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教师招聘考试

更新时间: 2025-08-03 12:49:28

阅读人数: 1004

本文主题: 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推荐

三大里程碑会涉及客观题的考查,是一个小细节的考点。那么,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个知识点比较陌生,同时也饶有兴趣想知道为什么这三本书被称为是西方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国》的“大洞穴”的建构之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向,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归的“隐喻”。“隐喻”是哲学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运用可以视为哲学,而隐喻的指归所体现的隐喻的制造者的现实维度,则是现实的生活,可以视为政治。所以,《理想国》的隐喻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在《理想国》中,他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极的产物。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床的比喻。他说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实的床,是工匠制造的床的摹本,而艺术家画出来的床则是摹本的摹本。另一个是洞穴的比喻。他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阴暗洞穴里的居留。洞穴中的人们戴着镣铐,背向出口,只能勉强看到被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东西的模糊的影子。在柏拉图看来,感性实物只不过是变幻不定的影子,人们必须摆脱这些影子,走出洞穴。这两个比喻说明,“永久不变”的理念是第一性的,生灭变化的事物则是第二性的。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感官、智育、德育、爱情。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该书前四卷以爱弥儿为主人公,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也进行了论述。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全书除序言外,共有二十六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性质。论述了包括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环境、教育与生长的关系,以及批判了一些教育观念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继续不断改组或改造。这种改组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并能提高指导后来教育过程的能力。因此,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不断地改组或改造经验。

第二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七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过程。包括论述了教育与民主主义、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等的关系,以此说明民主主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以及具体实施民主主义教育的方法。杜威认为必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传统的课程以及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应该越来越支配公共教育制度。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八章至二十三章,主要探讨了教育价值。杜威在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对劳动与闲暇、知与行、自然与人、个人与世界、职业与文化的关系的看法。杜威指出教育价值的要点是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因此,他强调在组织学科教材时,应注重使经验保持它的统一性或完整性,以免造成各种学科的孤立与隔离。

第四部分包括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主要讨论了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哲学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关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杜威认为,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而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使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他还指出认识知识与行为的关系,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

简明西方文论史

“西方文论”即“西方文艺理论”的简称。我不知道这个词是否是中国的发明,反正在西方,要么是文学理论,要么是艺术理论,似乎没有把二者合在一起,称作文学艺术理论的。文学理论在英语国家中,包含在“文学批评”里,它是从“批评”的希腊文原意“区别”、“判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就包括诗学,所以英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没有纯粹的理论家,多是一些从事创作的作家,从16世纪的锡德尼到20世纪的艾略特,都是如此。拉丁语国家的文学批评,大体上也可作如是观。而在德语里,文学批评非常单纯和狭隘,仅仅指日常的书评,全以个人的感觉和经验为标准,却可视之为一种文学形式或文学体裁;而有关文艺理论的内容,则包括在美学里。德语的美学,除美、丑、崇高、悲、喜等美学范畴外,还包括一般的美感经验,它体现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内,故在德国,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也多在形而上即哲学的层面上,研究者也多是一些哲...

“西方文论”即“西方文艺理论”的简称。我不知道这个词是否是中国的发明,反正在西方,要么是文学理论,要么是艺术理论,似乎没有把二者合在一起,称作文学艺术理论的。文学理论在英语国家中,包含在“文学批评”里,它是从“批评”的希腊文原意“区别”、“判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就包括诗学,所以英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没有纯粹的理论家,多是一些从事创作的作家,从16世纪的锡德尼到20世纪的艾略特,都是如此。拉丁语国家的文学批评,大体上也可作如是观。而在德语里,文学批评非常单纯和狭隘,仅仅指日常的书评,全以个人的感觉和经验为标准,却可视之为一种文学形式或文学体裁;而有关文艺理论的内容,则包括在美学里。德语的美学,除美、丑、崇高、悲、喜等美学范畴外,还包括一般的美感经验,它体现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内,故在德国,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也多在形而上即哲学的层面上,研究者也多是一些哲学家,而且名称不是诗学或文学批评,常常称之为美学或艺术哲学。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方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大体上呈现为上述两种形态,即一种是英语国家的文学批评,如斯彭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批评》,圣茨伯里的《欧洲批评和文学趣味的历史》,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卫姆塞特、布鲁克斯的《文学批评简史》(中译本为《西洋文学批评史》)、佛朗。霍尔的《西方文学批评简史》,拉曼·塞尔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等。另一种是德语国家的美学或艺术哲学,如谢林的《艺术哲学》、黑格尔的《美学》、赫尔巴特的《美学导论》、洛宰的《美学原理》、伏尔盖特的《美学体系》、屈尔佩的《美学基础》、阿多诺的《美学珲论》等。

孟宪实:直面西学的五部近代国学著作安徽纪检监察网

中国传统文化,另一表述就是国学。国学是在西学大举进入中国的历史年代出现的一个概念,相对西学而存在。但在近代特殊背景下,国学仍一定程度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甚至在今天的学科系统中,国学仍没有很好地走上应有舞台。

如今,新时代正在激荡形成文化自信,国学的阅读世界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国学内部分类,传统上分作经史子集四类,这既是图书分类,也是学科分类。在近代风雷叱咤的年代,很多文化理论都曾各领风骚,新媒体无时不在改变人们的读书体验,但扎实阅读、老实写作依然是抹不去的时代底色。放眼望去,许多著作正在变成经典,值得广大读者阅读体味。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著有《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以儒家“六经”为主,还包括其他经典,如《说文解字》《史记》《汉书》《战国策》、诸子、辞赋、诗和文,共十三篇。显然,经典的概念在这里获得扩大,而从中国文化的整体出发,所列当然都是经典。朱自清是大学教授,散文大家,通常人们都重视朱自清的文字力量,简洁明白,深入浅出。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尽管朱自清生活在一个传统经学遭到严重挑战的年代,但在他的笔下,“六经”依然全部被他纳入经典范围之内,在他的介绍文字中,从容中正,不温不火,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激进情绪。

经学原有的内容,后来被文史哲分割,学术的经学,基本上再无继承人。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在这些古典著作经历了“正反”两个历程之后,把它们重新纳入“合”的状态,减去古代对经典宗教一般地崇拜味道,不附庸盛行的激进主义的文化立场,坦荡承认它们依然是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这在今天,依然是很值得称赞的文化立场。

第二部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先生是华裔美国人,明史专家。他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是一部明史的个人研究版。万历年间属于明朝的中期,且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期。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每况愈下?作者进行了很深刻的探索,写成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史学著作。为什么《万历十五年》大受欢迎?我以为,结构与文字是关键。全书以历史人物为纲,七章重点描述了六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人物无不性格鲜明。以人物为中心,这是中国史学传统的再现,人物的命运与读者的关注交相呼应,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此书最初是英文写作,是写给美国读者的,所以全书都没有史料引用,对于有兴趣继续思考的读者,作者用注释的办法给出了史料根据。史学研究著作,如何在保证思考严谨的同时,又能保持文字流畅,《万历十五年》给出了经典之作的例证。

第三部是李鍌等著的《论语高级读解》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于《论语》之中。孔子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巨大,所以,理解中国人的集体性格,解释中国的家庭社会观念,甚至了解自己,阅读《论语》都是捷径。现在的《论语》版本众多,多数都是为《论语》作注,翻译、解释或者再加上议论,通常都不会触动《论语》的原有结构。但是,就今天的读者而言,阅读《论语》主要目的是了解其内容,特别是希望找到今天依然闪光的金句,对于《论语》的原有结构并不在意。

李鍌等著的《论语高级读解》,原来是台湾国学教师的参考书,称作必读手册。本书重新确定了章节,以今天的主题去提领《论语》中的内容,如论道德、论仁爱、论修养、论政治、论为学等等。每个条目下,都有背景介绍、翻译和问题讨论,是一部接触孔子思想很好的入门书。梁启超当年研读《论语》,已经有这种分类的做法。

《人间词话》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前十年,最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从一开始,就获得了读者欢迎,同样获得了专家好评。1934年,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对《人间词话》的总体价值表示充分认同,他说:“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最为精到。”作为古典诗词评论的成功著作,至今《人间词话》都是经典。

《人间词话》的成功,从文学评论的视角,研究者众多。特别是王国维的文学观念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他对叔本华的推崇,成为他自己受到肯定和推崇的重要因素。所以,《人间词话》被看作是以西方文学眼光看待中国文学作品的先行者,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观念中获得承认和肯定。此外,王国维用诗词描写人生境界的思路,让读者感同身受,读者因此获得一种经验,把古典诗词作品当作资源,寻找人生情感表达的美丽方式。如果说,前者完成了中西结合的话,那么后者则实现了古为今用。在满园西方的时代,《人间词话》让中国诗词获得了存在价值(他的《红楼梦》研究也有同样的意义),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第五部是孙尚扬、郭兰芳编辑的《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今日中国,如何理性地看待世界,理性地认识中国文化,现在看来,上个世纪上半叶的学衡派观点,是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学术代表。学衡派的学者,他们深爱中国文化,也知道中国文化有弱点,但反对全面否定,同时,他们承认西方有值得学习之处,但反对全盘西化。吴宓、陈寅恪、汤用彤、梅光迪、柳诒征等等,多是学贯中西、各有专长的学者,在文化问题上,他们秉持相对一致的立场,不同意顽固派,不同意西化派。他们的观点主要发表在《学衡》杂志上,在当时属于粉丝不多的少数派。

孙尚扬、郭兰芳编辑的《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于1995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学衡派文选。希望从理论高度看待中国文化问题的读者,阅读一下学衡派的文化观点,尤其是这本书,将会大有益处。(曹雅丽采访整理)

版权所有  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徽省监察委员会  |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镜像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邮政编码:230091

标签: 古代 学院 西方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