境下人是否容易感染布病?

是。布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畜体内、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布鲁氏菌随乳汁、精液、脓汁、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和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等,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眼角膜感染人,所以在人畜混居环境下人很容易感染布病。

规模养殖场、牧区畜群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外地、外场引进牲畜,养殖小区、农村散养户应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防止疫病传入。引种补栏或必须引进牛羊的,不从布病疫区或患病养殖场引入动物,调运前必须查验检疫证明和布病检测证明,确定动物健康。调运的动物到达目的地后必须经严格隔离检疫,运抵的动物应在隔离饲养场、区进行30天的隔离饲养,经检测无布病感染后方可混群饲养。

幼畜及免疫后的家畜最好在什么时间进行检测?

5月龄羔羊和8月龄犊牛采取先检测后免疫制度,检出的阳性畜,立即进行扑杀处理;阴性畜及时进行布病免疫,疫苗接种的动物在免疫后6 ~ 18个月再进行检测。

新购买的牲畜隔离到何时才能和当地健康牲畜混群?

至少隔离饲养30天,种畜隔离45天,并经过两次布病检测,其结果全部为阴性后,可与当地健康牲畜混群。如果检出布病血清学阳性,应作淘汰处理,其余阴性牲畜再做两次检测,全部阴性时可视为健康牲畜,可混群饲养。从不同地区同时购入的牲畜,在未经检疫合格之前,不能放在同群内饲养。

屠宰布病牲畜和加工布病畜肉及内脏会感染布病吗?

会。布病病畜的肉及内脏通常带菌,且布鲁氏菌可在鲜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存活15 ~ 45 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很容易被感染。

可采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是每日口服多西环素和利福平,持续服用6 周。也可以每日肌内注射链霉素,连续注射2~3周来代替利福平。在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对布病进行治疗时,可以选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代替链霉素。

处理布病病畜时,应该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处理布病病畜时要戴口罩、手套等,穿防护服,并做好消毒工作。采用物理限制设备保定动物,对采样器械进行消毒,采集病料、剖检病死动物时在特定区域(下铺塑料布)进行,对剖检、采样后的动物尸体、废弃物等采取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工作结束后,收集注射用针头及采样用刀片等尖锐物品,并进行消毒处理;工作人员要更换衣服,并清洗消毒。

食品伙伴网手机版―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中国食品行业专业网站

 常用的标记法有染色、耳缘剪孔、烙印、号牌等方法。

用刺数钳在动物耳上刺上号码,然后用棉签蘸着溶在酒精中的黑墨在刺号上加以涂抹,烙印前最好对烙印部位预先用酒精消毒。

用七号或八号针头蘸取少量碳素墨水,在耳部、前后肢以及尾部等处刺入皮下,在受刺部位留有一黑色标记。该法适用于大小鼠、豚鼠等。在实验动物数量少的情况下,也可用于兔、狗等动物。

用刺数钳(又称耳号钳)将号码打在动物耳朵上。打号前用蘸有酒精的棉球擦净耳朵,用耳号钳刺上号码,然后在烙印部位用棉球蘸上溶在食醋里的黑墨水擦抹。该法适用于耳朵比较大的兔、狗等动物。

用金属制的牌号固定于实验动物的耳上。

大动物可将号码烙压在圆形或方形金属牌上(最好用铝或不锈钢的,它可长期使用不生锈),或将号码按实验分组编号烙在栓动物颈部的皮带上,将此颈圈固定在动物颈部。该法适用于狗等大型动物。

对猴、狗、猫等大动物有时可不做特别标记,只记录它们的外表和毛色即可。

这种标记方法在实验室最常使用,也很方便。

①、涂染红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

②、涂染黄色:3~5%苦味酸溶液。

④、涂染咖啡色:2%硝酸银溶液。

标记时用毛笔或棉签蘸取上述溶液,在动物体的不同部位涂上斑点,以示不同号码。编号的原则是:先左后右,从上到下。一般把涂在左前腿上的计为1号,左侧腹部计为2号,左后腿为3号,头顶部计为4号,腰背部为5号,尾基部为6号,右前腿为7号,右侧腰部为8号,右后腿计为9号。若动物编号超过10或更大数字时,可使用上述两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把一种颜色作为个倍数,另一种颜色作为十位数,这种交互使用可编到99号,假使把红的记为十位数,黄色记为个位数,那么右后腿黄斑,头顶红斑,则表示是49号鼠,余类推。

该方法对于实验周期短的实验动物较合适,时间长了染料易退掉;对于哺乳期的子畜也不适合,因母畜容易咬死子畜或把染料舔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