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戴氏心意拳之五行拳(一),劈拳
戴氏心意拳中的“五行”,其名为:横、劈、躜、崩、炮。
古拳谱云:“劈拳似斧属金,非斧也。有棚乘掇碟之势”。
拳似闪,属水,非闪也,有山倒岭塌之势”。
古拳谱云 : “崩拳似箭属木非箭也,有舟行浪头之势”。
古拳谱云:“炮拳似炮,属火,非炮也,有江水排岸之势”。
古拳谱云:“横拳似弹,属土,非弹也,有轮行壕沟之势。
劈拳是戴氏心意拳里的五行拳之一。古谱云:“劈拳似斧属金,非斧也。有棚乘掇碟之势”。“似斧非斧”颇有辩证哲理,“棚乘掇碟”,道出拳路劲道。
金、水、木、火、土,金字打头。劈崩钻炮横,劈拳居首。依照自然界的五行含义,劈拳属金,金为五行之首,故曰劈拳位居五行拳首位,但是究其所以居于首位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劈拳以劈为主,有进击的主动性和凌厉的杀伤力,给人以威慑和恐惧之感,实为“勇短毒疾狠真”之拳法。从拳法的总体结构看,劈拳像喇叭口,步呈斜下势,手呈斜上状;束身进步,展身进击;进步拔彼根,展身劈彼身;束展起落一气呵成,上下台扣融为一体,速度快,劲力大。一言以蔽之就是低进步,高出手,如同狮子大张口,进步插入彼腿,出手占据彼身,纯属扇面形辐射拳法,非功夫纯熟者不能应用。从手法剖析,劈拳是全方位进攻、多角度破敌的合击性动作,有上劈下劈、里劈外劈、横劈顺劈、左劈右劈、正劈反劈等劈法。而且是此劈应变彼劈,劈中连环变劈,步步不离彼身,势势速捷劲猛,如同手拿板斧左右出击,连续劈击随意而劈。由于具备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搏击战术,而且有尽力所用,尽法所打,动作连贯,挥洒自如的特点,因而劈拳主于五行拳之首,素有“练拳不说劈,枉从戴门出”之说。
心意拳呈内功拳,内功拳最讲内劲的运用。应用内劲不但看劲力大小,而且讲究劲力的走向轨迹,只有顺其自然运用劲力,才能发挥内功拳的“顺入主劲,借人之力’之效应,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技击目的。劈拳的劲道是“S”形的轨迹衍变,总体呈先起而后下的落劲,是顺着众多圆弧路线相衍相变的劲力走向,从圆弧劲道中自如地变化,才能运用好挫、掇、棚、捩、勾等五股主劲。挫劲旱挫排彼手固防劲,挫含圆弧滚意,滚中挫,挫中滚,必排无疑 掇为上冲劲力,避排锋芒,引彼向高斜而去;棚为拱架,非圆不棚,拱棚才能承受彼的强压;捩为转扭性劲力,是突变中的圆弧滚劲,可以强制彼手改变劲路,变被动为主动;勾为回拉劲力,顺着倒立圆的劲道扣击彼身,使彼失于防守。劈拳的劲道是相衍相生,互为作用的,并且是连贯性的相融劲力,挫劲生掇劲,掇劲生棚劲,棚劲生捩劲,捩劲生勾劲。意识、劲力、动作相互反射,高度统一,不能孤立地理解,只能视为集点成圈的一个大国,如同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本身也在转,自转公转形成整体运转。
心意拳由圆势构型,拳法走圆路,劲力呈圆弧。圆则滚,滚则进,形成多方位的旋滚,呈现着阴阳相变的内核精义,如同一盘带锯,锯齿遍布周边,时时处处都在滚动之中锯着木头。心意拳也同样在阴阳相变的圆弧路线运转中体现着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玫防融一,亦防亦攻的境界,故而“挫中有克,掇中有抛,棚中有顶,捩中有扣勾中有凿”,似避却击,似击也固,阴阳相合攻防融一。分而论之各有精义 挫中有克,一往无前,挫为擦动性滚挫具有强烈的排斥性,是固己斥彼招法,亦挫亦击,亦避亦打,防中有玫也;掇为上斜劲力,破彼直;中而斜去之,掇劲本身富含弧线之径,故有掇而变抛之意 棚劲貌似棚架避防,但棚中有顶,顶力向前,所以虽棚却进;捩劲内含扣击,扣乃钓也,钓劲实为擒拿也,故捩是避的手段,捩是扣击之源 勾劲乃回拉劲,貌似勾拉,拉则彼之失重而倒,所以勾劲融着扣击之意。综观劈拳劲力,均含攻防意识:而且是内劲催动融为一体的整体劲力,所以劈拳主于技击又含避固,是攻防融一的拳法。
心意拳既练内劲又练外形,练内谓之“心法”,练外谓之“技法”。由内催外是宗旨,内外融一是本体。劈拳的技法修炼分三大节:下肢为根节,主练步法,胸腹为中节,主练身法;手膊为梢节,主练手法。步法以虚灵步、虎步为基步,身法以束展、斜正为要旨,手法以起落生化为本体。拳法的整体要求旱三个相对应.虚灵步、束身、手起为备势相对应。虎步、展身、手落为击势相对应。歌诀是:步呈虚实讲灵敏,涵胸收腹有斜正,手自腮边出,望至眉角棱,展身出击发彼身,此为劈拳起伏状。做完束势再打展身,步呈虎步,涵胸变作展身,手臂完成挫掇 捩勾连续动作,然后回环半圈收至丹田处。劈拳为左右势式,相互衍变,循环往复,这就是劈拳的技法修炼。劈拳的心法指刚柔劲力的修炼方法,虚灵轻缓谓之柔练。柔练呈退膂力长功力的必修功法,着京不着力,用气不用劲,是去拙去钝的关键法则,也是产生灵劲的一种方法,没有灵柔不生触觉,只有滋养灵性,才能察知对方的劲力走向而变化拳法,所以赋于技法柔练实是升华拳法的关键所在。脆猛快实谓之刚练,是焕发;中击劲的唯一途径,是技击实战中的先决条件。刚柔劲力的修炼既有阶段性又有同一性。初学者确需有一段过程掌握不同的劲力,一旦谙熟掌握了刚柔劲,则就转入刚柔相济的同一性,欲柔则柔,欲刚则刚,随机应变。并且在劲力衍变过程中生化出相应的步法、手法,从而达到无处不劈的目的。

为何西游降妖总是悟空和八戒出手?其实是暗喻性命双修的修真过程
名著都没有闲笔,尤其是《西游记》,这点和《红楼梦》是一样的。小小的一个细节文字,往往隐藏着大道理。我们看西游,往往只看到满天神佛、妖魔魍魉、上天入地的表面热闹。其实,剥去这些表层,很少有人会看到西游的真意。上一篇说到了重点, 《西游记》其实是本讲修真的道书 ,从这个角度去看书,才不至买椟还珠,入宝山而空还。
熟读西游的朋友都知道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 每次降妖伏魔,悟空基本都是叫上八戒做帮手,而沙僧留下来看护师父和行李。 你可能会说这很正常啊,八戒是天蓬元帅降世又有天罡数的变化,除了懒惰好色其实本事很大,所以悟空叫上他做帮手,沙僧就留下老实做后勤工作呗。其实不然,这里面隐喻着修真中的两个重要术语:
啥?双修?当然!不是你想的那种双修!
悟空是“金公”,八戒为“木母”,五行为金与木,在道家丹道中又叫铅汞
古来道家丹道一派,最喜欢用各种术语来隐藏真相,因为道法不能轻传于俗人嘛,如果遇不到明师还很容易练至歧途。道家讲究“性命双修”, 这性与命,就是汞与铅的另一个代称 。而佛门虽没有性命双修的说法,其实一样重视只是不明确提出。尤其是“性”,大家都知道禅宗最重要的
简单的说,一个人要修成大道,超脱世间,那么性命必须双修。但是这两者在修行入门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 道家一般是从“命功”入门,而佛家一般是从“性功”入门,最后都归于性命合一。
其实涉及到大道的东西用语言表达都很勉强。用接近的俗语简单来说,就是 心与身,神与形,心理与生理。人能在精神上修到极高的境界,在肉身躯命上修到超越普通人的健康完美,那么性命双修的功夫就算登堂入室了。 性和命就好像灯光和灯油,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本体上来说,性命是一体的,就像一盏灯。
悟空又叫作“心猿”,代表人的精神和性灵。 而八戒,淫欲最重,人性也最重,他代表的,就是和我们一样凡人身体上的种种欲望纠缠。但是这个
可是,欲望不见得是坏事。孔夫子说“食色性也”,人生来就有欲望,只要你能善加转化,那么欲望反而变成好事。如何转化呢?就是 将凡人阴性的欲望炼化,转为纯阳的性灵,这个修行过程就叫“捉坎填离”。
。坎为水卦,金生水,水中其实是金;离为火卦,木生火,火中其实是木。如果觉得这些术语太绕,那简单的说,捉坎填离的修行方法就是: 抽取先天性灵中的阳炁,填补到后天躯命之中,直到阳炁越来越足,修到纯阳之境,人就成就仙佛了。
所以,明白这个真相,再来看西游就清楚了。 为什么《西游记》回目中那么多“木母、金公、心猿、意马”之类的词,其实统统在讲修行。为啥降妖总是悟空八戒出手?就是讲的“性命双修,捉坎填离”的修行过程。
,猴子一直压制欺负猪八戒,这也让八戒常有不忿之意。我们看书中, 只要悟空和八戒一条心,那很多劫数和难题都能迎刃而解,纵然有外魔加害,最终都能遇难呈祥。 但是如果他俩不和,比如三打白骨精,八戒三次调唆唐僧惩罚悟空,结果导致悟空被逐,弄出大难子来。后来八戒不得已,去花果山主动求悟空,两人终于和好了,这场劫难才化解。 这就是寓意在修行中,人的欲望占了上风,影响迷惑了清明的心智,那么灾劫就来了。如何化解呢?就是要调和身心,让身心重回和谐清明之境。
另外,在丹道中,汞铅也常以龙虎二字来代替。所谓 降龙伏虎,不是说外在的神通热闹手段,实际就是指的性命双修,捉坎填离。
你看,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一脱难后首先做的两件事:第一是伏虎,杀虎取皮做了件腰裙遮羞;第二是降龙,收伏了小白龙为唐僧坐骑。这两件事的寓意同样也是在指修行。
修真看西游:唐僧师徒五人的真实意义,其实是暗喻修真中的五行
[欲知造化会元功 须看西游释厄传]
关于名著《西游记》,网上有种种大开脑洞的解读,比如说西游是各方神仙势力以种种权谋设局相争,这算是典型的宫斗剧思维。但是,你知道吗?穿过表面上种种热闹的文字,不管是闹天宫、取西经,还是八十一难, 《西游记》的真相其实是一本讲修行法门的道书
写西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现在还有不同看法,但显然作者是一位对佛教和道教都了解十分深入,并且本身也有修行的高人。简单地说, 《西游记》是讲的一个人到底应如何修真,会有哪些过程与磨难,就是非常详细地讲述如何修行超脱、成仙成佛的道书。
从这一篇开始,笔者想以修真的角度,尝试解读一下西游记。
要说修行,就必须先说到西游修真的一个基本概念:
五行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最早来自道家。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但是五行其实并不仅仅指五种现实的自然物质、而是 代表天地宇宙的五种基本的能量属性。 这个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能量组成的。
要西去取得真经成佛,其实也就是暗指一个人要修行成就大道,基本的条件,就是五行俱备。 我们看最后一回的回目:《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看到了吗?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支取经队伍的人数刚好是五位,不是四位也不是六位。你可以说取经的五人小队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定位和责任,缺一不可;但是事实上, 他们分别代表了五行的一种属性,彼此关系既相生也相克,既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约,所以才能形成一个能经历八十一难磨砺的稳定团队,最终取得真经。
那么,唐僧师徒五人分别代表五行中的哪一种呢?
关于此,西游记真接地描述是在回目和诗词当中。最明显的,是书中的回目很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也就是金木这两种属性。比如《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等等。结合书中内容,可以明确知道
先说八戒。为何八戒属木?这有两层含义。
再看悟空。“金”这个字很特殊,在五行中也很特殊。 因为篇幅所限,我们以后再具体来说。
女儿国回目中《黄婆运水解邪胎》,还有钉耙宴中《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等等,明确指出所谓 黄婆、刀圭、土母就是沙和尚,五行属土。
那么唐僧和白龙马呢?他们其实代表的是另一个重要的修行术语:
唐僧五行属水,小白龙五行属火。 为何不说海中的龙属水呢?首先与他们的人生因果有关。
唐僧这一生与水有缘,遭的水难极多, 他一出世就遭母弃于水盆中漂流,又名“江流儿”。其后取经遇到的流沙河通天河子母河黑水河,几乎只要是过大江大河必遭水难,最后在凌云渡终于让肉身顺水漂流,脱去了凡体肉胎。
悟空也正是遇到了唐僧才能脱去五百年大难,归向了取经正道。
而小白龙呢?他遭贬鹰愁涧的原因就是纵火烧了玉帝的夜明珠。 所谓“心猿意马”,修行中只有锁心猿,拴意马才能有所得。 白龙马就代表意马,只有它驯服温顺了,才能谈修行。
唐僧骑在龙马上,水在上而火在下,正应了易经中“水火既济”的卦象,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火在上水在下,那就大错了。
孙悟空拜师学艺时听到的口诀最后一句是: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你看,只有五行齐备,懂得运转五行之功用,才能得成大道,随作佛和仙啊。
关于取经五人队的种种五行生克之理,我们下次再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