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四个阶段学人、成人、学佛、成佛
前几天我们佛学院同学毕业三十年聚会,轮到我做东道主。有些同学来到东华禅寺后问我说:有的人一生都建不起一座寺庙,你用十年时间就建了一座寺庙,你有什么秘诀?
我说这个秘诀我早就告诉过我的弟子们,以后弟子们给我立墓碑的时候,要把这八个字刻到我的墓碑上,就是
忍辱是一个过程,目的是为了负重、担大任。委曲是为了求得一个圆满的结果。但是,如果你一辈子都在委曲忍辱,那说明你没有学懂佛法,没有超越、解脱、自在。
你们认为我现在成功了吗?人生没有成功,永远都在路上。学习有圆满的一天吗?学海无涯,永远都在路上。做人有圆满的一天吗?人的成长是无限的,做人永远都在路上。做事有圆满的一天吗?做事也永远都在路上。
人永远都在成长的路上,只要你想成长。
人往往都是根据外界的需要而成长: 当需要你有知识时,你就在知识方面成长;当需要你有能力时,你就在能力方面成长;当需要你有格局时,你就在格局方面成长;当需要你有慈悲时,你就在慈悲方面成长;当需要你狠时,你也要在狠的方面成长。你们以为修行就是光长养慈悲,不长养狠吗?为什么佛教里有金刚怒目菩萨?
当你做人还没有圆满,人品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就不要学佛,要先学做人,人成之后,再学成佛。
修行分学人、成人、学佛、成佛四个阶段。 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人,还在学做人,马上就想学佛、成佛,听起来岂不可笑?
很多人问:我学佛二十年了(或三十年了),怎么都没有感应呢?
你哪里是在学佛,你是在学人啊! 学人怎么可能跟佛产生感应呢?你跟我都不能感应,怎么能跟佛感应呢?你跟我都不能沟通,怎么能跟佛沟通呢?
所以我一直在倡导人本佛教,强调 “欲修佛道,先行人道,人道修好,佛道自成”“以人为本,借事炼心” 。只有以人为本的佛教才会前途无量,佛教的生命才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大家之所以今天还记得观音菩萨,敬爱观音菩萨,是因为观音菩萨累劫以来一直在为人民服务,所以始终活在人们的心中。
如果你想“不死”,就要为众生服务。 可是,今天不少学佛的人一直是在为佛服务,而不是为人服务,这就是颠倒!
佛教也应该是人民的佛教,政治也是人民的政治,商业也是人民的商业,艺术也是人民的艺术,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都是以人民为本。
如果人都没有搞明白,没有做好,基础都没有打牢,你就想再上一个台阶——成佛,那是自欺欺人。
。人成了,一切都成了。因为佛是觉者, 人成了,就觉悟了宇宙的真理,真理掌握在手中,还有什么会干不成功呢?
一是学习,二是服务,三是借事炼心。
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依通”,也就是把知识、信息输入头脑,依靠这些知识、信息而对世间的学问通达明了。出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神通”,当你达到空无、无为时,就会产生神通,不需要借助任何有为的方式。
世间的依通都没有,世间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就想出世间的智慧,可能吗?
把自己变成知识分子,当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知识带了给你很多了悟,让你有足够的觉醒和明辨,能深刻地自我觉察和观察世界时,
现在你头脑这个数据库里什么知识信息都没有,怎么启发你先天的智慧呢?你手里没有火柴,怎么让木头燃烧呢?
知识就像火柴,能起点燃智慧的作用。先天的智慧我们原本就具足,内在的“木头”堆得满满的,就缺一根火柴把它点燃。
有些修行人头脑空空的,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却整天妄想着开智慧,还瞧不起有知识的人。我没有看到学佛的圈子里有多少人开了智慧,多是越学越傻!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世间法学了一堆,佛法学了一堆,但是互不相干,没有 ,没有把佛法学活。只有少数人把佛法学活了, 了,这说明他原本就是一个能起用的人,学了佛法就启用佛法,学了道法就启用道法。一个通达的人,学什么都能起用。
佛陀来到人间传播佛法,说明了什么? 说明佛法和世间法是不相违背的,它们是一不是二。当你学通了世间法,你就通达了佛法。

修行工夫从经典心包太虚能善解
上人以佛法「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襟来勉励所有的人,闻法要能理解,而且要把心胸打开,日常生活中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慈济四神汤」来修行,才不会在人群中听到很不顺耳的话就耿耿于怀,把自己的道心给退转了。
「我们就要做到能善解,能善解的人,不管你对我说什么话,我都可以包容,因为我有善解,所以我包容啊!还要感恩喔!有闻法的人,我已经(讲)到〈见宝塔品〉了,结束之后我出门,这一回回去之后紧接下来就是〈提婆达多品〉,那就要分析感恩、包容、善解等等的法。我们要修行佛法,这些心都要提出来,这都是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都是修行者的工夫,这工夫要从哪里学?在经典里面就可以学到了。」
面对在座许多新受证的志工们,上人以佛陀所发的「四弘誓愿」,引领大家发心立愿、修行度众。亦以《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的经文 「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与大众共勉。
「当起了慈济人,就是人间菩萨,因为人间菩萨是行六度万行,那是菩萨因行,就是要种菩萨因;在六度中一定要有慈悲心,慈悲为室,就是我们的心,心里面的房间,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所住的空间,这个空间里面装有大慈悲心;我们表达出来的,就是要很 柔和,你要当菩萨耶!不要跟人斤斤计较,别人的难听话,人难看的脸色,我们都要把他善解掉,我们更要包容他,还要感恩啊!这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修行没有坎坷的逆风,如何能测量出你的力道?所以我们要用感恩心,柔和以对待,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
虽然知道修行方法,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许多让人难以容忍的事情发生,而且很难控制脾气。面对这样的情境,上人仍是将它当成修行练功夫来面对。
「很多人都会跟我说:『师父,有一天我真的忍无可忍!』我说:『什么事啊?』他说:『他们都不了解慈济,但是一直一直说慈济的坏话,他们根本都不了解,我想要脱口而出,可是我穿这套衣服(慈济制服),我很想要脱起来,来跟他辩论。』我说:『不脱也可以解释啊!他说,很生气啊,脸色会很难看,所以不能穿这套衣服去跟他辩!』我说:『你的工夫不够啦!』总而言之,我们要练功夫,这叫做修行。所以我们时常要好好的改习气,那就是练功夫。人啊!诸法空为座,有什么好计较!计较过了以后,还不是一场空,我们三轮体空啊!」
「三轮体空」是形容在布施的过程中,不执着于「能布施的人」、「可以布施的东西」和「接受布施的人」三种相,而是能以感恩心无所求付出,以谦卑的心来面对一切,因此人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好计较和骄傲的。上人以研发慈悲科技产品,履获国际大奖的静思精舍清修士蔡升伦为例,日前再次获颁「第五十四届十大杰出青年 华裔青年特别奖」的殊荣,但上人仍是以三轮体空的精神,给予他祝福与提醒,人生不需要计较,也不需要自大。
「总而言之,修行呢,只要我们佛法入心,在人世间,菩萨游戏会很快乐,真正的没有苦;何况我们把握时间,做了慈济,时间会很充足;而且,我们付出以后的那一分快乐,这种的快乐,不是得了多少钱的快乐,你得了多少钱的快乐才是一时而已,得到了什么样的名啊!奖啊!也是一时而已。可是我们为人间的付出,那种内心的法喜,难行能行、难为能为,我们都做到了。看到了被救,我们把他苦既拔已、复为说法,看到了他成功,转贫为富,多么开心啊!」
各位菩萨慧命增长,诸法空为座,我们做了以后,那就是过去了!可是现在看到了,我们还是很欢喜,总是付出无所求,总是法喜充满,这就是我们用心做慈济,处此而说法,身体力行就是在说法啦!我们要好好地把我们的规矩,我们的戒守好,作为人人的典范,这就是在说法。这就是我对大家所有的期待。」
憨山大师《观心铭》,修行诀窍浅显易懂,读来让人红尘悟清凉!
来源:雪球App,作者: 百度老方说,(https://xueqiu.com/1028309055/304748317)
释德清,号憨山,又称憨山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观心铭》是修行诀窍,浅显易懂,读来让人红尘悟清凉。
人生在世,以身体为便利,也以身体为大患。身体是物质,每天都要吃饭,就必然受身体所累,所以《道德经》里说: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如果把身体看作镜花水月,心不着相,如明月高照,意念自然起伏,最终触及不生不灭的境地,那就能体悟到其中的玄妙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人的所见所闻,包括眼耳鼻舌等感官所感触到的都是“空相”,如果不能认识这点,那人就会为物所奴。
但怎么认识呢,就是从觉察开始。
我的体会是以呼吸来觉察,人活一口气,在人身还处于胎儿早期的时候,心脏就开始跳动,而且此后终生不停,直到呼吸停止的时候。
想一想,当你情绪波动的时候,呼吸也会有变化,比如心情激动就容易呼吸短促,甚至有时候看到什么人或事物还会呼吸刹那暂停,反过来说,人的呼吸变化也会影响到心念的变化。
所以儒释道三家都强调呼吸的调理,以求绵绵若存的状态。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当人可以呼吸深沉,甚至若有若无的时候,内心的杂念也会减少很多。
否则就容易杂念纷飞,妄想丛生,从而让人神魂颠倒,也就是所谓的“生怪”。要知道,魑魅就在人心啊。
“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万千情绪都是从心而起,只要时刻有省察,如日月观照,那内心世界就可谓正大光明。
古人讲慎独,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看得透彻,人这辈子确实是要以修身为本。
要知道如果自己的性情和心意出了差错,那在关键时候可能就会犯下大错,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内心的破绽必然会跟外在产生关联,从而带来损害的。
总之,修身的关键是养心,慎独就是养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等什么时候到了“我心光明”的程度,才算是大成。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内心的波澜不惊确实是根本。
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生万法,相由心生,确实如此。如果心不为物和境所动,那还有什么可以迷惑、伤害你呢?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对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时刻的自我觉察是重要的,念其即觉,觉之即无,觉察就是修行。
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我倒觉得一开始还是要“心动”,特别是忍辱负重的时候,要从中体会苦其心志的意味,受用不尽。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善或恶往往取决于心念的变化。或者说凡人和圣贤的区别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念的不同。
从这点而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所说是对的,大多数人都无法顿悟,根器不利,都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然后才能: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净土天宫,逍遥任意。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处若生,生处自熟。二六时中,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观心铭》所述非常简要,常人读来都可以有所理解,只要能够持续在意,不断修持,那有所成就不是太难。
事实上,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有平常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都能为善去恶的人,才能心不迷,福量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