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能带兵打仗的十位帅才
所谓帅才,第一治军,第二为谋略,第三为当世功、第四著作思想后世影响,古人云:“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领将者,谓之帅也”。意思就是:能够领兵打仗的人,称之为将军;能带领将军指挥作战的人,称之为统帅。历史长河中名将辈出,能称的上帅的却寥寥数人。接着来小编给出自己心中的帅才10人,欢迎朋友来辩!
排名第一的要属孙武,他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曾提三万甲兵横 扫强楚五十万,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北击强齐,诸候人人敬畏,使一个小小的吴国一跃成为春 秋未期举足轻重的力量,孙武功不可没,当时人言:孙武得兵三万,无敌矣。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第二位,杀神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率军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几乎没有败绩,灭敌百万之众,真正意义的常胜将军。比如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后来又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让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最著名的还是长平之战,白起率军一举歼灭了赵军45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的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战争杀神的基础。《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第三位,韩信,西汉三大名将之一,汉初三大功臣之一,被后人称为兵仙,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擅长大军团作战汉家四百年江山一大半是他一人打出来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之战;兵仙神帅;功高震主;独当一面;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些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都和韩信有关。垓下之战;白登之围;井陉之战;楚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出自他手笔。
第四位卫青,雪满弓刀,单于夜遁逃。以不占优势的汉家骑兵七击匈奴,无不大胜,确非易事(飞将军李广,极骁勇,与匈奴战也数败,自已被俘,还好逃回来了,还有李陵,李广利,都是全军覆没,再看后世,杨家将,岳家军,徐达,对北方民族,哪一个能保持不败?哪个朝代能有汉家卫青这般对游牧民族保持强势?)。从一个骑奴能平步青云直上大将军之位完全是靠实力和命拼出来的。
第五位霍去病,17岁为冠军候,19岁为骠骑将军),卫青的亲外甥,17岁从征,24岁病亡),短暂一生战功无数,最得意的便是封狼居胥,以数万汉骑长驱直入北地大漠数千里,歼匈奴七万精锐,达狼居山。为人任侠,不喜兵书,属于兵家中的另类,但其随机应变的能力,适合骑兵作战的长途奔袭战术,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如天不妒英才,汉朝历史又会因他而怎样改写。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在用兵方面,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在御将方面,于禁、乐进、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曹仁等。
曹操不但是卓越的军事家、统帅,还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和军事理论家,像曹操这样全面的,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中是找不出第二个的。赤壁之战,虽惨败但未伤及元气,行军一生,鲜有败绩,这个人物已被世人了解得太多了,多说无益。
第七位 唐朝卫国公李靖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直接奠定了唐王朝,李靖勇敢善战,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原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传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都是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除了将军的称呼之外,还被称为优秀的军事战略家。
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安史之乱[战争]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收复两京,平河东兵变,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八十五岁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收六郡,四次北伐,金人闻风丧胆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而且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在古代军队中,士兵训练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只训练不检查又是不行的。训练只是教导了士兵战斗技巧,而经过检验才能知道士兵掌握的真正水平。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他是政工出身,却总想带兵打仗,不考虑晋升军政委,更愿当副军长
在开国将领中,有很多人都是从政工岗位转向军事岗位的,例如刘亚楼、邓华、陈锡联、杨成武和杨勇等知名将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在政工时心中始终有一个前线作战的梦想,比如刘贤权少将等。
谈到刘贤权这个名字,很难将他简单地归入政工将领或军事将领的范畴。根据他的履历来看,在土地革命时期,他长期担任政工职务,比如曾任连指导员和师卫生部政委等职务。抗日战争初期,他从后方的民运干事逐渐晋升为民运股长、科长,最后出任冀鲁边区挺进纵队的民运部长,期间他参与了一年多的后勤工作。
随后,他被调任到挺进纵队担任支队政治部主任与政委。真正开始承担军事工作的契机出现在1940年,当时他被任命为鲁西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又先后担任了军区政治部主任和军区代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他被调往东北战场。起初,上级本打算让他担任纵队政治部主任,但由于剿匪作战的迫切需要,他被指派到合江军区担当牡丹江军分区司令员和绥宁军区司令员。
1947年7月,刘贤权接到了新的任命,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三师的政治委员。对这个调任他似乎略显迟疑,因为当时的师长来自东北军出身,战斗经验相对不足,尤其在运动战和攻坚战方面都不够得心应手,因此他努力协助师长开展工作。
到了1948年,他被调整为第一纵队的政治部主任,这让他在机关工作的角色有些不适应,心中总是渴望能亲赴前线作战。只要有机会,他便不断向上级申请到基层部队去。在不久的时间里,师长彭景文被调到炮兵部队,政委由方国南接任时,师长一职出现空缺。刘贤权请求重返第三师担任师长。虽然他对第三师较为熟悉,但由于刘亚楼参谋长认为他是来自政工背景的人,因此未同意他的请求,最终在梁必业等人的说服下才得以赴任。
后来,第三师改编为38军114师,他在兼任师长的同时也担任副军长,带领部队一路打到滇南,配合陈赓部队作战。不久,他准备被抽调担任武官,但向老首长表明自己仍希望继续留在战斗部队,因此被调任到47军剿匪。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他心中处于焦虑,得知38军是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他迫切希望能够重返老部队,但因为剿匪任务还未完成不得不忍耐。直到1951年,47军终于迎来了进入朝鲜战场的机会。
当时47军的领导班子经历了重大变动,政委周赤萍和参谋长刘子云相继调走,政委职位空缺。考虑到刘贤权长久以来的政治工作背景,上级准备任命他为军政委。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如果副军长转为政委,军长将独自负责所有军事事务,这并不利于工作的展开。因此,最终决定让他继续担任副军长,并调其他人担任军政委。
在朝鲜的战场上,他与军长协同作战,直至1952年接替军政委的职责。随着抗美援朝停战协定的签署,他回国后继续履职,在随后的岗位上,他担任了军长、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副司令员和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以及铁道兵司令员和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工作。
他官职副总长,却没当过军事主官,也没带兵打仗过,儿子说是缺陷
1969年,阎仲川在被任命为总参谋部副总长兼作战部长之前,曾担任广州军区的参谋长。这一调动在外部看来似乎是个令人欣喜的晋升,但对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他清楚,这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涉及到国家和军队的未来。
从背景来看,阎仲川的军旅生涯始于抗战初期,新中国成立时他也不过是一个校级军官。能够从大军区的参谋长位置跃升为副总长,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而且这次提拔的背后还有他人的推荐。在一般情况下,副总长的晋升通常源自大军区的副职,例如温玉成、李天佑和王新亭等人,则都是通过大军区的积累而获得更高级别的任命。
他的晋升不可能避开广州军区的最高指挥官,后来成为总参谋长的黄永胜,也曾是他的上司。阎仲川在抗日战争期间就任职于冀中,后随着吕正操调至晋绥军区。抗战结束后,上级决定把各个根据地的部队调往东北,吕正操也在其中,他选择将自己的一些参谋带去加强东北战场的指挥工作。因吕正操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阎仲川等人也得以留在总部,参与更高层次的决策。
在随后东北的战斗中,他不断晋升并担任参谋职务。1949年,随军南下后,他在解放广州的过程中感到不满足,因为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直没有参与过实战指挥。他因此向上级申请调到作战部队,虽然最初得到了批准,却最终又被召回继续在参谋岗位工作。在广州军区中,他历任参谋处长、副参谋长、再到参谋长职务。
作为广州军区的参谋长,阎仲川的级别已经相当于正兵团职,而副总长一般都是大军区的正职,代表着他的升迁从正兵团职直接跃升至大军区职务。尽管升迁越级并不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阎仲川的不巅峰被质疑。他的能力未必完全清楚,但总参谋长对他的了解表明,军队选用人才往往是“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像龙书金、丁盛担任大军区司令的过程也与推荐密切相关。
这两位将领过去都曾在黄永胜的领导下,丁盛在担任八纵司令期间,龙书金则是在六纵司令的指挥下,两人都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在这一特殊时期,某些干部的升迁常常是在瞬息之间产生,同样也有一些人被降职的情况出现。
对于阎仲川而言,进入总部的工作压力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没有真正带兵作战的经历,一直以来都在参谋岗位上;其次,他的资历较浅,副总长一般是上将或中将,而他过去仅是校官,如何与这些资深军官进行有效沟通,尽管在平级,但军队向来重视资历。薄弱的资历和战绩,让他在工作推进中面临困难。他的儿子曾提到,能深刻感受到父亲在这一方面的压力,正是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军事生涯。
不过,阎仲川也有自己独特的处事方式,虽然在总参的工作只有两年,但他一直以严谨认真、勤奋努力的态度为人所熟知。有时,提拔来得快,离开得也快,正如特殊时期内被提升的一些将领如空军司令马宁、副总长温玉成以及阎仲川,经过职业生涯的高峰,他们最终也离开了那些一线的重要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