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惊艳的校园图书馆,每一座都颜值爆表!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们的“象牙塔”,是年轻人汲取知识的地方,那么校园里的图书馆就是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为此,各个学校都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图书馆,为学生打造知识的殿堂。
如今,这些图书馆已经俨然成了大学校园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世界上最惊艳的校园图书馆。
俄克拉荷马大学—比瑟尔纪念图书馆
比瑟尔纪念图书馆是俄克拉荷马洲最大的研究型图书馆,建于1928年,2001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馆内有藏书470余万册,网站上还有电子刊物可供阅览。
费舍尔艺术图书馆于1891年由建筑师弗兰克·弗内斯设计落成,1972年成功列入国家历史遗迹。
图书馆外墙由红色砖石堆砌而成,远看像是一座神秘的古堡。
这座哥特式图书馆位于美国西部港市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中,于1926年开馆。馆内拱门上镶嵌着牛顿、达芬奇等名人的雕塑。阅览室高大宽敞,它的容纳量很大。
皮博迪图书馆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任校长纳撒尼尔·莫里森联合设计而成。馆内大厅有5层铸铁阳台。
芝加哥大学的乔和丽卡曼索托图书馆,因其拱形玻璃穹顶而成为这里的特色,自2011年起,这座图书馆就获得了国际上的很多大奖。设计师在顶棚安装了太阳能控制玻璃板以节约能源。
林德曼图书馆最具特色的设计就是图书馆的圆厅,在这里书架呈扇形摆放,指向圆心方向。整体建筑由来自费城的建筑师爱迪生·赫顿设计。
尤里斯图书馆由康奈尔大学第一名建筑系学生威廉·亨利·米勒于1861年设计建成,图书馆楼层的设计让它颇具风格。该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
巴布特图书馆建于1928年,这座哥特式建筑的图书馆有着美丽的拱形窗,可以让外面的自然光照射进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存古籍和手稿的图书馆,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建成于1963年,是耶鲁大学里众多惊艳建筑中最耀眼的一座。馆内墙壁为大理石建造,不仅光滑明亮,还有防止珍贵图书被损毁的作用。
理查德·J·克拉切克图书馆在2007年才刚刚建成,馆内设计十分现代简约,窗户、桌子、地面等多采用玻璃材质。学生们还可以在室内就观赏到窗外的密歇根湖风光。
威廉·安德鲁·克拉克纪念图书馆
图书馆于1924年至1926年间落成,因由慈善家威廉·安德鲁·克拉克注资建成,故以他的名字命名,里面还有他私人收藏的珍贵书籍。
圣三一学院图书馆不仅是爱尔兰最大的图书馆,也是爱尔兰最美的图书馆之一。这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主体建于18世纪,有600万册出版物。
其中馆内最著名的藏品是《凯尔斯书》和《杜若经》,这两本中世纪的手稿装饰华美,尤其是页面上靓丽的金漆,让人惊叹不已。
王后学院是牛津大学的39个学院之一,英国著名的喜剧演员憨豆先生就毕业于这里。图书馆建于1692至1695年间,设计者据说是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当年的院长。
萨拉曼卡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
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大学是欧洲四大名校之一,校内的图书馆始建于16世纪,保存着逾12万册书籍,还有部分16世纪初的古籍。
巴黎索邦大学是文学教育的殿堂,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图书馆早在1328年就开始运营了,馆内的圣雅克阅览室更是富丽堂皇。
从字里行间感受春暖秋肃,喜悦悲伤

江苏书展销售火爆“无人售书”技术惊艳亮相
这几天,若要问苏州哪里最热闹,自然是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了。
正在这里举行的第七届江苏书展,点燃了人们的读书热情。“书虫”们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有的拖着箱子,有的背着包,还有的推着小推车。在场馆里,抬眼看去,都是正在看书、选书的“书虫”们。不过,在书展现场,看不到排长队买书的场景。为啥?因为在现场,“书虫”只要扫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把书买回家了。
拎着篮子,一路走一路选,看到中意的就拿出手机扫一扫付款,然后放进篮子;继续走,继续选 …… 在书展现场,记者看到,不少读者买书就像买菜。跟普通买菜不同的是,在这次书展现场,无须工作人员帮忙,顾客就可以用手机独立完成购书。
体验"无人售书",读者在自助终端前结算
场馆工作人员介绍,顾客只需用手机微信关注“江苏书展新华悦读”微信公众号,点击“扫码购书”,扫描选中的书,然后按照指示操作付款,就可以将书带走,用不着到收银台结账。
除了关注微信公众号买书,读者还可以通过自动购书机终端买书。读者选好书,放到自动购书机的激光扫描口,扫描过图书信息后,机器屏幕上会跳到付款页面,只要点击付款,就可以选择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然后机器自动打印小票,购书过程结束。
除了购书之外,该系统还设置了图书检索功能,市民不仅可以借助展会现场的终端机搜索展区内是否有自己想看的图书,还可以查询图书展出的具体位置。
“这大大节约了买书人的时间。假如只买两三本书,分分钟就能搞定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邓明华介绍说,这种“智慧购书”模式是这届书展的一大亮点。
书也凹造型,凤凰、拱门、五角星 ……
圆润和谐的拱门、展翅飞翔的凤凰、蓝色的海浪、美丽的五角星 …… 现场,用书凹出来的造型,吸引了众多“书虫”们。很多人掏出手机给花式造型的书拍照。这些美丽的造型大多出自新华书店员工之手,外形方方正正的书,经过用心摆放,被赋予了活泼灵动的元素。
其中,在主题馆摆放的花式造型尤其引人注目。
来自无锡新华书店的巧手美女贡高云,现场用书凹了一个美美的造型。摆放现场,贡高云先是找到几摞红白色封面的书,对着书稍加思索,用手比划了两下,便开始行动。先放一摞书在左边,用手把书并拢整齐,然后将手掌侧立,微斜,沿着书脊的一侧轻轻滑动,一个斜着的菱形出现了。同样的方法摆好右边的菱形,将两个菱形推近,接起来。继续在上面摆造型 …… 动作麻利干净,不到两分钟,一个红色的空心圆造型就出现了。
贡高云介绍,给书凹造型,书的厚薄、颜色、大小,书脊的颜色,多种元素都要考虑到,“如果书比较厚,就要摆比较粗犷的造型。如果书比较薄,造型就会比较丰富,可以摆出圆润的线条,圆形、椭圆,都可以 ……”
主题馆已经被抢订 800 多万册
本届书展,设有主宾馆、联合馆、主题出版馆、江苏馆、综合馆、港台海外馆、书香苏州馆、亲子阅读馆、报刊阅读馆、数字阅读馆、文创版权馆、书香邮政馆、特色书店展区、动漫体验馆等共10多个馆。
每一个馆都有不同的特点,主题出版馆呈现的有重点图书以及江苏全民阅读领导小组推荐的12本好书;江苏馆推出的是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推出的各类经典书籍;港台海外馆则是各类外文书籍;亲子阅读馆都是孩子们读的书,装饰都是萌萌哒;数字阅读馆还有 VR 体验器可以体验 ……
周末的书展现场,到处都是“书虫”。每一个场馆内,都是书书书,人人人。徐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从早上就来逛书展了,一直到下午3点多,自己的推车里满满都是书,装了60多本。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邓明华介绍说,连续几天下来,各个馆的销售情况都很火爆。最火爆的要数主题馆,目前,已经有800多万册图书被抢订,来抢订的有安徽、海南的,都是团队购书;其次是江苏馆、综合馆;第三梯队是亲子阅读馆、联合馆 ……
小到一本书 大到行李箱 服务中心都能存
书展B馆入口处,设有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每位读者都能免费领取一份第七届江苏书展读者手册。展开手册,有主展场导览图,一图在手,可以轻松锁定想去的场馆。书展现场安排的206项活动,具体的内容、时间、地点,读者手册页悉数列出,读者可以对应着表格,点对点地去追各位大咖的讲座,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有趣的现场活动。
服务中心还带有寄存行李的功能。记者看到,寄存处的架子上,摆着读者买好的书、各种文创产品,还有大包小包,架子旁边的空地上,则摆着若干只大箱子。难道逛书展还有人带箱子来吗?工作人员见怪不怪地说:“对呀,书那么重,有不少人就是带着箱子来买书的。一箱子买不够,存在这里又进去继续买了。”
寄存处的柜台上,摆着一只盒子,盒子里有三枚“第七届江苏书展”主题印章。所有购买了图书的读者,都可以在这里自己动手,为心爱的书盖上三枚红彤彤且极具纪念意义的印章。
非常惊艳的一本书
很喜欢书封照片上克莱尔·吉根那睨视一切的眼神。这位大眼睛美女,曾获鲁尼爱尔兰文学奖,是爱尔兰短篇小说女王。这本《水最深的地方》,收录了她的15个短篇。这些短篇被盛赞是既有“希区柯克式悬念,又有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局”。这些故事,就像照片上她的眼神一样,不求也不屑于众人的理解,只静静立在一处,于不经意间给你致命一击。——《南极》极其平凡的女人,过着极其平凡的生活。她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邂逅一个陌生人,做点刺激的事情……一个周末的晚上,她真的这么做了。她如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邂逅了一名陌生的男子。她跟着男子回家,迅速坠入浪漫的爱河。不经意间,她还是会想起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但眼前的一切既真实又虚幻,过了周末,生活也许还像以前一样,回到按部就班和平平淡淡。吉根用极其冷静的语言,描述出女人的所见所闻,还有她在经历新鲜生活时既顺其自然,又显得不自然的情形。“她不记得自己以前什么时候醉成这样过。他们把酒喝完就走了出去。空气刺痛了她的肺。云在天空中互相撞击、融合。她仰起头,看着云。她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变成一种难以置信、令人惊讶的红色,与她的心情相符。”而本故事的结局,在极其平静中急转直下,仿佛是从云端骤然下坠。但回过头去,仍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比如耳聋的邻居老奶奶、男人说他的地狱荒凉无一人、“你开溜了”、“你不会忘记我的”。正应了故事的开头,女人如果知道结局,也一定会对这次旅程感到失望透顶。——《爱在高草间》20世纪的最后一天——1999年12月31日,女人踏上旅途,要兑现与恋人10年前做的约定。旅途中,她想起了曾经和恋人初见面时的点点滴滴,视角也从现在,闪回到10年前。“她想起了候诊室,想起了医生桌上听诊器闪着的光芒,想起了他的承诺,想起了她声音里的那份真诚,于是继续匆匆往前走。”那是一个深秋的黄昏,在一片落满果实的苹果园中,女人与医生邂逅了。那年她30岁,与医生的相处是那么自然,又那么虚幻。医生手上戴的手表,总是滴答滴答地提醒她:他总有离开她的那一刻。然而,有家室的医生,没有选择离婚,也没有兑现承诺。是啊,那个所谓的十年之约,也许只是一句玩笑话,然而女人却当了真。结尾,“三个人就只是坐在那里等着:科迪莉亚、医生和他的妻子,三个人都在等着,等着有人离开。”吉根的文字真的太绝了。总是在这种戛然而止中给人以无限想象。如果想要知道三人以后的结局,那么在不同读者的心里,相信每个人都会给他们安上不同的结局。究竟,谁会率先转身离开呢?——《水最深的地方》这个故事让我体验到了什么叫“心情过山车”。吉根用极短的篇幅勾勒出互惠生女孩、小男孩,还有小男孩的父母等不同性格的角色。也让我跟着情节走下去,因为小男孩的遭遇而心情忽上忽下。结尾,当互惠生终于将小男孩交还给他的母亲时,我内心的大石头也落了地。然而,故事的留白处仍然给人一丝不安——小男孩还是会遇到危险的意外吧?那时又要如何处理呢?这种不安就像不知道水究竟有多深一样无助。——《舞蹈课》这篇故事非常动人。人人都惧怕的大块头,实际却比任何人都温柔。只有小姑娘洞察了这一切,想要主动靠近。本则故事里的反转让人猝不及防,上一秒还沉浸在美好中,下一秒就让人如坠冰窟惊叫出声。对于大块头的结局,我只能说非常可惜,但却仿佛是命中注定一样,逃也逃不掉。试想一下,如果真如女孩所想的一样发展下去,大块头和女孩的结局可能全都要悲剧收场了。——《唱歌的收银员》这则故事很有一股希区柯克的味道:每天和你笑脸相迎的人,也许就是披着人皮的恶魔;而你每天敬而远之的怪人,却仿佛又是天下最善良的人。所谓人心难测,全在这则短小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女孩每次成全姐姐和邮递员而外出时,都要经过那栋房子。而每一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想想都感觉脊背发凉。但故事的结尾,吉根仍然给了读者一丝希望——“一个溏心蛋。把它吃了,你会感觉好些的。”——读一本书,认识一位作家。吉根用冷峻而简洁的语言,构筑了一个特殊的小说世界——在最平常处出其不意,在最平凡处戛然而止。这是一本非常让人惊艳的小书。你会发现,故事永远也不会穷尽,而在会讲故事之人的笔下,那些故事则显得更加生动而吸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