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从这些书里学家庭教育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9:12

阅读人数: 155

本文主题: 家教书排行榜前十名

以下文章来源于浙江家庭教育 ,作者齐胡

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官方公众号,发布浙里好家教、浙里幸福荟、浙里巾帼益家三个工作品牌的动态消息和服务内容,与您分享家教观点、家教策略、家教故事。

家庭教育,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阅读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方法,照亮育儿之路。我们可以借由这些书、这一把把钥匙,更好地走进孩子的世界、更多地了解家庭教育,将书中的家庭教育之“道”化为我们生活中的家庭教育之“法”,以“他山之石”助力育儿生活。

值此世界读书日,向家长朋友们推荐几本家庭教育的经典书籍,希望它们对你的家庭教育、对你,有用有益。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所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性著作。但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理论”书,恰恰相反,它非常好读,和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念一样,这是一本“活”的书,在对儿子一鸣的日常记录中,陈鹤琴观察总结出了101条家庭教育原则。可以说,这是一本由大师写就的“微言大义”之书,它短小有趣又极含教育借鉴意义。比如:

关于儿童心理,他说:“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他的本身的价值。”

关于家长教育,他说:“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关于奖惩教育,他说:“诱导总比恐吓、哄骗、打骂都来得好。”“不在别人面前责罚孩子。”“做错事时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阅读指导:在《家庭教育》出版100周年之际,重读百年前的大师之语,我们可重点关注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鲜活’的教材才最有说服力,能够启发思维,引发创造”的活教育思想,以及“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重要教育方法。在AI时代,在孩子常为屏幕所困的现在,在知识获取异常便捷的今天,也许我们更要倾听百年前的声音,带孩子“走出去”,去实际的生活场域学习与玩耍;让孩子“做中学”,在实践的动手操作中去感受、去成长。

如果你喜欢阅读家书、家训类作品,也推荐《颜氏家训》《傅雷家书》,可选择性吸收。

推荐书籍: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孩子为什么爱吃手?孩子为什么总爱说“不”,说什么又总爱以“我”字开头?孩子为什么总爱往桌子下爬、往衣柜里钻?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捕捉敏感期》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孩子的这些“不听话”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正处于某个敏感期,而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孙瑞雪继承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观点,以200多个0-10岁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带我们走进儿童的世界,告诉我们童年的秘密,让我们看到儿童成长的天然智慧和自身节奏。

读它,可以让我们离身边的孩子更近一些,也可以帮我们意识到孩子的一些“问题”并不是问题,而是他成长至那个阶段的特点。这样,我们的育儿焦虑也许会稍稍缓减。

阅读指导:建议学龄前婴幼儿家长阅读。在顺应孩子“敏感期”而育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重点关注“诱发孩子开展自我学习”“吸引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的教育智慧,让教育不再只是成人本位的“填鸭式教育”,而是成人稍稍后退,以儿童的视角,让他们自己去接触、去研究的亲子共同成长。

如果你对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各种观点感兴趣,也推荐阅读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

如果你想孩子拥有积极成长的思维

推荐书籍:[美] 卡罗尔・德韦克

《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

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在《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一书中,她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对个人成长、学习以及成就的影响。比如,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回避挑战,害怕失败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发展,他们会积极迎接挑战,把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

很明显,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产生向上、向前的内驱力。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在夸奖孩子时,是夸孩子努力还是夸孩子聪明?在孩子面对挫折时,我们怎么去定义这种挫折、怎么帮他走出暂时的困境?当孩子追问“意义感”时,我们如何与他探讨人生的意义、努力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求到一些答案。

阅读指导:建议家长理论结合实际,意识到日常教育细节对孩子思维模式塑造的深远影响。并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学会着重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天赋,以此引导孩子将成功与努力建立联系,逐步培育成长型思维。

如果你对家庭教育方法类书籍感兴趣,也可阅读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等书。

原标题:《从这些书里学家庭教育》

从这些书里学家庭教育

八本幼儿教育类书籍排行推荐

幼儿教育是一个大问题,多看书有助于多积累经验,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幼儿教育类的书籍吗?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本幼儿教育类书籍排行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本书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这部书是特地奉献给九岁到十三岁的小学生的,以贴近少儿学习生活的篇篇日记构成。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用孩子天真质朴的语言写成,讲述一位四年级孩子的成长故事。

这本算是很入门级的儿童心理学书籍,内容很专业,深入浅出。简单的讲述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一些常见的认识错误。比如说单亲家庭对于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实际的研究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说法。

这本书讲述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理念:给孩子成长的自由,坚信孩子有自我学习发展的潜力。中心的思想在于尊重和认可孩子内在的需要,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去影响孩子本能就具有的非同一般的成长的本能。

李中莹的书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剖析的非常深刻,这本书就是要告诉读者,要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书中的教育方法也非常有实用性,且适用于所有知识层面的人。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其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已成完整的体系,甚至有人认为其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与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本书对家长了解孩子的自卑心理会有些启发。

《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本没有教育名言的名著,被评为“世纪最有影响图书”。作者黑柳彻子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着教育故事,仿佛在重温着一段美好的回忆。书中都是一个个简单又简短小故事,文笔质朴、平实,其中又蕴含了很多教育的哲理。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育儿书,书中介绍的是比较“现代、个性“的育儿理念。不仅是一本怎么培养孩子和孩子相处的育儿指南故事书,也看到家长自己身上远远不足的一部分,值得推崇。

教学名师推荐的这几本书,让你成为敢想能干的教育人

本次书单由宁波出版社学而书坊邀请众多名师推荐整合。

学而书坊是宁波出版社教师图书品牌,主要出版教育理论、教育心理、教学设计、校本教材等教育类图书。

我们邀请了身边的教师书友来推荐心中好书

做内心充盈、敢想能干的教育人!

程斌红:小学语文特级老师,现任宁波鄞州赫德实验学校小学部中方副校长,全课程研究院专家组成员。爱阅读,爱写作,最爱三尺讲台,笃信文字是最好的纪念。

这是一本温暖的小书。连书中插画一起都没有超过两百页,静下心来,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但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童书,它完全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我的教育生涯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童书。你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童年,同时,你还可以从这里学会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做一个能走进孩子宇宙的父母。这是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奠基者河合隼雄以自己的童年为蓝本的心血之作,作者从独特的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童年的天地,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于我而言,阅读滋养了我的童年,润泽了我的心灵,丰盈了我的生命,让我平凡的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戴余金,宁海县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和宁海县教育评估中心主任。

日本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的《教育方法学》是我读到的又一本获益匪浅的好书。她聚焦教学、学习、课堂、课程、教师、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整理分析了近代教育学知识与问题,揭示了新的教育实践的方向。既是概括了近三十年来教育学研究范式转变的航海图,又是提出新的研究方向的罗盘针。

专著倾注了作者对书中所网罗知识的独特的个人新见解的心血结晶,深入浅出的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我们诸多有益启发,特别是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便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各自的教育学观、展开独自的教育学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这本书可以放在案头作为工具书,常常翻翻,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就像喝茶,慢慢饮,嘴里会有回甘。

作者:乔治·M. 雅各布斯(George M. Jacobs)

威利·A. 利奈达雅(Willy A. Renandya)

迈克尔·帕瓦(Michael Power)

纪勇,宁波中学高级教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大学兼职硕导,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市教科所特聘科研员。

“以学为中心的”的观念许多老师都会说,但具体到课堂怎么落实,却是困惑不少。《简明生本学习策略》,无疑是帮我们进入破解疑惑之路的好书。该书倡导“生本学习”,从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学生自主、聚焦意义、课程整合、尊重多样、思维技能、多元评估、学习氛围、激发动机等十个方面阐释“生本学习”要素,并围绕这十个要素,列述了102个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改变的有效学习策略,告诉教师如何从点滴之处改变自己的课堂,借以推进教育教学向未来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这是一本锤炼卓越课堂的核心技术之书,值得大家认真研读。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读书可以增智长慧、成就人生。

书名: 《倾听与反思:特级教师修炼日志》

吴伟强,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主任。

刘善娜是我师范工作时的学生,现在又成为我教育科研战线上的同事。可以说,我常常看到她奔跑着成长的样子。从《爱上我的课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三年反思日志》到今天的《倾听与反思——特级教师的修炼日记》,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热爱、倾听与反思的力量,这正是优秀教师的修炼秘籍。热爱是一种态度,是表达对职业的价值认同。正是由于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职业,爱着自己的课堂,爱着自己的学生,才能忘我地投入,享受奔跑中的艰辛和快乐。刘善娜老师无疑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比如她无意中得知一个教育科研的培训信息,就会主动请好假去学习,而且会“比任何一个参加答辩的课题组成员都要专注投入”。正是这样一次次地“贪吃”,才厚积薄发,发展出无限能量。学思结合,也是刘善娜老师成长的“秘籍”。透过本书的很多内容,都能看到她学习、实践、反思的学习方式。本书平和、流畅的文字风格,让你真实感受一名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宛如一位优秀的同事在与你聊天,并在不经意间让你受到启迪。所以,对努力生长的教师来说,这本书会成为你专业发展路上的一块好砖。站上去,你会看得更高,走得更快乐!

阅读,就是为微风细雨中聆听拔节的声音。

书名:《高效教师——焦点解决取向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吴晶京,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践行焦点理念,主持开展为期三年的浙江省优秀教育项目“焦点习读会”。目前正开展焦点班级与焦点学校的实践探索。

心理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高品质的心理素养是提升工作与生活幸福感的源泉。《高效教师》从教师需求出发,聚焦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学习动机激发、与家长沟通学生问题等校园这一微观世界,带领我们在故事中觉察焦点技术及其背后的积极正向的哲学观。我常常惊叹,原来教育还有另一种选择,可以如此简单、神奇。大道至简,走进焦点,践行焦点,相信你会成为那个拥有积极情绪与积极思维、孕育希望与美好的新时代高效能教师。

阅读,发现更多可能,成就更多可能。

阅读是心平、气和,阅读让人新鲜、闪亮。

刘波,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教科员,2015年度浙江教育十大影响力人物。

如何把日复一日的平凡的教育生活过得有诗意,如何把很多人认为“太烦恼”的班主任做得“有滋味”,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家庭兼顾型的好老师。年轻的正高级教师、德育特级教师郑英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作者作为普通教师、班主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而是用她的教育真情和和智慧,告诉大家如何积极应对教育中困难,教师自身要先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成全学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大家一起让教育变得更美好吧!

教师应成为真正的读者,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我。教师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成为推动阅读的“微力量”。

从刚入职场的新手到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有没有好的路径?有!答案就在刘波著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里。刘波在书中告诉我们,点燃思想火花,不做“跛的”教师 ,要做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教师;追随专家学者,不做“井底之蛙”者,要做一个善于读书境界开阔的人;躬身践行,不做浮云式的人,要做一个蜜蜂式的研究者。当你成为教育行家里手后,还想前行,不妨继续阅读刘波的《教师阅读力》《教师成长力修炼》《走进教师阅读》系列。

读书主张:读书就像呼吸那样自然,读书的过程就是潜滋暗长的过程,读书是人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读书就像呼吸那样自然,读书的过程就是潜滋暗长的过程,读书是人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