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写作技巧有哪些?超详细的小说写作教程分享
在当今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网络小说已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学形式。无论是新手作家还是资深创作者,掌握 至关重要。本文将分享一些实用的创作方法,让你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一个成功的小说离不开生动的人物。在塑造角色时,不仅要赋予其鲜明的性格特点,还要通过 等方式增强真实感。例如,《斗破苍穹》中的主角萧炎,通过“废柴逆袭”的成长轨迹,让读者产生强烈代入感。
”的手法,先让主角陷入低谷,再通过努力逆袭,增强读者的爽感。同时,合理运用 ,让故事环环相扣,避免虎头蛇尾。
过于平淡的剧情会让读者乏味,而全程高能又容易让人疲惫。最佳的方式是像“ ”一样,既有紧张刺激的高潮,也有舒缓的过渡段落,让读者情绪自然起伏。
,避免过度堆砌辞藻。契诃夫曾建议:“描写应当简略并与主题相关。”例如,与其写“一杯饮料”,不如写“一杯冰镇马丁尼”,让画面更具象。
二、AI工具如何助力网络小说创作
尽管掌握写作技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创作中,许多作者仍会遇到卡文、灵感枯竭、节奏失衡等问题。这时,AI写作工具可以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迅捷AI写小说:你的智能创作伙伴
迅捷AI写小说是一款高效的AI辅助工具,能够帮助作者快速生成内容、优化情节结构,并提供多种写作风格选择。它的核心优势包括:
输入一段剧情,AI能自动生成多个后续发展方向,帮助突破创作瓶颈。
支持从“幽默轻松”到“严肃深沉”等多种风格切换,适应不同类型的小说需求。
对于需要日更的网络作家而言,AI可以辅助完成部分内容,让创作更高效。
例如,如果你在写一部玄幻小说,但卡在某个战斗场景,只需输入关键词(如“主角施展绝招”),AI就能生成符合设定的打斗描写,节省大量构思时间。
或者使用特定的写作模式,详细设置小说字数、风格类型、写作的语言,就可以准确输出一篇爆款网络小说,比如:
场景描写:输入“雨夜古宅”,AI秒出“潮湿的青苔爬满雕花窗棂,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成鬼脸”
剧情转折:卡文时点一下【冲突生成】,瞬间get“主角发现救命恩人竟是仇人养子”的狗血桥段
人设辅助:创建角色卡后,AI会记住人设特征,再也不会出现“高冷仙尊突然跳广场舞”的崩人设操作!
而且这个工具写好的文章,还可以随时改写、润色、扩写等操作,最后我们也能用文档的格式将其保存~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是每位创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AI工具如迅捷AI写小说则能提供额外的助力,让创作过程更加流畅。无论是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还是语言优化,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都能让你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如果你正在尝试网络小说创作,不妨结合传统写作技巧与AI辅助,或许下一个爆款作品就出自你手!

《人民日报》李浩:探寻小说技法之妙
《匠人坊:小说技法十二讲》(花山文艺出版社)是一本有关技艺技巧的书,讲述它们在小说中的种种运用及其与文学思潮的关联。书中,我试图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等的技巧技法运用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寻找小说写作的基本“设计原理”。
以往谈及小说技巧的理论书,多数是以古典或现实主义的技巧运用为核心,而在我的这本书中,则尝试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操作技巧当作重要支撑——是的,这一部分可参照的理论资料不多,我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创作经验,并努力将其理论化。与此同时,我也愿意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放在一个整体视野中去打量,希望容纳更多有用的、有特点和独特性的技巧技法,助力和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我希望它对我们理解文学和完成小说的基本设计有所帮助,对我们理解技法的效果和可能的“匮乏”有所助益,对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起点儿作用。
习惯上,我们对文学的“技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轻视。一方面,我们把技术视为小儿科,是一门相对低端的、缺少理论含量的“工匠之学”。它似乎只在我们文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才有用,而且是辅助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一种有趣的“天才迷信”,认定技巧技法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是自由生长而来,是作家们“天才”的呈现。“无法才是最高的法”,不受技法困囿才是艺术性的真正体现。这双重的轻视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忽视了艺术性。小说的技艺技巧自然有其辅助性,辅助小说家把想说的、想表达的思考以故事、行为和事件呈现出来,辅助小说家表达得更丰沛、曲折、有魅力,辅助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并经历世代的变迁之后魅力不衰……但在我这样的读者和写作者看来,无技艺无文学,风格和结构是小说的精华,没有良好技艺支撑的作品难以成为真正的经典。
更进一步说,技术技巧不只是文学作品的“外在之美”,它其实与作家的思想能力、认知水平紧密相连。越是卓越的作家越会使用技艺,越有能力使那深邃的思想以微妙的语言、细节和段落呈现。是故,我觉得我们应多谈谈技艺技巧,谈谈它的微妙和趣味。在本书中,我重点谈论的是小说的故事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开头设计、高潮设计、情节设计、对话设计、景物设计、深度设计、人物设计以及结尾设计,而在另一本即将出版的《匠人坊》中,我还将就小说的多种技艺手段(譬如现实主义的写法定律、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定律、意识流写作的写法定律、荒诞主义的写法定律等)进行专门解析。
小说的设计规律是大抵可寻的,这是我在《匠人坊:小说技法十二讲》中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我也为此准备了充分的例证,在每一种设计技巧的阐释中,列举至少3篇经典小说,探究它们如何使用这一技巧及其共有的倾向和各自特点。说大抵可寻,一是基于前人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积累得到的基本经验,另外也是基于人类不断被培育出的审美习惯和接受习惯。事实上,那些伟大、卓越的作家都是素质良好的心理学家,他们知道在小说写作中如何与读者完成“暗博弈”,如何“吊读者胃口”,知道读者的心理需求,知道如何勾起或满足这种需求,知道小说中的哪些点能够唤起读者的精神共鸣……而这些,恰恰印证着小说设计有其规律,其规律应当被理解,也应当被尊重。
在阅读和写作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优秀的小说往往是精心设计出来的,而越是外表上看起来“天衣无缝”、水到渠成的小说,用功则越深。只是作家会尽力掩盖设计的痕迹,让自己的文字看起来和顺自然,并不着力。在这本书中,我有意寻找那些“天衣无缝”的设计并进行解析,这些可能是不从事小说创作的理论研究者不容易注意到的。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愿意为大家分享和揭秘其中的玄机。
我试图像庖丁解牛那样,在拆解小说技艺的过程中尽可能精确而纯粹,谈故事设计便只专注于故事,谈细节便只专注于细节。但小说技艺无法完全与内容割裂开,技艺的美妙往往连接着内容的深刻。因此,在谈论技艺的过程中,我也多有涉及小说的内容诉求:是小说的言说使得技艺变成这个样子,而这种技法之所以在A点是这样使用的,而到了B点又那样使用,其根本在于内容的不同、表达的不同,以及作家预期的效果不同。所以,在谈论技艺和它的设计时,我往往会约略涉及内容呈现、思想呈现,涉及“这种方法”对特定表达的贡献。自19世纪以来,诸多文学技法的实践其实更多关联着“看世界”眼光的改变,技法和思想的黏连变得难解难分。因此,我们在学习技法技巧时,也要拓展思维,发现和体味某个方法中所蕴藏的“认知力量”——它也是我在这部书中反复提醒的。
有作家曾说,小说本身即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深以为然。对一个细节、一个关键的人物对话、一个故事的转折点或仅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词的运用,作家可能都需要在大脑中经历风暴,为这一个选择找一二三个专属的设计方案,然后再仔细掂对,在一次次试错中寻找好的、更好的,直至找到那个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我愿意借助本书,和朋友们一起认知、发现和掂对文学设计的普遍规律,并从中一起找见“设计的乐趣”。当然,发现和认识到小说设计的基本规律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它就不用再反复试错。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在掌握规律之后不断尝试全新的创造,不断向这一规律发起冲击,看看它还有没有突破的可能。在强调技巧有规律可循的同时,我还要强调小说设计的“唯一性”和“唯适性”:这个动作和反应,只能是林黛玉的,换给薛宝钗或晴雯它就不成立;在《红楼梦》里出现的“黛玉葬花”一节足够经典,我们可以找见它的设计规律,但这一细节没有人可以再使用第二次,就是作家本人在另一部书中续写林妹妹的故事,也不能让它再重复出现一遍。极具个性化的情节细节,不论是前人用的,还是你自己用的,用过一次之后就不能再用,这也是小说设计中最为苛刻的设计原则之一。
我试图用整体性视野,尽量让我分析的对象更全面,多涉及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书中,我给予非汉语的西方小说、拉美文学以更多的解析侧重,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前沿艺术探索给予了更多侧重——我坚信鲁迅的“拿来主义”。同时,我也有一个比喻,吃羊肉、吃牛肉绝不可能使我们变成羊或牛,我们长的,是自己的肉。我们从那些“他者经验”中汲取到的,可以转化为我们的写作经验。开放和博取的态度,帮助我们写出更有思想深度和引人共鸣的“中国小说”,让我们的文学创作被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读者敬佩、尊重。
对于到达罗马这件事儿,前人已经蹚出了上万条路,我们一起来审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是否方便、快捷、有效?即使已经有了这么多条道路,我们是否还能为它再添上一万零一条、一万零二条?写作《匠人坊:小说技法十二讲》,是裨益而不是困囿,我希望它能激发我们创造的乐趣和与前人的竞胜之心。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李浩)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网络小说有哪些成功的写作经验,作品如何在市场获得成功……”7月29日,重庆文学公开课系列活动之重庆文学院文学公益讲座在重庆文学院拉开序幕。畅销书作家小桥老树以“研究中国传统小说,学习类型小说的写作技巧”为主题,为现场听众深度解析类型小说的创作技巧。
小桥老树,本名张兵,现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副院长。35岁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有《侯卫东官场笔记》《侯海洋基层风云》《奋斗者:侯沧海商路笔记》《侯大利刑侦笔记》等。
小桥老树从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与传承讲起,详细梳理了从先秦到当代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他以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为例,带领听众一起走进唐传奇的精神世界和唐都长安的市井生活,抽丝剥茧,剖析唐传奇的小说技巧。同时,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分享了小说作品市场化的成功经验。
在小桥老树看来,“我们的写作方法、题材和中国传统小说一脉相承。”他认为,网络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当代表达。厘清小说发展的脉络、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对小说创作有很大裨益。网络小说走向市场化的成功经验有三点:要超越平凡的生活、要有强烈的代入感、要有“金手指”。“金手指”是指赋予小说主人公不同于常人的性格、能力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有差异的。开了“金手指”,小说中超越生活的部分往往就有了合理性。
小桥老树表示,小说具有教化功能,创作应该稍稍超越现实生活。从阅读喜好来看,国人都喜欢不屈服命运的英雄人物,喜欢超越平凡生活的英雄事迹!他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犯过的那些“错”,希望这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警醒。“我把一个网络作者能够犯的错误都犯过!触犯过读者的‘底线’,读者数量不停往下掉。后来通过交流、总结才意识到、畅销书、商业写作很重要的是读者有代入感。”小桥老树强调,“小说主人公必然有缺点,否则不真实,但一定不能违反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品质,不能有懦弱、无能之类的人格缺陷,否则一定会被读者抛弃。”
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现场听众还意犹未尽。大家认为,讲座非常精彩!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小说脉络以及网络小说创作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创作者可以少走弯路,对提升创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据介绍,重庆文学院文学公益讲座是重庆文学公开课系列活动之一,将邀请名家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上午九点半,为作家免费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