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玉而生”另有隐情!所谓判词竟是生死簿?
红楼梦竟是一本恐怖小说!大观园不是豪府而是死人堆?书中的所有人竟都是鬼魂幻化而成?背后真相细思极恐!
说起《红楼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可是个公认的经典之作,一本书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但许多人在看完书后却有另一种说法, 他们认为,红楼梦讲的根本就不是人,而是鬼!这是一本比聊斋还可怕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开始就是一僧一道在石头前对话,而在我们的世界里,石头上有故事一般是墓碑, 所谓的“石头记”其实就是一个碑文了, 而后,这僧人说自己要去了结一段公案,道人说自己要去度几个人,在我们的认知中,和尚道士就是来超度亡魂的,所以,故事中的一僧一道才会唱那首“好了歌”,里面就是那句“了便是好,好便是了”,人死成空,可不就是了了,也是好了吗?
再看府中一干人的前身,僧人所说的了结公案,就是一众“风流孽鬼”要下世,也就是说,贾府中出场的众人,都是“鬼变人,人变鬼”。
就比如历劫的中心人物贾宝玉,人们都说他是“含玉而生”,但是反着来看,现实的生活里,一个人只有去世后才会含玉,这叫做“压口”,是供亡者在阴间十三关打点使用,就比如说乾隆皇帝,去世后嘴中含的就是一个“玉蝉”,从没有人是一出生就含着玉的, 所以贾宝玉其实并不是“含玉而生”,反而是“含玉而亡”。
贾宝玉曾有过一次神游太虚的经历,警幻仙子给他看了十二钗的册子,其中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判词,这分明就是十二钗的碑文!这些判词道尽了她们的一生,但是我们都懂得“命运无常”,就连神仙也无法确定凡人一生要经历什么,最多也就知道个走向, 反而只有人死道消,才会有这般“盖棺定论”的判词, 连同她们的一生乃至死亡的方式,都说的明明白白,如果这些人都是活人,以警幻仙子的身份,又怎么能看透她们的结局呢?
我们看《红楼梦》这本书都是正着看, 但有红学家认为,这本书真正的顺序应该是倒着看,故事的开头才是真正的结尾。
从一开始,一僧一道就称呼这群人为“风流孽鬼”, 因为她们的一生都太过悲惨,死的也不甘心,执念太深自然无法投胎转世,最终在世间兴风作浪,扰的凡间不得平息,最终负责超度的僧道二人收了这群“作孽”的鬼,因此二人称她们为“风流孽鬼”,为了超度她们,才有了所谓的一干前世,让她们再次历劫一番,才能平息心中的怨,从而投胎转世。
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二人前世青梅竹马,贾宝玉曾向林黛玉许诺,如若她去世了,自己就出家为僧守着她,所以林黛玉成了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所谓三生石其实就是林黛玉的墓碑,仙草就是林黛玉的魂,而神瑛侍者守护三生石,为仙草浇灌,
这其中还有一人身在局中却是个局外人,偏偏能看清府中真相,说出一些谶语, 刘姥姥给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巧姐”,认为这样巧才能逢凶化吉,而她自己也应了这个“巧”字。
仅出场的几次,她讲了几个故事, 这个故事本来是刘姥姥想让贾母一笑, 结果却阴差阳错预言了薛宝钗的一生。
“雪抱柴”暗合了薛宝钗一名,这个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雪天抽柴的故事,暗指薛家靠女儿攀附权势以保全自身,接下来刘姥姥又说,这个小姑娘“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一般情况下,古人不会这么穿衣,薛宝钗如此装扮只能是先喜后悲,在金玉良缘达成之后没多久,贾母却身体没撑住去了,新婚燕尔, 新人正是着红衣之时,就披麻戴孝,正是“红袄白裙”, 也很“巧”,对应了他们的判词。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看过一些,大部分眼中,这就是一本反叛封建的经典之作,但是有些专家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本书竟然还有另一层故事,它讲的竟是一群鬼的经历, 从《红楼梦》开篇后,再也没有新生儿的身影,只有人逐渐的死去。
贾宝玉神游太虚的时候,警幻仙子曾拿过两杯茶来接待,一杯名为“千红一窟”,另一杯名叫“万艳同杯”, 合起来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恰好就是整本书的判词。
书中首次提到的死亡角色,就是林黛玉的弟弟,书中说这个孩子药不离口,好不容易长到三岁,结果却于去岁死了,之后就是冷子兴说贾府的内情,其中提到贾政的大儿子贾珠,一表人才,结果不到二十岁就一病不起,年纪轻轻就去了,往后还有薛蟠打死冯渊,贾瑞色欲缠心而亡等,都在前半部分。
后面还浓墨重彩的描写了秦可卿去世,秦可卿侍女瑞珠撞柱而亡,林如海去世等,不算续本,光前80回就有超过30个重要人物死亡,元春因病去世,迎春被中山狼家暴而亡,晴雯病时被赶出府而亡,王熙凤狱中病逝,林黛玉潇湘馆病亡,一桩桩一件件。
即便是没有去世的人,也是未来迷惘,生死不知,就比如探春替国远嫁,从此一别生死两茫茫,贾府剩下被流放的人,乃至出家的惜春,一直到最后,只能看到这个故事中的人逐渐减少。即便是下一代的巧姐,也是在故事开篇之前就已经出生了,后来尤二姐的孩子,王熙凤的孩子,都没能出生于这个世间。
而刘姥姥在跟随贾府众人参观省亲别墅的时候,竟然把大观园当作是家庙拜了下去,在古时家庙可是为去世的祖先立的庙,专门祭祀使用,而刘姥姥这里的跪拜可是细思极恐, 如果大观园是家庙,那里面住的人还是人吗?
这也说明里面住的都是亡魂,而整篇故事,不过是为了安抚亡魂的大梦一场,大观园不过是一个荒冢,里面发生的故事不过是这些亡魂悲惨一生的回忆而已。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原来贾元春从头自尾就是一死人是鬼魂
收藏于 : 2022-03-04 11:56 被转藏 : 2
《红楼梦》第十八回,关于元妃省亲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注意。那就是元妃省亲的时间不太对劲,书中是这样叙述的: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善,未正三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请旨,只怕戌时初才起身呢。”
戌时初才起身,戌时是现在的时间晚上的七点至九点,如果再加上准备的时间,也就是晚上七八点钟的样子,正月十五的七八点钟,已经是万家灯火了。我们不禁要问,哪里有闺女走娘家是半夜三更走娘家的道理?清朝历史上更是没有皇妃走娘家的。既使有,也应是随民俗的才对,一般都是一大早就去走娘家,民歌《回娘家》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吃过午饭,晚上看完花灯,才回夫家。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偏偏安排要让元妃半夜走娘家呢?如果我们知道了元妃是谁,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了。这是因为《红楼梦》中的元妃就是太子的母亲赫舍里氏的艺术型像,也是作者的母亲,而她早已成为了已逝去的人,人身肉体是不可能回娘家的,这只能是她的灵魂回娘家了。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灵魂和鬼魂在阳光下的白天,是不能离开来属于他们的阴间的。只有到了晚上,晚上属阴,所以晚上鬼魂才能从阴间出来自由活动。
梁.萧绎《金楼子.卷五.志怪篇十二》有:“东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桃树,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桃,天鸡即鸣,天下之鸡,感之而鸣。树下有两鬼,对树持第索取不详之鬼食之。今人正旦作两桃梗,以索中置雄鸡,法乎此也。”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家有婴幼儿要出门时,老人总会折一枝桃树枝子插在要出门的婴幼儿的身上,也是法乎此也,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
萧绎的《金楼子》是说:鬼怪,鬼魂,死人的灵魂,从阴间出来,必须是在晚上的阴时,但如果在鸡鸣之前,也就是天亮之前还没有回到鬼怪的灵魂的世界,也就是阴世间,便被视作恶鬼,就会被鬼魂的执法者,“神荼和郁垒”逮住去喂老虎。所以在夜间出游的鬼魂,必须在鸡鸣之前回到自己原来的世界
红楼梦》的作者如此的安排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还是我牵强附会呢?接着看《红楼梦》的原文,元妃一出场,便是“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这个“翣”字,是指棺羽饰也。是古代的棺饰,垂于棺的两旁。《周礼.女御仆》载:“大丧持翣”。翣,棺饰也。那么元妃省亲时用的是“龙旌凤翣”,也就是说用的是天子皇帝,龙的旌旗,皇后级别的棺饰。元妃不是书中说的皇妃,而是已经死去的皇后。但有人非要把“翣”理解成大羽毛的扇子,当然也是可以的,我也很尊重你的读法,见仁见智吗。
“雉羽夔头”的“夔”字是一种神兽,一条腿,状如牛,苍身而无角。我们知道,给死去的人扎坐骑的时候,男人死了是要扎纸马,而女人死了是要扎纸牛的。当然现在还有人扎的是汽车,但我说的是《红楼梦》。所以当元妃省亲的时候,便是打着她入土时的凤翣,骑着夔牛而来的,是从阴间走出来,所以才说那是个“见不得人的去处”。
当然,这是一句双关语,既是指阴间的去处,同时也是指皇宫大院的“见不得人的去处”。也是警告在场的人,“须要退步抽身早”,那不是人能去的地方。作者一贯喜用双关语,往往是一语两鸣,这是因为作者既想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又因为害怕文字狱,必定是在监狱中写的,随时有被杀的可能。所以多用莫棱两可的语言,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说也成,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接下来就是元妃要走了,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古代是以十二属相来标明时间的,一个属相为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是从二十三点到凌晨的一点。而丑时为凌晨的一点到三点。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丑正三刻,应为凌晨的二点四十五分。这时距三点多的头一遍鸡叫,已没有多长时间了。黛玉有诗云:“半轮鸡鸣五更残”之句。这里的“五更”就是指四点左右。因为元妃是以其灵魂省亲的,所以必须要赶在头遍鸡叫之前回到阴间。所以才有:“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之说。
这里还是需要说一下,在中国,自清入关以来,就没有皇妃或皇后回娘家省亲这一惯例,就算是慈禧太后这样的实权人物,也没有能回过一次娘家省亲。那么《红楼梦》中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段情节呢?真的象批者脂砚斋所说的,是借元妃省亲来表现南巡吗?从文本上来看,更象是作者借南巡的排场,写自己的母亲,并向母亲诉说自己所遭遇的委屈和不幸,希望母亲的在天之灵,能够保祐自己,梦想重新获得太子之位。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是废太子胤礽吗?有证据吗?能形成证据链吗?那曹雪芹呢?欲知详情,且看我下节分解。
红楼梦:宝钗是鬼?刘姥姥凭啥一眼看穿?看她到蘅芜苑表现便知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从《红楼梦》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整整占据了四个回目的篇幅,读者都对刘姥姥展现的语言艺术印象深刻,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她所讲的故事和描述的事物,会发现,总不外乎鬼神之说。
首先给贾母讲了一个抽柴的故事,就是下大雪的冬天,地上压着三四尺深的雪,只听外面柴草响,原来是一个梳着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的十七八岁的姑娘。
随后又讲的是屯子里一个吃斋念佛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早年死了唯一的孙子,原本该绝后的,因为虔心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后来又生了一个孙子,伶俐可爱非常……
后来因为宝玉惦记抽柴的女孩子怎么样了,刘姥姥于是给他现编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老爷的女儿叫茗玉的,长到十七八岁病死了,老爷太太思念女儿,于是盖了祠堂,塑了茗玉小姐的像,因为日久年深,那个塑像就成了精,时常变成人到各村庄里闲逛……
刘姥姥在荣国府住了几天临走时,碰巧巧姐病了,于是又给凤姐一个心里暗示,说巧姐是因为撞客到什么神了,果然一查《玉匣记》说“某月某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一言击中收服了王熙凤的心,于是就有了凤姐请求取名,然后刘姥姥为她取名“巧姐”,算定日后必定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前后一共四个因果、也算是四个故事,都是鬼神,没有一个是现实生活里的故事,刘姥姥为什么要拉上鬼神讲故事呢?她就是为了迎合贾母、王夫人、宝玉、凤姐等人的,这里面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各自内心需求的写照,于是刘姥姥编个故事暗合他们的心,用神鬼之说,也是在为他们讲因果,不过是让他们自我暗示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用以自我肯定和自我安慰。
刘姥姥这个心理按摩真是高明。尤其是凤姐,刘姥姥给她的感觉就是,一个明白人点醒了一个不明白的人,人生的方向一下都清晰了起来,凤姐和荣国府自然是刘姥姥一家的贵人、恩人,但某种程度上说,刘姥姥更加是凤姐、巧姐的贵人和恩人。看来刘姥姥这一年来没少做功课,拿捏他们的心思真是高明的很。
不得不承认,刘姥姥大朴大拙、老练通达,她别的能耐不说,至少在看人、分析人、看问题是太透彻了。当然,以上都是正面的互动,刘姥姥在荣国府期间,也经历了一场不那么愉快的经历,这一场,她全程闭嘴了。
贾母领着刘姥姥和众太太奶奶小姐们游览和摆宴大观园,处所去了潇湘馆、秋爽斋、栊翠庵和蘅芜苑,前三处都令贾母心情舒畅,在这些地方,刘姥姥连连表现出赞赏和惊叹,话多到不行,令贾母十分舒服,唯独在蘅芜苑,贾母生了气。
众人是坐船去蘅芜苑的,刚刚到达蘅芜苑附近花溆的萝港之下,小说这里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众人进了薛宝钗的屋子,原文写道:
贾母很不高兴,马上命令凤姐装饰蘅芜苑,薛姨妈推辞说不用麻烦,宝钗就是在家也是如此。贾母没有尊重她的意见,直接给出两个无可反驳的理由:
一、这是贾府,是贵妃娘娘的行宫,被亲戚看见太不像话;
二、年轻的姑娘,如此素净,是犯忌讳的。
首先你要搞搞清楚,这里是什么所在,贾府世代簪缨,凡事都是自己的价值标准,你在家怎么样我管不着,可是你在贾府、在贵妃的省亲别墅这么弄,你是在咒我贾府家业凄凉吗?客随主便的道理难道不懂?
其次,刘姥姥就是亲戚呀,你把闺阁之卧室弄得如此寒酸,你是想改变我贾府大观园的定位还是想在亲戚面前丢我的人?而且,家里的公子小姐,是家族的希望所在,这里却弄成个清修的样子,很犯忌讳。
果然,刘姥姥从靠近蘅芜苑开始,一直到离开,不发一言,仿佛她从未来过,一路叽叽呱呱的刘姥姥为啥一进蘅芜苑就消了音?
就和把贾母、王夫人、宝玉、凤姐看明白了一样,刘姥姥同样一眼就看穿了薛宝钗,说白了,一切的花招把戏,一切的魑魅魍魉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已经全面否定了薛宝钗,应该这么说,刘姥姥对荣国府的一切都是肯定的,唯独对于薛宝钗持否定态度,她的沉默,就是否定的答案。
刘姥姥最擅长讲鬼神故事,她当然会将在荣国府的所见所闻用来讲故事,掺杂进鬼神之说,只是她嘴里的鬼神,都是正面的形象和人们的期许,可是薛宝钗不同,她是冰冷之鬼、是阴森透骨令人要打一个激灵的存在,刘姥姥拿她做素材,不会将美好温暖和福气赋予她。
刘姥姥进蘅芜苑成了哑巴,其实薛宝钗在刚刚的宴席上,已经表现出了对刘姥姥的态度,刘姥姥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将众人笑倒了一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面每个人都描写到了,包括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还有黛玉、湘云等小姐奶奶们,丫头婆子笑的直不起腰来都跑出去笑去了,只有薛宝钗我们不清楚她怎么样,她在场,可是曹雪芹就是忽略了她,既不描写她笑没笑,也不描写她是怎么个表情和态度,总之,这个人在这里就像是被遗忘或者蒸发了一般。
薛宝钗和刘姥姥,两人原来从未见过面,怎么就你不待见我,我也不待见你呢?岂不是太诡异!
反正刘姥姥是最擅长编故事讲故事的,她在荣国府住了几天,像形容惜春,开口就说“你怕不是仙女下凡吧!”看看,很自然地往神的方向就去了,她回到屯子里,荣国府里的这么多人,够她编排的了,只是薛宝钗这个不知会是什么神?什么鬼?不过,刘姥姥一见她,就给她精准定位好了。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图片来源:87版央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