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方言,这是文学的要求”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尚昊)上海作家金宇澄日前凭借小说《繁花》斩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本通篇糅杂沪语的小说,自2012年问世以来,在广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同时也引起了文学界不小的反响。
这部小说中,金宇澄在两个时空里交替叙事,以沪生、阿宝和小毛三个主人公为线索,辐射出了两个时空里生活在上海滩中的几十个人物。前一个时空中,物质匮乏,稚嫩的男孩小囡经历了成长,却不免梦想的幻灭。后一个时空中,他们却已俨然步步为营的“老江湖”,在流水般的宴席中体味着物欲横流和人间百态。
“方言”是人们谈及《繁花》时最常使用的标签,在这部35万字的作品中,沪语从头至尾,如梅雨一般,从60年代的少年记忆弥漫到到90年代的花花世界。与此前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张爱玲和王安忆相比,金宇澄的写作接通了更早期的传统文学表达,保留了更浓重的地域特色。
“方言叙事不是旁门左道,这是文学的要求,并非所谓的‘通俗化’或者‘接地气’那么简单。”金宇澄说。
“《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语言都不是当时的标准官话。清末民初的小说包括以后的白话小说都主张‘我手写我口’,以方言为依托。”在金宇澄看来,小说使用方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传统,只不过在当代,随着文化中心的北移以及普通话的全国推行,某些方言如吴方言的创作才沉寂下去,让读者感到陌生。
金宇澄认为,小说应重在凸显“人”的特色,作者应该表现“脚踏实地”的语言内容。“写小说远非讲故事这么简单,作家不仅要关注故事的完整性,更需要语言的敏感度,要有文字腔调。”金宇澄说。
在金宇澄看来,塑造文学形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方言,而普通话则更接近于‘人造’的语言。“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确定了以北京官话为基本音的普通话,普通话进入字典,成为了‘折中’之后的一个不变的标准。”金宇澄说。
金宇澄认为,从文学意义上而言,普通话的稳定性很强,不如自然演变的方言那样富含时代的个性。“传统文学的语境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文学的功能和任务之一,就是保存语境。通过鲜活的方言,作者可以把时代的特殊声音、词汇和句型保存下来,这更有文学时空的识别度。”金宇澄说。
对金宇澄而言,沪语无疑是他的“第一语言”,而普通话是“第二语言”。他坦言用普通话思维进行创作,他只能达到很一般的写作和表达效果,但在《繁花》的创作中,他整体使用了沪语的思维,“第一次感受到写作的自由”。
在用沪语完成《繁花》初稿之后,为了让非沪语区的读者理解和接受,金宇澄开始考虑对文中的沪语进行改良。
在金宇澄看来,在根深蒂固的普通话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当代读者,对于方言尤其是非北方语系方言的辨识度和听力已大不如前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的先人到达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当地的方言,而今天我们只用讲普通话就可以,环境完全不同了。”他说。
在改良《繁花》中的沪语时,金宇澄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标准——让每一句话既能用沪语读通,也能用普通话读通。为此,他首先删除了沪语中的人称词“侬”(你)、“阿拉”(我们)和“伊”(他)。“倘若非上海的读者翻开《繁花》,放眼看去满页全是这种字眼,这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大家的阅读习惯已经被牢牢确立。”金宇澄说。
“我做了很大的牺牲,一本小说中的第二人称没有了,可想而知。”金宇澄说。在他看来,即使是所谓的方言文学,也要将方言的文本提供给非方言的读者去看,打通方言的屏障。
改良后的《繁花》并不完全是“地地道道”的沪语,金宇澄也坦言他所写的是“带苏州口音的上海话”,但是基本上把沪语的句式和韵味、独特性体现出来了。“不响”“事体”“十三点”“赤佬”……这些词汇出现在《繁花》中,带给读者浓浓的上海味道。如今,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各种方言的朗读版《繁花》,有普通话版、上海话版、苏州话版等,经过改良,《繁花》在阅读上没有了障碍,方言的屏障被打通了。
这部小说推出至今,在豆瓣的评分已经达到了8.8分,“上海和非上海读者都能接受它,欣赏它,我很高兴,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金宇澄说。
金宇澄笑言自己并非“方言主义者”,《繁花》也并不承担推广沪语的任务,而是他的一种实验,用以寻求一种新的文本来表现人和生活。
“感谢《繁花》获得读者和评委的肯定,但这并不是说,我会一直按照这样的语言方式去创作,也并非号召大家都要用方言来写作。《繁花》只是尝试了一本小说的可能,这是我积压许久的兴趣。”金宇澄说。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东北作家的笔下,有身边人的悲欢,有黑土地的变迁。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家群到80后铁西青年创作者,岁月流变,文学的供给从未停止。他们的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表达张力、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向度上让写作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无论何时,东北从不缺文学的土壤。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曾经,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青年自发形成的文学群体,创作出了《呼兰河传》《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等作品。“正是他们,发出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眷恋和粗犷的地方风格。”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周建新认为,这是东北作家群的源流。
如今,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青年作家群,用自然流畅的笔法、朴实粗犷的语言、虚构现实的手法记录了东北经济转轨时期的改革大潮,以及人们对明天的美好向往。正是老工业基地厚重的文学“黑土地”,赋予了他们创作中的时代感。
诸多东北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地域印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刘庆的《唇典》,滕贞甫以辽西为原型反映扶贫主题的《战国红》,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人世间》……
近几年,双雪涛、班宇、郑执3位80后作家不约而同的出现,把“铁西”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他们三人都生长于沈阳铁西区,写作的题材也大多围绕着那里。辽宁文学院研究员周荣认为,“铁西”里包含的历史容量和反思力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学在书写历史时的无力感以及失语状态。“文学是时代的表达。重大历史时期,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作家,时间又会折射出新的审美。”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金方说,“铁西三剑客”的出现代表着新东北作家群的再次崛起。
据沈阳市社科联“辽海·沈阳讲坛”负责人梁睿回忆,昔日的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不到40平方公里的区域,曾经聚集近千家工厂、40万产业工人,汇集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精英力量。班宇如是记录了当年的工人村:位于城市的最西方,铁路和一道布满油污的水渠将其与外界隔开。村落一般的建筑群,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只几年间,马车道变成人行道,菜窖变成苏式三层小楼,倒骑驴变成了有轨电车,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当年的工厂大院里,朗诵诗歌、文学创作、编排戏剧等文艺活动十分活跃。
在双雪涛看来,东北的许多特质都契合文学,漫长的冬季,正适合写作。也许是吧,面对白茫茫的大地,这里的作家有更多时间任思绪遨游。在自然条件恶劣之处,人情冷暖更加凸显。熬过寒冬,等待春回,成了东北人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的期盼。
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班宇曾坦言:“写小说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个事情,直到现在,我还没彻底反应过来”。这些年来,“铁西三剑客”接二连三拿出了作品。
从2016年出版《平原上的摩西》《聋哑时代》,到2017年出版《飞行家》,再到今年出版《翅鬼》……双雪涛已成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几年笔耕,形成了稳健的文学气质,也让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首届燧石文学奖最佳中篇小说奖等奖项。“作为写作者,我是地道的学徒。骄傲和嚣张的意义并不大。”文学使双雪涛变得更温和、更愿意关注他人。
如今,双雪涛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可他觉得故乡的意义,离开之后才开始产生,“东北一方面是我内在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我的一个他者,我努力地保持距离看待它。”
1987年出生的郑执在三人中年龄最小,“出道”却是最早的:2006年创作长篇校园小说《我们是不是很无聊》,在网络上连载并拥有360万点击率,2013年出版的第三本长篇小说《我只在乎你》,勾勒出改革开放后30年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生百态。但他真正的文学之路应该始于长篇小说《生吞》,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清楚自己想写怎样的作品,想成为怎样的叙事者。
第一次见到班宇,他个子不高、有点胖,戴副眼镜,一口“大碴子味”,有点憨态。自创作《逍遥游》起,他的作品接连登上《收获》《当代》等刊物。在周荣眼中,班宇身上有许多标签:理工男、译者、乐评人、作家。
3位作家的共性是生长的环境:大量的东北日常口语、俚语、谚语,还有方言特有的修辞方式和修辞习惯,都被他们融入了叙事和对话。由此,形成一种既带有浓厚的东北风味,又充满着时代特有气息的叙述语言,有点土、有点硬,又自然流畅。
文学评论家李陀认为,包括班宇等人在内的当下众多趋向现实主义的作家作品,在不同层次、不同向度上让写作进入了今天的社会,现实主义的写作正在展示它的生命力,“这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声音,当代文学该出现一个新格局了。”
去年12月,因短篇小说《仙症》获得“匿名作家计划”首奖而站在颁奖舞台上时,郑执说:“我喜欢文学,开始想做一个严肃文学作家。”创作严肃文学给他的感觉,就像“在雾里抓蚊子”,但他愿意为此熬下去,“我总觉得,一片土地的命运跟个体的命运是一样的,你不会白白遭受一些苦难。”
不可否认,做个纯粹的作家,同样也是新东北作家群的内心独白。除却天然的生长土壤,东北的作家们又在同一文学认知世界里相逢,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命运”“虚构”等。东北的男人们,喝了酒聊得最多的也是命运。
大把真实的铁西故事——邻居家的二闺女、舅舅家的糊涂账、隔壁街道的传奇故事等,都被新东北作家们一点点撕裂、黏合、再创作,他们尝试用虚构搭建起作品的精神楼阁。
周荣对此评论,在班宇等几位作家的身上,“讲述话语的年代”与“话语讲述的年代”同等重要,前者是立场与方法,后者是对象与客体,前后对照。
东北作家群体的出现,除了文学传承和独特的社会环境外,与公共文化的滋养也密不可分。
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建立“图书馆+信用+互联网+物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连续多年举办全民读书节。去年,“辽图约书”服务项目启动,线上30万册文献资源面向全省读者开放。
此外,文化商业综合体“盛文·北方新生活”在沈阳、大连、抚顺、锦州等城市相继运营,沈阳歌德书店等成为新的文化“打卡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新型实体书店相继开业,构筑起一座座文化栖居的“最美空间”。
如今,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拥有《当代作家评论》《艺术广角》《鸭绿江》《文学少年》等6个创刊历史悠久的文学艺术期刊,培养了诸多中青年创作人才,酝酿了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
这群东北作家笔下创造的文学供给,不是几顿烧烤、几场直播能够替代的。他们用特有的表达张力,从时空的维度,折射出新的文学审美。于是,文学就在眼前抵达了。
跨时空文学对话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同年4月,鲁迅文化基金会创意发起的“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系列活动正式启动。10年来,鲁迅文化基金会先后与法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爱尔兰、丹麦、匈牙利等国家分别举办了2014年的“鲁迅对话雨果”、2015年的“鲁迅对话托尔斯泰”、2016年的“鲁迅对话泰戈尔”、2017年的“鲁迅对话夏目漱石”、2018年的“鲁迅对话但丁”、2019年的“鲁迅对话海涅”、2020年的“鲁迅对话马克·吐温”、2021年的“鲁迅对话萧伯纳”、2022年的“鲁迅对话安徒生”和2023年的“鲁迅对话裴多菲”10届系列活动。通过聚焦“名人效应和民间力量”、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路径,各国文豪后裔、学者,文博机构和故乡代表,围绕“大师对话”活动开展互访交流,发挥“交朋友与做朋友”项目优势,积极促进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活动摸索出独特的国际交流经验,铸就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成功品牌。
“大师对话”缘起于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提议,得益于鲁迅文化基金会的精心策划和鲁迅足迹城市的大力支持。“大师对话”活动以实际成效阐释了其宗旨意义。
一、鲁迅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标志。鲁迅既有“民族魂”,又有“世界心”。他的作品感应着人类的脉搏,具有深邃的穿透力,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精华。“大师对话”致力于通过鲁迅传播中华文明,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同,成为“文化出海”的鲜明标志,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二、“大师对话”活动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窗口。活动以“鲁迅”符号对标世界各国文豪,开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界与世界各国文化领域进行跨时空对话活动,推进了世界文学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互鉴的纽带和新的窗口。通过多次对话,不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让更多国际著名作家研究者和高端人士走进中国,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及真实的中国。
三、“中国文化”赢得西方国家的平视与尊重。“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大师对话”活动的基本宗旨。除因受疫情影响,与美国、爱尔兰两国未能实现交流互访外,其余8次活动均属双向交流,体现了平等交往原则。“大师对话”活动在对外交往时采取“先伸手交朋友”的主动姿态,每次都赢得了对话国的尊重和回报,促使对话国政府和民众发自内心地接纳和欣赏中国优秀文化。
“大师对话”主活动为“中外文豪跨时空对话会”,加上多个子活动,包括举办座谈研讨会和经典诗文朗诵会,参访文豪故居、纪念馆和文豪后裔家庭,拜访文化名人和相关学校机构,接受媒体采访和参加电视台节目,赠送鲁迅铜像和交换特色纪念品,观看文豪文学作品改编表演,举办俄、意、美、德、日、爱、匈“大师对话图片展”等形式,多途径开展、多元素融入,使交流活动获得了极大成功,得到对话各国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2017年,在“大师对话”成功举办三届并获得各方好评的基础上,鲁迅文化基金会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策划创办了“大师对话——中外文学对话会”年度学术活动,以拓宽和挖掘“大师对话”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中外各国在学术领域的对话和研讨。
2017年11月2日,首届“中俄文学对话会”在北京开幕,列夫·托尔斯泰的玄孙、俄罗斯总统顾问委员会顾问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与我本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接着2018年的“中法文学对话会”、2019年的“中印文学对话会”顺利在绍兴举办;此后,2020年的“中韩文学对话会”、2021年的“中日韩文学对话会”、2022年的“中德文学对话会”和2023年的“中匈文学对话会”采用线上“云交流”的形式召开,没有中断举办这一特色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鲁迅名作《故乡》发表100周年,这篇作品一直被收录在中日韩三国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为此,该年特别策划了扩大举办的“中日韩《故乡》对话会”,中日韩专家学者以故乡和乡愁为纽带,共话东亚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精神故乡”,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自本届起加入联合主办阵容,并发起了“百国百故乡优秀短视频”征选活动,在全球评选出5位“故乡使者”,中日韩中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三国同上一堂《故乡》语文课,别开生面,应者如云。
“大师对话——中外文学对话会”自2017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7场,在此,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踊跃参加和大力支持。文学天然具有跨时空交流的特性,通过大家的精心努力,未来的“大师对话——中外文学对话会”活动,将继续秉承鲁迅创新精神,挖掘文学特质,不断做大做强,成为中外文学交流的金名片,由“一对一大师对话”变为“一批对一批大师对话”“一国对全球大师对话”,从而推动更多的中国大师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学进一步深入人心,让中国声音传遍全世界。
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
相关资讯
时空之绊:异世情缘全本小说推荐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寻云曦的现代都市小说《时空之绊:异世情缘全本小说推荐》,由网络作家“希纯小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