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难道就是带有科学名词的幻想小说吗!
科幻小说难道就是带有科学名词的幻想小说吗!
就这玩意儿还敢和三体比,来搞笑的吗?开篇各种堆砌名词,更可笑的是名词解释一股浓浓的百度百科味道。没有科学依据,胡乱堆积离奇事件,再套以各种炫酷的名称和解释,这是科幻?这是带科幻名词的幻想小说!书中人物,只要带个名字的就是科学家,煤老板能顺溜地说出各种科学名词解释,领导老婆也毫不含糊…作者在写的时候有考虑过人物之间的差异性、人物背景吗?作者真认为科幻就是带着科学名词的瞎想文学吗?毫无科学精神,我只能这么评价!

《现代乌托邦》:未来学的萌芽
在科幻圈里,威尔斯被公认为是与凡尔纳齐名的科幻宗师。在未来学界,威尔斯还被视作未来学的创始人。1902年,威尔斯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发表演讲,希望建立研究未来的科学。1905年,他就把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写成科幻小说《现代乌托邦》。
顾名思义,《现代乌托邦》是威尔斯阅读各种经典乌托邦后的心得体会。仅作品里提到的就有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孔德的《西方共和国》、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贝拉米的《回顾》等。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更是重中之重,威尔斯直言它是《现代乌托邦》的思想先驱。
威尔斯笔下的这个乌托邦位于天狼星系的某颗行星上,地形地貌与地球完全一样,甚至地球上每个人在那里都有分身,连指纹都相同。两名地球人无意间穿越到那里,一个遇到自己的分身,一个找到情人的分身。
当然,相似的只是外貌,那些人都有另外的人生。显然,威尔斯其实是想写平行世界。只不过一百多年前还没有这个概念,他只好把乌托邦设在外太空。
虽然环境和人都与地球一样,但这个天狼星文明技术更发达。那里有时速达两百英里的列车,城里也没有马车。这一条威尔斯在书里强调了几次,因为当时英国城市还以马车为运输主力。天狼星人用压缩空气管道传输纸质文件,在互联网产生前,这是类似于互联网的科幻构思。建筑都用电取暖,能源则是从太阳和风中转化的电力。
经典乌托邦写的都是小规模居住地,人口相当于现在的小镇。天狼星却已经没有国家之分,全球由统一政府管理,人们自由并且频繁地穿行各地。
然而,是谁把物质条件和地球完全一样的星球建设得如此发达?并非当地的普通居民,而是名叫“武士”的技术精英团体。是的,威尔斯用的词就是日本武士中的那个“武士”。当时日本刚打败俄国,西方精英开始关注日本文化。此外,武士的设想还吸收了《理想国》中的守护者、《新大西岛》中的“所罗门宫”,以及欧洲历史上“圣殿骑士团”等元素。
武士首先必须是医生、律师、军官、工程师、教师、作家或者画家。按照今天的标准,他们都是各行业的专家。不同的是,武士垄断行政权力,拥有军队。把国家交给专家直接统治,《现代乌托邦》成为专家治国理论的历史源头。
然而,成为专家并非就能直接当上武士。天狼星文明在历史上也和20世纪初的地球一样落后,武士团用武力夺权,还从一国出发统一全球。所以,武士必须跨过做官的门槛,很像科举制度。武士身份不能世袭,里面有男有女,也有黑人和白人。这种性别和民族的平等,在20世纪初还只是理想。
武士掌握了权力,还要在国家设置的实验室里搞科研,推动技术进步。由国家主导科学,这个设想曾经出现在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中,但在1900年前后还是新鲜事。
武士不仅有严格的身体训练,要接受专业教育,还不能经商发财。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理想,以及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根本不想吃这份苦。
天狼星人分成4类——创造阶层、动力阶层、低级阶层和迟钝阶层,然而这种划分只是过渡政策。威尔斯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后两个阶层的比例越来越小。未来某个时刻,全人类都是创造性阶层,人们不是科学家就是艺术家,那时候也不再需要武士团来统治。
威尔斯提前一个世纪看到了今天,这些元素后来也出现在各种未来学著作中。可惜,《现代乌托邦》作为小说不够完美,它没有戏剧冲突,完全通过谈话介绍当地情况,人物都是工具人,远不如威尔斯的早期小说精彩。
(作者系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聊一聊那些科幻片中的“高科技”概念
聊一聊那些科幻片中的“高科技”概念
2017-06-14 11:32
科幻,一般都离不开“不明觉厉”的“高科技”概念。能在一部电影中把那么复杂的科幻逻辑解释清楚,不得不佩服编剧、导演,以及电影概念设计师的脑力。 科幻电影为什么会让我们信以为真?仅仅是因为符合科学逻辑吗?而我们真的看懂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科幻电影中如何解读“高科技”概念。 首先K2君想先说一下科幻电影的定义: 以目前已知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为基础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直接或间接使用科幻元素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一部科幻电影一般会拥有完整的世界观,同时剧情发展依赖科幻设定。 显然,那些“高科技”概念几乎是通过对白和画面展现出来的,就像《星际穿越》中用非常直白的方法解释了虫洞。 而科幻片中关键的“高科技”画面呈现基本是依靠概念设计来进行第一步实现。 K2君将它们进行了简单地分类:已知科学理论+已有技术,已知科学理论+未知技术幻想,未知的超级能量幻想。 为什么没有未知科学理论?要知道,即使科学猜想或假说也都已有一些学术推理(有论文,不一定被证实),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像让古代人理解电视,那就成魔幻了。 并不是科幻题材中的所有物件都是科学幻想,在整个科幻的大前提下,有时也有一些科学常识可以解释。 设计上几乎就是现实中工业设计的套路,可以参考生活中已有的设计,观众也容易理解。 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盗梦空间》中的陀螺。 现实世界中,陀螺旋转会受摩擦阻力而渐渐摇摆、停止。这是常识,但也依赖于典型的科学理论基础(大概初中物理)。影片恰好利用了这一点,设计上基也保持了陀螺的经典样式。 2. 已知科学理论+未知技术幻想 下面分类举例,其中AI、人造人、时光机也许“一目了然”也许“理论高深”,但因为其各自的独特性单独列出。 这一类的设计会有一些基础参考点,影片中也不需要过多解释。例如《阿凡达》中的异体操控:利用某种技术和方式可以让人通过意识操控另一物种躯体,或操控机械机甲。 因为操控主题为人,所以纳美人和机甲的基础形状是符合人体结构的。观众了解人体是怎样运动的,自然会直接明了异体操控的动作执行。P.S. 据说这项科学技术在现实研究中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也许很快就可以实现。 再例如《普罗米修斯》中提到的离子推动器。虽然影片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离子推进器,也不需要解释,因为观众一看名字就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飞船飞行的推动力。同时这个例子也属于e类。 如果有必要做详细设计,或许可以考虑离子推进器的原理:先将气体电离,然后用电场力将带电的离子加速后喷出,以其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如果长期保持性能稳定,则能够把太空飞船加速到更高速度。据说这一类技术已得小范围应用。 非常具有工业概念设计特性的一类 。例如“星球大战”系列中可爱的机器人们。 还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星际穿越》中看似简单但不简单的智能机器人。 它的设计有别于其他影片中常见AI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型,没有局限在类人体的结构上(一般至少会有个头) 。虽然影片拍摄时只是人工实现了它的运动,但K2君还是完全被它强大的设计概念所折服,连走路方式都不止一种。 《星际穿越》幕后。K2君突然联想到了瑞士军刀。 人造人一般分为两种:生化人和仿生人 。生化人一般是指利用化学和生物改造过的人类;仿生人,即仿生机器人,指模仿生物、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 生化人和仿生人是比AI更接近于人类甚至看起来和人类毫无差别的“高科技”,也是科幻片最喜爱应用的科技元素之一, 设计上一般以人体为基础参考进行创意 。异形系列,《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等很多科幻电影都引入了这一概念,甚至成为了影片的中心矛盾。 异形系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化人大卫 时光旅行在学术上只是个推论,但这并不能阻止人类的好奇和探求,对它的想象也从无限制,更是科幻电影中的宠儿。 所以时光机的设计完全没有固定思维模式,完全可以有多酷就多酷,只要套上科学的外衣就够了 《时光机器》(2002) 中的时光机,设计复古。 《十二只猴子》中的时光机,颇有些蒸汽朋克的感觉。 《回到未来》的时光车设计得很酷,还加入了相应的解释,看起来很科学,虽然数据经不起推敲。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里描述:当我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动时,我们的标尺将会缩短、时钟将会变慢;当我们以光速移动时,时间将不再流动;而我们开始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移动时,时光将会倒流!不过这一推论至今仍无人可以证实。 《星际穿越》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到时光机的概念,却也实现了超现实的时空穿越。当主人公穿越黑洞回到地球,地球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他的女儿已经是一位垂暮的老人,而他依旧还是当初年轻的样子。 其中概念设计上对四维空间的解读很有想法。 这一类可能就需要观众有比较高的科学素养了。什么黑洞、虫洞、四维空间之类的名词,不明觉厉,看过电影后若不上网了解一下,有时还真容易“消化不良”。 这一类在设计上没有太多限制,即使已有相关技术应用,但还未成熟和普及的情况下依旧有很多发展可能性和想象空间,但也可以参考相关论文的图解。 例如,《黑洞表面》中宇宙飞船的引力转动核心,这是影片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所以通过对白和画面进行了解释阐述(实际上更贴近虫洞的概念)。不过这个设计令密集恐惧症患者叫苦不迭。 结合科学的设计,有时不是单纯理解科学知识就够的 。《星际穿越》中呈现的黑洞画面,依据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基普·索恩(作为电影顾问)的计算结果设计并制作,是迄今为止对黑洞描述最为精确的影片。 理论上,黑洞本是一颗恒星,然而它最终没有熄灭或爆炸,而是坍塌成一个小小的、不可逃逸的奇点(singularity)。爱因斯坦说:质量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引力就越大。 乍一看,这很有点魔幻的意思,但类比一下核能,由物质带来能量也完全是符合科学设想的,而且整部影片都会依赖于科幻设定。 如何展示某一未知物质的超级能量,又看起来很科学,就需要设计师花些心思了 。例如《银河护卫队》中的宇宙灵球。 中国科幻值得期待:深度剖析PKD作品受好莱坞青睐原因与中国科幻电影现状及发展 朱峰作品欣赏:科幻迷必知的赛博朋克
本文为作者 北京朱峰影业娱乐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1323
FZD films设计工作室1999年开始于美国洛杉矶,由好莱坞华裔概念设计师朱峰创立。2016年FZD films珠峰影业来到北京,把近二十年的好莱坞设计经验引入中国,为国内外电影提供概念设计专业服务。团队遍布北京、新加坡和洛杉矶。涉猎的项目包括并不限于科幻、奇幻、现实、历史等题材。目前可对外公布的电影项目有军事题材电影《空天猎》和现代题材电影《动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