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士官学校探索双证培养新模式助力军士人才成长
海军士官学校探索双证培养新模式
解放军报讯 邵婧、许勇报道:深秋时节,海军士官学校体育训练场内,方队指挥员、军士分队长杨煜正组织开展军事体能训练;综合实训楼内,军士参谋刘斌正在拟制作战文书……不同专业军士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该校创新军士培养模式、锻造过硬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
该校担负着海军军士人才培训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探索形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双证制军士培训模式:把一次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夯实学员专业理论基础,第二阶段着重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两个阶段培训学习结束后,他们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考核组,以理论考核和现场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结业考核。学员顺利通过结业考核后,可获得结业证书和任职能力等级证书。
为切实提升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该校还结合部队岗位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形成了包含基础教育、任职教育两个主模块和军事谋略等子模块在内的课程体系。他们对30多门课程进行分层细化,并编写必(选)修课手册,供学员按需选课。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该校将结合学员表现将其安排在不同岗位代职,并指派经验丰富的干部骨干担任带教导师,帮助学员提升组训施教、管理带兵、筹划指挥等综合能力。
在此基础上,该校按照精兵优培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面向技术应用和岗位任职需求,按照必修与选修、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导师带教方式加速军士人才培养;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广泛开展联教联训,积极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与知名高校拓展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优势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提升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质效。
“通过这段时间培训,我不但夯实了理论基础,还提升了带兵组训能力,开展工作的底气更足了。”学员曹鹏宇说。据了解,该校将以军事职业教育服务平台为基础,组建管理军士岗位任职能力认证中心,常态化开展人才建设形势分析,并围绕“管理军士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推出系列微课,为军士人才成长增添动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学校概况
海军士官学校作为全军最早创办的两所士官学校之一,1986年11月1日在美丽的淮河之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成立。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确立“坚持作战牵引、强化岗位对接、聚焦技能培养、锻造特质人才”的育人思路,提出理想信念特别坚定、军事素养特别过硬、专业技能特别精湛、战斗作风特别顽强、国际化素养特别突出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校本训练为主体、部队实习基地为依托、军地科研院所为补充”的多元联合培训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海军特色的士官人才培养路子。学校被评为全军“教学优秀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根本标准,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秉承“育大海骄子、铸舰连脊梁”校训、“求是、求知、求胜”校风,聚焦练兵备战,培育打赢尖兵。学校被誉为“海军士官摇篮”。
海军士官学校实施创新培养工程输送急需紧缺人才
海军士官学校实施创新培养工程输送急需紧缺人才
解放军报讯 吕海华、记者陈国全报道:10月中旬,海军士官学校与某知名高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为双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揭牌。这是海军士官学校紧盯海军转型建设需求,实施“转型精兵”创新培养工程的举措之一。
当前,海军转型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关键技术变道超车、信息体系集成创新,都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该校领导介绍说,实施“转型精兵”创新培养工程,必须坚持部队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打仗需要什么技能就教授什么技能,为海军转型建设加快培养输送急需紧缺专业士官人才。
为此,该校紧扣新时代办学定位,主动对接一线部队,着眼前瞻性、领先性、紧迫性,研究确定11个重点力量领域急需紧缺专业,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士官人才作为教学改革重点,确保聚焦打赢搞教学、育人才。
海军今年展开新学员招生录取工作时,对急需紧缺专业给予政策倾斜,让优质生源优先进入。该校坚持“精兵优培”理念,先后组织10场专题研讨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学科和行业科技主要标准,面向技术应用和岗位任职需求,构建必修与选修、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开设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
该校还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原则,积极构建“机关-院校-研究院-部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优势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层次、高水平合作,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广泛开展联教联训,提升急需紧缺专业士官人才培养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