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5:09

阅读人数: 317

本文主题: 古代奇幻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校园书籍雕塑,这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学校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之一。石雕书籍、竹简放在学校,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还能陶冶情操。书籍能继承传播古人智慧,使我们的虔诚源于我对短暂人生的理解,敬畏源于圣贤们悲悯苍生的仁慈,忠诚源于圣贤们思想的真挚,是他们赐予我一双洞穿苍茫的眼睛和一颗干净的心灵。读书可以明智、获知、知礼,为工作建言献策,与朋友在一起谈天论地,让心胸豁达开朗等,都离不开书籍,通过读书增加自己的才能、通过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读书摆脱无知所带来的烦恼。

书籍系指那些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 石雕石书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学校等处,它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石雕石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它主要是用于校园绿地的装饰和美化。由于它的出现而使学校的景观增加,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享受。 、宣传主张为目的,经过编制或创作,用文字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以此为标准,正规书籍大致出现于春秋末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书籍中的传说记载(一)

前不久印度一只四眼两嘴巴的小牛上了热搜,时不时也有人转发牛在寺庙跪拜或者临被宰杀前下跪的视频、图片,令人泪目。那么中国古代书籍里有类似的记载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分几个章节从浩如烟海的古代书籍中寻找答案:

桓冲镇江陵,正会,当烹牛,牛忽熟视帐下都督,目中泪下。都督咒之曰 :“汝若向我跪,当启活也 。”牛应声而拜,众皆异之。都督复曰 :“谓汝若须活,遍拜众人 。”牛涕泪如雨,遂遍拜。值冲醉,不得启,遂杀牛。冲闻,大怒都督,痛加鞭罚也。(出《渚宫故事》)

意译如下:桓冲(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镇守荆州,元旦这天,正是杀牛烹煮的时候,牛忽然盯着帐下都督看,眼中满是泪水。都督对牛咒说(咒,迷信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期待调动灵异事件的发生):“你如果向我跪拜,我就请求让你活命”。牛应声跪拜,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奇异。 都督又说“你要是想活着,还必须向在座的人一一跪拜。”牛泪如泉涌,一一跪拜。 但是,此刻桓冲已经喝醉酒了,都督无法向他请求不杀牛,最终还是把牛杀了。桓冲酒醒后,听说了这件事,大怒,对都督痛加鞭罚。

在农耕文化的古代,耕牛是严格受保护的,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更不用说民间平民百姓了。这个故事也是“荆牛”、“荆牛烹”两个汉语词语的来历(喻乞怜仍难苟活。),明代有诗为证,“荆牛烹可待,国狗噬何狂!”

古时书籍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古代,有许多关于书籍的别称,能感受到我国书文化的博大博大精深。

青简、汗青、青汗:简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竹片,竹色本青,故以“青简”指史书或著作。如北宋文人邹浩《送薛唐卿赴省试》诗:“绿衣春色知谁共,青简风流自此开。”古代制简须用火烤,去竹汗,取其易书,且可防虫蛀,因称“汗青”或“青汗”。如南宋文学家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绢帛:绢帛是古代稍后于简牍的书写材料。帛为丝织物的总称,常泛指书籍。如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云:“简蠹帛裂,三写易字”。

卷、书卷:据《书林清话》记载:“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为之几卷。”所以“卷”用以称书籍。如晋代文学家陶潜《与子俨等书》:“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再如形容勤奋读书的人“手不释卷”。也称作“书卷”,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读书》诗云:“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

巾箱:巾箱是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亦称“巾箱本”,指小版本的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故名。泛指书籍和学问著述。如南宋文学家陆游《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叹不遇。”

芸编、芸帙、芸签:古人藏书多用芸草驱蠹鱼(是书中的小蛀虫),故书称“芸编”。如陆游《夏日杂题》诗:“天随手不去朱黄,辟蠹芸编细细香。”此外,亦作“芸帙”、“芸签”,如明代学者梁寅《蒙山赋》:“坐紫苔兮绿绮奏,荫苍松兮芸帙舒。”唐代诗人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诗:“登诸兰署,辖彼芸签。”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为“书田”。典故出自南宋诗人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深种播。”

万卷: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比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赵恒《劝学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家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读书人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是出路,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文学家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也常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标签: 知识科普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