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家太极阴阳五行功
余自幼习武,有缘幸遇道家太极阴阳五行门传人青鹤道人(翟海鸥)。蒙道人厚爱,收为爱徒,悉心传授太极阴阳五行门各项秘技,至今已修炼数十载。有幸于2000年10月之第二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大会上,初次演练太极阴阳五行拳,荣获套路比赛一等奖,并且得到有关专家及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为使本门发扬光大,造福于社会,经恩师同意,愿将这门从不外传的道家秘技逐一整理披露,以飨武林同道。
道家太极阴阳五行门源于汉代医家华佗之五禽戏,后又经吾辈师祖结合儒释道武众家之长,融汇内功丹法、拳技、医术于-炉,是一门系统全面的门派秘技。
吾门派以内功丹法为体,拳技医术为用。内功丹法乃性命双修之法,性与神通,命与形合,命为性之体,性为命之用。命功炼力炼气,固形骸;性功炼意炼神,修慧心。性靠自悟,命靠师传,对于修炼者来说,命功修炼乃关键之关键。因今之世人,深受七情六欲之困扰,八邪病痛之侵蚀,脏腑受损,经络阻滞,上耗其性,下耗其命,均为舟破底漏之人,修炼只不过是井中无水空转辘轳而已。正鉴于此,余师祖留下旷世罕闻的修爻补虚损之秘法敲竹唤龟功。此法可快速补充身体之元精,达到精满髓满,丹材全赖于此。
诀曰:添油接命诀无多,说之容易得之难;
敲竹唤龟元精活,炼丹药材自家多
此中玄妙无多语,道破原来笑煞人;
人若穷得此至理,万法归宗趋大罗。
内功丹法口诀:按南辰定北斗开天辟地,
总修持口诀:着意寻丹,静中欲动玄尤俗;
拳技则以太极为根,五行八卦为辅,须于功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五行八卦之中求生克制化之理,心安则性定,性定则气聚,气聚则太极生,太极生则阴阳交,阴阳交则五行起,五行起则八卦通,八卦通则四体百脉周流畅通,不粘不滞,太极阴阳五行拳生焉。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距与肩同宽,双膝微曲,两手自然下垂,五指分开,垂顶竖项,下颏微收,牙齿轻扣,舌抵上膊,呼吸自然。双眼微闭,宁心静立片刻,观想宇宙日月星辰之光从天而降冲浴全身,由外到内,由上到下,通身一片光照,悠闲自得,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进人功态。
此桩可以接受外界的天光赐予,通透全身,进行浴身,吐故纳新,媾合人体先天气和后天气,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从人天相应着手,取得人天合一效应(图1}。
舌在口中正反搅动各36次,漱液36次,叩齿36次,分三次将口中玉液下咽到丹田,观想丹田结一光球。此玉液是内脏生理功能反应的自然现象,如同甘露降于华池,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爽利口腔,其清香淡甘之性,能通炼而化精,补充精气。
双手缓缓抬起于脐前环抱,指尖相对,手心向脐,成抱球状,观想双手掌心有两道白光照人丹田,于丹田处聚一亮球,慢慢充润整个小腹腔,再充满整个字宙中,采日月星辰之精华归于丹田。之后,不可着急,无物无我,恍恍惚惚,静而站之。
此桩动中有静,静中有定,定中有悟,悟中生慧,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观想丹田内之亮球顺时针于腹腔内由小到大运转36圈,再划阴阳鱼由大到小逆时针运转36圈于丹田,复引此丹田气下会阴,分两支走大腿内侧到涌泉,同时,双手缓缓放于身体两侧。
身法1:双手缓缓平抬起,边抬边翻掌,到头顶时两手心相对,内合下按还原。
意念:气从涌泉由身体之阳面(后面)上升到百会,再从百会由身体之阴面(前面)下回到涌泉。
身法2:双手翻掌,掌心向上,于身体侧前方缓缓抬起,到头部时两手心相对,内合下按还原。
意念:气由腿的外侧、后背上升到百会,再从百会、中脉下降到会阴分两支,走腿内侧下到涌泉。
此导引可使气在体内七经八脉中运行,阴出于阳,阳出于阴,升降自在,无往而不利。道涵乾坤,乾坤导引。
身法1:左脚向左侧横开半步,身体正直,屈膝下蹲,膝不能超过脚尖,双手缓缓抬起于脐前环抱成抱球状,双掌相对,内合于腹前,翻掌,掌心向上,提至华盖,转掌,掌心向外,左右划弧,缓缓推出成撑球状,定掌成虎行桩。
意念:引丹田气内走中脉,至肺门分两支到两肺再到双掌,再到两肺,观想两肺为白色。
身法2:双掌内收于胸部,再划弧推出,如此9次。
意念:引气由肺至手,再回肺。一来一回为一次。
身法1:接上式,双掌划弧内收到胸前华盖处,翘臂翻掌,掌心向下,于腹前缓缓落到小腹处,左右转掌分开到两胯外侧,指尖朝左右侧前方。
意念:观想收回到肺部之气由中脉缓缓下沉到丹田,人两肾(白色光气入肾),内视双肾为紫色。
身法2:腰胯左右轻轻摆动,双掌随之导引左右拉。
意念:光气在肾中随着腰胯摆动,从左肾到右肾,从右肾到左肾,一来一回为一次。如此9次。
身法3:转双掌,指尖朝前,缓缓提拉至腋下,再缓缓下按还原。如此9次。
意念:引肾气到涌泉,再由涌泉回到肾,一升一降为一次。
身法1:接上式,双手翻掌,掌心相对,指尖朝下,慢慢于腹前相交合,左右分别交叉向上划弧,过顶,左右分开落于头两侧,掌心对准头部,如抱球状。
意念:翻掌内交叉时聚紫色肾气,上升交叉时引肾气.上行人肝,内视肝部为青绿色。
身法2:双掌下翻,掌心朝下,臂掌慢慢下沉,沉至腰部再缓缓上升还原。如此9次。
意念:引青绿色肝气下于足大拇指,再回于肝部。
身法1:接上式,双手掌心向内慢慢合抱于胸前,成抱球状。
意念:引青绿色肝气人心,观想心为红色。
身法2:双掌变成爪状,翻豌爪尖朝下,位于胸前两侧,手爪朝上前方慢慢伸出,再缓缓拉回,先左瓜后有爪,一左一右为一次。如此9次。
意念:引红色心气到手爪,采自然之气收回心部。
身法1:接上式,双掌掌心于胸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向身体两侧分开向上划弧,于头顶上成撑球状意念:引红色心气入脾,内视脾为黄色。
身法2:双掌内旋,掌心向前成剑指状,以腰带动身体缓缓向前下俯,再缓缓还原。如此9次。意念:引脾气人手指,自然之气收回脾部。
身法1:接上式,双掌于头顶内旋,掌心向头部,成抱球状,缓缓于胸前下落至小腹前。
身法2:双掌外旋,掌心向上,缓缓上托到胸前再翻掌,掌心向下按至小腹前。
意念: .上托引气从会阴走中脉到头顶百会,下按引气原路返回。
身法3:双掌于小腹前左右分开沿腰肢带脉向后划到后腰时,再向前搂出,于腹前双手重叠,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则反之。意念:收大自然之灵气于丹田。

道家五行气功
宗教中,道家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佛教里的禅定、静坐也包含气功。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道家五行气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 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是指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道家五行功始创于唐代药王孙思邈,千百年来,一直在道教内部传承,是道教修炼的筑基功法,是万法之宗、众功之基。具有简便易行、效果神奇等特点。
初练道家五行功的人,由于经络尚未全然畅通,周天未开,所以应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三个月或者半年后身体自觉适应五行功法,全身舒展、脏腑调和、经络通畅,周天运转再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练习。此乃练内敛神、调和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的绝顶功法,久而久之,定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起势(预备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向内扣,膝微曲(自然放松,不绷紧而矣),微收臀,尾闾与地面垂直,两臂自然放松下垂,下颌微收,头颈竖起,眼观鼻,鼻观口,口向心,舌舐上颚(不需要用力,轻微抬起而已),气运丹田,一吸一呼为一口,吸满后屏气,津液咽下。
功能作用:练内之法,乃是调动真气运行之术。预备式能够凝神定志,调五脏六腑恢复平和,驱除杂念,气血调和,血脉自通。
“气”不是我们所说的空气,它可以指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所以天地有正气,所指的是一种正义的精神。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然而道家的养气跟这是不同的。
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
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均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之精气”。道教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服气—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气”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服气亦名吐纳、食气,即呼吸吐纳之法。非但服己身之气,尤要能服天地阴阳之气。《楚辞·远游》所谓:“食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庄子》李注云: “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天玄地黄为六气。”《楚辞》王逸注云:“《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欲出时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玄地黄之气,是为六气。”六气即天地日月之气,即服食日精月华之谓耳。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池”,“天地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早在《庄子·刻意》中就记载彭祖因“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而寿至八百。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有专文论述服气。服气是在意念指导下的吐故纳新。吐故为口吐浊气,纳新为纳清气。纳新有服六戍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等功法。吐故气,汉以前有吹、响、呼三种基本方法。吹是吹出凉气;响是呵气;呼是呼出体内浊气。汉代以后发展为吹、呼、唏、呵、嘘、口四六种方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论》立此“六字气诀”曰: 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口四以解极。
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胸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服气之道,要求气息均匀,轻缓而深长,服气之始,先行导引、按摩、叩齿、咽津;服气过程分为调气、淘气、咽气、散气、委气、闭气等诸节。有关食气方法和功效,《云笈七签》卷三六《食气法》说:
“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养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立德修身的过程。“养气”贵在要“养”,即要加强思想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愿天下所有的为官者都来“养气”,“养”出志气,“养”出正气。
心理和灵魂受囿于自身本来素质和外界条件,但人类可以有意或其后无意地调整心境与灵魂状态。人类的感知还有两种非意识的心理隐态:潜意识态与无意识态。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种心态有着一定的联系:意识目的而为、潜意识不自觉而为、无意识不自主而为,其纽带是人体自序场。而体序场在传统被成为“神”:识神、元神、本神。 元神是沟通识神与本神的桥梁。本神无极体是前世记忆痕迹,是维系识神和元神存在的基础,就是本能的物质基础。识神也可以从广义上统一、调整元神和本神,但在狭义上是不能入主元本二神干涉内政的,否则就会有气功过持、着相或走火的偏差。
通过气功修炼而达到了三神衡溶、生息并存的全息生命体是能够长久独立能动存在的生命的升华与超越。中国道家内丹术是达成生命进化的主要途径。当然,亡灵和阳神是有本质区别的灵魂四维信息体,都是以反物质为动力。内丹术的修炼过程其实是三神与经络气、元气反物质、精气合一而超越生命的灵魂信息加强的过程。
武当太乙门丹家气功,五行七步功
五行七步气功,系由民国时期武当山梁九老道长所授:梁九道长师承武当太乙门,精铁布衫功与轻功,羽化后安葬在祖籍湖北省宣恩县椒园乡。在第6代掌门传人的努力下,梁九先生失传已久的“拳、术、医、道”得以重建至完善,近乎失传的武当窖藏五行七步丹功修炼吐纳口诀又得以还原而重放光芒,以让习练者的功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上身,亲身体验道家丹道气功带来的神奇魅力。
武当五行七步气功的修炼重点即是意、炁(qi同“气”)、架、药,即内功修炼的四大要素:炼意、炼炁、做架、摄药。
本功以“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为主,用意引气,意到气至,气到力达,逐步炼至阴平阳秘、意气通神,使气内行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最终达到浑元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行七步气功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有为”之武火修炼而快速炼气通经,实现道家炼丹之第一种境界“炼己筑基”入门,同时内服本门秘传的内壮引气药酒,外用排打易筋药酒,一般在15天初功告成,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
方法:龙吟虎啸(吸则如龙饮水,呼则如虎咆哮),逆腹式呼吸方法。
要领:牙缝胸式饱吸,腹式鼻声猛喷,气沉丹田。尽呼足吸,吞津人丹,吸于口鼻呼于脐,吸则百脉合,呼则百脉开。
吸气之后即叹气。吸气一次,叹气一次,称之为一换息。吸气之时微提上腹,叹气之时气沉丹田,行前四换息就是做四次吸气、叹气。
功理:通过吸气叹气的逆腹式吐纳方法,可使吸入的气体能够贯穿、沟通胸膈部位(胸膈部位属于阴面三关中的第一关。前胸为阴面,背后属阳面。阴面三关分别是胸膈第一阴面关,脐眼第二阴面关,丹点第三阴面关。如果第一关打通,就为打通第二关、第三关奠定了基础);通过食气、吞津、闭气、还丹等复合式修炼,可快速炼气通经。
十六字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预备式:两脚分开,其间距与肩同宽,两膝微曲,呈“高马步”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于两侧,双目轻闭,舌抵上腭,头正身直,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如图1)
做架:行前四换息后,两手轻抬至丹田,十指相对,掌心向上。吸气,两手继续上抬,两膝缓缓挺直,同时提起脚跟,两手至心门穴处停止,脚跟也停止上提,略微停顿,两手内翻,掌指相对,掌心向下,同时叹气,脚跟下震地面,两膝保持直立。脚跟下震至地时提肛,两手同时降至丹田,后两手外翻,掌心向上,再吸气重复以上动作。如此一提一震为一炼气,开始共做九炼气。(如图2—5)
功效:震动经脉,使全身气机发动,震动肾阳。
预备式,右脚往右迈步,双腿下蹲为马步站立,脚尖内扣;同时两掌向两侧平举至肩平,吸气至满,闭气。全身绷紧,十趾抓地,提肛收臀,双腿用力内扣,沉肩,力达指尖,意守丹田。闭气定式半分钟(如图6)。双臂屈肘下落,以气催力发声喷气,全身放松,还原为预备式。
预备式起步完成第二步功架,闭气定式10秒钟,然后两掌收至两肋,掌心向上,停顿5秒钟,掌心翻下,停顿5秒,力达指尖,平掌向前插m的同时,缓慢以气催力发声喷气。力尽气尽,双臂屈肘下落,全身放松,还原为预备式。(如图7~9)
预备式起步完成第二步功架,闭气定式10秒钟,然后两掌向前交叉于小腹前,交叉上举至头顶(同时提会阴收尾闾,引气上行),重心上移,两掌向两侧外分(伸懒腰状),同时缓慢以气催力发声喷气,力尽气尽,双臂屈肘下落,全身放松,还原为预备式。(如图10~14)
预备式起步完成第二步功架,闭气定式10秒钟,然后两掌向身后交叉绷紧,气贯后背.,定式10秒钟,然后两臂向两侧外分至肩平,同时缓慢以气催力发声喷气,力尽气尽,双臂屈肘下落,全身放松,还原为预备式。(如图15A、15B)
预备式开始,左腿提膝为金鸡独立,同时两掌提至两肋,掌心向上,此时吸气至满,右脚五趾抓地,提肛,闭气定式10秒钟(如图16)。左脚前落成左弓步,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五趾抓地(如图17)。两掌蓄势向前推出,力达两掌,同时缓慢以气催力发声喷气(如图18),力尽气尽,双臂屈肘下落,左脚收回,还原为预备式。再行右脚,功架同左脚。
预备式起步完成第二步功架,闭气定式10秒钟,然后两掌收至两肋,掌心向上,停顿5秒钟,两掌心相对,八指朝下插,力达指尖,欲人地三尺,十趾抓地,提肛收臀,咬牙瞠目,同时缓慢以气催力发声喷气。力尽气尽,双臂下垂,右脚收回,全身放松,还原为预备式。(如图19、20)
1、排打功:每次行功完毕,抖腕震掌全身儋12正经排打。经络排打顺序见下表。
2、铁板桥功:人悬空平躺在两张长条凳中间,大口吸一口气,气沉丹田,小腹凸,两手随气下沉叠放至小腹。凝神人气穴,内视内听肚脐神阙。闭气一分钟,两手提气缓呼出。如此再行第二换息(如图21)。
3、采气法:高马步,下腰,两手呈虎爪状,从两脚中间开始抓气,沿足三阴经上行,经过腹胸,伴随吸气,快人口时猛吸至满,然后随津液吞咽人丹,双手随津气缓缓沉至下丹田,同时鼻匀呼(如图22~27);左高仆步,双手呈虎爪状,右手前虎爪贴于左手腕内侧,下腰两手从前脚内侧沿三阴经抓气,伴随吸气,快入口时猛吸至满,然后随津液吞咽人丹,而后鼻匀呼;一换息后再转换成右高仆步,采气方法同上(如图28~33)。
1、练功以早三点至六点,晚五点至八点为最好,每天早晚各练九遍,也可在负离子房间随时练功。
2、饭后1小时后再练功,练功前要排尽大小便,过饥过饱均不宜练功。
3、习练本功不宜同练他门功法。因为每种功法都有独特的气机循行路线,同练几种功法,体内气机互相干扰易出偏差,但静养功可以同练。
4、修炼本功要睡眠充足,精力充沛,特别禁忌房事后练功,精为气母,伤精则伤气。
5、禁忌酒后练功(酒使气洒),此时练功,必然伤身和出偏差。
6、行功后,不宜碰冷水或吹冷风,极易风湿内侵,经筋收缩。
图文素材来源:互联网 作者:姜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