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但著作者罗贯中为何偏重写蜀汉呢
欢迎阅读本期《今古纵横》,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罗贯中老先生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偏重写蜀汉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知道,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三分实的是三国的故事主线,这个也假不了;虚的是具体的故事细节,这就是罗老先生的功劳了,众多三国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实际都是他编的。但是,大家发觉没有,演义中除了前期必要的铺垫,罗老先生在书中对蜀汉、刘备及至诸葛亮特别的浓墨重彩,而对曹魏和孙吴却描写的相对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相对于离三国实际年代较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写的三国这段历史其实一直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毕竟陈寿所处年代的西晋承继于魏。而且《三国志》是官方核准编撰的史书,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但有趣的是,当时陈寿主导编撰《三国志》时,由于魏国和吴国本身就有史官记载的资料,陈寿可以拿来即用,但恰巧蜀汉没有史官一职,或者说没有官方的历史文献,因此在《三国志》中对蜀汉的描述反而最简略的。
反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塑造蜀汉人物。他们生动形象,并且极具有英雄色彩。例如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智多近妖、关、张、赵个个是忠贞神勇等等。哪怕最后刘备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将士们一个个无力回天,最后都在安乐王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里烟消云散。
文人的笔往往书写文人的情,一个伟大的著作者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蕴藏的情感。因此,笔者认为罗老先生之所以偏重蜀汉,就像吴老先生所著的《西游记》一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图的。虽然由于罗贯中在历史上的具体事迹等记载的很少,不能得出一个定论。但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角度来推测他的用意。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从其为数不多的历史记载来看,其父辈是元朝中期迁徙到南方的。而罗贯中自己据说在元末诸侯争霸中还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并有说是施耐庵的徒弟。他当张士诚幕僚的时候,曾劝过张缓称王,但没有被采纳,因此而对其失去信心离开了。之后因为仕途失意,罗贯中开始纵情山水,结交了一批当时的说书人、杂剧作家等为好友,并学到了许多评书、杂剧的演绎方式和故事题材。等回到杭州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罗贯中已经将近五十了。他历经沧桑,对人生和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决定写三国,罗贯中就不会单纯的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了,他会去反思,会去思考,最终决定了用三国故事来表明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自己情感的表述。
《三国演义》 主人公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由此,我们分析出,罗老先生在辞去张士诚幕僚之后,和在开始写《三国演义》之间的经历,最终让他写出了这本旷世名著。这里就要说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了。现在有很多人说,由于蒙元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蔑视,在蒙元期间并没有什么历朝都有的“文字狱”案或者大宗的文化灭绝景象发生。其实不然,蒙元统治者可能不关心汉文化甚至诸多皇帝都不会说汉语,但是众多官僚还是汉族的。他们这批人对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的研究也都透彻,有关北方游牧民族诗词都是被禁的,例如陆游的诗、岳飞的词等。因此众多当时的文人们大多不敢随意作诗词,就是怕遭遇“文字狱”。
但是,蒙元的按民族等级分化的制度,也恰巧让蒙元统治者及官僚完全和最底层民众之间出现了文化真空。底下的劳动人民在说什么、玩什么他们根本听不见、看不到。由此,人们平时听的评书,看的杂剧就踊跃而生了,而这些故事的主题就类似于“三国”、“唐僧取经”、“水浒”等,并且都有一种反抗和蔑视蒙元统治者的思想体现在故事中。而三国故事也正是从南宋开始,慢慢的发展为以蜀汉为正统的,因为南宋和蜀汉一样,都是偏安一隅的汉民族王朝。而流传到元朝末期更是将刘关张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故事宣扬到了极致。
而也正是罗贯中接触的这大批民间说书人和杂剧家们,对他后来的创作赋予了资源和灵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成书年代差不多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是百多年后成书的《西游记》,其中的很多具体故事其实都是元朝这些评书人和杂剧家门都已经充分演绎过的,几位署名的作者都是集大成者。罗老先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集合了众多三国故事而著成了《三国演义》,因此书中“扬蜀而抑魏”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罗老先生把主角定位于一群历史政治角逐的失败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也是对自身仕途无望、人生坎坷的情感宣扬。他从历史的失意者的角度来说明,自己将会和蜀汉的先辈们一样为了梦想而奋斗,和他们一样热血沸腾并名扬千载。
历史之所以会不断发展,是因为每个时代有竞争,有冲突,之后才有改变、有进步。而名著之所以产生,也是有人心怀梦想,有追求。罗贯中用不一样的心思来写三国,他用蜀汉的悲剧表达了人们都是为梦想而在奋斗,他们或许不完美,但是即使失败了也是英雄。

三国演义:军事地图本(上)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催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破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悖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鸟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三国演义(学生版)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 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 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 孙皓三分归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