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这个村子,有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
RECRUITMENT INFORMATION
延陵镇寺墩村,一个仅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不久前,承包户将村东寺墩山上的一些树木进行了移栽,留下了不少坑洞。在一些坑洞中,村民们发现了不少有历史痕迹的碎瓦片,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对于村民张国祥来说,这些重现天日的碎瓦片再次印证了他一直以来的想法:民间传说中“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就发生在寺墩村。
昨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寺墩村村民张国祥家中。“你们看,这些瓦当都印有莲花图案,这不正是象征着‘红莲寺’吗?”张国祥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十多年前在村东的寺墩山上挖到的。
据了解,瓦当俗称“瓦头”,为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记者看到,这些印有莲花图案的瓦当多为陶质灰白色,圆形,直径约15厘米左右,厚2至3厘米,其中有两三个已经破损,还有三四个完好无损。在其中一块保存较好的瓦当上,记者看到,瓦当的中心成圆状,上面规则排列着若干个凸起的圆点,似莲藕状,中心之外以等距离排列着6个莲花花瓣纹,花瓣外侧还有一圈凸起的圆点。
让村民们相信“红莲寺”就在寺墩山,并不只是几块莲花瓦当而已。今年84岁的寺墩村村民王玉文告诉记者,“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在寺墩村可谓是家喻户晓,代代口耳相传。他小时候,从祖辈那里听说了这个故事:我们村东边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山,一座叫寺墩山,一座叫庵墩山。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寺墩山上有一座寺庙,而庵墩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寺墩山上的寺庙,有人说叫‘红莲寺’,也有人说叫‘莲花寺’。在这座寺庙里住着一群不道德的和尚,他们不仅在两座山之间修建了暗道,与尼姑庵里的尼姑私通,还在寺庙里布下机关,用于掳掠那些年轻貌美的女香客。”王玉文说,“后来,这座寺庙掳掠了宰相的女儿,寺庙里的丑事方才败露,引来了官兵放火焚烧。”王玉文说,“不管那座寺庙是不是叫‘红莲寺’,但寺墩村的村民都相信,寺墩山上确实有过寺庙。
说法不一的“红莲寺”真在寺墩山?
记者调查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据寺墩村村史记载:寺墩村东边的寺墩山高约20米,山上树木丛生,古时,山上曾建有法华寺,当时香火甚旺。在寺墩山西南方向有座庵墩山,旧时山上曾建有尼姑庵,故称庵墩山。据传,由于法华寺和尚与庵墩山尼姑行为不轨,走入歧途,寺、庵均遭百姓焚烧。不仅如此,还有寺墩村村民告诉记者,寺墩山上的寺庙不叫“红莲寺”,而是叫“红林寺”。可以看出,有关寺墩山上寺庙名字的说法是比较多的。
不仅寺名存疑,地址同样有疑问。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在受访时表示,他也曾听说过“火烧红莲寺”故事发生在丹阳的传闻。不过,在韩梦庆听说到的故事里,“红莲寺”当年建在现在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的位置,现早已无迹可寻。
“莲花瓦当”与“红莲寺”真有关吗?
村民张国祥相信,他发现的莲花瓦当就是“红莲寺”的遗迹。“大概十五六年前,我曾带着这些莲花瓦当到市里找有关部门鉴定,专业人士告诉我,这些莲花瓦当应该是汉唐时期的。”张国祥说。记者调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如秦代瓦当以动物形象居多;汉代瓦当有昆虫、植物、文字等;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时则多用蟠龙纹瓦当。传说故事中的“红莲寺”确实建于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但多认为其位于潘垫镇(今上海市潘垫村)。
不过,不管传说中“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是否发生在寺墩村,但故事中体现的关于惩恶扬善的勇气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成了寺墩村一代又一代村民骨子里的品德和追求。
初春的阳光把寺墩村照得暖暖的,村民们照料着他们的田地和家畜,安于平静而淡然的生活。到了晚上,总能听到年迈的老人对孩子们说起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 小心“开学病”!丹阳已有孩子中招
● 爆满!这一天,丹阳人扎堆结婚!
● 事发丹阳!这种情况算工伤吗?

除了金顶,峨眉山下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到佛光!
月儿光光,骑马烧香......
500多年前,这里有48重殿宇
故有“骑马烧香,策马巡殿”之说
这里是峨眉山市高桥镇,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遗址——灵岩寺。
只有保存于高桥镇洪严路84号(前高桥中学)的青石牌坊,斑斑印迹依旧能印证着它往日的辉煌。
曾经的高桥中学大门便是古灵岩寺的入口
而正前方一座刻有“敕赐禅林”的青石牌坊古建筑更是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背面“祗园觉路”。麒麟、白鹿、青狮、祥云、荷花、兰草图案,依稀可辨。
从碑文上看,灵岩寺牌坊建于明朝嘉靖辛卯年(1531年),但这并不是灵岩寺最早的建立时间。相传东晋末年,印度宝掌和尚来到中国,云游四方。当他来峨眉山后,结茅大峨山下。公元7世纪初(隋朝),中国高僧灵龛禅师来到宝掌结茅处,开建佛寺名灵岩,宝掌和尚观佛处是为“睹佛台”。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尽管有些曲折,灵岩寺也随之“螺旋式发展”,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灵岩寺,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寺宇四十八重,僧众千计”。东至淦洞山,南至卷洞溪,西至解板山,北至石佛岭,下抵临江河,纵横十里。据说,僧人吃饭要“九九过堂”,前殿僧人不识后殿僧人。灵岩寺盛极一时,成为“西蜀第一大刹”。因有红莲溪萦绕于寺区之内,故俗称红莲寺。
在高桥寨子村拍摄到的佛光(杨方荣/摄)
其一,高桥镇在古代是一个水陆码头,也是一个重要驿站。
其二,灵岩寺位于摄身崖下,古代上山路难走,要登上峨眉山金顶比较困难,而灵岩寺不仅能观瞻金顶,也能看到佛光,于是众多善男信士大都选择到灵岩寺礼佛。
“月儿光光,骑马烧香……”灵岩盛景,民间童谣,现今依然流传于高桥街头。
曾经的“西蜀第一大刹”就这样毁于兵祸,后虽有重建,但已风光不再,直至消失。
古灵岩寺旧址,背依大峨,望四面环山,苍翠起伏, “九龙十八堡”收之眼底。“九龙”指的是附近蜿蜒盘旋的9条山脉,“十八堡”指的是18个起伏的青黛山峦(又名十八罗汉峰)。山溪龙蟠,曾经的灵岩寺占尽风光。
古寺虽然不在,但在上世纪当地民间依然流传着“灵岩寺藏宝”的传说。峨眉文史专家张洪燕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后,专门撰文探讨灵岩寺的藏宝。在他的《峨眉山灵岩寺地下藏宝之迷》文章中提出依据:近几年,附近的罗目镇相继出土窖藏钱币和珍贵瓷器;灵岩寺附近的村民曾一次掘得玉珠数十颗,他曾亲见村民给他展示的其中一颗。关于藏宝的地点,他举证了两种说法:一是,藏宝在灵岩寺地窖说。二是,藏宝在睹佛台地下密室说。据说,村民在灵岩寺原址修建房屋或是耕作时,曾经挖到过地道和地下室。
据推测,在明朝,灵岩寺香火鼎盛,修建如此众多的庙宇,供养如此众多的僧人,一年的花费应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关于佛财的使用,据说,除了扩建灵岩寺外,大德高僧还有个弘愿:修一条从南面直接上峨眉山金顶的路,免除世人礼佛的长途攀越之苦。由于战争乱世,该弘愿没有实现……
湖南景点推荐: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围山位于湘赣界,是连云山脉的腹地,东边属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铜鼓县,西北方为湖南浏阳市的东北部,它既是浏阳河的发源地,又是湘东第一高峰,主峰七星峰海拔1607.9米。距省会长沙119公里,浏阳市67公里。
白面石风景区位于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西南端,以海拔1100米的巨大白色花岗岩体命名。
船底窝景区位于公园的中央地带,海拔在960—1500米之间,沿途一边流水潺潺,顽石星落,一边是高大葱笼的乔木,一路走过去观不尽的怡然幽雅山水画,一路听不完美丽动听的交响曲,整个景区林木葱笼,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景区全长2.1公里,是一个环形游道,可由左边走上然后可穿过小溪走右边下,这样就可避免大家走重复路线。船底窝景区的终点有一个分叉路口左边到玉泉寺景区右边至五指石景区,景区全程比较长,景点分散其中,周边山泉水和巨石相映成景,山中竹树成群,比较适合登山等活动。
大围山有红莲寺、古竺装寺、陈真人寺、钟大仙人庙、白面将军寺、七星古寺等六处寺庙遗址。传说这两座佛寺,古竺装寺和红莲寺,都是佛陀龙树的后人建造的。红莲寺又称玉泉寺,兴盛于唐代,北宋再次扩张,南宋进入第二个鼎盛时期。据说当时有数百名僧侣。
马尾槽瀑布位于东麓园的一片竹林上方,全程长1.6公里,这瀑布为什么称为马尾槽瀑布呢?
因为整个瀑布长有30~40米,宽10米,但水的流量不大,就像马尾,所以把它命名为马尾槽瀑布。
马尾漕景区以马尾漕溪流为核心,因瀑布多、气势雄伟而特色鲜明。马尾漕景区的东部,原属东麓园风景名胜区,东麓园现有景点较少,主要有古竺装寺、关门石等。由于瀑布是负氧离子的天然“发生器”,所以该景区负氧离子含量高,而科学实验早已证明负氧离子是空气中的“维生素”,对人体非常有益。
该景区为大围山公园二期工程,开发程度不高。该景区内有48个潭,48个滩,39道湾。
相关资讯
麒麟臂要发作了《创世神话》热血情节上演
麒麟臂要发作了《创世神话》热血情节上演,麒麟臂要发作啦!就见那厮虎驱一震,红光一闪围观的市井混混们皆四散奔逃!这是什么神技?原来是失传百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