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甲胄: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最华丽的巅峰之作
铠甲的演进在经历了唐朝明光铠和宋朝步人甲两个高峰之后,金属铠甲的形制种类,生产工艺都已经基本成熟稳定。到了明清时期,面对火药武器的崭露头角,铠甲有了改进和发展。
先来说说明军的头盔,首先是笠形盔,明军称为“明铁盔”,民间又唤“帽儿盔”,由缨枪、盔顶、盔体、顿项四大部分组成。
明代笠形盔与元代笠形盔有两大区别:第一,为了留出发髻空间,盔体加高;第二,盔檐变平。
明铁盔属于明军主要头部装备。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监制记录的盔型中各种四瓣、六瓣、八瓣明铁盔占据了绝大多数。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铁盔顶饰金珠红缨,由莲台与真武帝君像构成盔顶,盔体由饰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铁片构成,以六条盔脊连接。
其次,钵胄也是明军大量装备使用的一种盔型。该盔与蒙元制式基本相同,由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构成。
明朝铠甲的身甲是前开襟的式样,明朝制式铠甲的前护位相对来说比较长,根据前护位的长度可以区别是步兵还是骑兵的铠甲。铠甲的拢袖部分由十三个金属片,以叠压的方式编织而成,来保护手臂。拢袖是明朝铠甲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据史册考证,只有明朝的铠甲有拢袖。
明朝人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由此可见,纯棉没有内衬铁片的棉甲都能减少火铳的杀伤力。在后来的发展中,棉甲逐渐地分成两种,一种是明甲,直接将铁片或者是铁丝网缝在内衬的棉袄上。
另外一种是暗甲,在棉衣内侧用铜铆钉固定铁片或者是铁丝网。更为高级的盔甲还要加上皮革等防御材料。如此一来,棉甲就成为了一套复合盔甲,既有棉布皮革来缓冲火枪弹丸的冲击,又有金属抵挡刀砍剑戳。不要以为棉甲带了个"棉"子重量就会轻便,现代流存下来的棉甲重量普遍在15到20公斤左右这绝对算是重甲。
古代高级将领的铠甲大都是私人定制,为了达到防护力和机动性的协调统一,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和打磨过的,与穿着者的体型、力量相辅相成。到了明代,中国的铁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到了顶点。

堪称中国古代瓷器的巅峰之作: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釉里红双兽耳盖罐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釉里红双兽耳盖罐
我们国家的瓷器技术诞生很早,比较为人熟知的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瓷器,特别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堪称中国古代瓷器的巅峰之作。这和当时的国家实力和社会状况有关。宣德皇帝被称为“蟋蟀天子”,说明他天性爱玩,不属于特别勤政的类型。不过,宣德皇帝很有想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主动给太监聘请老师,教授他们文化课的皇帝。宣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太监们能代替皇帝批阅奏折,毕竟内阁大臣都是饱学之士,多少有点花花肠子,不容易得到皇帝的绝对信任。正是因为宣德皇帝开了头,明朝才有了“批红”的说法,太监的地位越来越高,司礼监渐渐开始和内阁分庭抗礼。当然,宣德有足够的能力控制住局面,这种分工明确的安排,让大明帝国体系运转更加快速,国力越来越强,达到了明朝开国后的巅峰。正因如此,瓷器技艺才得到更加纯熟的发展,宣德年间烧制的官窑瓷器,被视为精品中的精品。
大明宣德年制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年号款,有刻款、印款及书写款。刻款有阴文也有阳文。多用楷书,也有篆体书写。大多围以双圈,也有单圈或不围圈,少数围以长方框,或长方框外加双圈。既有横排也有竖排,花饰多样。落款位置既有器心、器底、口沿、器肩、器腹,也有里壁、底面、碗盖的,并无定则,变化之多为明代款式之最。
宣德一朝虽然仅持续了短短的十年(1425-1435),但是由于宣宗全力发展生产,提倡艺术创作,使社会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长进。青花釉里红画面,俨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大为提高。在富于变化而又优美的景德镇艺术瓷器造型上,在洁白的瓷胎表面,绘制精心设计的高雅国画,青红对比绚丽多姿,再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艺术洗礼。简直成了火中凤凰,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在元代创制伊始,极为难得,只能作为帝王等贵族把玩欣赏,或作为国宝“赐赠”友邦。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由于青花与釉里红的呈色温度交集很小,且釉里红的呈色剂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自创烧之初,青花釉里红器物就极难烧造成功,成品率极低。在明代中晚期,青花釉里红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的青花釉里红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了其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釉里红工艺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铜红料在瓷胎上描绘画面,从而弥补青花表现单一的不足,其工艺诞生在元末,至明清两朝广泛流传。青花釉里红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精品,这是元代景德镇陶瓷艺人的一项创造性成就。釉里红颜料只有涂布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红色,而且一旦呈色,颜色都比较浓,因此它不能产生颜色深浅的层次变化。
古代瓷器双兽耳寓意通常与龙有关。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兽,代表着权力、威严和吉祥。因此,双兽耳的设计可能寓意着尊贵和权威,特别是在皇家或贵族使用的瓷器中。双兽耳的设计不仅在功能上提供了便利,如便于搬运和稳定,也在艺术审美上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它们的形态和大小,以及与瓷器整体的协调性,都是设计者精心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带有双兽耳的品种,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它们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趋势,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此罐底“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盖罐造型端庄稳重,纹饰的画笔技法分为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而勾勒渲染则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的感觉。纹饰风格粗犷而随意,深浅层次清晰,浓淡有致。展现了工匠们对美的独特追求。盖与罐身严丝合缝,密不透风,既保证了器物的实用性,又增添了其艺术价值。盖顶中央饰以宝珠钮,既美观又实用,为整件作品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成为了中国瓷器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烧成技术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红和青花颜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烧成制度下进行。要将两种颜料在统一的烧成制度下烧成,必须寻找在同一制度下烧成的釉里红配方和青花配方。青花釉里红艺术瓷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青花釉里红自诞生之初就倍受瓷器爱好者的喜欢,其红透艳丽令人叹绝,遗留下来的数量很是稀少,肩上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圆雕兽首耳,兽首造型生动。瓷器上的双兽耳常常被看作是龙的象征,因为在古代,龙被视为吉祥和力量的化身。同时,双耳的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一种寓意,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力的象征该罐的器型设计也极具匠心。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件古老的艺术品,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美好,让心灵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升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
唐诗宋词是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唐宋之后再无诗词文化能够超越唐宋,到明代的时候诗词文化更是没落了,但是在元末明初写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西游记》却成了经典名著,在明代虽然没有能够超越唐宋的诗词,但还是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明代诗词的十大巅峰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一首非常有争议的作品,很多人熟知它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者电视剧《三国演义》。
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到头来也不过是一粒尘埃,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我们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你穷也好,富也罢,你得到的和你失去的,终究会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所以,诗酒趁年华,且行且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不仅仅是诗人的人生追求,也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谁不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光明磊落、人格高尚的人呢。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生活不在于逃避,而要善于去面对,幸福与否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超俗豁达的人生境界,精神上的富足是多少金银财富都换不来的。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太明确了,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永远等待明日而浪费时间,蹉跎光阴。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诗人不顾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诗人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首诗围绕家书一事,纯用白描,情真意切,恰到好处,颇有唐人之风,在明代怀乡诗中实属难得。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该词上片写南明的覆亡之后的一片凄凉景象,暗寓昏溃的南明小朝廷亦将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下片点题,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全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咏柳表达了词人对江山倾覆的无限哀伤。
此诗在明代五律诗中可称佳作。诗通篇笔墨都是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图形传神,堪称是一首真正的山水诗。特别是诗人写景虚实结合,实景摹其形态,虚景传其神韵,《明诗别裁》称其“五言射雕手”洵非虚誉。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历代诗人、词人笔下“闺怨”之作多不胜数。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在一般文人乃至文学大家心目中,明朝的诗词创作乏善可陈。但也不乏一些经典之作,但要说到小说,明朝的小说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明代近300年间,小说的题材之广、种类之多、成就之高均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资讯
原创盘点十位大神作家的代表作,万千读者检验,每一本都堪称巅峰之作
短评: 这是一本经典小说,历史穿越之中的神作。 短评:一本虚拟网游的经典小说,本文讲的是猪脚重生,从零开始,以盗贼的角色行走于游戏世界的故事。 短评:西方魔幻的又一本经典大作。......