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龙泉宝剑“刀光剑影”的锻制与传说

更新时间: 2025-08-01 12:54:18

阅读人数: 436

本文主题: 西方剑的图片

龙泉剑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晚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晚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越绝书》载:“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铁剑三枚,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晋代,朝廷在欧冶子铸剑之地设龙渊乡,以资纪念,唐时避高祖李渊名讳,改名龙泉。龙泉因剑得名,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于世。

一把龙泉剑,从原料到成品,须经过打坯、热锻、铲、锉、镂花、嵌铜、磨光、装潢等28道工序。其中最为关键是锻炼这一道工序。

龙泉剑的冶炼,从初期的青铜剑转化为铁剑演变到夹钢剑,再发展到纯钢剑。夹钢剑的锻造过程大体经历:锤打、刨锉、 磨光、镶嵌、淬火、钢磨六大过程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龙泉市沈广隆剑铺的第四代传人沈新培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龙泉宝剑“刀光剑影”的锻制与传说

惊艳!古代贵族的珠饰原来这么美!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说起古代的玛瑙珠饰,闪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大多是光泽暗哑、色彩陈旧、残破不堪,因为这些修饰词语才符合它们在尘土中埋藏了上千年的“旧”与“老”的特征。但果真如此吗?考古学家从西周至唐代的诸多贵族中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答案:这些美丽的珠饰在出土时依然拥有绚丽的色彩和莹透润亮的光泽,仿佛是被冻龄千年的美人儿,再面世时依然风姿卓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早在原始宗教时期,古人就认为一般的石头具有重量和坚硬等共性而对人们具有一般的护佑效力,那些具有特殊的形状或颜色的石头则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护佑效力,因此缤纷绚丽的玛瑙珠很早就备受人们青睐。我国先民佩戴玛瑙珠饰的喜好源于亚欧草原地区各民族自古偏好璀璨亮丽的装饰风尚。据考证,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就自西向东传入了。那时,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中国文明就已经通过西域的绿洲、草原地带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了间接沟通,而西域地区与中原王朝至迟在西周中期也已经开始了直接交流,《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记载。玛瑙珠饰作为舶来品,与其他金、玉制品一样成为了社会上层获得和维持权利以及领导策略的威权物之一,是贵族们彰显财富与地位的奢侈品,也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享用玛瑙制品的无穷魅力。

让我们一睹这些美轮美奂的玛瑙珠饰,让这些考古出土的带你穿越悠久光阴,在视觉的饕餮盛宴中感知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

图1.三色玛瑙剑璏(西汉)江西省海昏侯墓地出

图2.牛角状缠丝玛瑙珠(汉代)湖南省杨家湾墓地出土

图3.竹节状玛瑙珠(西周)河南省应国墓地出土

图4.短柱状玛瑙珠(西周中期)河南省应国墓地出土

图5.多棱玛瑙珠(东汉)湖南省丝茅冲墓地出土

图6.圆柱状天珠(公元前3—前2世纪)新疆提克买克墓地出土

这些晶莹剔透、明艳亮丽的古珠穿越两千多年时光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古人是怎么制作它们的?相关研究表明:当时的工匠首先要将玛瑙矿料制作成所需的珠子形状,然后通过打磨和抛光对珠子表面进行处理,最后为珠子钻孔。由于玛瑙的硬度高达莫氏6.5-7 ,所以工匠在整个工序中都要以解玉砂为介质来进行切割、打磨、钻孔等。那么,这些古代玛瑙质珠子的钻孔又是怎样的?

图7.竹节状玛瑙珠孔道内壁的特征(西周)河南省应国墓地出土

图8.缠丝玛瑙管珠孔口内壁的特征(东汉)湖南省和尚岭跃进砖瓦厂出土

这些考古出土的珠子在历经千年的埋藏岁月后,受埋藏环境的影响发生了相应的次生变化,并由此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受沁现象,这些沁像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是珠体经历了漫长的风化淋滤作用和渗透胶结作用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系统规律性特征, 也是古代玛瑙珠和天珠历经漫长岁月洗礼的有力鉴证。那么,这些古代玛瑙珠产生了怎样的沁像?它们的发生机理又是怎样的?

图10. 玛瑙耳珰上的内风化现象(东汉)湖南刘家冲墓地出土

图11.竹节状玛瑙珠上的橘皮纹现象(西周)河南应国墓地出土

图12.圆板状缠丝玛瑙珠上的蚀洞现象(公元前3—1世纪)西藏桑达沟墓地出土

图13.黄玛瑙珠上的沁裂纹现象和色沁现象(东汉)湖南丝茅冲墓地出土

图15. 《解密古代天珠》书影

惊艳!古代贵族的珠饰原来这么美!

“天珠”作为人工加工而成的美丽珠饰,是古人用大自然中的蚀花原材料对半透明的白玛瑙(玉髓)珠的表层分别进行黑、白两次蚀染,从而获得黑色底上有乳白色纹饰的蚀花玛瑙珠。天珠是古人在“万物有灵观”和“原逻辑”思维模式中创作的护身符,人们认为这种被精心装饰过的作品能起到“防卫性巫术”的作用,从而向神灵祈求恩惠和福佑。考古学家杜齐将天珠上的圆圈纹称为“睛(mig)”,而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则称之为“眼”,他们认为珠子由此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天珠上的“圆圈纹”也即“正义之眼”,是人们尊崇的“火神”、神主,而火的清净、光辉、活力、锐敏、洁白、生产力等象征了神主的绝对和至善。因此,人们认为天珠上的“正义之眼”能够对抗“邪恶眼”,从而使佩戴者远离噩运,获得神灵的护佑。

那么,天珠作为古人用蚀花工艺制作出来的艺术品,它们在土壤中埋藏了两千多年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解密古代天珠》带你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文物的局部细节,鉴赏它们的老化特征,并科学客观地阐明其成因。

图16.天珠在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17.天珠在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18.天珠在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19.天珠在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20. 《解密古代天珠》书影

图21. 《解密古代天珠》书影

图22. 《解密古代天珠》书影

《解密古代天珠》作为一本集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书籍,收录了500多张我国不同地区考古出土的天珠、玛瑙珠的微距和显微镜图片,这些文物的年代为西周至唐代。精美的文物细节图及释读文字不仅图文并茂地诠释了古珠的老化特征及时代工痕,还科学阐明了玛瑙珠饰的受沁现象及发生机理,从而揭示了它们在风化演变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性变化规律。本书带领你以考古出土的玛瑙质珠饰为出发点去探知古代亚欧大陆社会的工艺技术、物质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问题来啦!关于古代的玛瑙珠和天珠

1、3、18、33、50楼的小伙伴

领取彩蛋截止时间:2021年9月27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这些珍宝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提到博物馆,你会想到什么?是常看常新的展览,还是静默无言却内蕴深厚的珍贵文物?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看看各大博物馆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些文物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时光流逝也无法掩盖它们的光芒。

前段时间,被形容为“连拆6个盲盒”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公开最新成果,引发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想到了三星堆博物馆收藏的诸多珍贵文物,比如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来源:三星堆博物馆网站

人们常说的青铜神树,多指Ⅰ号大型铜神树,它分为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

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九只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有专家认为,这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

不只是青铜神树,还有青铜立人、金杖……由于跟人们印象里中国中原文物有着巨大差别,至今仍有人开玩笑,说这会不会是外星人的杰作?

看到这个水晶杯时,经常会有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了,因为它实在太像现代的杯子。

图为战国水晶杯图像。 杭博供图

战国水晶杯是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特征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

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该水晶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名单。

四十多年前,经过考古队的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这些兵马俑“千人千面”,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共同组成了秦始皇那个庞大而神秘的“地下军队”。比如,兵马俑可以分为步兵、骑兵和车兵三大军种。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网站上,有着这样的介绍文字: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幅《清明上河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内外的热闹景象,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资料图: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观看石渠宝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图》。中新社发 张浩 摄

我们来看看它的艺术水准有多高:其全长5米多,车轿、骡马、船只无一不包;画中人个头虽小,表情却刻画得相当到位:惊恐、卖萌、撒娇……妥妥都是“戏精”。

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忙着“送外卖”的小哥,挂着牌匾的高档医馆,正在闲聊的人们……处处都流露着古代最真实的烟火气。

“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主角,就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剑。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网站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一柄“越王勾践剑”。它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制作精良,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令人惊叹的是,历经两千余年,纹饰仍然清晰精美、剑身锋利无比,有“天下第一剑”之称。

聊到甘肃省博物馆,就不得不提那尊鼎鼎大名的铜奔马。

资料图:参观者欣赏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铜奔马”真品。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从侧面看去,这匹骏马昂首嘶鸣,躯干结实、四肢修长,三足腾空,一足踏飞“燕”作为支撑。不仅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也堪称卓越,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

搞笑的是,许多网友都说,观赏这件文物,最好做足心理建设再看“正脸”:谁能想到,侧面看起来威风凛凛的铜奔马,正面却是一个歪脖儿咧嘴大笑的表情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珍贵文物,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之一。

四羊方尊。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从体型上看,它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构思相当大胆,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栩栩如生,各据一隅,足见当时工匠的实力。

素纱襌衣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也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从款式来看,它似乎有些平平无奇,但却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重量仅为49克,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堪称“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素纱襌衣(直裾)。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网站

古人常说,"轻纱薄如空",说的大概就是这件素纱襌衣吧。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而得名。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

长信宫灯。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网站

令人惊叹的,是它所体现的环保理念。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

1986年,良渚遗址的反山墓地开始发掘,出土许多保存良好的玉器。

其中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约6.5公斤、外方内圆、刻有神人兽面“神徽”,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得名“玉琮王”。

资料图:浙江博物馆展出镇馆之宝——“良渚玉琮王”。中新社记者 王远 摄

它亦是浙江省博物馆的珍宝,向世界展示着古老、厚重、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当然,上述文物只是众多博物馆馆藏中的一小部分。后母戊大方鼎、“中华第一龙”……文物是人类智慧的见证。在博物馆里,每件藏品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值得与之用心交流。

文物同样见证着历史。2021年的春晚舞台,一件“国宝”佛首站上了C位。它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那穿越千年的微笑,令无数人泪目。

为什么常说要多去博物馆,多了解那些珍贵文物?这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爱护、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让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原标题: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这些珍宝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标签: 穿越 古代 西方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