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朱丹被指重男轻女:让女儿留级照顾弟弟!王彦霖神吐槽获赞
最近,朱丹在综艺里的一番言论,又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五十公里桃花坞》里的 “分鸡腿名场面”,到夫妻综艺中 “重女轻儿” 的争议发言,这位曾经的主持界熟面孔,俨然成了综艺话题制造机,也让娱乐圈的家庭观念碰撞,再次暴露在大众视野里。
先回溯下《五十公里桃花坞》的 “分鸡腿” 事件。
节目里,朱丹做好的鸡腿不分给年纪最大的宁静,也不分给最小的欧阳娣娣,而是给两位男嘉宾,被网友吐槽许久。
本以为是综艺里的小插曲,没想到考古以前的夫妻综艺,她又贡献了新话题。
节目中,朱丹曾颇为“自豪”地分享家庭生活细节。她提到,为了让女儿能在学校照顾年纪小、提前上学的弟弟,做出了一个令观众大跌眼镜的决定——让女儿留级一年,以便和弟弟同班。
朱丹解释此举是希望姐姐能“扛事”,在校园里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更让网友感到不适的是,朱丹描述女儿照顾弟弟的场景时,用了这样的表述:“姐姐抱弟弟,就像妈妈抱儿子一样。”
这句话被广泛解读为,父母在无形中将本应自己承担的母亲责任,过早地转移到了年幼的女儿身上,塑造了一种“长姐如母”的强制性角色。
如果说朱丹的言论让网友皱眉,那么丈夫周一围在节目中的一段话,则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当聊到对孩子的喜爱时,周一围坦言自己非常喜欢女儿。然而,他接下来的话让现场嘉宾和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到错愕:“但是我又犹豫了一下,因为儿子会看到。”
这句话被网友猛烈抨击,认为赤裸裸地暴露了夫妻俩对儿子感受的过度顾虑和对女儿爱的“有条件性”。喜欢女儿,竟然需要顾虑儿子的“观感”?这种下意识的“犹豫”,被解读为根深蒂固的偏心和对儿子无意识的偏爱。
当时在场的嘉宾王彦霖听到朱丹和周一围的言论后,反应堪称全场最真实、最解气!
他几乎是立刻、斩钉截铁地大声反驳道:“我女儿不能!不行!”
这句充满保护欲和坚决反对态度的回应,瞬间引爆弹幕和社交媒体。
网友们纷纷刷屏表示:“王彦霖演我!”、“说出了我的心声!”、“这才是正常父母该有的反应!”
王彦霖的即时反应,被盛赞三观超正,站在了保护女儿不被过度责任绑架的一边。
此次言论被考古,迅速发酵,话题冲上热搜。
网友结合朱丹过去在婚姻中展现的“卑微”形象(如著名的“台阶论”),以及如今在子女问题上的表现,质疑其家庭观念中存在陈旧的性别角色分工和潜在的偏心。
许多网友心疼她女儿,认为她小小年纪就被迫承担了超出年龄的责任,成为了照顾弟弟的“小妈妈”,而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偏爱似乎更“理直气壮”。
目前,朱丹和周一围尚未对此番考古引发的争议作出公开回应。是节目剪辑的误导、言语表达的不当,还是其家庭观念中确实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网友的激烈反应,无疑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重男轻女”陈旧思想的高度敏感和强烈反对。
父母如何平衡对子女的爱与责任分配,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始终是一个需要智慧和公平对待的课题。
朱丹夫妇的这番“考古”言论,无疑为公众讨论提供了又一个鲜活的案例。这一次,公众的评判似乎已相当严厉。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女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女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在他们成年后的生活中时不时的显露出来,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婚姻。
1. 竞争意识:在家庭中,女孩被期望竞争男孩的地位和资源,这可能导致女孩产生一种竞争和比较的心理,从而对自己和其他女孩进行评价和比较。
2. 焦虑和压力:在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交圈的压力。她们可能会担心被忽视或不被重视,或者担心自己的性能力和人际关系。
3. 社交焦虑:由于家庭环境中的压力和期望,女孩可能会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感到担忧,并因此产生社交焦虑。
4. 性别认同问题:在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可能会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困惑和不确定,并可能与家庭中的性别角色期待不一致。这可能导致女孩对自己的身体和使用感到不满,并影响她们的性认同和身体形象。
5. 对男性的期望:在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可能会受到父亲对男孩的期望和影响,对男性有过度的需求和期望。这可能会影响女孩的性别角色认同和人际关系。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女孩可能会面临多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与家庭中的性别角色期待、压力和期望有关。#微博表白季##亿点曝光计划#
十起典型亲子家暴案例盘点
近期,虐童事件频发,受到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谴责。虎毒不食子。尤其是对亲生子女的虐待,作为虐童事件中的特殊案例,让人不仅是愤怒,更是无法接受的痛恨。
亲子家暴究竟可以残忍到什么地步?看看下面这十个案例。
亲生父亲酒后用脚踹死4月大女儿酒后曾多次殴打孩子
2013年1月31日凌晨,4个月的女儿半夜哭闹,39岁的父亲刘迎洁一脚将孩子踹向床边柜子,致孩子颅脑损伤死亡。
通辽5岁女童因尿湿裤子被父亲虐打致死
2016年3月14日早晨7点多,因为小花尿湿了裤子,经常殴打女儿的褚广臣用左脚踢了小花胸部一脚,小花多次和父亲说肚子疼,到晚上7点多,小花死亡。随后褚广臣到派出所投案自首,小花的继母袁桂玲因为怀孕被取保候审。
第一次来深圳,5岁女孩遭父亲家暴身亡
小丹是家里的二女儿,自打出生,小丹和姐姐便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暑假,姐姐想到深圳玩,从来没到过深圳的小丹便和姐姐一起来到了深圳。因顽皮顶嘴,2009年9月14日晚,小丹遭父亲黄春一顿暴打,次日上午送医院不治身亡。
女童带弟水边玩耍险溺水,爸爸大怒将其打得遍体鳞伤
2016年10月27日,镇雄县乌峰镇旧府鲁家院子一小孩被亲生父亲打得遍体鳞伤,据了解,被打小孩名叫小豪,今年9岁,当天小豪由于带着弟弟到水边玩耍时弟弟差点溺水,以至于其父亲大怒用皮线将其打得遍体鳞伤。
女子情绪失控砍伤前夫 将幼子推下楼致其坠亡
2017年3月10日,中午12时10分许,一女子报警称其刚将5岁儿子从番禺南村镇某小区住宅7楼推下。随后,番禺警方迅速赶赴现场处置。民警到场后,发现小区4楼平台处倒卧一名男童,后经到场的“120”医务人员证实,该男童已经死亡。
封某,女,34岁,河北人,在家中和前夫发生矛盾,情绪失控,砍伤前夫(孩子亲爸),并把5岁儿子从7楼推下,导致儿子坠亡。
5岁女童遭亲妈虐待致死 曾多次遭其殴打受伤
2017年1月4日,新晃警方接群众报警,湖南省怀化市新晃禾滩乡的一名小朋友,在县人民医院有一名女童在抢救治疗,怀疑被其母亲虐待致伤。1月5日,杨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4岁女孩被亲生母亲虐待致死,因和奶奶太亲近
2017年1月,河南巩义市鲁庄镇鲁庄村4岁多的姚紫涵,被其亲生母亲虐打致死!死亡的时候,身上遍体鳞伤。
2013年1月24日下午5时,几个初中生在未央区东杨善村一处废弃的灌溉渠玩耍时,在一个破洞里看到一具女童尸体。经法医鉴定,女童系生前长期遭受钝性外力打击,致颅内长时期慢性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最终形成脑疝死亡。经查,死亡女童是四川省南部县的小琦(化名),年仅5岁,其父亲李某有重大嫌疑。
重男轻女妈妈,呛死亲女后残忍焚尸
8岁的欣欣(化名)从河南老家爷爷奶奶身边离开的时候,是满怀憧憬的奔向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她以为她奔向了幸福,没想到的是,她居然被妈妈残忍的呛死并焚尸。
母亲因小事拿5岁女儿撒气 向其嘴灌剧毒农药
2010年8月23日,瓦房店红沿河镇却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母亲王某竟亲手往自己5岁的女儿欢欢(化名)嘴里灌农药,企图毒死女儿,幸亏欢欢的奶奶及时跑上前夺下药瓶。
这些远远不是全部虐待亲子的案例。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但这一桩桩的人间惨剧,这么多无辜的小生命,让人多么痛心!
很多案例里,孩子都不是一次两次被打。在一直的观念里,父母打孩子都是家里事,外人不好插手,即使亲戚朋友邻居想管也被一句“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挡在门外。
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宝,作为亲生父母,怎么狠得下心下得了手去虐待自己的孩子呢?虐待孩子,父母更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
家长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让很多家长会有一种“孩子是我自己的”的强权教育的“霸意识”,而缺乏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与方法,在教育孩子上,他们是想骂就骂想打就打,忽略了孩子其实更承载着许多他们的愿望与梦想,比如传宗接代,等等,只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但孩子是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的财产,子女与父母平等,父母无权虐待孩子。
孩子是夫妻关系的“晴雨表”,是与夫妻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在他们这些夫妻关系中,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沟通模式,更没有一套适合彼此的夫妻冲突化解模式,夫妻关系自然就会有一种潜在的危机,这一点似乎可以从孩子受到伤害后非过错方的态度中看得出来,每一个虐童案的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个足以让我们震撼的故事,都能让看到一些不健康的夫妻关系。
生存的压力如大山般压在一些父母的身上,他们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找不到压力释放的正确渠道,调皮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出气筒”,甚至有时候,孩子并不淘气,却也遭随意打骂。
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进行严格控制,使他们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比如为贪图省力,经常用恐吓的办法来限制孩子,用这种方法来压抑孩子的好奇心,结果孩子被“管”得服服贴贴,成为怯懦的“小绵羊”,实际上是唯命是从的机器。
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只要认为孩子“不听话”或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经常给他们“冷脸”,让孩子感到一种凉飕飕的感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获得快乐,而快乐对于孩子的智力和人格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很多父母对子女期望很高,不惜花血本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所以孩子每天都是要么做作业,要么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孩子每天都喘不过气。毫为疑问,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要特别提醒的是:反对让孩子玩的另一个后果是导致孩子厌倦学习。
有的父母经常把不该孩子负责的事情转移到孩子身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迁怒。比如有的夫妻因爱成仇,不许孩子和另一方接触,在孩子面前辱骂另一方。孩子看到自己最尊敬的两个人如此相待,就不会相信有真正的关爱。还有的夫妻,每当看到孩子就想起对方而怒从心中来,以责骂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怨气,孩子一般都会因此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当道德约束不了一些父母的行为时,我们是否要依靠法律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相关资讯
驱散阴霾:一位重男轻女家庭困境学生的心理帮扶历程
2025-06-23 14:16:21 小安来自一个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家庭,从小时候起,父母的关爱与资源都倾向弟弟,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车祸导致小安面部受损、脑震荡,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