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评论推荐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民间传说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 史上**名*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 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 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 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 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 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 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三国演义 》。
第一回 宴桃园三英结叉 鞭督邮刘备挂冠 第二回 献赤免李肃说吕布 走中牟陈宫释曹操 第三回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孙文台宫井得玉玺 第四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风仪亭 第五回 犯长安李郭作乱 报父仇孟德兴兵 第六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吕温侯大战濮阳 第七回 张翼德酒醉笞曹豹 吕奉先月夜袭徐州 第八回 小霸王独占江东 吕温侯射戟辕门 第九回 战宛城典韦死难 严军纪曹操割发 第十回 徐州城陈登用智 白门楼吕布丧生 第十一回 董国舅衣带传密诏 曹丞相煮酒论英雄 第十二回 关云长赚城斩车胄 祢正平击鼓骂曹操 第十三回 关公土山约三事 曹操白马解重围 第十四回 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十五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刘皇叔古城会三英 第十六回 孙伯符丹徒遇剌 曹孟德官渡鏖兵 第十七回 败汝南玄德依刘表 平河北曹操征乌桓 第十八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走马跃檀溪 第十九回 施巧计刘备破曹仁 感重恩徐庶荐诸葛 第二十回 刘关张三上卧龙网 诸葛亮妙对隆中策 第二十一回 利州城刘琦三求计 博望坡孔明初用兵 第二十二回 蔡将军卖主献荆州 刘皇叔携民渡汉水 第二十三回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张翼德力拒当阳桥 第二十四回 鲁子敬力排众议 诸葛亮舌战群儒 第二十五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意破曹操 第二十六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二十七回 诸葛亮草船借箭 黄公覆献书诈降 第二十八回 铁索横江孟德赋诗 南屏筑坛孔明祭风 第二十九回 周公瑾火烧赤壁 关云长义释华容 第三十回 曹仁计赚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三十一回 收黄忠关羽战长沙 欺鲁肃刘备借荆州 第三十二回 刘备相亲甘露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三十三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三十四回 勇马超兴兵复仇 莽虎侯裸衣大战 第三十五回 曹阿瞒离间韩遂 张永年反难杨修 第三十六回 刘玄德分兵入西川 赵子龙截江夺阿斗 第三十七回 落风坡中箭失庞统 巴郡城仗叉收严颜 第三十八回 金雁桥孔明擒张任 葭萌关张飞斗马超 第三十九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甘兴霸百骑劫营 第四十回 莽周泰力破重围 猛张飞智取三寨 第四十一回 黄汉升力劈夏侯渊 刘玄德自立汉中王 第四十二回 庞德抬棺决死战 关羽放水淹七军 第四十三回 吕子明智取荆州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四十四回 关云长父子同遇害 曹子桓兄弟自相残 第四十五回 伐东吴先主兴师 抗西蜀阚泽荐贤 第四十六回 运良谋书生为大将 破连营火攻建奇功 第四十七回 蜀先主临终托孤 汉丞相安居退故 第四十八回 征南蛮孔明渡泸水 败西洱孟获走秃龙 第四十九回 施攻心诸葛除后患 中反间司马失兵权 第五十回 赵子龙大战风鸣山 诸葛亮智取天水城 第五十一回 孔明临阵骂王朗 马谡大意失街亭 第五十二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姜维献书赚曹真 第五十三回 诸葛亮走马取陈仓 司马懿拥兵战渭水 第五十四回 斜谷口曹真输赌赛 木门道张邰中埋伏 第五十五回 司马智守九浮桥 诸葛病殁五丈原 第五十六回 公孙渊称王反辽东 司马懿诈病诛曹爽 第五十七回 姜维连弩败司马 丁奉冒雪破胡遵 第五十八回 伐中原姜邓双斗智 战祁山蜀魏大交兵 第五十九回 姜伯约屯田避祸 钟士会兴兵伐蜀 第六十回 入西川二士争功 破东吴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连环画全套
估价RMB: 60,000-80,000
成交价RMB: 414,000(含佣金)
1963第2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A SET OF COMIC STRIP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nd version) Published by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桃园三结义》 徐正平 1957年1版 1963年第12次 2.《董卓进京》 陈光镒 1957年1版 1963年第13次 3.《捉方曹》 徐正平 1958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8次 4.《虎牢关》 刘锡永 1957年1版 1963第12次 5.《跨江击刘表》 徐一鸣等 1958年1版 1963年第10次 6.《凤仪亭》 徐正方等 1959年1版 1963年第6次 7.《犯长安》 1957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8次 8.《三让徐州》 汪玉山 1957年1版 1963年第12次 9.《李郭交兵》 1962年1版 1962年第1次 10.《小霸王孙策》 徐一鸣等 1957年1版 1963年第13次 11.《辕门射戟》 凌涛 1958年1版 1963年第8次 12.《战宛城》 陈履平 1957年1版 1963年第13次 13.《白门楼》 汤义方 1957年1版 1963年13次 14.《煮酒论英雄》 吕品 1957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11次 15.《吉平下毒》 钱笑呆 1958年1版 196年第11次 16.《白马坡》 李铁生1963年1版 1963年第1次 17.《千里走单骑》 陈光镒 1958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9次 18.《战官渡》 李铁生 1959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7次 19.《定西川》 徐进 1958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10次 20.《马跃檀溪》王亦秋 1958年1版 1963年第9次 21.《走马荐诸葛》 汪玉山 1957年1版 1963年第9次 22.《三顾茅庐》 杨青华 1958年1版 1963年第9次 23.《火烧新野》 叶之浩 1961年1版 1963年第2次 24.《长坂坡》 刘锡永 1958年1版 1963年第11次 25.《舌战群儒》 汤义方 1958年1版 1963年第10次 26.《群英会》 凌涛 1959年1版 1963年第4次 27.《赤壁大战》 刘锡永 1958年1版 1963年第10次 28.《取南郡》 蒋萍等 1958年1版 1963年第11次 29.《战长沙》 盛焕文等 1957年1版 1963年第12次 30.《甘露寺》 汪玉山 1960年1版 1963年第6次 31.《三气周瑜》 汪玉山 1960年1版 1963年第6次 32.《反西凉》 李铁生 1958年1版 1963年第8次 33.《张松献地图》汪玉山 1958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8次 34.《取成都》 汪玉山 1959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7次 35.《单刀会》 汪玉山 1963年1版 1963年第1次 36.《濡须之战》 严绍唐 1959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7次 37.《定军山》 朱光玉 1959年1版 1963年第6次 38.《水淹七军》 汪玉山 1957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14次 39.《走麦城》 严绍唐 1957年1版 1963年第10次 40.《兄弟争王》 陈履平 1960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5次 41.《刘备征吴》 蒋萍 1960年1版 1963年第6次 42.《火烧连营》 蒋萍 1960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7次 43.《安居平五路》 冯墨农 1957年1版 1963年第12次 44.《诸葛亮渡泸水》 陈光镒 1960年1版 1963年第7次 45.《天水关》 田衣 1958年1版 1963年第7次 46.《擒孟获》 杨青华 1958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8次 47.《空城计》 徐余兴 1959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5次 48.《赚曹休》 杨锦文 1958年1版 1963第10次 49《姜维献书》 李铁生 1960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3次 50.《智取陈仓》 严绍唐 1960年1版,1963年2版 1963年第4次 51.《八阵图》 凌涛 1957年1版 1963年第12次 52.《诸葛装神》 凌涛 1958年1版 1963年第8次 53.《五丈原》 冯墨农 1960年1版 1963年第5次 54.《政归司马氏》 冯墨农 1958年1版 1963年第7次 55.《铁龙山》 徐一鸣等 1958年1版 1963年第10次 56.《姜邓斗智》 李福宝等 1958年1版 1963年第8次 57.《讨司马》 朱光玉等 1958年1版 1963年第8次 58.《姜维避祸》 天水宏 1958年1版 1963年第8次 59.《二士争功》 刘锡永 1961年1版 1963年第3次 60.《三国归晋》 胡若佛等 1957年1版 1963年第10次 RMB: 60,000-80,000
三国演义(绣像珍藏本
三国演义:绣像珍藏本·上 前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第一,它把高文典册的史书陈寿《三国志》通俗化了,使本来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读得懂的史书,变成几乎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强看下去,虽有种种原因,而文字通俗最为主要。 第二,把正史变成小说,为了把一件事说得娓娓动听,把一个人说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我没有核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异同,但我想像桃园结义、连环计、祭东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以及以后的单刀赴会、玉泉显圣、骂死王朗、空城计之类,恐非《三国志》所全有。 第三,反过来说,《三国演义》不只把通俗化了的高文典册放在一般人手里,还把一般人看的通俗读物放在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手里,使他们更有兴趣地了解了高文典册,使他们发现:那些典重文字竟还可以写成这样奇趣横生的通俗文字,通俗文字还能如此驰骋于神出鬼没想象不到的境界。这就使他们的眼界为之一宽,文风为之一变,甚至使没有读过陈寿《三国志》这样一部重要史书的人,因为读了《三国演义》,实际上没有什么重大的遗憾。而读过《三国志》的人,又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说话人当他们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者别的什么的时候,都不过是个微小人物奏献一点薄艺,以解决自己和家人生计的一种手段。自然,他们力求说得动人、叫座、赛过别人而又能避免官方的干涉和舆论的非难。不知道自己的一点卑微的欲求和活动,与天下、国家、历史、文化之类的大事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一种伟大事业,是把高文典册的内容通俗化了交到略识之无甚至文盲的手里。他们的粗俗的语言经过一定发展过程之后,终于取代了那些高文典册里的文章,成为正宗的文学语言,乃至一切文章的语言。关于这,似已在别处说过,姑止。 每部小说是不是都有观点立场,把观点立场隐蔽起来好还是显露出来好?这里…
相关资讯
下篇:中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