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家族有多显赫?一张图看明白,徐志摩穆旦钱学森都是亲戚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享年94岁。2016年10月30日,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去世,享年83岁。而金庸笔下两位女子:小龙女和王语嫣,就是以夏梦为人物的原型。金庸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才子佳人时隔两年同一天离世,不知冥冥中是否有天意。
金庸,本名查良镛,曾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小说。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金庸家族有多显赫?一张图看明白,徐志摩穆旦钱学森都是亲戚。
金庸先生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有空的时候就会胡思乱想,想如果自己是侠客、大侠,会怎么样,“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现在看来不仅一二百年后有人会记得,甚至四五百年都被人们怀念。
曾与金庸、古龙、梁羽生 黄易几位武侠小说家同期的温瑞安在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后,便提笔抒写哀悼之情:“天下无双,不朽若梦,金庸笑傲,武侠巅峰,独孤不朽,令狐无敌,哀金庸。”温瑞安敬题!好友倪匡更是不能相信去世的消息的真实性,只能说金庸之后武侠已死吧。
金庸家族有多显赫?一张图看明白,徐志摩穆旦钱学森都是亲戚。

金庸与徐志摩:表亲关系如何影响武侠小说创作?
在浙江海宁这片悠久的土地上,诞生了两位文学巨匠——徐志摩与金庸。他们虽身处不同的文学领域,却因家族渊源而紧密相连。徐志摩,作为新诗的先锋,以其浪漫的诗风和对自由的追求,留下了《再别康桥》等经典之作;而金庸则在武侠小说的天地里,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向往的侠义世界。两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和文学传承,成为了他们人生与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堂妹,因此,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这样的家族关系在海宁的名门望族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两人相差27岁,且由于人生轨迹的不同,他们的交集并不多。然而,徐志摩在金庸心中的形象却是深刻的。金庸的父母常以徐志摩为榜样,寄予厚望,期望他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1931年,命运的转折让金庸第一次直面表哥的离去。年仅35岁的徐志摩在一场空难中不幸去世,金庸被派去参加葬礼。那次葬礼的盛大场面,以及众人对徐志摩的追思,深深触动了年幼的金庸。虽然他与徐志摩并未有过深入的交流,但从长辈口中听闻的种种故事,已经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种子。
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充满了波折与争议,尤其是他与林徽因、张幼仪和陆小曼之间的纠葛,这些早期的印象影响了金庸对表哥的看法。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表哥形象的不佳角色。例如,慕容复虽有复国大梦,却抛弃了青梅竹马的王语嫣;而卫璧则对表妹蛛儿始乱终弃。这些角色的设定,或许是金庸潜意识中对徐志摩形象的映射。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庸对徐志摩的理解逐渐多元化。他开始认真阅读徐志摩的诗与散文,发现其中蕴含的优美文字和独特才情深深打动了他。徐志摩对自由与美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庸构建的武侠世界。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儿女,在爱恨情仇中追求真挚情感,正如徐志摩笔下那般热烈奔放。
两位文学巨匠,一个在新诗领域书写浪漫与理想,一个在武侠天地勾勒侠义与江湖。血脉将他们相连,文学传承在他们身上延续与演变。从海宁这片土地出发,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文学航道上扬帆远航,共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灿烂星河。无论是徐志摩的清新诗风,还是金庸的侠义情怀,他们的作品都成为后人探寻与品味的传奇。
揭秘金庸家族关系:徐志摩是表哥琼瑶是表外甥女
据香港《明报》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终年94岁。
金庸在1924年3月10日出生,曾经创作《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家传户晓的小说。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翁美玲1983《射雕英雄传》饰黄蓉。来源:金鹰网
李若彤 1995《神雕侠侣》饰小龙女;1997《天龙八部》饰王语嫣。来源:金鹰网
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他曾获得了两岸三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爱。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让他们赚了很多的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但因历史原因,他还是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金庸在另一所学校念起了国际法,而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为他谋得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1985年他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般。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便是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他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金庸一生经历极其丰富,获颁荣衔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是一代杰出报人、是学者、是华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等等,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1972年,金庸封笔;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长职务;90年代,金庸将《明报》集团卖给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