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的类型
一般课的类型由其教学方法来命名。课的结构是由课的类型来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那么其相应的教案类型也不同。通常,我们按课的类型可将教案分为:新授课教案、复习课教案、实验课教案、检查课教案。在同一类型的课中,教案常由于其应用功能的不同,又分为:详细教案(简称教案)、表格式教案(简称简案)、课堂实录教案(简称实案)。
1.各类型教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功能
新授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新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传授新知识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新知识的传授。
复习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复习的范围和要求。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巩固掌握已有的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实验课教案主要内容是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具体内容与要求。主要任务是教师完成示范性操作、实验原理的讲解,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学科实验操作方法。
检查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检查(即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主要任务是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利于下阶段制订针对性极强且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
详细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包括学具)、教学过程(包括反馈检测题等)、板书内容、补充教材、教材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当今科技动态等,侧重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其主要任务是:(1)教师完成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2)通过多年的备课,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不断地补充同一问题的新知识、新进展,同时完成教师的知识更新。

一文说透“教案”、“教学设计”和“说课稿”–教师发展中心
说课是谈教学设计的思路问题,对象是内行或权威,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我是怎样教学的。讲课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教材。
教案、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联系与区别
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即:“教什么”。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所以教师必须提前编写,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设性。编写时,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把计划实施的教学内容,誊写在教学笔记簿上,供教学时使用。
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和教后反思等。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
具体地讲,是指教师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对象和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新生事物,是日常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向领导、或同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
说课稿,就是为了说好课而准备的文字材料。
第一,教学目标相同。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事先而做得准备活动。可以是同一的教学目标。
第二、运用理念一致。在课改的今天,不管是哪家版本的教材,落实的都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必须以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准备工作吻合。就是在撰写它们之前,都必须学习课标,钻研教材,通览教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具、学具准备等。
第一、教案只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案。一般只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分配和教学过程。仅是事先的准备。
第二、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为了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方案,基本内容与教案相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设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有设计的理念,或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
第三、说课稿,是教师面对同事或领导说课的书面材料,要求相对较高,编写难点相对较大,除了具有它们二者具有的内容之外,还应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指导、学法选择等。
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说课与上课的评价标准不同。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
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说课的内容(什么教材第几册几单元第几课),教材分析(本课所处地位,有何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一,二,三,四)板书设计。
其中教学环节不但要说清每个环节你是怎么上课的,还要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与教案不同),重难点你怎样突破处理教案: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教学过程,板书可有可无,这几项。
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过程一,二,三,四后面不用加上 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能帮到你。不同地方说课稿和教案流程不同,大体都差不多。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方法
教案是语文课的“施工图”,但很多老师(尤其是新手)常陷入“抄模板应付检查”“写了用不上”“学生不爱听”的困境。其实,好的教案设计不是照搬理论,而是从学生出发,把“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落地成可操作的细节。本文结合10年一线教学经验,拆解5个核心步骤+3个避坑指南,附具体课文案例,帮你设计出学生爱参与、目标能达成的实用教案。
一、先搞懂:为啥你的教案总“水土不服”?
上周教研时,新老师小林吐槽:“我照着名师教案教《小蝌蚪找妈妈》,流程一步没差,可学生要么盯着黑板发呆,要么揪着‘蝌蚪为什么先长后腿’吵个不停,完全不在我的节奏里。”
这不是个例。很多老师设计教案时,容易踩三个坑:
: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却没说清这节课怎么让学生“爱”;
:默认学生都认识“蝌、蚪”二字,结果一半人卡在读题环节;
全按模板来,忽略学生突然冒出来的疑问(比如“老师,乌龟也是两栖动物吗?”)。
真正好用的教案,应该像“合身的衣服”——既符合课标要求,又能接住学生的“奇思妙想”。
二、5步设计法:从“纸上谈兵”到“课堂落地”
第一步:把“空泛目标”拆成“可操作任务”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但直接写“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于没写。正确的做法是: 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维度,拆解成学生能完成的具体任务
举个例子: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
错误目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太空,学生没感觉)
1. 语言运用:能借助“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等词语,描述课文中的海底景色(说清楚“用什么词,做什么事”);
2. 思维能力:通过“总分结构”分析第3自然段,学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明确“学什么结构,练什么技能”);
3. 文化自信:结合“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说说自己家乡的一处美景(把“爱国”落地到“说家乡”)。
:写目标时加“动词+内容+结果”,比如“能(动词)用‘像……一样’(内容)造句3个(结果)”,方便课后检查是否达成。
第二步:学情分析别“瞎猜”,做好“三问”
学生是教案的“主角”,不了解他们,设计就是“闭门造车”。课前花5分钟做“三问”:
教《植物妈妈有办法》前,问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如果80%的人能说出“蒲公英靠风”,就不用在这部分花太多时间,重点讲“苍耳靠动物”“豌豆靠太阳”。
低年级学生爱游戏,教《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边读对话边做动作;中高年级爱竞争,教《陶罐和铁罐》时,搞“辩论赛”:“陶罐和铁罐谁更厉害?”
教《雷雨》时,“压、垂、挂”三个动词容易混淆。提前准备图片:乌云“压”下来(像手按下来)、柳条“垂”下来(像线吊下来)、彩虹“挂”在天上(像画挂墙上),学生一看就懂。
第三步:教学过程设计“问题链+活动串”,让学生“动起来”
很多老师的教案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低年级15分钟,中年级20分钟),必须用“问题”牵着走,用“活动”撑起来。
以二年级《狐狸和乌鸦》为例,设计“问题链”:
1. 初读:“乌鸦嘴里的肉怎么掉下去的?”(找关键情节)
2. 精读:“狐狸说了几次话?每次说话时,乌鸦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人物心理)
3. 拓展:“如果你是乌鸦,听到狐狸夸你,会怎么做?”(联系生活)
问题1“故事接龙”:分组读课文,每人接一句,漏了的组表演“乌鸦掉肉”的夸张动作;
问题2“表情卡片”:给学生发“开心、得意、生气”的表情卡,读到狐狸说话时举对应卡片;
问题3“情景表演”:两人一组,一人演狐狸,一人演“聪明的乌鸦”,编新对话。
:活动别贪多,一节课2-3个核心活动就够,每个活动要“有目标、有规则、有反馈”(比如表演后问“这个乌鸦为什么没上当?”)。
第四步:教学资源不只“PPT”,生活素材更管用
很多老师觉得“资源就是找图片、做课件”,其实最好的资源藏在生活里。
教《秋天》(一年级):带学生捡落叶,观察“枫叶像手掌”“银杏叶像小扇子”,比看PPT印象深;
教《蜜蜂》(三年级):提前让学生带蜂蜜、观察蜜蜂(安全前提下),学“辨认方向”时,让他们说说“自己怎么记住回家的路”;
教《赵州桥》(三年级):用乐高积木搭“拱桥”,学生亲手拼一拼,就懂了“为什么拱桥更结实”。
:资源要“服务目标”,别为了花哨加无关内容(比如教古诗时,放太长的动画,反而分散注意力)。
第五步:效果评估别等“考试”,课堂上就能看
好教案要“能检验”,不用等到单元考才知道学生学没学会。课堂上就能做“小评估”:
:“字词大闯关”(同桌互考生字,错的圈出来)、“句子小火车”(每人接一句,说对了“火车开走”);
:“段落仿写”(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写“校园的花坛”,用上“有的……有的……”);
:“思维导图”(学《草船借箭》后,画诸葛亮的“计划步骤图”)。
比如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让学生“写一句想对雷锋叔叔说的话”,既能检查是否理解“乐于助人”,又能落实“语言运用”目标。
三、3个避坑指南:新手老师少走弯路
:名师的班可能学生基础好、配合度高,直接抄会“水土不服”。建议“看思路,改细节”——比如名师用“小组讨论”,你的班纪律差,就改成“同桌互说”。
:备课时别写太满,留10%的“机动时间”。比如学生突然问“老师,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五光十色的?”,可以临时加5分钟“科普小视频”,比硬拉回流程效果好。
:每次上完课,花3分钟记:“哪个环节学生最投入?哪个目标没达成?下次怎么改?”(比如“今天角色扮演时,第三组最积极,下次可以让他们当‘小老师’带读”)。
其实,教案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核心逻辑”——始终想着“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带走什么”。从“学生不会”到“学生能说、能写、能想”,这就是好教案的意义。刚开始可能慢,但练得多了,你会发现:学生眼睛亮起来、小手举起来的瞬间,就是对教案最好的肯定。
尊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https://www.qinxue365.com/fangfa/432795.html,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