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牢记使命提高打赢能力纪实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牢记使命提高打赢能力纪实
■郝茂金 杨 友 本报记者 李建文
仲秋,某空域,一场云端对决正在上演。一方是两名“金头盔”飞行员的强强组合,另一方则是两名年轻飞行员。
一番对抗,结果出人意料:“金头盔”组合竟然败下阵来。
对此,旅长王永同很欣慰:“年轻飞行员快速成长,促进了团队整体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展翅东海、战巡南海、砺剑戈壁、演兵塞外,作为空军三代机航空兵旅,该旅战斗力成长的每一道航迹都让人热血沸腾。在空军对抗空战比武中,该旅两次荣获团体第一,捧得“天鹰杯”。
“只有训到极限,才能强到巅峰”
成为对手眼里的“黑马”,李汪洋很享受这种感觉。这名在2018年空军对抗空战比武中摘得“金头盔”的飞行员,在对抗中近距离躲避对方发射的中距弹,让对手惊呼“不可能”。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是对空战制胜机理逐渐掌握的过程。该旅战斗力螺旋上升之路,正是得益于这个过程,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他们逼近极限的训练标准和深入扎实的学习研究。
“从改装开始,实弹打靶在边界条件下实施,强化气象飞到最低、过载达到最大、状态达到限值的标准要求。”副旅长耿丽笋说,“只有训到极限,才能强到巅峰。”
飞行员吴其君至今仍记得那次耿丽笋带他训练的场景——
先是远海空战,然后钻山谷,躲避雷达和地导搜索拦截后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最后返航时还处理了两起特情。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大载荷、超低空等极限考验一个接一个,“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那种紧张感令人难忘。”
“训练不只是挑战极限那么简单。”吴其君说,更重要的是把算法变成战法,因为胜利源于对敌我态势、武器性能、能量运用等方面的精准计算。
2018年空军对抗空战比武中,吴其君和搭档在首战败北的情况下,经过战斗间隙的紧张计算,科学研究破“敌”之道,第二场空战便反败为胜。
“研究的深度决定着战斗力提升的高度!”吴其君说,深度掌握装备性能,才能根据装备特点制定最合适的战术战法,进而达到“人机合一”的最佳状态。
有这样一组数据:该旅7名夺得过“金头盔”的飞行员,平均年龄不足31岁,最小的28岁,最大的也只有37岁。
“骨干力量年轻化决定了我们这支部队不仅血性充盈,而且战斗力过硬,能够担负多种艰巨任务。”该旅政委韩雪原自信地说。
回忆起那次体系对抗任务,“金头盔”飞行员侯庆龙不自觉地加快了语速:“对方干扰机、地空导弹和战斗机同时对准我,座舱里告警音响成一片,真有一种陷入包围圈的感觉。”
即便如此,侯庆龙依然坚决执行命令。他一边做出大载荷规避动作,与4架“敌机”周旋格斗,一边请求后方干扰机支援压制……最终,他和战友凭借过硬的战斗技能达到作战目的。
“未来空战不会再是一对一、二对二,单一兵种打不赢战争。”侯庆龙说,“未来战场上,不仅要有过硬的单兵作战能力和过人胆识,更离不开体系支撑。”
像侯庆龙一样多次执行重大军事任务,让大批飞行员快速成长。“金头盔”飞行员谢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2016年,他和战友驾驶战机克服各种挑战,飞达远洋深处,大大延展了部队作战半径。
2017年,他又和战友飞赴某海域执行警巡任务……
“战胜对手比战胜队友更重要,我们追求的绝不仅仅是比武竞赛中的好名次!”谢朗目光坚定地说。
“军人的职责意味着承担更多的风险”
那次对地实弹射击训练中,时任团长刘允强和时任飞行一大队大队长耿丽笋驾驶的战机突发重大故障——
“26秒内飞机7次急剧上下俯仰,驾驶杆跟野马一样,根本握不住,而且飞机瞬间最大载荷超过身体承受极限……”回想当时的情景,耿丽笋依旧难掩激动,“我俩谁也没有跳伞,都想着先把战机保住,不能让战机坠毁伤及地方群众。”
在刘允强右手虎口被驾驶杆打得流血、耿丽笋头部被撞伤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合力控制住几乎失控的战机,平安飞回,双双荣立一等功。
“军人的职责意味着承担更多的风险,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安享和平与安宁。”这是军人被称为“最美”的根本所在,更是该旅每名官兵躬身践行之道。
剑锋所指,有我无敌。这是该旅飞行员身上的战斗血性。
一次对抗空战比武中,面对队友被“击落”、自己被两名对手合围的被动局面,飞行员侯庆龙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主动放弃中距空战!
凭借电子对抗的优势,他驾机冲向一名对手,与其贴身缠斗,同时向另一名对手“发射”一枚导弹,将其驱离……
这个“空中拼刺刀”的举动,让本来极为不利的态势彻底扭转。
肩上扛着担当,胸中涌着激情,脑中想着打仗,心中装着求胜,该旅官兵必将用自己的汗水,飞出新的闪亮航迹。
上图: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驾机执行战斗巡航任务。郝晓峰摄

飞行员生命的保护伞!一起看弹射试验机的“机生巅峰”
有这样一架飞机,它的一次次飞行,给危机时刻的飞行员带来生的曙光——它就是坐落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试飞中心功勋园一角的歼教6高速弹射试验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开创性的使命,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从零开始,层层累积了弹射试验机的技术“高塔”,打开了中国战斗机弹射领域的大门,在试飞中心65年的奋斗历程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弹射试验是一个风险系数较高的试验科目,无论是座椅的不可回收性,还是弹射给飞机本身姿态带来的安全风险,都意味着每一次的弹射都必须万无一失,这给试验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彼时,国内在弹射救生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航空人任重道远,只能开拓创新。关于弹射救生方面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如座椅调试、飞机改装和拉伞试验等重大试验科目的试飞方法都必须由他们自己慢慢摸索着进行。
那是个没有CAD、没有CATIA、没有大数据的时代,每个步骤都需要他们躬行践履,小到零件绘图、数据处理、软件编程,大到座椅装机和滑轨弹射,不论寒冬酷暑或是霜晨夜雨,总能看到航空人前后奔忙的身影。他们用双手去感知试验台的每一个部件,总是在地面试验后的第一时间获取故障的状态,每走一步都稳扎稳打。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的弹射成功意味着飞行员在战斗中生还的几率又大了一分,每一次弹射的成功意味着历史又一次被刷新。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们也会凭着那股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实现时代交给他们的使命。
绿荫旁,寂静的夜晚里总是有阵阵键盘敲击的音符。那是一个数据处理不成熟的年代,没有完善的计算程序,没有适用的分析软件。而弹射小组是一个英雄荟萃的团队,有头脑清晰指挥有方的队长,有精于代码编程的“超级大脑”,有数据测试分析的“军师”……从座椅包伞到假人装机,从飞机重心调整到地面滑轨试验,在飞机正式进入蓝天弹射前,每一步的责任分工都精确到人。
这是一个凝聚力和爆发力惊人的团队。课题主管詹明望师傅从包伞到假人安装到座椅调试,每项试验他都亲力亲为。夜深了,詹明望仍在弹射舱忙碌,同事劝詹明望早点回去休息,他回答道:“明天就要首飞了,我们不能出现一点差错,就这项试验来说,也许假人输得起,但作为弹射试飞的保障团队我们输不起,我们的飞行员和试验机更输不起。”也许是这样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也许是他郑重认真的态度,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大家心中那份热忱。问题的复杂性和时间的紧迫感捶打着他们,大家都想着加把劲,终点就在眼前了,所有工作人员几乎不眠不休。
2000年10月2日,弹射救生试验首飞。随着发动机有力的轰鸣,006号飞机伴着009号弹射机腾空而起,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带着人们的期盼,像两支离弦的利箭,呼啸而去。
随着空中一声闷响,座椅被弹射出试验机座舱。两秒钟完成了“人”椅分离,首次弹射成功了。
飞机伴着轰鸣,带着依稀可见的火光,拖着一缕轻轻的白烟来了,那缕白烟中,伞、座椅、假人看得清清楚楚。飞行员弹射时机准确无误。紧接着,座椅落地,假人落地。
现场沸腾了,人们忘掉了往日的庄重,不见了平日的威严,手舞足蹈、放声欢笑。刚刚落地的假人,安静地、半倚半靠地跌坐在渠边,几个不知情的乡民正围在他身边焦急地询问:“你咋了?哪儿不舒服?”大家纷纷大笑起来,不是因为乡民的憨厚,而是因为它已无声地说——假人完好无损,首次弹射试验圆满成功。
这次试飞取得了座椅和假人从出舱到落地的完整轨迹和数据,是弹射系统研制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是试飞史上的又一个创举,填补了我国进行高速和机动飞行状态下弹射试验设备的空白,为我国的航空救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山脊上,茂密的林荫里闪烁着一个个前后奔忙的背影。对于飞机弹射试验来说,仅仅弹射完成并不代表着试验的圆满结束,落地的座椅中弹射筒可能还存留着爆破风险,为了避免遗留安全问题,团队人员常常连夜回收试验器件,力争弹射试验的最后一棒圆满收尾。
受风向和飞机弹射姿态的影响,假人着陆位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会偏向靶场外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方。记得有次夏天,在渭南试验场进行弹射试验,弹射主体落入华山区域,负责回收假人的金荣和于秀华两位师傅从试验结束后便根据意向方位开始寻找目标,因为范围太大,山区的草丛灌木较多,隐藏性强,她们一直未能发现假人的踪迹。从下午找到晚上还未归队,山里气温骤降,大家纷纷前往试验场帮忙。直到次日凌晨3时,随着一声惊喜的高呼,才结束了艰难又难忘的寻“人”之旅。
首飞圆满完成的喜悦鼓舞了团队,他们一鼓作气,接连在几个月内相继完成了俯冲、横滚、下沉、倒飞和高速等多种高风险弹射姿态。就是这样一个认真、负责、坚韧的团队,成就了几个月内50架次的零失误弹射试飞,成就了假人弹射到真人弹射的跨越式试飞。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将中国航空弹射救生事业推向巅峰,成为了试飞领域的“尖兵”。
四十余载风雨里,熟练的场景总在隔三岔五地重复上演,或在监控指挥厅,抑或在试验场,但第一次总是最让人难以忘怀。
如今,弹射试验机仍静静伫立在功勋园。每当望见它,那天的画面就不差分毫地在脑海中放映。随着一声令下,带着每个试飞人的希冀,它义无反顾地直冲九霄,当降落伞如花般绚烂地在蓝天中绽放,当试飞员欢呼的笑语从远方遥遥传来,空中划过的隐隐尾迹和那缓缓降落的星点都在航空人眼中渐渐模糊,喜悦的泪水滑过脸庞,一抹小小的弧度从嘴角悄悄地勾起,越来越大,越来越深……
原标题:《飞行员生命的保护伞!一起看弹射试验机的“机生巅峰”》
克鲁斯新作《美国行动》北美上映票房口碑双赢有望称霸全球
大众网娱乐 美国时间9月29日,由道格·里曼(DougLiman)执导,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主演的动作、犯罪、喜剧电影《美国行动》(American Made)在北美地区上映,首日拿下超616万美元票房,上映日即登顶北美票房冠军。首周末共斩获票房1702万美元,超过同档期上映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Kingsman:The Golden Circle)位列亚军。截至10月10日,上映十二天北美累计票房已突破3323万美元,成绩颇为亮眼。
汤姆·克鲁斯罕见挑战反面角色,飞行员、毒枭、CIA卧底三重身份引期待
之前北美发布的海报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大毒枭巴里·希尔(Barry Seal)志得意满、手提满满的美金钱袋阔步走来,洋洋洒洒的钞票、冲破画面的飞机、被连绵落下的白色粉末切割而成、形似监狱的画面、金发美女及远处持枪的人,勾勒出主角背后暗藏的复杂关系。
《美国行动》取材于美国大毒枭巴里·希尔(Barry Seal)的真实经历。阿汤哥在影片中身兼飞行员、毒枭、CIA卧底三重身份,表面上在为美国中情局工作,利用飞行员身份频繁往返于美洲各个国家窃取情报;同时又为美洲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国际贩毒集团——麦德林集团向美国走私毒品,单枪匹马开拓出从美洲丛林腹地空运毒品到美国境内的“新航线”。在美洲瞬息万变的政治格局之下,巴里·希尔毫无意外地卷入当时敏感又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中,每天与情报、枪支、毒品、洗钱种种犯罪行为打交道,同时又周旋在美国政府、军方、FBI以及美洲非政府武装之间,与他们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建立起令人难以想象的“空中走私帝国”。
据悉,《美国行动》的原剧本《梅纳》(Mena)曾因超高的改编难度进入好莱坞剧本改编黑名单,成为好莱坞多年来无人逾越的“高峰”。导演道格·里曼接受采访时坦言,他收到剧本后,马上就对巴里·希尔这个角色“一见钟情”, 同时他也希望和汤姆·克鲁斯共同再度挑战阿汤哥入行三十多年来,观众对他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角色印象。自2004年《借刀杀人》(Collateral)以后汤姆·克鲁斯就没有再尝试过反面角色,加之全球观众也对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动作系列电影“喜闻乐见”,尤其是《碟中谍》系列已经成为全球影迷心目中不可逾越的动作特工类电影的巅峰之作,而阿汤哥本人也表示非常乐意诠释巴里·希尔这个美国人人皆知的大毒枭,这也是他多年职业生涯中,鲜有的挑战反面角色。
携手道格·里曼再度挑战演技巅峰 阿汤哥新片有望称霸全球票房
《美国行动》是道格·里曼与汤姆·克鲁斯继电影《明日边缘》(Edge of Tomorrow)后的再度合作,动作科幻电影《明日边缘》上映后备受好评,烂番茄新鲜度 91 %、IMDB观众评分 7.9,曾获得第 41 届美国科幻电影土星奖最佳男主、最佳导演在内的 7 项提名,中国票房更超过4亿,豆瓣评分8.0,绝对是口碑票房双丰收。此次《美国行动》二人再度度联手,将为称霸全球票房提供超强的品质保证。
从目前该片全球上映情况来看,自8月以来《美国行动》已接连在英国、中国台湾等11个国家或地区取得首周末票房冠军,中国香港上映后首日票房名列前茅。9月29日北美上映后,首日拿下超616万美元票房,在上映日即登顶北美票房冠军。在票房成绩十分亮眼的同时,该片的口碑表现也非常优异,目前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TOMATOES)新鲜度87%、IMDB评分7.3。《洛杉矶时报》(LA Times)评论:《美国行动》是一部巧妙的、紧张的电影,一部非常时尚的娱乐片,充满了活力和幽默感,让人在观看的时候不自觉的发笑。除《洛杉矶时报》外,美国权威影视杂志《综艺》(Variety), 《纽约客》(TheNew Yorker),《国家评论》(NationalReview)等多家媒体均予以大篇幅报道。《美国行动》在获得了媒体大量好评的同时,阿汤哥大飙演技也收获了美国网友们的一致力挺,有评论甚至认为这部电影为观众献上了阿汤哥最好的表演和角色,有望为其抱回一尊奥斯卡小金人。
相关资讯
下篇:必看的修仙经典小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