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科幻四杰的经典再造;科幻界“银河奖”优秀作品集锦当当触屏版
《流浪地球》收录了获得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等人的优秀中短篇小说14篇,另附作者评传3篇。 《流浪地球》适合青少年读者和一般科幻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科幻作家奉献中国科幻星云奖奠基作品;云集十年华语科幻文学发展历程中*耀眼的科幻作家;独家发表刘慈欣、韩松、王晋康评传,披露不寻常人生的众多秘闻;科幻界**荣誉“中国科幻银河奖”优秀作品集锦,科幻迷不容错过的华美盛宴。
董仁威,曾任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科普创作,已发表各类科普作品计800余万字,其中,《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获四川省200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生物工程趣谈》、《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分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还获得过冰心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国家及四川省、成都市各类优秀作品奖40余次。刘慈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副会长,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位列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四大天王”之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中短篇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地火》、《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韩松,现任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副会长,中国新生代重文学流派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四大天王”之一。代表作有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地铁》、《2066年之西行漫纪》,中短篇小说《宇宙墓碑》等。程婧波(女),网名“鹿可耳”,1983年出身于四川省成都市仁寿县,四川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副秘书长。程婧波是中国更新代(后新生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科幻奇幻代表作有《西天》、《赶在陷落之前》、《倒悬的天空》等。跳跃的思维和奇特的表达方式是程婧波作品*的特点。发表于《人民文学》的《赶在陷落之前》于2009年获得“首届青春文学大赛”万元特别大奖,并于2010年获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科幻奇幻小说奖。拉拉,1970年代末生于重庆,书堆中长大,大学选择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门的技术工作,现为重庆市某区教育宽带城域网技术负责人。2002年,凭处女作《春日泽?云梦山?仲昆》一举摘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新人奖”桂冠,此后,陆续发表了《彼方的地平线》、《真空跳跃》、《绿野》、《多重宇宙投影》等多篇风格独特、想像奇绝的科幻佳作,获得读者和评论界一致好评,是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中国更新代(后新生代)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飞氘,青年科幻作家,本名贾立元,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后新生代(更新代)代表作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攻科幻方向,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他目前已发表数十万字的科幻、奇幻文学作品,短篇科幻小说《一个末世的故事》被翻译成意大利文,收录在世界科幻奇幻年选集《ALIA》。除了写小说,他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变的科幻电影剧本《去死的漫漫旅途》还荣获了“第二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奖。著有《纯真及其所编造的》。夏笳(女),本名王瑶,1984年出生于西安,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6年于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电影史论硕士学位,从事科幻电影方面的研究,2010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中国后新生代(更新代)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关妖精的瓶子》、《永夏之梦》于2004年和2008年分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科幻代表作还有《卡门》、《夜莺》等。李伍薰,台湾青年科幻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长篇科幻小说《海穹英雌传》获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科幻长篇奖入围奖。李伍熏出身政治家庭,但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反而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喜欢天马行空幻想,迷上科幻小说,并以科幻小说连连获奖,以《回家》、《创造新天地》入围倪匡科幻奖及获倪匡科幻奖小说奖项第三名。

讲个奇幻故事:一本诗集登上了图书畅销推荐榜
在十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顾城的诗》西西弗独家定制版,登上了西西弗书店的十月图书畅销推荐。
这让我们惊喜地发现,诗歌依然在对当下的世界起着某种作用。
顾城的诗,明亮而浪漫。他善用常见的意象,为诗歌营造一种清甜的氛围。这充满希望的梦幻感觉,似乎正是顾城吸引人的所在。
而诗人却又在融融暖意中埋下了散发苦寒气息 例如在本书的同名诗《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中,读者会惊讶地发现,这首诗其实并不“明亮”,结尾也 的题材,也是诗人着墨最猛烈、触及最痛切的字眼:
读者诸君,千万别觉得自己被骗。虽然诗人确实早在三十年前已用死亡践行了自己的悲伤,诗人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诗歌还在被人吟诵着。
诗歌是真实存在的,那美与浪漫,也是真的。完成《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三个月后,顾城写下了《假如歌曲再也不重复》:
下文摘录《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顾城的诗》中所收录的部分顾城经典作品。诗人的歌曲还再重复着,绿海洋没有干枯,世界依然明亮,
我和一个小男孩,把树枝插向水底
我们要阻挡河水,我们在准备砖块
我们被水花惊吓,桥下浮动着阴影
知了叫了一个中午,我们非常兴奋
回到家还说着,拿枕头继续当堤坝
第二天又去看它,第三天就遭到威胁
爱人说起河水,我想起男孩的工程
我再不会兴奋和惊恐,我知道世界的本性
阳光和叶子都有浪花,哭声是泉流的潜层
书名:《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顾城的诗》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顾城的诗》选取顾城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哲思情境诗代表作。
早期的顾城,落笔有如神助。正如他自己在本书前言《诗奇观二则》中所写到的:“我最早写诗是个自然状态,心同自然共鸣,成为语言。”由此,二十三岁的顾城便写下了冠绝当代诗坛的名篇——《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现实与理想一直在顾城的内心碰撞。在度过前期激烈的内心矛盾之后,顾城明确了“呼吸——所以我写诗”“你不呼吸么?你不写诗么?”的人生宗旨,并以自我供奉诗神,写下“那一刻是万古不死的生命 那一刻是永劫不去的来临”这样不留余地的句子。
后期的顾城,一边书写着充满激情的语句,一边思考着“心在内 心在外 什么都不想”这样人生顿悟。他似乎从未停止过纠结,这也正是他呼吸与写作的落脚点。
顾城的人生短暂,但创作时间超过二十年。《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顾城的诗》由顾城的姐姐顾乡亲自校注、选编,还原一个对世界满怀童真、梦幻、明亮,却又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迷茫、困惑、哲思的顾城。
男,1956年生于北京,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
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11月19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
深情致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拓荒者、奠基人 | 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在银川举行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顾城的诗》
十五岁那年,我想成为一名作家
关注当当云阅读 畅享海量电子书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巴西国宝级作家保罗·柯艾略新作《乘风少年的奇遇人生》
在我十五岁那年,我对我的母亲说:
“我已经确立职业理想, 我要成为一名作家。”
“我的宝贝,”母亲忧愁地应和道,
他是一个逻辑清晰、知书达理、对世界有着清晰认知的人。
“你的叔叔哈罗德是一名医生,他也写书,有些甚至还出版了。 如果你学习工程学,你一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写书。
我想成为一名作家,而不是一名会写书的工程师。
“但你在生活中见过作家吗?你亲眼看到过哪位作家吗?”
“并没有,我只在照片里见过。”
“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你又怎么可以真的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呢?”
为了回答母亲的问题,我决定做一些调查研究。
以下就是我当时了解到的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人们对作家的定义:
他们在一半时间里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愤怒,而在另一半时间里则陷入沮丧。
作家要在酒吧里度过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与其他蓬头垢面、戴着眼镜的作家争论个没完。
作家还要说一些很有“深度”的话。他们总是不满意于刚刚出版的那本小说, 而总是对自己下一部小说的剧情有着许多绝妙的点子。
他们坚信自己出生在一个平庸的时代,得到理解就意味着失去被视为天才的机会。
作家对每个句子都要进行反复修改和重写。
一个普通人的词汇量在三千个单词左右,但真正的作家从不使用这些单词,因为字典里还有另外十八万九千个单词,更何况他根本不是什么普通人。
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一位作家在暗中憎恨其他所有作家 ,因为他们总在争夺几个世纪以来文学史上留下的空缺。
于是,一众作家都在竞逐“最复杂作品”奖——
获胜者的成就就是成功撰写了世界上最晦涩难懂的书。
作家喜欢用一些特别能唬人的名词
比如“符号学”“认知论”“新具体主义”。
当作家想唬住谁的时候,他们会说“
他们还会不遗余力地去告诉别人相对论是胡说八道,托尔斯泰是俄罗斯贵族的捍卫者。
他们总能找到充当文学评论家的工作。
在这个角色中,他们可以通过为朋友们的作品撰写评论来表现自己的慷慨。
但在任何此类评论中,都有一半在引用外国作者的话,另一半则是在分析书中的句子,他们总会使用诸如“
“这是多么具有文学素养的一个人啊!”
但这些人并不会去买这本书,因为他们担心当“认知论的切割”出现时自己可能会读不下去。
每当有人请作家谈谈当下正在读的书时,
作家总是会提到一本谁都没听说过的书。
只有一本书能引起作家和同行的一致钦佩,
那就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没有一位作家会说这本书的坏话,
但如果有人问起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作家却无法说明白,
这不禁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读过这本书。
有了这些资料之后,我又找到母亲,向她解释了究竟怎样才算是一名作家。
“当一名工程师或许更简单哟,”她说,“而且,你也不戴眼镜呀!”
不过,我的确已经拥有了蓬乱的头发,
口袋里揣着一包“高卢人”牌的香烟,
并且已经下定决心要尝试读一读《尤利西斯》。
后来,有位摇滚歌星来找我为他的曲子填词,于是我从探索不朽的征程中退了出来,重新走上了与普通人并无二致的道路。
正如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说的,这条道路引领我去了许多地方,甚至让我住过的国家比我换过的鞋都多。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本书中汇集了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其他人给我讲的故事,以及我在奔淌的生命之河中徜徉时涌起的一些思绪。
这些故事和文章都在全球不同地方的报纸上刊登过,在此应读者的要求收集到一起。
保罗·柯艾略在社交平台分享《乘风少年的奇遇人生》封面
(本文摘选自《乘风少年的奇遇人生》前言)
小程序打卡签到,即可领取会员卡奖励;
天天签到天天领,连续签到奖励翻倍!
APP权限同步,畅享数十万好书免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