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婆婆要求儿媳生男孩?不是重男轻女,老一辈才懂的血泪教训
的观念,就会被归入“重男轻女”的行列,遭受全方位的口诛笔伐,但假如有人表示自己更赞同,就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暖。
有人将女儿比喻成“招商银行”,将儿子比作“建设银行”, “重女轻男”逐渐代替“重男轻女”成为一种潮流,生女儿成了新流行的生育观,但依然有人认为“一定要生儿子”,
婆婆生育了一双儿女,在她54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孙女,也就是我女儿汤圆。
婆婆对汤圆的疼爱并不比我这个亲妈少,从孕期开始,她就辞职在家全身心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包括我住院保胎也都是她整夜陪床熬着,直到汤圆顺利出生,她心里的大石才算落了地。
汤圆是早产儿,出生后需要自己住保温箱一段时间,婆婆为了让孙女能喝上新鲜的母乳每天早晚两趟骑车去送奶,风雨不改;汤圆出院的日子,婆婆记得比我清楚,她抱汤圆的时间也比我多。
我对汤圆的爱似乎仅体现在母乳喂养和哄睡这两件事上,没给她洗过澡,换尿不湿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更没有洗过衣服,这些事情全部都由我婆婆操持,她对孙女极度疼爱宠溺。
她真的是一个好婆婆、好奶奶,然而,她也不止一次对我说过“最好有个儿子,凑个‘好’字”
起初,我对此很反感并据理力争,但婆婆并非重男轻女的人。经过不断了解,我才终于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
“一定要生儿子”成了刻在子宫上的箴言,不是因为家里有皇位要继承,也不是“重男轻女”等错误的观念,而是她们基于人生经历和经验得出的血泪教训。
重男轻女是错误的观念,但重女轻男就是正确的吗?
“重男轻女”一直被人诟病,但这并不代表“重女轻男”就是对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的表现,对孩子的伤害程度是一样的。
过度关爱女孩,忽略男孩的感受,容易造成男孩敏感、自卑甚至是暴躁易怒,让曾经发生在女孩身上的事情在男孩身上再度重演,也会使家庭矛盾不断升级,反之亦然。
家里有儿子和没儿子,差别究竟在哪里?
一直都是大多数老人认为必须生儿子的主要原因,其中还有的功能价值,但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养老院的出现和养老福利不断升级,这种观念似乎已经逐渐被淘汰。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从老一辈的经历令人心酸,也让人深思。
婆家有个亲戚,夫妻俩只有一个独生女,丈夫壮年时因病逝世,妻子独自含辛茹苦抚养女儿长大。
,结婚后便搬去丈夫所在的省市,她的妈妈彼时已经七十岁了。
,顺便把老家的所有东西都变卖了,房子变得空荡荡。
因为老房子住不了人,女儿将妈妈送到养老院,随后自己回了丈夫家,而她的妈妈在养老院里因为年纪大总是被其他老人欺负
,公公在村里的酒桌上聊天因此总是处于下风,别人一句“厉害有什么用,没有孙子继承,钱和房子以后还不都是别人的”
一家人因此对儿媳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也越来越频繁,甚至还怂恿儿子同儿媳离婚,其中的苦楚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即便男方因为工作需要长时间不在家,家里的孩子和父母都有女方在照顾,家里面始终有一个人在操持着家长里短,老人和小孩总能有保障,老人还能享受
,但可能无法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特别是结婚生子后,生活的重心更多是围绕着自己的小家转,自己的父母生病时有可能都无法顾及。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有儿子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和物质有了一个明确的,才能在村里站稳脚跟,不用担心被
这些血泪的教训让人对“必须生儿子”有了新的理解,无关他人,仅在于自身的长远利益
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只有女人才懂生孩子有多痛苦,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那种生死关头,但生育似乎是大多数普通女性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无法避免;
而且,女儿出嫁,父母一般都会担心所托非人,害怕女儿在婆家受伤或者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如果是儿子,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你是否认同“必须生儿子”的观念?欢迎留言交流。

从前“重男轻女”,如今“重女轻男”,过来人表示后果更严重
如今,时代进步了,以往老一辈人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逐渐淡化了。尤其是这几年,很多男人还成为了“女儿奴”,而男女平权的过分渲染,甚至一度还让有儿有女的家庭里出现了“重女轻男”的现象。
朋友家有一儿一女,朋友的老公很宠女儿,对儿子的态度倒像他是捡来的。于是,女儿恃宠而骄,经常欺负哥哥,打他、抢他的玩具,不准爸爸抱哥哥等等,非常霸道无理。而哥哥,一直被妹妹欺负,被爸爸训斥,内心也很委屈,表面让着妹妹,内心里却对妹妹充满了敌意。朋友说,兄妹俩这种剑拔弩张的状况,完全不像我们小时候哥哥疼妹妹,妹妹敬哥哥的温馨。
所以,从前“重男轻女”,如今“重女轻男”,过来人表示后果更严重。
“重女轻男”容易让女儿从小骄横,影响手足情
很明显,朋友家女儿的状况,就是她老公“重女轻男”造成的。我们可以提高女孩的地位,可以多疼爱女孩,但是也不可过分地、毫无底线和原则地宠。这样,会让女孩变得从小骄横无理,不懂尊重哥哥或不懂疼爱弟弟,这样很影响手足情。
虽然,之前重男轻女也会造成女孩受委屈。但是,女孩作为弱势群体,在家里如果一直被父母轻视,哥哥或弟弟还会看不下去,主动去保护女孩。这样,手足间的感情反而会很深。当然,也有男孩持宠而娇,欺负姐姐或者妹妹的,但是相比女孩太骄横,欺负男孩还要好一点。因为,女孩长大还是会出嫁,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状况,还能嫁人逃离。但是,“重女轻男”则不一样。
“重女轻男”容易让女儿婚后与娘家没有界限感
“重女轻男”的家庭,女儿就算出嫁,婚后跟娘家也容易没有界限感。就比如,女儿嫁人,父母不仅陪嫁车和房,还把家里的财产都给女儿。而女儿过分要求父母对她好,反而会把该给哥哥或弟弟的那份也拿走。
另外,婚后女儿在婆家过得不好,还会动不动跑回娘家,或者让娘家人上门出气。这样,并不利于婚后夫妻和谐,也不利于两家人的和睦相处。比起“重男轻女”,这种后果更严重。
不论儿子还是女儿,父母都要懂得“过犹不及”
所以,不论儿子还是女儿,父母都要尽量一碗水端平,更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即:我们不能一味偏袒儿子“重男轻女”,也不能一味狂宠女儿“重女轻男”。而是要明白,儿子和女儿若从小都能得到父母均等的爱,孩子从小便会心底有阳光,彼此相亲相爱,长大也会是一个温暖幸福的人。
成为亲人是一种缘分,但父母和子女,儿子和女儿之间的情感,却是后天积攒的。而父母公平对待子女们,则是情感积攒的良好开端。所以,不管“重女轻男”是否比“重男轻女”的后果更严重,父母对孩子都要坚守自己公平公正、均等予爱的底线。
网友们,你觉得“重男轻女”和“重女轻男”哪种后果更严重呢?
-----------------------
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疾病护理、成长发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给您定期奉上实用育儿生活小常识,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轻松带娃。
从前“重男轻女”,如今“重女轻男”,过来人表示后果更严重
如今,时代进步了,以往老一辈人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逐渐淡化了。尤其是这几年,很多男人还成为了“女儿奴”,而男女平权的过分渲染,甚至一度还让有儿有女的家庭里出现了“重女轻男”的现象。
朋友家有一儿一女,朋友的老公很宠女儿,对儿子的态度倒像他是捡来的。于是,女儿恃宠而骄,经常欺负哥哥,打他、抢他的玩具,不准爸爸抱哥哥等等,非常霸道无理。而哥哥,一直被妹妹欺负,被爸爸训斥,内心也很委屈,表面让着妹妹,内心里却对妹妹充满了敌意。朋友说,兄妹俩这种剑拔弩张的状况,完全不像我们小时候哥哥疼妹妹,妹妹敬哥哥的温馨。
所以,从前“重男轻女”,如今“重女轻男”,过来人表示后果更严重。
“重女轻男”容易让女儿从小骄横,影响手足情
很明显,朋友家女儿的状况,就是她老公“重女轻男”造成的。我们可以提高女孩的地位,可以多疼爱女孩,但是也不可过分地、毫无底线和原则地宠。这样,会让女孩变得从小骄横无理,不懂尊重哥哥或不懂疼爱弟弟,这样很影响手足情。
虽然,之前重男轻女也会造成女孩受委屈。但是,女孩作为弱势群体,在家里如果一直被父母轻视,哥哥或弟弟还会看不下去,主动去保护女孩。这样,手足间的感情反而会很深。当然,也有男孩持宠而娇,欺负姐姐或者妹妹的,但是相比女孩太骄横,欺负男孩还要好一点。因为,女孩长大还是会出嫁,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状况,还能嫁人逃离。但是,“重女轻男”则不一样。
“重女轻男”容易让女儿婚后与娘家没有界限感
“重女轻男”的家庭,女儿就算出嫁,婚后跟娘家也容易没有界限感。就比如,女儿嫁人,父母不仅陪嫁车和房,还把家里的财产都给女儿。而女儿过分要求父母对她好,反而会把该给哥哥或弟弟的那份也拿走。
另外,婚后女儿在婆家过得不好,还会动不动跑回娘家,或者让娘家人上门出气。这样,并不利于婚后夫妻和谐,也不利于两家人的和睦相处。比起“重男轻女”,这种后果更严重。
不论儿子还是女儿,父母都要懂得“过犹不及”
所以,不论儿子还是女儿,父母都要尽量一碗水端平,更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即:我们不能一味偏袒儿子“重男轻女”,也不能一味狂宠女儿“重女轻男”。而是要明白,儿子和女儿若从小都能得到父母均等的爱,孩子从小便会心底有阳光,彼此相亲相爱,长大也会是一个温暖幸福的人。
成为亲人是一种缘分,但父母和子女,儿子和女儿之间的情感,却是后天积攒的。而父母公平对待子女们,则是情感积攒的良好开端。所以,不管“重女轻男”是否比“重男轻女”的后果更严重,父母对孩子都要坚守自己公平公正、均等予爱的底线。
网友们,你觉得“重男轻女”和“重女轻男”哪种后果更严重呢?
-----------------------
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疾病护理、成长发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给您定期奉上实用育儿生活小常识,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轻松带娃。
相关资讯
泰国的男女比例为什么严重失衡?
通常,华人圈都觉得泰国人重女轻男,泰国人喜欢女儿要远胜于喜欢儿子,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却觉得泰国人与所有东方人一样,更重视男孩而轻视女孩。 其实很多的雷人说法都是以讹传讹,都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