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写诗襄阳宣传网
摘要:在襄阳写诗蒋志华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璀璨的明珠。
在襄阳写诗蒋志华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璀璨的明珠。《全唐诗》四万八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的诗涉及襄阳。 襄阳,是一座诗意的城。古有“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今有“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拥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襄阳,历史厚重,人文荟萃,山水宜人。 我第一次接触襄阳,是到原襄樊师范学校读书,校址在千山,那年十五岁,吃上商品粮,成了国家的人;那时的襄阳,叫襄樊,可能取“襄城+樊城”合存之意。是父亲和小爹(父亲的弟弟)两人一起送我过来的,他们也是第一次到襄阳。记得按照校方录取通知书,我们坐六路公交车,途经轴承厂所在的那个万山,在千山的脚下陶瓷厂下车,然后顺着一条由碎掉的瓷器与砖瓦块铺垫成的不太宽的路一直走上去,约五百米便到了学校。 从此,千山之巅、万山之谷成为我最为熟悉的地方。再远点,就是周末去岘山、到汉江边、进襄阳市区十字街。不知道为什么,从这时开始,我爱读唐诗宋词了,经常背诵、抄写,也许是空闲的时间较多,我把自己的“八小时之外”尽可能填满一点。学校有个“雨地”文学社,现已记不大清了,我开始迷恋读诗写诗发诗。苦读诗词歌赋,知道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知道了“大李杜”“小李杜”;知道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及皮日休、张继等襄阳籍古代大诗人,还有曾经游历过大美襄阳的著名诗人留下的千古名篇《汉江临眺》《岘山怀古》《登襄阳城》等,不胜枚举…… 襄阳诗人及写襄阳的诗,我格外关注。首推孟浩然,他是地道的襄阳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他信手拈来,用诗歌的方式留住乡愁、抒发情怀、慨叹求仕与归隐之间的纠结。如《过故人庄》,在作客访友中品咂出浓郁的诗意;如《与诸子登岘山》,写出了他浩瀚的心事,以及深深的沧桑之感;如《夜归鹿门歌》,写已近黄昏一路所见,似写清闲素淡,幽人来去自如,实则表达远离人寰隐逸与喧嚣纷扰尘世无奈的复杂心情。孟浩然的品格高洁可贵,受人爱戴,比如大诗人李白直接来两首《赠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要从古诗词中汲取精华来写现代诗,并非易事。我又读了顾城、北岛、海子、舒婷及各种诗刊杂志上的许多现代诗,这才慢慢悟出点儿道来。后来,在老师们的指点下成了“小诗人”。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永远的风景》,到今天还不乏有九零后读者手抄“共鸣”。时隔二十五年,2018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乡恋的味道》。当然,其间受组织青睐,安排我到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和管理工作,并下了四个乡镇历练,挑重担、扛大梁时,诗“跑”得不见。后乡镇兴起农文旅融合发展,诗可助力,偶有诗现。俗话说:“从小看大”,有些道理。一个人后天无论怎么样成长成才,多少都会留有年少最初爱好的影子。对我来讲,就是诗心永恒! 师范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南漳乡镇教书。还抓紧利用寒暑假成人函授就读原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这让我第二次有机会再“读”襄阳、写襄阳,校址在古隆中,诸葛亮躬耕求学、出山的地方,“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三国时期古襄阳城属荆襄九郡,一直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给诸葛亮提供了人生舞台。诸葛亮的一把羽毛扇,“摇”出过人的才智,成就“三分天下”。“27岁之前臣乃布衣,也为卧龙/躬耕一亩三分地/在隆山之麓写‘三国’/如今,三顾堂、六角井、躬耕田、老龙洞、半月溪、梁父岩、小虹桥/在等来来去去的人/个个是事后诸葛亮”,我是这样写古隆中灵性的部分。在传奇大美的襄阳有一楹联很经典,叫“刘秀孔明功四海,孟诗米字誉千年”。观米公祠,我写下“西苑有宋词/东苑有墨池/米芾仰清风/清风哪能不识字?”走进这座古城、古祠,无不让人觉得还焕发出诗意般的生机与活力! 眼下是第三次,工作在襄阳,家安在襄阳。诗歌这种“轻资产”变成我生命旅途的“新富矿”,为读者“文化粮仓”补给一些精神和力量。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经历的丰富,我越发对一条江、一面湖的命运有所哲思,对一棵树、一朵花的感情有所珍视,对一座古城的亭台楼榭、古巷牌坊、城池园林的理解有所感怀。每一处、每一景,我会不自觉地掏出手机拍照留存,在闲暇时间会不自觉地将心动诗文写屏储存。襄阳是后天奋斗的故乡,南漳是与生俱来的故土,他们总与山川、河溪、田野、炊烟、花草树木、邻里乡亲等人事景物密切关联。我写他们,负载的不仅仅是岁月的凝重与流逝,还有家国情怀的记忆与感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先有真情,再舒展才情,我的一切诗意来自内心的分泌,于生活细微之处,见时代宽阔之境。 新时代新襄阳,聚心聚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大都市。它是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奔跑,必会形成精神高地,襄阳正在努力创建中华诗城!在襄阳写诗,岂不乐哉?这里的一条汉江深情款款,这里的一座古城深情款款,这里的五百多万人民深情款款,无不给人以诗情生活的温馨,无不给人以诗句触动心灵的光芒…… (原文刊发于《襄阳日报》2025年1月17日 05版) 蒋志华,笔名蒋栀,当代诗人、作家,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文、新闻、论文等近千首(篇)文字见诸各大主流报刊,名字及其力作有馆藏陈列、有入选多种文集(年鉴),其诗文及新闻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著有《乡恋的味道》《永远的风景》《寂寞红》等个人诗文集国内出版社出版。

这首三月之诗,绝对是高水平发挥,这就是天赋,评顾城诗歌《换置》
今天分享的是童话诗人顾城的一首描写三月的诗《换置》。这首诗创作于1985年,正是其创作的中期,处于转变阶段,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我的探索,但是仍然保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有更深的内涵,可能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顾城身上发生的作用,不得已作更深入的思考,消减童话诗的感觉,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其创作过渡时期。下面,一同来欣赏他这首仍带有童话意味的诗歌。
首先说说这个诗歌标题,起得非常有个性,用创意手法来讲,换置的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荒诞的形式呈现富有创意的新形象,以满足心理需求和回味无穷的心理感受。因此,诗歌的内涵会得到延伸,具有新的指向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感受。这在创作上,就是利用内在联系,进行意象叠加产生新的感知效果,以引起读者共鸣。这首诗充分利用三月春天的意象与万物联系的特性,而产生的一种美感体验。
且看第一节,“像三月的风扑击明亮的草垛/春天在每个夜晚数她的花朵”,写出这样的诗歌确实需要一定的创造力。风是扑击,草垛是明亮的,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艳丽的状态,在视觉感受上,非常有动感和冲击力。接着春天数花朵,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仿佛春天在统计她的成果一样。在春暖花开的日子,一天一个样,每天都有新的花朵开放,春天每个夜晚都数一遍,这是多么的有童趣和生命力的象征。不得不让人赞叹。
再看第二节,这一节写得有些朦胧了。用一声尖叫回到果子内部,这是指重新孕育自己的意思。有这种想法,或许与现实的不如意有关,既想逃避,又想重生。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接着说“我不断被推开纱门”,可以理解为不断被打搅,或者受到现实的冲击。所以想回到果子内部,重新成长。这节的两句在顺序上可能是倒过来的,以加强和突出回到果子内部的重要性,这对诗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是第三节,仿佛诗人真的回到了果子内部,在那里安了家。从更广的角度来看,是回到了春天的内部,诗人不断返回,这次主动推开纱门,见到的是春天浅绿色的家园。这是诗人想象力的突破,与春天产生了内在联系,将自己融入到春天王国,这样就能体验无限的生机和艳丽的童话世界。
通读诗歌,诗人用换置一词作为诗题,正好体现了诗歌的创意性和想象力。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疑问。从三月的风,到浅绿色家庭,这之间的跨度也是非常之大的,跳跃性也很强,因此,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外部变化的感知,二三节写的是诗人的内在变化,这样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创作内容的转变,这是与现实的一次较量,在心理上依然有不成熟之感。这种状态,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能是其唯一合适的表达方式。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顾城诗精选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陶瓶说:我现在就装着那伟人的骨灰
「杀妻者」顾城: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