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军援乌克兰快搬空弹药库,北约多国萌生退意,俄罗斯快熬到头了
近期,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伯·鲍尔上将在加拿大表示:“如果北约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弹药,同时要评估一下自己所冒的风险,必须慎重考虑。”他说库存的压力是“全面的”,尤其是弹药。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前几年,欧洲国家的弹药库存连基本数字的一半都不到,因为当时没有战争风险,或者没有钱买那么多弹药存起来。
军事物资的储备,尤其是武器弹药的储备问题,对于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个头疼的话题。真正要应对战争的储备是广义的,不仅仅包括弹药本身,还包括生产能力的储备,也就是厂房、生产线、机床等制造设备,以及相应的原材料的准备。
有两种现象是所有国家都不想遇到的,一种是进行了高强度的战备之后仗却没有打起来,一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后,却忽然面临着大规模的战争威胁。可悲的是,这两种情况,都让欧洲国家遇到了。
冷战期间,整个北约都在准备着随时随地与华约开战。那个时候,欧洲的几乎所有工业强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组建了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也储备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美国还在欧洲储备了大批的炮弹、枪弹、导弹以及航空炸弹。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所有这些武器弹药全都没有派上用场。
这种高强度的战备消耗了天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冷战结束后,人们还发现,这些会响的东西不但没有什么用处,反而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既不能随便扔掉,又不能改造成其他有用的东西,每年还得花大量的经费来维护保养。
后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通过两次攻打伊拉克、打南联盟、打利比亚、打阿富汗、打叙利亚,逐步消耗掉了很大一部分弹药,所以现在的欧洲确实没有太多的弹药库存了。俄罗斯虽然在几次战争和这次的乌克兰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弹药,但是和它所继承的苏联时代储备的弹药相比,根本不存在常规弹药不够用的问题。
欧洲面临的情况要比俄罗斯麻烦的多,经过冷战后这么多年的和平岁月,欧洲各国的军工企业或大规模合并重组,或者转产民用产品,军工生产能力已经大幅度缩水。
如果突然要大量生产制造弹药,就需要重新启动生产线,投入大量的资金,一发155毫米炮弹的造价在美国是6000多美元,在欧洲这个价格只怕打不住。至于火箭弹、航空炸弹、导弹之类的弹药,价格比155毫米炮弹不知道要贵多少倍。交到了乌克兰军队手里随便就打出去了,根本不在乎欧洲纳税人的感受。
但是,美国却丝毫不考虑欧洲的感受。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会议上,继续向欧洲国家施压,要求深入挖掘产能,继续援乌大业。北约的这些小伙伴们一个个叫苦不迭。
荷兰国防部长表示可以向乌克兰提供一些155毫米炮弹和防空导弹,但是荷兰的库存没有那么多。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要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才能跟得上战争的需求。北约盟国纷纷叫苦,接下来提供军事援助的主力还只能是美国唱独角戏。

原创乌军坦言:无人机部队已替代炮兵,在战争中的地位飙升
乌军无人机的部队士兵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无人机部队,已经替代了炮兵,我们设备的爆炸威力,类似于地雷,这是乌克兰军队士兵自己爆料的。也就是说靠炮兵,过去远程这种打击,现在很难实现。
一方面乌克兰军队的炮弹不够用,他的地面火力,已经是只有俄罗斯军队的1/10左右,也就是说,每天他能够在战场上,消耗着炮弹的数量,也只有俄罗斯军队的1/10。这主要是因为,乌克兰军队的军工生产,基本上被俄军都破坏了,这些常规武器当有的供应,已经出现了困难,还是要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对乌克兰军队进行支援。而以美军为首的北约,对炮弹这一类的常规武器弹药生产,产能是极其有限的。打了一段时间以后,基本上,把他们的常规弹药库房都搬空了。所以战场上乌克兰军队的火力密度,火力强度,只有俄罗斯军队的1/10,这也是为什么乌克兰军队的伤亡数量,要远远大于俄罗斯军队的一个主要原因。
乌军在发起进攻之前,通常会用所谓的蜂群战术,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密集的出动无人机,干扰俄军的电子战系统的信号,随后动用自杀式的无人机,对俄军的装备实施火力打击,为地面部队推进扫除障碍,这是乌军,他发了一个消息。相对而言,我觉得俄罗斯军队,在无人机使用方面的动用规模,出动的力量,以及取得战果,并不亚于乌军。从某种程度上,某些战力来看,俄军取得战果会更大。
实际上,乌克兰军队无人机部队的士兵就讲过这个问题,他介绍过说,现在在要了解战场一线的发动进攻,或者是撤退的路径,获取这样准确地图的话,是很困难的,尽管有北约的卫星方面的一些支持,但是既有树林,又有战场上的爆弹,地雷爆炸的硝烟,还有云层的影响,另外还有河流还是溪流,所以要不断地计算。想把战场的情况摸清楚,很困难很困难,那怎么办?就靠无人机,真搞不清楚了,随时派个无人机,前线飞一飞,摸一摸什么情况,随时可以出动的,随时可以应用的,随时可以把战场情况收集到一起的这种无人机,它的作用大家可以想象,它是多么的巨大。
我们知道,军队作战,最怕的就是战场迷雾,最可怕的就是敌方清楚,我不清楚,这叫单向透明。美军过去利用强大的电子弹系统,强大的侦察能力,强大的战场上情报整合能力,这些弱小的对手,往往都是形成构成战场上的单向透明,那现在,那么注意到,战场上自从出现了无人机以后,这种单向透明的情况很少发生。
原创军援乌克兰快搬空弹药库,北约多国萌生退意,俄罗斯快熬到头了
近期,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伯·鲍尔上将在加拿大表示:“如果北约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弹药,同时要评估一下自己所冒的风险,必须慎重考虑。”他说库存的压力是“全面的”,尤其是弹药。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前几年,欧洲国家的弹药库存连基本数字的一半都不到,因为当时没有战争风险,或者没有钱买那么多弹药存起来。
军事物资的储备,尤其是武器弹药的储备问题,对于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个头疼的话题。真正要应对战争的储备是广义的,不仅仅包括弹药本身,还包括生产能力的储备,也就是厂房、生产线、机床等制造设备,以及相应的原材料的准备。
有两种现象是所有国家都不想遇到的,一种是进行了高强度的战备之后仗却没有打起来,一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后,却忽然面临着大规模的战争威胁。可悲的是,这两种情况,都让欧洲国家遇到了。
冷战期间,整个北约都在准备着随时随地与华约开战。那个时候,欧洲的几乎所有工业强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组建了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也储备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美国还在欧洲储备了大批的炮弹、枪弹、导弹以及航空炸弹。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所有这些武器弹药全都没有派上用场。
这种高强度的战备消耗了天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冷战结束后,人们还发现,这些会响的东西不但没有什么用处,反而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既不能随便扔掉,又不能改造成其他有用的东西,每年还得花大量的经费来维护保养。
后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通过两次攻打伊拉克、打南联盟、打利比亚、打阿富汗、打叙利亚,逐步消耗掉了很大一部分弹药,所以现在的欧洲确实没有太多的弹药库存了。俄罗斯虽然在几次战争和这次的乌克兰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弹药,但是和它所继承的苏联时代储备的弹药相比,根本不存在常规弹药不够用的问题。
欧洲面临的情况要比俄罗斯麻烦的多,经过冷战后这么多年的和平岁月,欧洲各国的军工企业或大规模合并重组,或者转产民用产品,军工生产能力已经大幅度缩水。
如果突然要大量生产制造弹药,就需要重新启动生产线,投入大量的资金,一发155毫米炮弹的造价在美国是6000多美元,在欧洲这个价格只怕打不住。至于火箭弹、航空炸弹、导弹之类的弹药,价格比155毫米炮弹不知道要贵多少倍。交到了乌克兰军队手里随便就打出去了,根本不在乎欧洲纳税人的感受。
但是,美国却丝毫不考虑欧洲的感受。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会议上,继续向欧洲国家施压,要求深入挖掘产能,继续援乌大业。北约的这些小伙伴们一个个叫苦不迭。
荷兰国防部长表示可以向乌克兰提供一些155毫米炮弹和防空导弹,但是荷兰的库存没有那么多。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要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才能跟得上战争的需求。北约盟国纷纷叫苦,接下来提供军事援助的主力还只能是美国唱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