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高考学医避雷!这些专业当不了医生!选错专业后,还能学医吗?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40:37

阅读人数: 541

本文主题: 三种起跑方式

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同学怀揣着治病救人的梦想,满心期待能踏上学医之路。然而,医学领域专业众多,有些看似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实则并不能让你成为一名医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高考学医时需要避雷的专业,以及如果不幸选错专业,还有没有机会实现当医生的梦想。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听起来与医学紧密相关,很多同学会误以为学习这些专业未来就能从事医疗工作。实际上,这些专业主要侧重于基础生物学研究,课程设置上,会有大量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课程。

虽然这些知识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该专业并不涉及临床医疗技能的培养,毕业后大多进科研机构、药企做研发,或者当生物老师,根本没有资格考临床执业医师证!

像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虽然名字里带有“医学”,但它们属于技术类专业。

这类专业重点在于检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而非诊断与治疗疾病。毕业后,学生成为医学检验技师,在医院检验科等部门工作,不能独立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也不能考取临床医师资格证。

药学专业主要研究药物的来源、炮制、性状、作用、分析、鉴定、调配、生产、保管和寻找(包括合成)新药等。课程涵盖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

学生毕业后多在制药企业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工作,或在医院药房、社会药房从事药品调配、发放和管理工作。虽然药学与医学密切相关,药师在合理用药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但他们不具备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师资格,不能为患者开具处方进行临床治疗。

选错专业后,还能实现学医梦吗?

当然可以,今天分享3个普通人能学医且能进阶为医师的正规途径。

01中医师承:灵活高效的传承之路

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找到具有中医类别中医或者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且从事中医、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指导老师。

高考失利、错过医学专业,或对中医真的具有浓厚兴趣想后期成为中医师的;

考试分为「临床实践+综合笔试」。理论考中医基础、中药、方剂,全是选择题,考前刷题必不可少;实操考问诊、开方、针灸操作等。

出师证到手,就等于拥有了正规的中医中专学历,凭这个证书,在医疗机构实习满1年就能报考执业助理医师,工作满5年就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了。

中医师承作为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优势显著:老师一对一指导,可学到临床实战技能;报考门槛低,高中(中专)学历、无专业限制。但存在挑战:学习周期长(3年跟师+1年实习),依赖自律且管理松散,出师及医师资格考核需充分准备。

02 跨专业考研:高难度的逆袭之路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部分医学院校可能对跨考专业有限制。

对本科专业不满意,想通过考验转行学医,且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愿意挑战高难度的学生。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和专业课(西医综合或中医综合等),通过初试后还需参加院校复试。

取得医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后,就业选择更广泛,可进入医院、科研机构等,也能按规定考取医师资格证。

考研攻读医学专业,优势在于学历提升,可系统学习医学知识、接触前沿研究,毕业后职业前景广阔、薪资优厚。但挑战显著:医学考研竞争激烈,跨专业考生基础弱,备考难度大;读研需兼顾课程、科研与临床,压力繁重;部分院校及导师对跨考生存偏见,录取难度攀升。

03重新高考:破釜沉舟的从头再来

具有高中同等学力或在校生身份,符合当地高考报名要求。

高考失误后仍对医学充满热情,且年龄较小、能承受高强度复习压力,愿意用1年甚至更长时间重走高考路的学生。

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填报医学类专业志愿,按分数线录取。

顺利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全日制医学专业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毕业后能按常规途径考取医师资格证。

重新高考报考医学专业,优势与挑战并存。其优势在于,考生可进入医学院校接受系统全面的医学教育,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享有优质的学习环境与资源。但弊端也不容忽视:备考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且存在再次落榜风险;因比同龄人晚毕业,年龄成本增加,未来就业也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综合对比来看,中医师承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更多想要学医却错过高考机会的人提供了可能性。它打破了学历和专业的限制,让中医传承不再局限于院校教育。如果你也怀揣着中医梦想,不妨深入了解中医师承项目。下面附上中医师承的全流程详解。

√第一步:找对导师,办「正规拜师礼」

必须找「中医执业医师+副高职称+1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导师,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和导师签订《师承关系合同书》,去公证处公证(费用约500 元),再把材料提交给当地卫健委备案,才算正式确立师徒关系。

第二步:3 年跟师,熬出「真本事」

每周至少跟诊2天,早上8点到诊室,帮导师整理药材、接待患者,下午记录病案、背方剂。课后还要自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每周写一篇跟师心得,导师会逐一批改。

第三步:出师考试,拿到「入行门票」

考试分为「理论+实操」。理论考中医基础、中药、方剂,全是选择题,考前刷题必不可少;实操考问诊、开方、针灸操作等。

出师证到手=中医中专学历:凭这个证书,实习1 年就能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这是非科班能报考的「最低门槛」证书。

第四步:考助理医师,站上「临床起跑线」

报考条件是出师证+实习满1年的证明;考试难度是理论题比较灵活,需要结合临床经验答题;实操考急救技能等。

第五步:熬5年,考执业医师「终极通关」

拿到助理医师证后工作满5 年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考过之后就能独立行医、开诊所,真正成为「有处方权」的中医师!

高考学医避雷!这些专业当不了医生!选错专业后,还能学医吗?

南京养娃账单曝光!三个家庭,三种选择,谁在“烧钱”?谁在“躺平”?

校内成绩280、290、295以上

KET/PET拿不到优秀、卓越

AS奥数拿不到省一、国一家长参加

2025年2月15日 周六 下午1:30

养娃,就是南京家庭的“碎钞机”。

从奶粉到学区房,从兴趣班到升学冲刺,每一笔开销都在提醒你: 养娃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采访了三个南京家庭,看看他们的养娃账单,究竟有多扎心。

家庭一:精英教育路线——“烧钱”也要赢在起跑线

张先生,互联网公司高管,妻子全职带娃,儿子6岁,就读于某国际幼儿园。

家庭二、普通中产路线——“鸡娃”也要量力而行

李女士,国企员工,丈夫是中学教师,女儿10岁,就读于某公办小学。

公办小学学费:0元(义务教育)

残酷现实:普通中产家庭的“鸡娃”之路,既想拼成绩,又得捂紧钱包。

校内成绩280、290、295以上

KET/PET拿不到优秀、卓越

AS奥数拿不到省一、国一家长参加

2025年2月15日 周六 下午1:30

家庭三:佛系养娃路线——“躺平”也是一种选择

王先生,自由职业者,妻子是幼儿园老师,儿子8岁,就读于家门口的普通小学。

周末兴趣班(绘画、足球):1万/年

暖心真相:佛系养娃,未必是躺平,而是选择更适合家庭的生活方式。

校内成绩280、290、295以上

KET/PET拿不到优秀、卓越

AS奥数拿不到省一、国一家长参加

2025年2月15日 周六 下午1:30

数据分析:南京养娃成本有多高?

精英家庭:养娃支出占家庭年收入60%

中产家庭:养娃支出占家庭年收入35%

佛系家庭:养娃支出占家庭年收入20%

精英家庭:焦虑指数90%,追求“赢在起跑线”。

中产家庭:焦虑指数70%,既要成绩又要省钱。

佛系家庭:焦虑指数30%,注重孩子身心健康。

观点:养娃没有标准答案,适合才是最好的

精英路线:适合财力雄厚、愿意为教育投入的家庭,但需警惕“过度内卷”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中产路线:适合大多数家庭,但需平衡教育投入与生活质量,避免陷入“鸡血陷阱”。

佛系路线:适合注重家庭幸福感、追求教育多元化的家庭,但需接受孩子可能“平凡”的现实。

不鼓吹内卷,不制造恐慌,用数据揭穿真相,用理性呼唤教育回归本质。

南京的养娃成本仍在攀升,但每个家庭的选择,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无论是“烧钱”还是“躺平”,最终的目标,都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养娃的路上,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标签: 总支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