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贵安大松山墓群为什么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发掘领队来揭秘→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8:36

阅读人数: 844

本文主题: 中国考古史上的十大奇迹

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入选。这是时隔两年,贵州又一考古发现入选考古界“奥斯卡”。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既是考古界的“高光时刻”,也是文博爱好者最期待的“年度考古彩蛋”。能够入选当年度的重大考古发现,除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还要能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新的认识。

对贵州考古乃至中国考古来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新”在哪里?年度“考古彩蛋”,“彩”在哪里?作为考古小白,我们从这一墓群,能读到怎样的历史信息?

来!听项目领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为你揭秘!

墓地规模大。这是解读大松山墓群的第一个关键词。

在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专家验收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曾用“发掘规模的奇迹”来形容。

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投入近百名考古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共发掘墓葬2192座。

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汇报会上,周必素争分夺秒“炫实力”

“这是迄今为止,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墓地。”周必素告诉记者,该墓群的发掘,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这是西南地区墓地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也是一次开放合作的考古。”

从两晋南朝至宋明时期,延续近1400年的2192座墓葬,这样的发掘成果意味着什么?

作为考古小白,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部埋藏于地下的黔中通史。”

在发掘的2192座墓葬中,包含两晋至隋唐时期墓葬182座,宋元明时期墓葬2010座。不同时期的墓葬既有延续,更有变化和发展。

该墓群的发掘,建立了云贵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年代标尺

“特别是在宋代开始出现公共墓地,与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充分证明云贵地区在保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同时,华夏文明因素依然一直占主流。”周必素告诉记者,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形成。

墓地持续使用长达上千年,既有延续,更有变化和发展

有趣的是,该墓群还反映了两晋南朝汉夷边界的东移。

“从两晋到南朝,云贵地区治理中心从云南移动到贵州境内。两晋对云南有效治理,南朝汉夷边界东移,牂牁郡地位提升,而郡治很可能就在我们大松山墓群附近区域。”周必素说。

94页PPT汇报,满满全是干货,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更是多到“炫”花眼!

出土文物有多少?4000多件(套)!

在终评汇报会仅限的15分钟时间里,掐时间、讲干货、抛亮点,答重点,是获取更多票数的关键。

家底继续“亮起来”!当现场专家评委还沉浸在“如蜂房般的墓地规模”时,周必素继续展示大松山墓群的又一实力——品类丰富繁多的出土文物。

数量繁多的出土物,让在场专家评委看花眼

“贵州这个墓群的干货太多,看得人眼花缭乱。”

“规模庞大,半年就挖几千座墓,不愧是考古的中国气派!”

全网直播终评现场,不仅为公众“走进考古”打开一扇窗,也成为讲好贵州故事的现象级传播案例。

全网直播终评现场,为公众“走进贵州考古”打开了一扇窗

在出土的4000多件套文物中,种类可以用“无所不包”来形容。其中,不乏金挂饰、银梳背、铜条脱、贴金铜盘、铜印章、锡鱼、铜铃、串珠、项饰、银梵文种子字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珍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宝石和玻璃珠,以及南朝陈太货六铢和有机物等。

让人看了犯“密集恐惧症”的墓群,“炫”到眼花的各类出土物,在汇报最后刮起了一阵“最炫民族风”——

这2192座墓葬,有从早到晚一脉相承的石室墓传统;有较为稳定的随葬品组合和埋葬方式;更有持续不变的审美情趣。

总体来说,大松山墓群早段以汉文化为主、地域文化为辅,晚段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

在十大考古终评项目汇报会上,周必素给出了最新研究成果:“黔中地区这一使用石室墓,喜欢用珠子、铃、插戴铜长发钗和银梳背的头饰、管状铜项饰、纹饰精美的铜戒指、手镯等传统,以及釉陶罐牛角纹饰,均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结合文献和民族学材料分析,有可能是苗族。”

正是这样丰富的细节,活化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过程。

“贵州是我国历史与当前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本考古发掘项目实证了从西晋南朝至元明时代,尤其是明代贵州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共性’,而‘文化共性’就是‘文化认同’物化表现,又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对此,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评委刘庆柱认为,大松山墓群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现实政治意义,揭示了中华文明不断裂的世界之问,其意义非同一般,“这是展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考古发现。”

大松山墓地宋代墓葬出土的珠饰和条脱

“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时期,中国西南地区都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从大松山墓群的布局、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我们可以看到,在近1400年中,多民族和谐相处,同时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对于该项目获评年度十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评委霍巍认为,在墓群出土的随葬品中,既有大量的带有中原系统特点的铜镜,也有银梳背、条脱等少数民族风格的文物,绘制了一幅长达1400年的历史画卷。

“大松山墓群的发现,让我们以实物的形态,看到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在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生动立体的历史演进过程。”霍巍说。

贵安大松山墓群为什么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发掘领队来揭秘→

南阳黄山遗址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日前,南阳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继入选“2021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之后,该遗址拿下的又一个考古界“奥斯卡大奖”;而之前南阳不见冢车马坑“天子驾六”的横空出世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最早天文台”的认定,早已吸纳举世眼球,南阳的文化大发现和考古大发掘进入空前的“高光”时刻。

黄山遗址地下埋藏数千年,一朝横空出世,一眼惊艳千年。它之所以如此璀璨,就在于,不仅发现了仰韶时期大型聚落,其玉器加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的空白,改写了考古学中没有中原玉文明中心起源的历史,具有“石破天惊”的颠覆和超越意义。同时,黄山遗址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层,而是具有可视性的风物场景,呈现的是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9000年横跨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历史剖面图。

美玉因其外观精美,寓意美好,备受现代人喜爱。中国四大名玉里面,就有南阳独山玉。但我们想不到的是,距南阳市中心约12公里、独山东北约3公里处的一座不起眼小土山,曾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规模化的加工基地,红红火火存在了3000多年。

经过考古界的确定,被列入“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的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景象,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马俊才介绍,当时,白河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为中原地区首次发现,方便两边独山蒲山提供石材玉材,前街后店、前商后居,水旱码头、货畅其流,川流不息,何其繁华,曾是生产和商业交流汇聚之地。如果用现在的标准看,南阳可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中心城市。

经过几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确认了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他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因独山玉石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可以推定南阳周边多地遗址出土的多件类似的独山玉器,很有可能出自“黄山造”,反映了该遗址生产的玉石器的交流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到达豫西、豫东南、鄂长江北岸广大地区。

“黄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马俊才说。

大墓M77中,从骨架看,墓主人形体粗壮,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双玉钺、象牙梳、玉璜、弓箭、骨镞,400多块猪下颌骨分层摆放……在玉钺象征王权、猪下颌骨象征财富的新石器时代,足见墓主人在黄山遗址片区地位最高,最“多金”。

以大墓M77为代表的屈家岭文化墓群等级森严,疑似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成为酋长级墓的标致,他们直接掌管着这个区域的玉器生产和加工。陪葬品中,作为财富象征的猪下颌骨最具特色,总数多达1600多个,堪称新石器遗址之最,此为南阳黄山遗址的另一罕见奇观。

屈家岭文化大型高等级墓葬区,基本都是男性墓葬,女性墓葬只有两座,陪葬的一些小罐罐,疑似女性用的化妆品罐子。其中,M172的女性墓葬,头骨左侧出土了一把疑似象牙质的编织针,这一把编织针的出土让考古工作者十分惊喜,专家认为,这些成束骨针应该具有编织功能,进一步清理墓葬,或许可以找到编织材料,不论是植物、动物毛发或丝,都将为我国史前纺织考古提供重要材料。

黄山遗址出土的上百座屈家岭时期墓葬,是目前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这一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头枕白河、足蹬独山,排列有序、等级森严。墓葬中的人骨遗存几乎都保存完好,十分罕见。马俊才说,这得益于黄山周围的土壤环境,也给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

站在黄山遗址的山坡上,白河从东边山脚下流过,西边是已经湮没的古河道,还有只用几公里之远隐隐可见的独山,由此畅想7000多年前古人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商贾林立的繁华景象。

难怪,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称之为“中华瑰宝,千年一遇”;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考察南阳后题写“文明在宛”。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认为,黄山遗址兼有南北文化整合的特点,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非常适宜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的发掘研究、保护展示,必将为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历史文化支撑。

喻燕姣漫谈马王堆汉墓

“绮丽长歌——马王堆汉墓的永恒之旅”展正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中,展览与湖南博物院合作,以湖南长沙马王堆先后发掘的三座西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基础,重点展示了当地汉代贵族的丧葬制度及生活图景。马王堆汉墓是全国知名的考古项目,许多观众朋友在观展之余,对其存有极大的兴趣,并尚有很多疑问,由此,10月24日下午, 第120期“港博论坛”特别邀请到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喻燕姣主任,为大家带来《千古奇迹——漫谈马王堆汉墓》讲座,逐一讲解关于马王堆汉墓的谜题

讲座分为谜一般的马王堆传说、具有传奇色彩的考古揭秘、震惊世界的考古成就三部分内容,重点解答了“为什么说马王堆汉墓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墓中辛追遗体为何历经两千年而不腐? ”“马王堆汉墓为何有那么多的楚文化因素? ”“马王堆汉墓研究近些年有哪些新的突破?”“马王堆汉墓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等问题。

讲座一开始便回顾了马王堆的历史传说及汉墓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过程,并介绍了马王堆三座汉墓及其墓主人的基本情况。1952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马王堆两个土堆做了调查明确此为汉墓。1971年年底,驻地医院挖防空洞建地下病房时,挖动了一号墓,此后经过许多周折,逐步对三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对出土文物进行了保护及展示。经过确认墓主人分别为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夫人辛追和他们的儿子利豨。

三座墓墓主及年代明确,出土各种珍贵文物,受到世界瞩目,具有极高的考古成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学术史上的丰碑。它开创了中国考古新局面,扭转了特殊年代中考古发掘工作被停顿的局面,使大批专业人员陆续回到业务岗位,全国各地的田野考古工作开始得到恢复,大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文物考古工作的认识和我国的国际地位。它是中国考古学上多学科研究相结合、多单位大力协作的范例。

此外马王堆汉墓墓葬结构完备,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历史久远,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千年不朽的辛追遗体,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墓中还保存了大量漆器及植物;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的“丝国”记载;数十种帛书和简牍文献被称为“2200年前的地下图书馆”;还有奇异诡谲的神秘帛画,是中国早期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形形色色各类其他生活用品,再现了汉代"千金之家"的真实面貌;马王堆汉墓具有极多的楚文化因素;出土丝织物和泥“金饼”等文物还印证了汉代“丝绸之路”已具备雄厚的物质条件。

讲座最后以李学勤先生对马王堆汉墓的评价做结尾,再次展示出马王堆汉墓的价值:重大的考古发现,应该是通过它的发现、整理和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历史上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的认识,不是所有的墓都能做到这点的。从这个定义来说,马王堆汉墓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如果我们现在再发掘一个汉墓,可以发掘出很多的东西,很精美、很宝贵,但是它在改变认识方面没有太多的帮助,那么它也是比不上马王堆汉墓的。

讲座结束后喻燕姣主任还对听众提出的马王堆汉墓反映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状况、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相似之处、马王堆汉墓相关工作的未来规划和展望等问题做出了解答。

“绮丽长歌——马王堆汉墓的永恒之旅”将持续展出到2025年1月5日,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参观。

“港博讲坛”讲座第120期(线上)

《千古奇迹——漫谈马王堆汉墓》

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

一审:刘玉婷;二审:吴凤;三审:冯毅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