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作《湮灭之潮》亮相索尼发布会,剑指西方市场能否成新宠?
在索尼PlayStation最新一期的State of Play发布会上,一系列备受期待的游戏作品逐一亮相,为玩家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除了之前已经公布的《怪物猎人:荒野》和《合金装备 3 重制版》等大作,发布会还揭晓了几款全新的游戏,其中一款名为《湮灭之潮(Tides of Annihilation)》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这款由腾讯投资、Eclipse Glow工作室研发的游戏,在B站发布的首支预告片迅速获得了260万的播放量,展现了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市场关注度。预告片中,《湮灭之潮》以其独特的骑士幻想风格和动作冒险玩法,赢得了众多玩家的青睐。
据悉,《湮灭之潮》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英国伦敦,玩家将扮演主角Gwendoline,在这个遭受异世界袭击的城市中踏上拯救妹妹的旅程。游戏中,玩家需要击败入侵地球的半神,解开一系列谜题,体验紧张刺激的动作冒险。这款游戏未来将采用单机买断制的形式登陆PC与主机平台,为玩家提供更加纯粹的游戏体验。
《湮灭之潮》的开发团队汇聚了众多资深游戏人才,他们曾参与过《如龙》、《女神异闻录》、《荣耀战魂》和《刺客信条》等知名系列游戏作品的开发。这样的团队配置无疑为游戏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据外媒Wccftech报道,该游戏预计在2026年发行,游戏时长超过30小时,并包含轻量的RPG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对《湮灭之潮》和之前投资的《黑神话:悟空》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规划。《黑神话:悟空》主要针对中国市场,而《湮灭之潮》则更加注重西方受众。因此,在游戏题材上,《湮灭之潮》选择了西方玩家更为熟悉的亚瑟王传说,以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除了《湮灭之潮》,本次索尼发布会上还有一款国产买断制ARPG游戏《失落之魂》亮相。这款游戏同样备受瞩目,其开发商上海零犀(UltiZero Games)也曾获得腾讯的投资。与《湮灭之潮》类似,《失落之魂》也涉及“救妹妹”的情节,玩家将踏上史诗般的冒险之旅,从异次元入侵者手中拯救妹妹和全人类。
然而,《失落之魂》的研发历程颇为曲折。从2014年相关概念曝光到如今即将上线,这款游戏已经历了近十年的研发时间。在这期间,国内游戏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失落之魂》和《湮灭之潮》的亮相都标志着国产单机游戏正在加速步入“后黑神话时代”,为玩家带来更多优质的游戏作品。

中国剑没护手所以比西方剑菜?一文全说清楚!
本文作者为SHMA上海历史武术俱乐部 大官人,经原作者允许转载
我并不认为手部防护好坏 就能认为一把剑先进或落后。同时我也不认同中国刀剑差劲的说法。
各种手部防护的剑确实更适合在比赛中获得优势,但以此否定其他形制的武器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刀剑和日本刀本身并不是为了单挑设计的,比试很多也是为了模拟战场和随身防卫情况而存在的。
本人就是他回答里那个 参加2017上海SHMA 单手剑比赛的 中国剑选手。因为论据比较长加上要上图单开一个回答。
而我用的剑也是照着真的剑单独定制的,比市面上的尼龙剑更硬,可以支持很多中国剑独有的剑刃防御和粘黏技巧才能使用的。
而冠军白之影,亚军威力爵士 使用的武器是 武装剑(Arming Sword), 博洛尼亚是他们的剑术流派名字。当然博洛尼亚剑术也同时使用护手更复杂一点的 随身剑(Side Sword)。不过比赛用的还是武装剑。
只有十字护手,并没有什么D环。 另外我也不清楚D环是什么? 指的军刀的那个护手?剑格是中式剑的专有名词。
而且我也没有被威力打手拿到分数。
没有一分打到手, 所谓的“由于手部被攻击则丢掉了一些分数,无缘前三。”
威力唯一 一次攻击到我手部是刺被我拨开后强行拉回导致刃筋不正,而且没有得分。这场比赛我打输是因为威力的经验,速度,反映,力量和臂展都在我之上。跟武器形制没啥关系。
恩...... 要么答主没看视频, 要么说的不是我。但是那次比赛单手组我是唯一上场的中国剑选手,另一位中式兵器的选手由于赛前手部受伤弃赛了。
首先,武器的形制和武器的用法 是 根据武器的需求而定的。 中式刀剑的需求更多的是防身自卫和战场上作为副武器 或 和盾牌一起作为主武器,更多的是强调杀伤力。对无甲格斗来讲中式刀剑形制和使用技巧的杀伤性有点overpower了。
而欧式单手剑, 从早期配合盾牌一起用的维京剑(Viking sword)只有短小护手, 到中世纪的 战场上和盾牌一起使用 或 作为备用的副武器 武装剑(Arming sword)开始出现十字护手, 到文艺复兴早期的 随身剑(Side sword) 作为个人自卫武器出现复杂护手和更细的剑身,到 刺剑/迅捷剑(Rapier)为防身和决斗而出现的更细长的剑身和包围更完整的护手。 我们看到欧洲的剑越来越偏向个人用途,剑的形制演变是随着用途转向个人和决斗而变更的,同时使用技巧也相应的出现了变化。
而中国很久以来都没有民间一对一公平决斗之类的传统,剑刀作为战场武器存在并不面临着需要在决斗中常见的对手部的高度防护。同时作为个人自卫武器存在,面临的是快速杀伤对手并可能需要面对枪,矛等长柄兵器的威胁。
中式刀剑,日本刀,和早期欧剑一样都是战场武器,手从来不是主要攻击目标。战场上不是1v1单挑,而且中式刀剑和欧洲单手剑都是配合盾牌使用, 想砍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并且要让对手失去战斗力, 且对手可能有一定护甲的情况下,你需要的是提高武器挥砍和刺击的杀伤力。
另一方面对于欧洲决斗来说,从一开始的生死决斗, 到后来演变出不穿护甲 且 第一滴血规则,也就是先受伤的人输,武器开始更强调速度和灵活性。 这个时候手作为最容易被打到的部位,对手部的防护才开始受到重视。
这是欧式砍刀,双手剑和刺剑的数据图。
图表以椭圆形和沙漏形状区域来显示武器的灵活程度。 椭圆的形状和大小描述了刀柄在不同方向上沿直线加速的相对容易程度。 沙漏形状描述了剑在剑柄周围旋转的敏捷性。 弧的大小随着灵活性的增加而增加。 当然,剑的运动通常是这两种基本运动模式的组合。 图表还包括有效质量曲线。 任何给定位置的有效质量是移动所必须的质量,以使该部分运动或使其在防御或攻击中停止。 在黑色垂线是武器的重心(Center of mass),它是剑的总质量,它将朝向头和尾减少,其速率取决于质量分布。
这个数据中左侧的蓝色虚线是最适合手握的位置, 右侧的蓝色虚线是最佳的劈砍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剑有最佳的挥砍动能和稳定性。欧剑叫最佳打击点,日刀叫物打。中国武术好像没有特意取名字, 不过也是要求用这个位置攻击到目标的。
日本剑道中需要用物打往上一点的位置命中才算有效命中。 因为这里的最佳的劈砍位置,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刺剑这类刺击型武器的劈砍位置则非常靠手。同等重量武器造成的挥砍伤害相对较小。面对完全无甲的目标时可能区别不大,但是如果目标穿着棉甲,皮甲,木甲,竹甲甚至厚衣服之类的则完全不同了。对于铁甲来说刀剑类兵器的挥砍大部分都是无效的。
上图是一般的武装剑(Arming sword)随身剑 (Side sword)的数据图。刃长80cm 柄长20cm
上图是中国明清时期剑的数据图。刃长75cm,剑柄连剑格25cm, 重心手前15cm。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剑相对重心更加靠前, 适合劈砍。同时手部非常适合横向和绕着重心移动。
欧剑形制更适合快速的挥舞剑尖,但是手部躲避则非常累
中式剑法的主要攻击目标为 劈砍扫:左右脖子, 两肾。刺击:咽喉,心窝,谭中,下阴。
次要攻击目标 抹:手腕,膝盖窝。 点,挑:手腕。刺:膝盖, 腋下。
中式刀剑技术主要通过手部灵活的绕着剑的重心移动和走位来闪避攻击。对于手腕一般只是试探时顺带的攻击目标,在找到空挡后会直接奔着致命程度更高的身体去,或者是对手腕攻击后借助打开的空挡继续攻击身体致命部位。
而博洛尼亚剑术也比较相似。博洛尼亚攻击目标为 劈砍:头部左右太阳穴以下到脖子,手腕和手臂。 扫:腰部。 刺击:身体躯干。撩和低位劈砍:大腿内侧动脉。
两者都需要强力的挥砍让对手丧失战斗力,同时都注重用砍在武器的最佳打击点附近,手的移动幅度都很大,实战中想命中更困难。
而决斗为目的出现的刺剑和现代运动的击剑 则基本不在乎攻击部位,只要能让对方出血随便哪里都行。手也尽量不怎么移动,剑的形制也不擅长手部移动同时也对手部有足够的防护。B站有早期电影拍摄的决斗场面,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类似的武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是竞技场里的表演兵器。 只适合特定的环境而已,并不能做到什么天下无敌。也没有一种兵器能说是无敌的,只是相对某些兵器更容易克制一些而已。
中式刀剑的形制和用法是根据需求而出现的,并不会只因为对手臂的保护弱而表现的差劲之类的。
当然中式刀剑后来也出现了各种类似欧式的护手,也是在兵器作用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出现的。
中国剑法与西方剑术的区别:一是能和始能言战,一是末伤敌先伤已
剑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兵器 "刀、枪、剑、棍"之一,被称为"百兵之君"。君是君子的意思,亦有君王之意。古时文人学子都喜欢佩剑,一方面舞剑以锻炼身体,活络气血;一方面可以用于防身自卫。
中国剑分为文剑与武剑,文剑是指文人士子所佩之剑,后期演变为武林人士也多持此剑。相对而言比较轻薄,利于日常佩戴与游走侧击,以轻灵为用。武剑也称之为战剑,比较厚重,多用于战场正面争杀。因为战场上要长期使用,厚重则不易损伤,也利于劈砍,增加杀伤力。同时为了更好的对抗披甲之士,战剑的把手会比较长,可以双手持剑以增加砍劈的力量。
西方的剑与中国的剑在早中期基本上差不多,到了后期则开始有所有不同。中国的后期战争中,短兵器这一块,基本上除了将领,士兵多不再使用剑,而多用刀。“年刀月棍一辈子枪”的俗谚不是空穴来风,刀法只要你有一把子力气,胆子大,很快就能掌握了。西方则始终用剑,并没有发展到刀,原因很多,这里因为不关主题就不多说了。
西方剑发展到后来,多以击剑出之,这种剑的特点是他的剑面是狭长的三角形,由超厚的剑根变成超薄的剑尖。剑根处可用来格挡,牺牲了劈砍能力,主要以刺击为主。这点跟中国后期的主流剑风格就相差很远了。中国的剑术以“劈、刺、抹、撩、抽、揭、横、倒”为主,风格轻快敏捷、潇洒飘逸。
而且中国真正高深的剑术是与内功结合,“以气运身,身剑相随,发于灵动,会于剑理”。按武当八法神剑之习,则是书剑合一,击舞双并。写字就是舞剑,练剑就是学书;“击以应敌,舞以自习,内调神意气血,而入丹道修真,外注阵法布局,应敌在千人之中”。
这种惊绝的技艺,外在展示于人的是剑法,是舞剑;内在的则是气血周经循环,神思贯彻内外。武当的剑术与书法是有对应的,剑法的“劈、刺、抹、撩、抽、揭、横、倒”对应书法的“点、挑、横、竖、撇、捺、厥、钩”。剑术中以劈法为第一,与书法中的“点”同列为第一步功夫。《翰墨缘》中的“移点成法”篇中写道:“笔由点起,形成笔划的最基础之运笔,那是运笔之初的一个主要玄机”,“抛笔而为之的点,是从无到有的创始之端。书作中的点、挑、横、竖、撇、捺、厥、钩,诸笔都是移点成迹的造次”。当年李兆生老师授我们剑法之时,是要求每日以铁剑劈击铁钉300次以上,可惜因生性懒惰,没有能够坚持。
在习剑之初,不可以入手以刺法为主,西方现代剑术以刺剑为主要技击之法,是因为其没有内功,只知杀敌,不知养已。其功用与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七伤拳相似,是末伤敌先伤已。刺法在剑术中有剑出无回之说,有一定内功基础的人,在练习刺剑之时,会有神气从剑尖奔流而出之感觉,很难收得回来。当然这种感受是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体会得到,如果经络不通则感受不明显。随着功夫的精进,则是可以收发自如。
这里并不是说刺剑不可学习,但是刺法是要在根基牢固之后才可以练习。就如同太极拳的“揽雀尾”的按势,很多人并不知道初学时不可以按直,因为这样容易气机外游而不能回收,会有省耗,会消耗元气。可是练习太极拳时,很多人也没有这感觉。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你只练套路,气机都不能良好启动,推直就推直了,气都到不了掌心,还没资格出去,所以没事(其实并不是真的没事,而是真气流失太少,感受不出来)。可是真的把“揽雀尾”当作专修,每次一练数百次,几个小时的,这时就要注意了,不要硬推直,以气机自然为主,推不动了就不要硬推了,这样才能保住元气。
中国剑术以劈法为第一,也是因为此理。劈时,有上有下,有出有进,则体内气机随龙形迈步而出,运于周身。其后以凤点头收剑,则气归丹田(此法是专修剑法第一步练习功夫)。而自然随性挥舞之时,也多是以回环而出,少有以刺法出之。这也是体内真气自然运化之故,是正宗功夫“百家腾跃,终入环中”之体现。
这种回环而舞,是为了团敛元气,使真气周经循环以壮丹元。真气深厚才能自如演化诸种风姿,其后即使刺法也能有发有收。就如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样,始终不会抛离成为流星,这是因为地球有足球的体量,有足够的吸引力。要想能专修刺法,当要体内真气稳固雄浑,这样才能使剑气有来有回,如果象西方现代击剑一样以刺剑为主,是很容易消耗元气的。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练习击剑的选手都没有胖子,就是因为这剑法伤元气。
说到这里,想减肥的人要注意了,不要说我想减肥就去练刺剑,这可能会越练越胖。元气不足的初期是消瘦,到了后期就会发胖,喝水都会胖,这就是虚胖。这跟练太极拳,练内家拳不同,练习内家功夫的人前期要多吃,要增加能量发福,要筋骨肌肉壮实。等练到后来,积累够了,就要收敛,要敛气入骨,开始要瘦下来了。
中国的剑法是以内功行持,以气运身,以神相会,注入剑体,吞吐自然, 有开有合,有来有往方为内功。习练时要注意神意内敛,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出处,要以圆环出之,这样才是内家剑法。
内家剑法是能和始能言战,和者养生也,保养壮大真元之气后,才能气化为力,演化为武途,如此才有战力。这是与西方现代剑术以刺法为主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他们是速成。因为没有内功的认识,以刺法为主。开始练习就时刻在消耗自身的元气,这是末伤人先伤已也,不可不知!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相关资讯
为什么古代西方不跟我们一样喜欢用刀而是用剑呢?
西方古代对剑的偏爱与中国以刀为主的军事装备形成鲜明对比,环首刀的出现为骑兵提供了更有效的战斗方式,而唐刀等发展则展示了刀的多样性和强大战斗力。剑在中国虽然早期成为礼仪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