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独特的启蒙“三字经”

更新时间: 2025-07-29 20:48:54

阅读人数: 76

本文主题: 罗氏宗族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家训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力量。

家训自古为世人所重视。整体主旨: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同时,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现今中国共有姓氏4100个左右。现今排名第二十位的罗氏便将罗氏家训作为子孙后代教育成长、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流传下来。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楚文王时,罗氏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氏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直到宋朝,罗氏在江西发展繁茂,成为江西的大姓。后来,罗氏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罗氏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氏进入了台湾。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罗世家族世代承传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宗族精神。现在,罗姓作为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巍然䇄立于中华民族姓氏之林——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家训——三字经。现摘录如下:

幼年起,莫娇惯,学做人,行规范。

文明语,多启发,懂礼貌,人称赞。

水火电,知安全,讲卫生,体魄健。

爱劳动,不懒散,喜动脑,多发展。

少儿年,花蕊绽,形可塑,姿易展。

书山峻,敢登攀,学海阔,勤是岸。

乐诵读,善攻关,刻苦学,莫畏难!

有益书,要多看,黄赌毒,莫沾边。

青壮时,放手干,志高远,宏图灿。

学技术,多流汗,本领足,刮目看。

慎处事,不蛮干,广交友,勿贪玩。

力耕种,勿偷懒,尚勤俭,文武全。

致富经,多寻探,昧心钱,不去赚。

习礼仪,知荣辱,争先进,学模范。

每日事,巧安排,计划好,金百万。

教子女,勿比攀,严律己,身示范。

爱祖国,结乡邻。乐助人,爱心献。

敬师长,不傲慢,待朋友,勿嫌烦。

嘱家人,莫违法,循规矩,乐平安。

合家和,苦亦甜,万事兴,心无憾!

至晚年,勤锻炼,粗淡饭,多保健,

走宜频,步要慢,心态好,勿高攀。

益知识,永充电。闲暇时,阅书刊。

求学问,无止境,为子孙,树典范!

夕阳红,光乃灿,不服老,余热散。

善举作,益事办,修谱牒,延瓜蔓。

亲家族,奉祖先,孝父母,睦兄弟。

同根生,莫相煎,永团结,枝叶繁。

人生路,非短暂,行好事,延寿年。

惜晚景,做贡献,心态好,更浪漫!

铸宝藏,绩璀璨,功卓著,业非凡!

前辈样,后嗣看,为人子,代相传。

豫章郡,子孙旺,柏林堂,瓜瓞延。

人遗子,金钱物,吾传后,礼仪全,

我家训,三字言,四维族,共遵勉。

大中华,一家亲,罗氏族,人慕羡!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期盼罗氏家族在传承华厦文明的同时,进一步繁荣罗氏文化。罗氏族人依家训、听教化,必将在未来人才辈出,让罗氏家族屹立于中华大地,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罗焕然)

独特的启蒙“三字经”

罗氏:先祖为避祸乱南迁,后人同心协力建家乡

罗氏是中国古老的大姓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罗氏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受封于罗国(今湖北省宜城市),其后代以国为氏,遂成罗氏。

据史料记载,罗姓人口很大一部分出自豫章罗氏,其追认的祖地是今江西省南昌市,即曾经的豫章城。白云区钟落潭镇罗氏族人正是从豫章一路南迁而来,分布在钟落潭镇大罗村、小罗村等多个村落,繁衍至今已有28代人。一直以来,钟落潭镇罗氏传承家族优良作风,族人齐心协力,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走进钟落潭镇大罗村内的罗氏大宗祠(文思祖),只见宗祠内有不少长者正在闲聊玩乐。在宗祠最深处,大罗村公认的始祖罗贵及其两位夫人的遗像被供奉着,宗祠仍保持着每日上香的传统,寓意香火不断、开枝散叶。

罗氏大宗祠(文思祖)供奉着大罗村公认的始祖罗贵及其两位夫人的遗像。

据大罗村村民罗桂添介绍,罗贵当年率众南迁的故事在珠三角地区广为流传。相传南宋时期一名胡姓妃子(又作“苏妃”),因得罪皇帝被打入冷宫,后趁宫禁不严潜逃出宫,被南雄保昌商人带回乡中,后来坊间传出流言,说皇帝查知胡妃下落,大怒,将要派人灭迹胡妃所藏之地,当地人闻言,惶恐不已,遂结群南逃。罗贵率众人一路南迁到达今珠三角地区落籍定居,以避祸乱,子孙后代遂在当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由于这场变故是由胡妃引起的,后人就将这件事称之为“胡妃之祸”。这一说法虽不见于官方文献,却广泛记录于珠三角及粤西宗族谱牒之中,构成了罗氏宗族从珠玑巷南迁到当地的共同记忆。

罗桂添表示,最初罗贵定居于广东新会蓢底(今良溪),后来其子孙开枝散叶。据史料记载,罗贵生有九子,其中文思是罗贵第五子后代,也是白云区钟落潭镇大罗村的罗氏先祖。每年清明时节,罗氏族人都会集体到新会地区祭祀罗氏始祖罗贵,感恩先祖开基创业,表达子孙后代对先祖的敬仰之情。

据史料记载,钟落潭镇大罗村始建于清代,原叫罗村乡,以罗姓得名,1980年因行政划分需要,罗村乡拆分为大罗村、小罗村,两村都是钟落潭镇罗氏后人的主要聚集地,村中环境清幽,书香气息浓厚。

如今,大罗村有三处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分别是罗氏大宗祠(文思祖)、罗氏大宗祠(仲富祖)、莲塘水圳碑。

“罗氏大宗祠(文思祖)是大罗村罗姓族人文思祖的房祖祠,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文思祖后人为纪念先祖罗贵而建,自小我就看到祠堂内悬挂着一块御前侍卫的牌匾,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罗龙骧获得的,有关这块牌匾的具体来历已不清楚。”罗桂添告诉记者,罗氏在白云区内发展至今已经有4000多人,文思祖之后繁衍至今有28代人,分布在钟落潭镇安平村、大小罗村。

罗氏大宗祠(文思祖)内悬挂着一块御前侍卫的牌匾。

罗氏大宗祠(仲富祖)是大罗村罗姓族人仲富祖之房祖祠,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据村里人说,仲富是罗贵第九子后代,是小罗村的始祖。与罗氏大宗祠(文思祖)一样,该宗祠也是罗氏后人为纪念先祖罗贵而建。

小罗村同样保留了三处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分别为子宏罗公祠、愈秀罗公祠和超恒书室。其中,子宏罗公祠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其独特的硬石屋顶、人字山墙、灰沙平脊、碌灰筒瓦以及花岗岩夹石,呈现出岭南建筑的特色风貌。愈秀罗公祠同样建于清朝,重修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超恒书室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重修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均是罗氏后人在当地生根发芽的见证。

小罗村保留了愈秀罗公祠等三处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罗氏家风有三大优良传统,分别是热爱家乡、尊敬祖宗、勤劳爱家。”小罗村村民罗沛忠说,据他所见,一个姓氏很少会建立两座大宗祠,大罗村建有两座罗氏大宗祠,虽然整体规模不算大,但都是后人供奉先祖、在此安居乐业的见证。

一直以来,钟落潭镇罗氏后人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展现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团结精神。大罗村村民罗炳文说,大罗村两座罗氏大宗祠重修时,村民们纷纷踊跃捐资。其中,罗氏大宗祠(仲富祖)重修时,更是得到社会各界罗氏后人的捐资支持,加建了几百平方米的空间,用于日常节庆团聚、摆设酒宴等,维系宗族感情,“此外,村民还捐款支持大罗村公园建设,如今这个公园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大罗村还启动了“美丽庭院”建设行动,计划在村里连片打造10户“美丽庭院”,以“庭院小美”点亮“乡村大美”。

编辑 | 黎燕逢 陈会

系列报道(七)渡马罗氏总祠:标榜的宗族之志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豫章始祖怀汉,克守城廊,建功立业。子孙幼颖聪慧,光垂后世。至于今代,亦可称道……

       “先祖开垦百余年,历经风霜,饱经忧患,吃苦耐劳,焕发斗志,至今百业俱兴,子孙繁衍满堂,各行人才济济,在册族人,工农官商教等,在其位谋其政,恪尽职守,名噪乡里,远达省市。可谓天杰地灵,一方水土养黎民,先祖高德育后人……”

       这是2018年3月20日,罗氏家族在渡马桥坪罗氏总祠举行家族活动时的祭祖文片段,在口口相传的夸耀中,与之相伴的是罗氏家族的骄傲,他们发生在脉络清晰的族谱里,甚至于会艺术的呈现在建筑的装饰中。

       翻开历史,这种荣耀确实有迹可寻。历代中,罗姓的著名人物比比皆是:唐朝诗人罗隐、罗邺,小说中以罗姓为形象的将军罗成、罗通,清朝教育家罗典,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罗振玉。共和国元帅罗荣桓、罗瑞卿等人。

       这种历史的骄傲,不仅深藏在罗氏后人的心里,也把这种荣耀标榜在家祠的建筑中。

       罗氏总祠位于渡马镇桥坪村,始建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1991年罗氏族众又筹款进行了维修。该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520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是湘黔川罗氏家族的总祠,也是天柱域内现存涉及族众跨省份最多的祠堂之一,这种多省共祠现象在西南地区比较少见,这对研究祠堂跨区域的聚合功能、联宗功能、组织模式以及迁徙历史将提供非常重要的注脚。

       罗氏总祠外形是独特的。经过修葺的总祠不仅雄伟的立于寨子的上方,远看还颇有点西洋教堂的韵味,这使得罗氏总祠成为天柱域内能见到的具有欧式风格不多的祠堂之一。祠堂属于三间两进式结构,正面牌楼的两侧均有一个圆拱形窗户,顺着窗户往上看,欧式风格的尖顶耸立在牌楼正中两侧,而牌楼的正中上方屋顶,则为纯中式的风格,这一洋一中的存在,在天柱众多家祠的建造中,显得格外抢眼。为什么先人们会建成这种样式,难道是受到了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或者在天柱是否土生土长就诞生这种尖顶圆拱的建筑风格?我们不得而知。

       走进祠堂,正面牌楼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大门由四块醒目的青石围成,上方横书“湘黔川罗氏总祠”,再上竖书“豫章郡”。大门两侧依次排开三幅对联:

       以上三联,或告知族人罗氏之支脉分衍,或寓意家族势力之强大。因为罗氏是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据《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后罗珠与灌婴又平定了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纵观罗氏总祠,它没有浮华的外表,内部结构相对简洁。从外观上看,它也有各种壁画、彩塑等,但整体格调是走清新路线的,没有像其他祠堂那样极尽所能的把各种彩塑人物、浮雕或精美的图案来进行装饰。但在仔细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就是在牌楼两侧的墙上,史无前例的塑有骑在马上,头戴军官帽,手里拿着望远镜回头瞭望,虎虎生威的两个现代人物。我猜测,这应该是后人在维修家祠时添加上去的。问及族人,他们告诉我:这是曾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的大将军罗瑞卿和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罗荣桓的塑像,他们是我们罗家的骄傲,我们想借助这份荣耀来激励后人,以凝聚人心。

       一群普通的族人,把族人的荣耀镌刻于墙上,与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血脉相连,这种民间的标榜,无论是炫耀和张扬,其最终的归途无疑也是为了教化。当我们面对祖灵颂扬祖宗功德时,其实就是将自己的生活置于祖灵的众目睽睽之下。不辱先祖,成为生活的起码原则;光宗耀祖,则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这种举目可见的标榜门第、张扬功名的象征物,也赋予了罗氏总祠无与伦比的文化纪念意义。(图/金可文  文/吴国雄)

标签: 空间 现代 皇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