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日本“私小说”的开山之作,到底写了些什么?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8:36

阅读人数: 596

本文主题: 各类小说的开山之作

家贫而未能继续深造的青年,生活因素迫使他屈身乡下老师的工作。当理想与现实赤裸裸的接触后,梦幻逐渐崩溃的悲哀和寂寞侵袭着他的内心。《乡村教师》带领读者进入一位怀才不遇且英年早逝的乡下老师的内心世界,读时令人纠结,一方面惋惜男主角的生活情景,一方面感叹男主角面对爱情时的不争和内心的挣扎。

本书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小说,没有伟大渲染的人事,而是对市井小民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内向青年,在陷于梦想与实际,情欲与名誉相互矛盾的情节时,心中的交战与迷惑。全书流露出青年的纯真与稚气,在平凡静怡的乡居生活中,浮出薄墨浅彩般的淡雅画面。

这部作品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出现欧化热潮,西方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作家开始追求自我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摆脱这些封建集权主义的束缚,诞生于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因其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强烈批判精神而被日本文学界所接受,并一度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自然主义文学的出现宣告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成立,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又催生了日本独特的文学样式——私小说,田山花袋便是私小说的创始人。

《乡村教师》描述主人公林清三中学毕业后,不能像同学一样继续升学,只能屈身乡下当小学老师的故事,是一部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富于批判精神的作品。《乡村教师》是田山花袋早期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田山花袋(1871-1930)私小说的创始人。幼年丧父,中学时期就辍学打工,填补家用。早年移居东京,接受了写实主义的理论。早期创作崇尚感情与理想,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著有很多清新却流露感伤的爱情小说。

三十一里长路遥漫。拥有青缟集市的羽生镇坐落其中。田地里紫云英盛开,豪门垣墙内,八重樱凋零散落。露出红色和服衬裙的乡村姑娘频频走过。

清三在羽生搭乘人力车。他穿着母亲彻夜缝制的棉质三纹羽织,搭配崭新的皱绸腰带,裙裤上盖着褪色毛毯。车夫抬起车辕出发了,他有些惶惑不安。

在清三面前,即将呈现新的人生。他认为无论如何,新的生活都具有意义和希望。五年的中学校生活,即一大早穿上小仓制灰色竖条纹制服,穿越二十三里路从行田到熊谷上学的日子已成为过去。毕业宴席上,初次领略陪客艺伎的十足媚态,还听到了平日闷着脸的教员扯开破锣嗓大唱走调歌。过了一两个月,清三隐隐感到在学校里憧憬的人生与现实会有些许不同。这首先从父母那儿感受得到,周围人们对他说的话里也可见端倪,平常往来的朋友间,氛围各自起了变化。

十几天前,与好友加藤郁治一起从熊谷步行回家时,谈论文学、将来及恋爱的事情。两人聊起某朋友与一位女孩的关系。

“以前没见过他这样,以为没什么事。就是最近他说‘感慨良多’,我还以为他指为了爱情舍弃一切真是无聊,准备放弃呢。结果正好相反。”

“他前不久来信说,‘感情之事,有尔等相助,不甚感激。余初识相思苦涩,尤愿此情久长,以纯精神之方式’。”

清三被这句“以纯精神之方式”触动,郁治也不发一语地走着。

突然,郁治说:“我有个大秘密瞒着你!”

因他语调轻灵,清三也笑着应腔:“我也有呀!”

话题没再继续,两人再度沉默朝前走。

“你知道那位狗尾巴草吗?”郁治问。

“哎呀!”清三笑了,“谈不上喜欢,只是单纯觉得她漂亮而已。”

清三有些心跳触动。“这个嘛,如果有机会,不知会怎样……但现在还不考虑这些。”话刚出口,他又马上打趣说,“如果你喜欢她……我不干涉,就像对待小畑与Miss N那样。”

“那么,我就朝这方向努力喽。”郁治向前一步。

清三在人力车上回忆着这些片段,想起当时自己过分怦动的心跳,以及那晚趴在桌上写日记的光景。他在日记中写道:“愿他拥有很多幸福。愿他拥有很多幸福。愿他美好纯洁、天真烂漫的爱情称心美满。神啊,以我沾满泪水的手,为了好友向您祈愿。”

约过了十天,两人从女孩家出来,走在士族住宅区冷清漆黑的夜路中。这天女孩不在家,到浦和参加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去了。

“虽然明白有些事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成……可我是天生没有努力的资格吧。”

“我和你们不同。谈恋爱,我不是那块料。”

清三安慰了郁治很多。可怜朋友的同时也在可怜自己。

许多面孔与往事在他眼前闪现而后消失,循环重演。车子向前奔跑着,路边成排稀疏的榛树、青面金刚冢、农田及农户前来迎送。一辆马车从身后驶来,卷起阵阵浮尘飞驰而去。

郁治的父亲是郡督学。家里两个妹妹分别是,十七岁的雪子及十五岁的繁子。清三每日来家玩,雪子总是含笑相迎。繁子还只是个孩子,但也会看看《少年世界》之类的。

清三逐渐意识到,他因家境贫困无法去东京游学的事实。闲着也是闲着,目前最好的出路只有到小学教书。他去羽生镇弥勒的小学任教一事终于确定,月薪十一元。这完全是郁治父亲的功劳。

只见路边有个小门,牌子上写着井泉村公所几个字。清三下车向门内走去。

“有人吗?”话音刚落,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勤杂工从屋内走出来。

“是指岸野先生吗?”勤杂工眨巴着惺忪的双眼反问。

他接过名片与督学写的信后退下了。不久,领清三来到接待室。说是接待室,却没有桌椅,三坪大的普通榻榻米房间空空荡荡,中间搁着粗糙的濑户火盆。

村长助理是位身穿条纹羽织的矮胖男人,看着督学的信,说:“哦,你是林君啊,听加藤先生交代过,我给你写封介绍信吧。”他将脏兮兮的砚盒挪过来,不知思索些什么,沉默良久,信写好了,上方收信人姓名写的是三田谷村村长石野荣造先生。

“那么,就请你将信送去弥勒的村公所吧。”

原标题:《日本“私小说”的开山之作,到底写了些什么?》

日本“私小说”的开山之作,到底写了些什么?

日本“私小说”的开山之作,到底写了些什么?

家贫而未能继续深造的青年,生活因素迫使他屈身乡下老师的工作。当理想与现实赤裸裸的接触后,梦幻逐渐崩溃的悲哀和寂寞侵袭着他的内心。《乡村教师》带领读者进入一位怀才不遇且英年早逝的乡下老师的内心世界,读时令人纠结,一方面惋惜男主角的生活情景,一方面感叹男主角面对爱情时的不争和内心的挣扎。

本书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小说,没有伟大渲染的人事,而是对市井小民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内向青年,在陷于梦想与实际,情欲与名誉相互矛盾的情节时,心中的交战与迷惑。全书流露出青年的纯真与稚气,在平凡静怡的乡居生活中,浮出薄墨浅彩般的淡雅画面。

这部作品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出现欧化热潮,西方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作家开始追求自我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摆脱这些封建集权主义的束缚,诞生于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因其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强烈批判精神而被日本文学界所接受,并一度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自然主义文学的出现宣告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成立,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又催生了日本独特的文学样式——私小说,田山花袋便是私小说的创始人。

《乡村教师》描述主人公林清三中学毕业后,不能像同学一样继续升学,只能屈身乡下当小学老师的故事,是一部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富于批判精神的作品。《乡村教师》是田山花袋早期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田山花袋(1871-1930)私小说的创始人。幼年丧父,中学时期就辍学打工,填补家用。早年移居东京,接受了写实主义的理论。早期创作崇尚感情与理想,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著有很多清新却流露感伤的爱情小说。

三十一里长路遥漫。拥有青缟集市的羽生镇坐落其中。田地里紫云英盛开,豪门垣墙内,八重樱凋零散落。露出红色和服衬裙的乡村姑娘频频走过。

清三在羽生搭乘人力车。他穿着母亲彻夜缝制的棉质三纹羽织,搭配崭新的皱绸腰带,裙裤上盖着褪色毛毯。车夫抬起车辕出发了,他有些惶惑不安。

在清三面前,即将呈现新的人生。他认为无论如何,新的生活都具有意义和希望。五年的中学校生活,即一大早穿上小仓制灰色竖条纹制服,穿越二十三里路从行田到熊谷上学的日子已成为过去。毕业宴席上,初次领略陪客艺伎的十足媚态,还听到了平日闷着脸的教员扯开破锣嗓大唱走调歌。过了一两个月,清三隐隐感到在学校里憧憬的人生与现实会有些许不同。这首先从父母那儿感受得到,周围人们对他说的话里也可见端倪,平常往来的朋友间,氛围各自起了变化。

十几天前,与好友加藤郁治一起从熊谷步行回家时,谈论文学、将来及恋爱的事情。两人聊起某朋友与一位女孩的关系。

“以前没见过他这样,以为没什么事。就是最近他说‘感慨良多’,我还以为他指为了爱情舍弃一切真是无聊,准备放弃呢。结果正好相反。”

“他前不久来信说,‘感情之事,有尔等相助,不甚感激。余初识相思苦涩,尤愿此情久长,以纯精神之方式’。”

清三被这句“以纯精神之方式”触动,郁治也不发一语地走着。

突然,郁治说:“我有个大秘密瞒着你!”

因他语调轻灵,清三也笑着应腔:“我也有呀!”

话题没再继续,两人再度沉默朝前走。

“你知道那位狗尾巴草吗?”郁治问。

“哎呀!”清三笑了,“谈不上喜欢,只是单纯觉得她漂亮而已。”

清三有些心跳触动。“这个嘛,如果有机会,不知会怎样……但现在还不考虑这些。”话刚出口,他又马上打趣说,“如果你喜欢她……我不干涉,就像对待小畑与Miss N那样。”

“那么,我就朝这方向努力喽。”郁治向前一步。

清三在人力车上回忆着这些片段,想起当时自己过分怦动的心跳,以及那晚趴在桌上写日记的光景。他在日记中写道:“愿他拥有很多幸福。愿他拥有很多幸福。愿他美好纯洁、天真烂漫的爱情称心美满。神啊,以我沾满泪水的手,为了好友向您祈愿。”

约过了十天,两人从女孩家出来,走在士族住宅区冷清漆黑的夜路中。这天女孩不在家,到浦和参加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去了。

“虽然明白有些事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成……可我是天生没有努力的资格吧。”

“我和你们不同。谈恋爱,我不是那块料。”

清三安慰了郁治很多。可怜朋友的同时也在可怜自己。

许多面孔与往事在他眼前闪现而后消失,循环重演。车子向前奔跑着,路边成排稀疏的榛树、青面金刚冢、农田及农户前来迎送。一辆马车从身后驶来,卷起阵阵浮尘飞驰而去。

郁治的父亲是郡督学。家里两个妹妹分别是,十七岁的雪子及十五岁的繁子。清三每日来家玩,雪子总是含笑相迎。繁子还只是个孩子,但也会看看《少年世界》之类的。

清三逐渐意识到,他因家境贫困无法去东京游学的事实。闲着也是闲着,目前最好的出路只有到小学教书。他去羽生镇弥勒的小学任教一事终于确定,月薪十一元。这完全是郁治父亲的功劳。

只见路边有个小门,牌子上写着井泉村公所几个字。清三下车向门内走去。

“有人吗?”话音刚落,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勤杂工从屋内走出来。

“是指岸野先生吗?”勤杂工眨巴着惺忪的双眼反问。

他接过名片与督学写的信后退下了。不久,领清三来到接待室。说是接待室,却没有桌椅,三坪大的普通榻榻米房间空空荡荡,中间搁着粗糙的濑户火盆。

村长助理是位身穿条纹羽织的矮胖男人,看着督学的信,说:“哦,你是林君啊,听加藤先生交代过,我给你写封介绍信吧。”他将脏兮兮的砚盒挪过来,不知思索些什么,沉默良久,信写好了,上方收信人姓名写的是三田谷村村长石野荣造先生。

“那么,就请你将信送去弥勒的村公所吧。”

原标题:《日本“私小说”的开山之作,到底写了些什么?》

《狂人日记》: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文风独特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鲁迅”就这样带着他“标新立异”的白话文小说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也为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了第一篇成熟的白话文小说。

民初的文坛已经有诸如胡适等人开始进行白话创作,但都非常青涩,常常遭人嘲讽。譬如胡适,因为他对白话文推广得不遗余力,曾被黄侃调侃:“你要是真心想提倡白话文,就不应叫‘胡适之’,而应叫‘到哪里去’。”

白话文运动这样四面楚歌的状况正是被鲁迅改变的。《狂人日记》自诞生起就是非常精致、成熟的形态,毫无生涩之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迅一生也只写过二十多篇小说,其惊才绝艳不可不让人慨叹。自此,白话文才正式得到了文坛的承认和尊重,并掀起了白话文创作的热潮。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前往日本学医,但却始终无法解决内心的问题:到底学什么才能救得了中国人?仅仅身体好就够了吗?精神的匮乏要如何治疗?经过几年的痛苦求索,37岁的鲁迅转向了文学,希望能像他崇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果戈里那样针砭时弊,为自己的民族刮骨疗毒,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回国后的鲁迅开始为这一梦想努力,先后任教于今天的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他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一直沿用至今。除了如今大众所熟知的作家身份,鲁迅还曾任职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醉心于碑文抄写和保护运动,并领导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最初,鲁迅对写作的态度是极为悲观的。在与《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聊天时,鲁迅认为启蒙也是无用的:如果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户,是无法将它拆毁的。这个时候叫醒屋子里昏昏欲睡的人,是一种残忍。对此钱玄同回道:“但你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不会有拆毁这座房子的希望呢?”

鲁迅后来回忆,这句话改变了他,如果将来某一天中国人真的有逃出封建帝制、殖民割据的铁屋子的希望,那么他现在应该为叫醒铁屋子里的人做出努力,就像被钱玄同叫醒的他自己一样。正如同《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他抬头看了月亮一眼,大梦初醒。过去三十年浑浑噩噩的人,清醒过来后,看见了很多以前没瞧见的事。

狂人看见了什么呢?狂人看见了身边所有生物的眼神,狗的眼神不对劲,身边的人眼神也不是很友善,连小孩的眼神似乎也不对。最后狂人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眼神不对是因为他们想吃掉他,又害怕被他看穿了他们吃人的面目。

那么,鲁迅看见的是什么呢?是麻木,是沉默千年的底层民众,是被过去中国文艺所倡导的欢欢喜喜大团圆结局美化之前的赤裸裸的真实,是“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经历过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复辟的年轻人有倒退、鼓吹封建帝制的倾向,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但旧时代的压迫、愚昧依然存在,披着一张人的画皮隐匿在生活里,一遇上机会便要“吃人”。那些革命前是奴隶的年轻人渐渐变成了他们曾经反抗过的阶级:“自己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封建帝制统治千年下的落后思想,早已内化渗透入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所以要斗争的不仅仅是现存的阶级矛盾,也要改变人们所处的这个不平等、麻痹神经的泥潭;所以暴君统治下的臣民比暴君更暴君,因为枷锁戴久了,总有人会爱上它,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所以历史书的字缝中才能横竖看出“吃人”二字;所以小说中狂人反复警醒吃人者“从真心改起”,因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所以鲁迅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的彷徨与呐喊,从来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文学,而是剖析最深层的人性,从“寄意寒星荃不察”到“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很多作家终其一生都做不到的。《狂人日记》就是刮骨的那把刀,猛地刺入灵魂,将人从混沌里、从麻木不仁里唤醒,走到真实的月光下来,提醒青年们,纵使身边没有火炬,自己也能成为光。

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

温儒敏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钱理群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鲁迅著《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