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与文学创作的奇妙相遇,从浙大开启

更新时间: 2025-09-12 18:08:34

阅读人数: 273

本文主题: 奇妙文学

冯晓雪,2010年考入浙大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年本校保研攻读古代文学硕士。2022年,出版青少年历史科普绘本——《写给孩子的古都历史之旅》,全书共五册,分别以古都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为背景,以虚构的古代小人物为主角,通过小人物的人生奇遇介绍古代的历史文化。

这套书得到了知名作家郝景芳、艾石、紫金陈和浙大中文系徐永明老师、浙大历史系陈志坚老师的推荐。

我小时候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地看书,尤其喜欢看小说故事,久而久之,看的书多了也就有了一种非写不可的创作欲望。

到了浙大,因为浙大本科实行的是大类招生制度,所以我在大一的时候跟着人文大类老师们读了很多“杂书”,这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在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后没有局限在本专业的视野里,而是更广泛地学习文史哲艺,甚至是了解理工科的一些知识。同时,各种各样的通识课程教会了我深入研究对应学科领域的方法,让我在创作相关作品时有了更专业的视角。

另外,许多中文系老师的课程都非常有魅力,我在他们的课堂上受益匪浅。一些文学课好得不像话,老师会带着我们跟随小说里的人物进入一个个文学世界,品味文学之美。每当我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回想起这些美好的文学课堂,总会得到一些激励和启发。

为了实现“作家梦”,我开始在工作之余大量写作,支持我长期写作的动力还是那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结果会是一场空吗?我也不知道,只是坚持“勤耕雨读,日耕三千”。比较幸运的是,我摸索出了适合我的写作路子,创作了一些受欢迎的作品,也出版了一套历史科普绘本,目前还签约了几部新的出版作品,渐渐打开了自己的写作世界的大门。

写作是一门需要不断磨炼的技艺,大量的阅读和练笔都是必不可少的。千万不要等到有灵感的时候才开始练习,否则真正动笔的时刻会少之又少。只有开始写了,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写出什么。想要提升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去写。

写作这件事本身是很苦的,作者每一次的创作过程都是孤独的。假如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写作,那就可以靠着热爱在这个领域里长期地深耕下去,兴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至于文笔不好?不会讲故事?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真诚地写作,就会有收获。

梁思诗,浙江大学文学院2020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有中、短篇小说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福建文学》《作品》《青年作家》《延河》等刊物,长篇小说《虫之岛》曾获得第七届青春文学奖,现为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

在文学创作方面,我只是一个新人。高中时开始养成定期写小说的习惯,也是在那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获得了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这些都是外界给予我的最初的肯定。

来到杭州以后,我一直醉心于这座城市四时曼妙的风景,旖旎的西湖风光以及厚重的杭城文化底蕴都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以至于我会将杭州柔婉的东方风情和某些历史书写带入小说中。而我所在的紫金港校区更是一座“小杭州”,宜人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给我灵感供给,也能使我每日静下心来读书写作:对古籍的深入挖掘,使我受到古代文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思想内涵的浸染;对我国现当代或西方小说的接触,使我对小说的创作技法和体裁开拓有了新的认知。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之下,我开始全面地系统化地了解世界文学的方方面面,也开始摸索个人风格,将青春时期的书写向严肃文学靠拢。

本科期间,我便开始向文学期刊投稿,当时接到了省级刊物《福建文学》的过稿通知,这是我写作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次鼓励。然而那个时候留给文学新人的机会不多,不断经历失败的过程,也是自我省思、不断调整写作方式的过程。

后来,随着文学界对新人发掘的不断重视,期刊为新人开辟专栏、高校为新人举办创作比赛,而我也陆续得到了一些发表的机会和编辑的肯定。如今的我,依旧在不停地经历成功和失败,也依旧在不断寻找新的创作方式、寻找自我的风格。

在信息碎片化、功利价值观横行的当下,缺少的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有完全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好文章来自于长期的人生积累、阅读积累和反复的写作训练,创作首先应该是为了纯粹的文学和艺术本身而写,警惕功利主义,忌才疏而自大,能写出好文章不怕没有被认可的机会。此外,伟大的文学遗产并不只西方才有,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是一块巨大的瑰宝,我们应向传统文学学习,向根和血液的深处汲取养分。

朱乾,笔名善水,网络文学作家,浙大中文系2002年毕业。中国作协会员,第十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作家代表,浙江省青联委员,浙江省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代表作有《书灵记》《宅妖记》《四无道长》等,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动漫、游戏。

个人和多部作品入选茅盾文学新人奖、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排行榜、中国动漫金龙奖、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浙江省新荷人才库、温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我是1998年来到浙大中文系就读的,那时候我的理想还是成为一个传统文学作家,但没想到毕业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完成了一次预料之外的“转身”。

那个时候,我在图书馆里读了大量的作品,也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感受到了文学之美,这其实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我很喜欢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课程,这也是我创作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的创作风格,实际上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将传统文学、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创新解读,用Z世代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会从传统文学创作转向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也跟浙大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前西溪校区的后门有很多书摊,我印象里都是黄皮的,十块钱三本,全都是最早期的网络小说。我第一次无意间买到这些书的时候,大受震撼,心中的念头就是——“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毕业工作以后,我自己在网上看的网络小说又经常会断更,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既然你们写得那么慢,干脆我来写好了……”所以当时傻乎乎地先埋头写了一百万字,直到第一本小说写完了,这才想起一个问题——“我该怎么投稿呢?”

好在这个时候,一个前辈很热情地把我介绍给了起点的编辑,然后……稿子没过!其实也是预料中,因为当时完全不懂得怎么写。不过编辑很喜欢我,他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有毅力又“傻乎乎”的新人了,然后他就开始指导我,带我入了行。

如果说,师弟师妹们想要从事创作的话,我个人建议,除了每位作家都会提到的“阅读和练习”之外,还应该注意与时俱进。创作要注意时代的潮流变化,要注意新文创产业的发展趋势,不能完全为商业所束缚,但又必须考虑到受众的需求,要在细分领域中找到自己的那一块,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和优势。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得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

整合: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韩鸣筝丨周亦颖

原标题:《与文学创作的奇妙相遇,从浙大开启》

与文学创作的奇妙相遇,从浙大开启

江门市图书馆活动回顾|雅邑文化沙龙让美食与文学奇妙相遇

食之有味亦有道,佳肴含情更寓教。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以食为诗,以食为文,以食为情,将美食融入书籍的点滴之中。近日,第十一期雅邑文化沙龙“那些藏在美食里的文化与故事”阅读分享会在江门市图书馆雅邑书社成功举行,青年读者们展开了一场“舌尖上”的思想“盛宴”,共同开启了一段关于味道与记忆交织的阅读旅程。

美食如书,一页页翻开的是不同地域的故事;佳肴似画,一笔笔勾勒出多彩的文化图景。圆桌部落读书会成员默尔索分享了播客《独树不成林》其中一期关于烹饪靓鸡的感悟,他指出广东人对“吃鸡”的最高要求--“鸡有鸡味”,这个追求和广东人讲求实用,去雕饰、重本质的性格如出一辙。主持人“小耳朵”向我们荐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另外她还提到贵州的饮食特色,比如酸汤火锅,古时由于运盐难、买盐贵,当地老百姓为了增加味道,而把米发酵成酸的米汤,用“酸”替代“咸”,既体现了古时劳动人民的随机应变的民间智慧,也体现了饮食与地方经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宫廷御膳,不论是街头小吃还是高档餐厅,总有让人垂涎欲滴久久回味的美食,或者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份美食都承载着人们的心血与智慧,美食中的营养搭配和健康养生也是现场读者关注的话题。现场的分享积极热烈。

食物在文学里面,是一种文化符号,是精神载体,更是作者精心策划的艺术伏笔 。阿锋分享了他的《棋王》阅读感悟,特别是书中男主人公在火车上吃白饭的经典场面,描写非常细致,一盒白米饭、一碗普通的水,吃出了山珍海味、琼浆玉液的感觉,突出了人物对于吃的虔诚。阿乾则热情地给我们推荐汪曾祺的散文《慢煮生活》,强调这是适合每晚睡前看的书,可以让我们在一天的忙碌过后和作者一起慢下来,细嚼慢咽白天的生活点滴。

当食材遇见火候,便诞生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当文化遇见美食, 每一道菜品都诉说着历史,每一口滋味都传递着情感,每一次阅读都是对传统的致敬,这是一次味蕾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探索文学与海洋交融的奇妙旅程:黎紫书的泉州之行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向往那些可以让心灵得到滋养的旅行,一场能够让思想碰撞的文学分享会,犹如一缕清风,悄然拂过心田。最近,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泉州之行便是这样一次诗意的旅程;这不仅是一次与海洋的亲密接触,更是她与读者心灵对话的美好时刻。

泉州,这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海岸线之一。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城市面貌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古老的红砖古厝、宁静的海港,展现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画卷。正如《国家地理》所形容的,泉州宛如一位温婉而神秘的女神,吸引着无数追求美与真理的旅人前来探访、体悟。

在柔和阳光下的鸟岸书店,黎紫书与嘉宾华侨大学的陈庆妃教授和主持人汤佑之展开了一场,以“故事是最好的告别”为主题的分享会。她们讨论了黎紫书的新作《流俗地》,这部作品以平凡的市井小民生活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与温暖,让人感同身受。

黎紫书在其作品中不刻意强调地域特征,而是巧妙地通过个别对话中融入的粤语,传达了地域文化的神韵与独特风情。正如陈庆妃所提及,黎紫书以自由的心态进行创作,努力将马华文学推向广阔的文学天空。这样的努力不仅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对整个文学生态的深刻反思。

在探索海洋与文学交融的旅程中,黎紫书特别提到了语言的力量。她在写作中尽量减少方言的使用,以便让更广泛的读者能够容易地阅读,享受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她将粤语的神韵、骨气融入到作品中,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不仅展示了黎紫书在语言上的深思熟虑,更是她希望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与情感的通达。

在分享会中,一段关于创作艰辛与自我突破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黎紫书透露在创作《流俗地》的过程中,她面临着身体的不适与压力,但她将创作视为一种使命,决心用自己的文字留下一种真实而动人的人生百态。

她坚信,创作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灵抒发,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结。当读者阅读作品时,他们的思维与感受将与作品融合,形成独特的体验与理解。正因如此,黎紫书对留白的大胆运用,使作品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给读者留下深思的余地。

活动现场,汤佑之和陈庆妃对黎紫书创作的细腻与深邃频频称赞。汤佑之指出,紫书老师在《流俗地》中的众多角色都独具特色,矛盾而真实,反映了生活的多面性。尤其是小说中对银霞这一视障女性角色的描写,表现了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深刻地传递出爱的力量和生活的希望。

黎紫书对银霞的创作背景展开了深入的阐述,她期望通过银霞的视角,让读者体会到生活在黑暗中依然能够捕捉到光明的信念。这一角色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思,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她所言,文学的魅力在于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中经历不同的生活,获得心灵的共鸣。

在分享会的尾声,黎紫书表示,即便在创作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她依然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更伟大的作品。这种信念来自于她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愿意将自己的微薄力量奉献给更广阔世界的决心。她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告诉在场的每一位读者,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可能,文学的旅程还在继续。

如此,黎紫书的泉州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学的分享,更是心灵的探寻与升华。在这片海风徐徐的土地上,文学与海洋的交融,让每一个人都在故事中找到了一种别样的告别。一场文学的盛宴,重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心灵深处的一段珍贵记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文学的航船能继续在海上乘风破浪,带领更多人去探索那未知的美与义。

标签: 黎紫书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