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今天”的她丨斯托夫人:写了一部小说引爆一场战争

更新时间: 2025-08-08 11:52:52

阅读人数: 958

本文主题: 长篇战争小说

19世纪的世界文坛涌现了一大批泰山北斗,诞生了众多流芳千古的鸿篇巨制。但当时最为畅销的小说,不是俄国托尔斯泰的扛鼎之作《战争与和平》,也不是英国狄更斯的呕心之作《雾都孤儿》,而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鞭笞黑奴制度的小说当时既叫座又叫好,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历史罕见。它甚至直接引爆了美国著名的南北战争,以至于后来林肯总统称赞她是一位“写了一部小说,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并非偶然,她对推翻黑奴制度有着长期的情感沉淀和素材积累。

207年前的今天(6月14日),斯托夫人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她全家都是黑奴制度反对者,父亲曾偷偷收留并保护过逃奴。她的哥哥爱德华曾在波士顿一个教堂里发表慷慨激昂的废奴演讲,另一位哥哥亨利·华德曾在布鲁克林教堂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黑奴拍卖活动,拍卖结束后他让所有的黑奴都获得了自由,因而引发广泛争议。家人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了斯托夫人。

16岁那年,斯托夫人全家迁到辛辛那提,父亲担任当地莱恩神学院院长。斯托夫人后来结识了莱恩神学院的教员卡尔文•斯托,并与他结婚生子。同时,斯托夫人在这里认识了《慈善家》杂志主编甘梅尔·贝利,与她结为至交。而且,斯托夫人也是在这里开始了创作,这段期间她撰写了一批生活随笔。

当时的辛辛那提市有众多的大农奴主种植场,走到街头,斯托夫人经常听到凄惨的黑奴故事,也常听见激昂的反对黑奴制演讲。辛辛那提市因此成了北美废奴运动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成了各地逃奴的避难地。南方的黑奴不顾被奴隶主追回打死的后果,冒着风险通过“地下铁道”逃到辛辛那提,然后以那里为中转站,再逃奔加拿大或北方自由州。在辛辛那提市的耳闻目睹,让斯托夫人对黑奴制度愈发憎恶。

1850年,斯托夫人随先生举家迁到新英格兰北部。在那里,斯托夫人对黑奴遭遇了解更多了,并成为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当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天空沉郁昏暗,斯托夫人跟着一位朋友来到一座植物园,在一间黑乎乎的小屋里,一名黑奴给她讲述了他家几代人悲惨的生活。走出小屋,斯托夫人的心里非常难受。而这时她又目睹了一名黑奴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然后被吊在一棵树上,奄奄一息。

斯托夫人悲愤不已,回到家里,嫂嫂爱德华·比彻夫人正好给她寄来了一封信。嫂嫂在信中再次跟她谈及黑奴制度,并请求她写点东西,让更多的人知道黑奴制的可恶。斯托夫人早就有为废奴运动创作的想法,此时心中的创作欲望被彻底点燃。她将自己关到房间里,奋笔疾书。很快房间的纸写完了,来不及去外面买纸,她就将家里面包的包装纸扯下来,在上面接着写。写完一个章节,她念给丈夫和孩子们听。大家都被故事吸引了,斯托先生鼓励她继续写,“坚持写下去,你一定会写出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深受鼓舞的斯托夫人便给甘梅尔·贝利写信,告诉她自己正在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甘梅尔·贝利此时已到了华盛顿,在一家废奴主义刊物《民族时代》担任编辑。斯托夫人跟甘梅尔·贝利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在《民族时代》首发,大约要连载三至四期。甘梅尔·贝利非常高兴,她立即复信并预支了300美元稿费。从1851年6月起,《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开始在这家周刊上连载。斯托夫人完全没有料到,随着小说情节一步步推进,她竟有些管不住手里的笔了,小说竟越写越长,最后在《民族时代》上连载了近一年时间(共40多期)。小说连载完以后,斯托夫人说:“这小说是上帝自己写的,我只不过是她手里的一支笔。”

1852年春,《汤姆叔叔的小屋》结集出版并引起强烈反响,一年内在美国就印了100多版,销售31万册。当时出版商穷尽3个造纸厂的人力物力,依然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英国,《汤姆叔叔的小屋》更是受到了狂热追捧,一年内就卖掉了上百万册。随后,小说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当时,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也无论是雕刻品、游戏或拼图、歌曲等,上面随处都有摘自《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内容。当时有评论说,这部小说“像燃起的熊熊烈火,闪亮了天边;像汹涌的感情潮流席卷眼前的一切,然后越过浩瀚的大海,将影响波及全球。全世界都在思索和谈论着它。”就流行程度和影响力而言,《汤姆叔叔的小屋》确实堪称当时世界文化界的一大奇观。

“今天”的她丨斯托夫人:写了一部小说引爆一场战争

战争之神(长篇历史小说)(美)约翰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

9787533968243-99.8

 这几年,我投入大量的工作时间来研究撰写二战前及二战期间美日两国的关系,但即使经过严谨的调查考证,历史也只能做到近似真相,所以我钻进了小说的世界,因为小说是呈现人生百态的舞台。你在这本书里会遇到虚构出来的人物,读到我没有亲耳听过的对话,看到我没有亲眼看见的场景。尽管这样,我还是认为你要读到的这个故事与正式的历史一样真实,就算做不到更真实。

 书中有许多历史人物,提到的部队也都是真实存在的。很多战事围绕着海军陆战队6团一营。我之所以选这支部队,不只是因为他们二战前的那段光辉历史,还因为我觉得他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代表了整个美国海军陆战队。他们在战场上是真正的兄弟,和平时期也情同手足。

 我不知道还有哪支军队的营长比他们的指挥官威廉.K·琼斯中校(后来是中将)更受尊敬和爱戴。但在后面的章节中出现的这支部队里的所有角色都是虚构的,任何雷同都是巧合。战俘除了个别知名的以外,也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战俘集中营是真实的,这里的例外是日本九州岛上的13号营,其蓝本是设在日本的四所战俘营。

 东京 1936年2月25日

 那天下午天色尚早,厚厚的云层笼罩着东京,整个城市躺在一英尺厚的积雪下。预计当晚还会有雪,首都已经有五十四年没下过这样大的雪了。街道上几乎看不到来往车辆,生活似乎已经停滞。平静的外表下,一场阴谋正在酝酿,混乱即将席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气势恢宏的皇家御院那古老的围墙外,一群少壮派军官正在师营地策划哗变,民不聊生、官商勾结的现状逼得他们忍无可忍。有人已经警告当局:这些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要在那一天行刺天皇的顾问官。尽管这种暴行并不罕见,宪兵队(即军事警察组织)也没太当回事,但保险起见还是采取了措施,对几个嫌疑人进行监视,还派人把政府要员保护起来。

 两名内阁大臣在抱怨这会搞得很尴尬,他们正准备出发去帝国酒店附近的东京会馆参加一场婚礼,一个国际性的社交活动,庆祝两个有名望的家族联姻,一边是日本人,一边是美国人。婚礼的基督教仪式已经在几英里外的青山举行过了。当时只有亲朋好友在场观礼,看着新娘在父亲的陪同下步入教堂。这名父亲就是知名的东方史教授弗兰克·麦格林。高挑纤瘦的弗洛斯身上的那件婚纱是她母亲克拉拉三十年前披过的嫁衣。当年的那场婚礼也是在这个简陋的小教堂里举行的,当时主持婚礼的是克拉拉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林普尔,一名著名的传教士。他反对女儿嫁给这个在日本的穷研究生,因为除了哈佛给他提供的一年的学术补助金之外,他一个子儿都掏不出来。当然,反对也没用。

 一年后,弗洛斯出生。固执任性的麦格林不得不在卫理公会教徒开办的青山大学当起了讲师.在接下来的七年间,他不仅升了副教授,还出了一部关于明治维新历史的书。他岳父怎么都想不到,这本书居然令他一举成名,他的母校也邀请他过去任教。他在哈佛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除了几个被他犀利的爱尔兰式幽默感刺伤的人,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崇拜他。不久之后,克拉拉生了个儿子.威拉德是个聪明快乐的宝宝,让父亲高兴的是,他长成了一个聪明快乐的男孩。到1920年,麦格林又完成了两部关于亚洲的著作,成了研究日本问题的权威专家。他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有克拉拉这个妻子。在遇到她之前,他一直怀疑自己这辈子不会结婚,因为他只能接受跟他实力相当的配偶。作为坚强的苏格兰女性的后代,她确实算得上与他“实力相当”。他已经习惯了依赖她的品位、判断力和勇气。那年的平安夜,她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两天后,她就死了。

《战争之神》是约翰·托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托兰经过大量的史实考证之后,用多重视角所讲述的宏伟故事。通过阅读这本小说,读者们能充分了解日本和美国在二战中外交关系的变化,更能由小及大,通过观察两个家庭——户田家和麦格林家——的命运,来反思战争对两国人民乃至对全人类的深刻影响。户田晃和弗洛斯的婚姻是跨文化的,因此注定在战争年代历经风雨和磨难,生存的本能将对亲情、爱情、理想以及信念发起多维度的冲击,普通人的福祉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轻如鸿毛。

 小说《战争之神》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独家引进的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的作品,也是“约翰·托兰历史系列(共八种)”中一部虚构类作品。该系列包含《希特勒传》《日本帝国衰亡史》等代表作,全景式、多维度描绘两场世界大战,揭秘20世纪诸多富有争议的政治、军事人物。版本经典,作者权威。

《战争之神》展示了二战期间,发生在太平洋环礁和日本境内的一系列激烈战争,既称得上是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也可谓是细节迷人、情感质朴的动人故事。故事中因战争而结合,又因战争而破碎的家庭——麦格林的家庭一家——是战争年代无数平民生活的写照,托兰将虚构人物与真实人物糅合在一起,在浩瀚广阔的历史中注入了人性的光辉。

—  没有更多了  —

柳河屯烽火(抗日战争题材长篇小说)

柳河屯烽火(抗日战争题材长篇小说)

  1976-06

  1976-06

  平装

  32开

  464页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