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历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一、参加普通高考入学即入伍的军队院校学历认证需提供的材料:
4.1994年前入学需提供个人档案中“参军登记表”;1994年(含)后入学需提供个人档案中“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军队院校批准书”。 5.2000年(含)前毕业的学历证书,需提供个人档案中“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或“学员登记表”。 6.1984年—1994年毕业的无军籍学员需提供省招办审核的“录取新生名册”或个人档案中的“报考登记表”,派遣证或“毕业生登记表”,无需提供军籍材料。
二、入伍后考入军校,获得军队院校普通学历证书需要提供的材料:
4.个人档案中“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1990年(含)前入伍的学员可提供个人档案中“入伍登记表”。 *1992年(含)之后取得军队生长干部学历,需提供个人档案中“入学批准书”。 *士官学员或士兵学员,没有入学批准书可提供“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 *干部子女学员需提供“干部子女入学批准书”。 6.2000年(含)前毕业的学历证书,需提供个人档案中“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或“学员登记表”。
三、入伍后取得军队院校成人学历证书,申请认证需提供的材料:
4.个人档案中“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1990年前入伍的学员可提供个人档案中“入伍登记表”。 5.2000年(含)前毕业的学历证书,需提供个人档案中“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或“学员登记表”。
2002年(含)后毕业的不足四年制的本科学历需同时查验前置专科学历(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函授教育工作条例》【2002】参字第6号第四章第二十二条规定:招收大学本科函授学员,应当具有大学专科学历)。
四、军队院校研究生学历需要提供的材料:
4.入伍材料按实际情况选择个人档案中以下一种提供: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入学批准书 ⑤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军队院校批准书 5.2000年(含)前毕业的学历证书,需提供个人档案中“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或“学员登记表”。
3.请在备注中填写:“在校期间无军籍”
五、2020年6月(含)以后毕业的军队院校学历需要提供的材料:
六、军队自考学历证书(2002年以前毕业可申请)需提供材料:
1.2020年6月(含)以后毕业的军队院校仅需提供学历证书,身份证件,军人证件。 2.学历证书丢失,需联系毕业院校出具统一样式的学历证明书。 3.军人证件:现役军人提供军官证或士兵证,若军人证件正在办理中可提供军队出具的现役证明;转业、退伍军人提供转业证或退伍证,若证件丢失,可提供个人档案中的转业审批报告或退出现役登记表。 4.入伍批准书丢失,可联系入伍地武装部提供入伍批准书存根。 5.2002年(含)之后毕业,不足四年制的本科学历需同时查验前置学历(前置学历应为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层次),专科学历是军队院校生长干部学历,需同时提供个人档案中的入学批准书。 6.若在校学习期间无军籍身份,请在备注中填写:“在校期间无军籍”。 7.录取新生名册保存于学校档案管理部门。 8.2002年(含)以后毕业的军队自考学历请登录学信档案申请《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中国军校等你入列!高考加油!
愿即将踏入考场的你们心怀理想,落笔生花,以无悔奋斗之青春笔墨,书写辉煌灿烂之胜利篇章。加油!我们在国防科技大学等你!
愿你全力以赴,书写青春华章!这里有“厚德善工、精武强军”的指引,有军工前沿的智慧交锋,让青春与国防事业共振,让热血在强军征程中沸腾!我们在陆军工程大学等你!
愿你们在考场上气定神闲,笔锋如剑,一往无前展锋芒!高考加油!我们在陆军步兵学院等你!
那些披星戴月的书案时光,挥洒汗水的晨昏交替,终将凝成考场上驰骋的锋芒。愿你们化知识为帆,乘风破浪,我们在陆军防化学院等你!
十二载寒窗苦读,今朝终将绽放光芒。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愿你自信从容,将汗水化作考卷上的锦绣华章。我们在陆军军医大学等你!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高考将至,愿所有的高三学子们都能得偿所愿,考出一个好成绩。加油吧,我们在海军工程大学等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你落笔生花,书写未来荣光,乘风破浪,驰骋人生大洋。高考加油,我们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等你!
愿你沉着应答,在高考战场绽放光芒,奔赴理想彼岸!高考加油!我们在海军潜艇学院等你!
愿你带着少年的热血与勇气,以青春之名,赴梦想之约,高考必胜,未来可期!我们在海军航空大学等你!
那些挑灯夜读的时光,那些反复练习的坚持,都会化作考场上的底气。愿你以从容之心阅题,以笃定之态作答,星光不负赶路人,高考必胜!我们在海军军医大学等你!
铁翼丹心铸长空,战鹰砺刃破九重!愿考场上的你们执笔为刃,破茧成蝶,你我共赴蓝天之约。高考加油!我们在空军航空大学等你!
心存壮气凌云志,今朝执笔问苍穹。高考是青春的战场,更是梦想的起飞线,愿你沉着应战,笔下生风。高考加油,我们在空军工程大学等你!
以志为帆,乘风破浪。逐梦前行的学子们,披星戴月,终迎曙光。愿你们在考场上胸有成竹,一鼓作气绽荣光,我们在空军预警学院等你!
三年来的磨剑蓄力,只为在这个盛夏问剑试锋。衷心祝愿你们捷报频传,凌云金榜。高考加油,我们在空军军医大学等你!
这是一场青春的冲刺,更是一次与梦想的相遇。愿你以笔为剑,披荆斩棘,以梦为马,奔赴星辰,我们在火箭军工程大学等你!
愿所有高考学子从容应考,奋力一搏,不负青春,不负梦想,高考加油,我们在信息工程大学等你!
笔锋如箭破长空,心向星辰探苍穹。待到蟾宫折桂日,笑揽北斗耀九重。高考加油,我们在航天工程大学等你!
十年寒窗,终迎亮剑时刻!放手一搏吧,顶峰自有无限风光。高考加油,我们在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等你!
六月见诸君笔锋如刃,斩获胜利。放松心态,静待花开,我在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等你!
敢拼搏,方能不留遗憾。稳住心态,全力以赴,高考加油,我们在武警工程大学等你!
愿你合上笔盖的瞬间,有侠客收刀入鞘的骄傲。祝考试顺利,旗开得胜,展现出你的最佳实力!高考加油,我们在武警警官学院等你!
“中国滑坡学之父”徐邦栋逝世,青年时曾考入黄埔军校
“徐滑坡”——这是业内对徐邦栋的尊称。作为中国滑坡治理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他为我国的铁路运输安全和滑坡灾害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邦栋去世前两天,学生来探望恩师,他用颤颤巍巍的声音向这位学生讲授近期的研究发现,学生让其休息,他却坚定地说,“不要打断我,我快没有时间了,请听我讲完”。
徐邦栋上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课。只是这一次,在双手微微颤抖之后,他却永远地睡着了,时间定格在2016年8月10日。
1921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徐邦栋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怀着救国救民之心,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1939年4月,徐邦栋考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政训第一总队,准备投笔从戎。但眼看当局腐败无能,徐邦栋最终放弃了这条道路,转而投身技术救国。他于1940年考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并于194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徐邦栋满怀信心参加国家建设,并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1950年徐邦栋调入位于甘肃天水的原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他的铁路建设生涯从这里起步,他与滑坡学的缘分也从这里开始。
在业内无人不知“徐滑坡”,而这背后是他70年如一日的执着与专注。
在1950年至1953年的兰银、宝成等新线铁路选线测量工作中,徐邦栋声名鹊起。在设计宝成线北段路基时,徐邦栋首创了铁道部鉴定的路基特别设计文件,被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位路基专家”。
1981年的一场特大暴雨让宝成铁路全线中断运输,这一停就是3个月。铁路沿线治理的滑坡均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但经徐邦栋治理的12个大滑坡仍保持着稳定。业内评价徐邦栋在滑坡治理方面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能根据不同体质和特征辨证施治,药到病除。
早在1961年,徐邦栋就全面主持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现中铁西北院)崩坍滑坡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他在1977年出版了《滑坡防治》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滑坡的专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滑坡防治理论和方法,徐邦栋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滑坡学之父”。
在开创滑坡学的过程中,徐邦栋常年扎根祖国西北,为中铁西北院发展壮大而呕心沥血。
中铁西北院地处兰州,环境艰苦。建院之初,一无基地,二无试验设备,三无足够的人才,困难重重,但徐邦栋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开展研究。他亲自编写讲义为年轻技术人员讲课,带领他们深入现场进行崩塌、滑坡等路基病害的调查、勘探和研究。
徐邦栋在中铁西北院工作了近60年,培养了该院三代滑坡防治人才。不仅如此,徐邦栋的学生还遍布原铁道部第一、二、三、四勘测设计院,他培养的研究生和跟随他工作过的技术人员大多成了各单位灾害防治的专家和骨干。
自古稀之年至89岁间,徐邦栋用十年时间撰写出版了《滑坡分析与防治》《高堑坡设计及变化分析与防治》等专著,94岁时他又出版第三本书,在生命即将耗尽之时他还在校对即将出版的第四本书。
对待学生和后辈,徐邦栋在技术上从不保密、毫无保留。“我如果不把这几十年治理滑坡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你们,不及时写出来,那就要带到坟墓里去了。”这是徐邦栋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位徐邦栋的学生曾回忆道:“跟徐老出差从来不轻松,根本没时间玩,因为他出差途中从来都是手不离书、稿纸和铅笔,他会随时考问年轻人一些滑坡问题,如果答不出来,他会跟你认认真真讲一路,直到你彻底弄明白为止。”
虽为滑坡治理方面的大师级专家,但徐邦栋在年轻人面前从来不摆架子,而是在点滴中倾囊相授、谆谆教诲,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奇观”:曾经跟随徐邦栋常年奔赴现场的司机都能对滑坡说出个一二来。
如今,众人所熟悉的那位徐老已经远去,但他七十载如一日的专注和坚持、上完人生最后一课的执着精神值得缅怀,中国的滑坡灾害防治事业也将薪火相传。
(原题为《上完生命中“最后一课”——追忆“中国滑坡学之父”徐邦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