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南明史》读后感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37:29

阅读人数: 974

本文主题: 南明演义

被知乎链接带着看了“南明”的一些提问与回答,深感兴趣,于是买了一套《南明史》。

关注南明,非一夕间。三四年前读过李洁非《黑洞》《野哭》《黄宗羲传》,更早的时候读过《明朝那些事儿》《明史讲义》《白门柳》《李自成》《永昌演义》等等。都是促成今日阅读《南明史》的原因。评价,5分。打满分并非这本书完美无缺,而是优点远大于不足。

上班之余翻过一些历史书,一些草草而过,一些中途放弃,一些反复阅读。多数的历史书不容易读,《南明史》却很好看。我理解的好看是将复杂的事情说的有情有理。如我一般浅一点的历史爱好者多是听听故事,来龙去脉讲清楚,少一些刻意加工就够了。也有一群人希望看看真实的历史,对于初级爱好者来说,考据并非主要,绝大多数的是阅读二次加工的材料。如果真的有人啃《明史》《国榷》一类的原著,我会佩服这种精神。既然已经有了万年历,就把结草衔环当成古典仪式吧。于是借助完备素材二次书写的历史书籍,也是很适合阅读。《南明史》扎实的素材与优秀的文笔,以及总结评述,另外领域内的研究空缺也是非常主要的加分项,足以满足我对5分的要求。

我是理科出身,思考某些事情爱较真,习惯推演,习惯算数,往往觉得一些定性分析有些泛泛。比如大街上一个东方人与一个西方人格斗,未必涉及精神、制度背景。胜败在体力与技巧。两国相争,争在军事。在泛泛的精神与制度之外的影响因素,其中可以量化的部分更吸引我。这大约是关于《南明史》额外想看到而不得的部分。

第二十四章“清廷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中的第一章“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第一段原文“ 1644年到1647年(顺治四年)满洲八旗兵所向无敌的场面就像昙花一现似的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理解这句话为,最迟到顺治四年,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体现出下滑,以至于说出“昙花一现”的评价。其原因二是说主要大将“凋谢殆尽”。下文案例中列举了11位死亡的大将,而其中只有2位死于“顺治三年”,其余9位(占比)均死于顺治五年以后:1位死于顺治五年,1位顺治六年,1位顺治七年,1位顺治八年,5位顺治九年,1位退休于顺治八年死于顺治十二年(郑亲王)。与 “顺治四年战斗力下降”前后文对比阅读,产生了困惑。

关于“佐证”的困惑,也影响对一些观点的认同。 就书论书,根据已有论述难以理解“会师长江”、“进军广东”具备扭转乾坤的可能。南明史主要是军事史、战争史,关于军事强弱需要有更为明确的数据和论述,军事强弱直接左右政局。比较遗憾,书中关于战术、战役法几乎没有描述,甚至不同时期各方势力的整体军队数量没有明确的记叙,不同势力军队战斗力强弱没有的对比,对于军队后勤补给也无涉及。没有各方势力综合战斗力的分析,即便永历朝实现了李定国、郑成功东西会师,实力足够翻盘吗?这会是后来其他南明史书论述的方向吗?

读书之前看到一些评论讲作者的“阶级史观”,我没有感觉到作者对农民军额外的赞美,只是行文方式受到时代的影响,今人写史也会说出时代的印记。

《南明史》读后感

《南明史》:这段少有人知的历史,告诉你三个道理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读《南明史》,正是如此。

《南明史》的作者顾诚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他治史,“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他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实事求是地对待学问,不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人,也不违心迎合他人,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根植史实。

这本《南明史》八十万字,罗列了大量史实,刷新了许久以来通常的看法。读这本书,让人耳目一新,也从这些史实中,学到了一些经验教训。

《南明史》从公元1644年写起,这一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清军、大顺和南明开始逐鹿中原。

大顺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占领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大量汉族文官武将归顺于大顺军。大顺军完全有一统山河的机会。

然而,1643年之前,大顺军对贫苦人民免除徭役,以没收贵族家产作为军饷的来源。占领北京之后,大顺军仍然采取这样的措施。即便在相当多的文官武将归顺之后,也没有改变其政策。

他们继续打击官绅,强征军饷,甚至采取关押、杀人等强硬措施。这让一部分已经归顺的官员,对大顺军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归顺大顺军,更多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

既然归顺之后,不仅不能保存自己的利益,人身依然有危险,他们又怎么可能忠贞不二地为大顺军服务呢?于是,这些人在李自成北京兵败之后,就倒戈清军,给了李自成重击。

如果李自成改变策略,对这些人安抚、拉拢,那么,他们完全有可能为他所用,替他出谋划策。

不得不说,变化,是永远不变的旋律。应时而变,才能顺应潮流。不变的政策,导致大顺军根本无法应对后来千变万化的形势。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

而虎视眈眈的多尔衮,却随时调整政策。

多尔衮在入关伊始,就强推剃头政策,这项政策遭到汉族军民强烈的反对。多尔衮因此及时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暂停执行。

几年之后,在清军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又重新推行。这时,再有人反对,却也没有对抗的实力了。

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变化多端、因势利导来说,多尔衮所向披靡,也能想通了。

多尔衮善于应时而变,当然是他的加分项;而让他顺风而行的,却还有一堆人,那就是明朝的文官武将。

大顺军占领北京之时,不仅百姓欢迎,明朝的官员,为朱明王朝尽忠者也不过二十多人,其他衣冠楚楚之人,却叛降如云。

史可法曾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说:“在北京的各位朝臣,死节者寥寥无几,在南部的朝臣中,愿意征讨贼子者寥寥无几,这是千古以来所没有的耻辱!”。

可以说,明朝的文武官员,争相恐后地前往大顺政府报名,请求录用。

而当大顺军失势之后,这些人又摇头一变,成了清朝裙下之臣。曾有人给吴三桂写信:“三面环观、曾有谁不降贼?”举目可见皆是弯下脊梁之人。

然而,历史经常是相似的,这些并不让人吃惊!

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爆发时,河北境内,安禄山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城长官或开门迎接,或弃城逃亡,或被安禄山所杀,根本没有敢把安禄山拒之门外之人。

盛世繁华的大唐,就在安禄山制造的狼烟滚滚中,轰然倒塌。

唐玄宗每天接到的消息,都让他极度失望,他面对满朝文武痛心疾首:“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

当然有,像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就是铁骨铮铮,决不降贼。然而,世间只有一对颜氏兄弟名留青史。大多数人不过乌合之众,随波逐流之徒!

《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骂得气贯长虹,理直气壮;然而,这些投降大顺、又转而匍匐于满清的官员,又有何区别?

“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知读了诸多圣贤书的人,可曾读过些许?

不管男人女人,气节昂扬如文天祥之类的,怎么着也被人称颂!

急不可耐地投降清军的,固然让人不齿;领兵抗击清军的,也未必让人赞叹。

南明立朝之后,何腾蛟领兵广西。

何腾蛟的手下陈友龙曾经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后被长官逼迫降清。降清期间,陈友龙进兵贵州何腾蛟家乡,俘获何的家人。何的妻子因此投水自杀,他的两个小妾投缳上吊,何腾蛟因此十分记恨陈友龙。

后来,陈友龙任职南明,成为何腾蛟手下。何腾蛟眼见陈友龙连克多地,收复有功,担心自己无功而返,就处心积虑地开始破坏。

为了泄私愤、抢头功,他命令手下以借道为名,对陈友龙部发起攻击。陈友龙再也想不到,对他刀枪相见的,竟是同一战壕的兄弟。因此,毫无防范,溃不成军,无法进攻长沙,以至于错失良机,使湖南清军得以喘息。

此计一成,何腾蛟既报了私仇,又抢了功劳,对他个人而言,可谓一石两鸟,妙计天成。然而,于大局而言,却已种下了覆亡的根苗。

不得不说,这与何腾蛟个人的格局有关。

他只看到个人得失,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山河破碎之际,当以家国为先,他却借手中权利报一已之私。一手断掉了复湘援赣的战略大局,自己也兵败身死。

不由人不叹息:格局这么小,怎么能成事?

有人说: “格局决定你的结局,而一个人要想有大的格局,首先就要有大胸怀,面对他人的无端挑衅,中伤乃至陷害,要能不急不躁,不暴不怒,做到从容应对。”

何腾蛟自然无法做到不暴不怒,他的死,早已证明,:格局太小了,结局也会太惨。他挑起内衅,无异于自断臂膀。自己的臂膀,自己断了,还用别人来收拾吗?

成大事的人,必须得先有度量,再有统筹全局的高度和运筹帷幄的方略。没有这样的格局,结局早已天注定.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古人,也照见了今人。浅浅地读了几页书,已看到人性的复杂。若细细地从头看到尾,又不知能涨多少见识!

读这段历史,让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清明,就像站在历史的边角,看那些古人,在演绎自己的人生。

看别人的人生,提升自己的高度。

而《南明史》是作者顾诚苦心孤诣之作,他钩沉史料,严密考证,才得此佳作,读它,必是明智之举。

真正的历史比小说要精彩

作为历史的门外汉,这本书让我感兴趣是由于作者的名字,我错把他当成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那位,以为这家伙真厉害,诗写得好,想不到还研究明史。买来才知此顾诚非彼顾城。顾老师虽然不会写诗,但读起来就发现,这老头也能带你寻找光明,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光明。 南明的历史可以很简单,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腐化堕落,南明几个朝廷奸臣弄权,皇帝昏庸,陷害忠良。但是这样模式化的历史即便在演义小说里都显得俗套,但是许多历史学家却乐此不疲的宣扬。翻开顾诚老师这本书,他告诉你,南明的所谓权奸其实也并非一味卖主求荣,他们也有忠贞的一面,例如马士英至死未降、抵抗到底,相反即便民族英雄史可法也有欠缺之处,例如身为兵部尚书,他从未拿出一套完整的策略来,最后又梦想联虏平寇,错失战机。顾诚这部书里的颠覆性的叙述是其最为可贵之处,好比小说里的剧情逆转让你大跌眼镜。除此之外,这部书还有两点最吸引人的地方 一是顾诚饱含感情的叙述,顾诚并非毫无感情地叙述,他的文字是饱含感情的,可以看出他痛于南明的失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的文字让读者都为之扼腕。 二是作者对细节的叙述。顾诚的讲述并非只是粗线条的叙述,有时候对重要细节叙述也非常到位,例如弘光皇帝被俘,咬奸人后背。 顾诚老师真的还原了那段历史,勾勒了晚明的众生相,比小说精彩万分。 http://read.douban.com/author/1346048/

标签: 南明史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